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导学案

资源简介

11 三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地理名著《水经注》。被称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随北魏孝文帝巡视北方各地,因官职之便,得以游历黄淮地区,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
2.了解作品。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善的《文选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并称为“四大名注”。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素湍绿潭( ) 属引凄异( ) 重岩叠嶂( )
不见曦月( ) 飞漱其间( ) 沿溯阻绝( ) 林寒涧肃( )
绝巘多生怪柏( ) 泪沾裳( )
朗读指导: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三、交流展示
四、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积累运用部分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大意,积累了常见的文言现象,了解了作者作品,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三峡的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三峡,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三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章节奏鲜明的特点,感受三峡之美,品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二、合作探究
1.三峡的山水处处皆美,有同学们为研学之旅写一份赏景指南,请大家阅读文中句子,跟着郦道元一起欣赏山水之妙,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1)推荐大家先欣赏三峡之山,后欣赏三峡之水。推荐依据:“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欣赏三峡水之景,推荐夏季前往,最能欣赏到水景之壮美。推荐依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季节可欣赏到潭深水碧、悬泉怪柏之景,清幽秀丽。推荐依据:“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秋季游三峡可聆听两岸猿声,感受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推荐依据:①“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不仅美在流淌的文字和文章的结构,而且美在作者流露的情感。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对于赏景指南,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何要推荐大家先欣赏山之景,再欣赏水之美呢
2.对于看水的部分,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呢
四、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拓展延伸部分
五、小结
三峡高峻的山峰、湍急的江流、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不禁心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相信通过赏景指南的推荐,大家一定更充分地了解了三峡山水之美,期待着游览三峡的那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赏析佳句,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人物简介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后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故被称为“谢中书”。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和美学价值,吸引了众多读者,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可以勉励后辈,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本文属于小品文。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歇( ) 颓( ) 沉鳞(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二、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3.划分层次,思考结构特点。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围绕其中哪个字展开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5.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之美,你看, ”的句式进行描绘。
6.“一切景语皆情语”,画出本文作者抒怀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资料链接: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他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五、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积累运用部分
六、小结
陶弘景将他的生命,融入山川永恒的生命力之中,他的心灵也就永远保持着纯净,而他的灵魂已飘然出尘,离开“欲界”,直达“仙都”。所以我要说,这封信里有不朽的生命,也有飘逸的灵魂。他的生命泼洒在自然之中,他的灵魂寄托在林泉之间。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欲界”中体悟山水自然中的纯真,使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方净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2.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品析文章的写景手法;通过想象体悟月色之美。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人物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张怀民 苏轼的朋友。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承天寺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4.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至( ) 怀民亦未寝( ) 欣然起行( ) 水中藻、荇交横( )
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二、合作探究
(一)基础梳理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3.作者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再读课文——品月色之美
4.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5.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三)悟“闲人”心境
7.在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你再读课文,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并绘制作者的心情曲线图。
8.作者因景而议论抒怀,文章结尾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和链接资料,思考交流:何谓“闲人”?闲人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链接资料一:熙宁二年,苏轼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缜、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链接资料二:苏轼曾写过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达的胸襟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达。
五、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拓展延伸部分
六、小结
在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中,我们有幸欣赏到承天寺那空灵清澈的月光,我们惊羡苏轼与张怀民那份志同道合的友谊,正所谓月色常有而知己难求,但最让人动容的是苏轼的旷达。苏轼的一生是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诉我们:豁达,不是远离苦难,而是笑着面对。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他通史学,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之,谓为‘吴均体’。”著有《吴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
2.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偶文""四六文”。起源于两汉辞赋,繁荣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
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骈文的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 轩邈( ) 千转( ) 横柯( )
经纶( ) 窥谷(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鸢飞戾天( )( )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二、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三、交流展示
四、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奇山异水”,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2.感受富春江的旖旎风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识记重点词意句意。
二、合作探究
赏读课文,品山味水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第一段是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这一段中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分别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来。怎样理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句话?
3.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作者笔下的水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和描写方法写景?
4.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奇山 作者笔下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写景
5.结尾处写景有什么作用?
6.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结合链接资料,说说作者看到富春江奇山异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其生平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资料
①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感时愤世的心情。
②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友人的信的部分。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将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五、检测反馈
完成习题册拓展延伸部分
六、小结
“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钱锺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文人,或在官场被排挤打击,或陷入党争被贬谪,或生逢乱世不得志,只能逃避现实尘俗,寄情山水,寻觅精神家园。于是有了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真乃山川文字,相映生辉;经典美文,行吟千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3.品味诗歌语言,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野望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野望》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2.背景介绍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3.了解题材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东皋( ) 徙倚( ) 薄暮( ) 驱犊(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地方做标记。
二、合作探究
阅读《野望》思考:
1解释诗题:诗题“野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改成“望野”?诗人“望”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赏析首联:首联交代了什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赏析诗句: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尾联用了什么手法?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五、检测反馈
背诵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六、小结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黄鹤楼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崔颢(?—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年少聪慧,少而能诗,“意浮艳,多陷轻薄”。二十岁前后赴长安应试,一举高中,鲜衣怒马,辉煌一时。却因得罪权贵,无人举荐,仕途上晋升无望,于是辞官出走,将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二十年。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2.了解相关地点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
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地方做标记。
二、合作探究
1.品析首联、颔联中的两个“空”字的意义有何不同。
2.黄鹤楼作为“天下第一名楼”有不少的神话传说,那诗人是如何将神话中的黄鹤楼与现实连接在一起的?有什么好处?
3.颈联中作者登临黄鹤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本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眼”是哪个字?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后人证实这首打油诗是一位禅师所作,但李白对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却是真实的。李白自从崔颢题诗后,便不敢直接写关于黄鹤楼的律诗。但是作为崔颢的迷弟,也想穿偶像同款衣服,于是李白模仿崔颢不写黄鹤楼,写了鹦鹉洲,写了凤凰台,吊古伤今,表达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和思念家乡之情。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五、检测反馈
背诵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六、小结
《黄鹤楼》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两首诗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让我们感受到律诗的格律之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使至塞上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资料一: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竹里馆》《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资料二: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幂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 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
都护( ) 燕然( )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地方做标记。
二、合作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何作用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这两句诗意境优美,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这两句中的“直”字和“圆”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4.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交流展示
四、检测反馈
当堂背诵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五、小结
王维仕途不顺,在朝廷遭到排挤,本是悲凉、失意、落寞的,但终究被眼前如画的大漠风光所治愈。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起起落落是常态。起落之间,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单 车欲问边”的孤独,也会体会到“征蓬”“归雁”的漂泊,但我们一定要相信,终有一天,我们 抬头间会见到辽阔的“大漠”、劲拔的“孤烟”、执着的“长河”、浑圆的“落日”。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起落,才会变得豁达,活出自己如诗般的人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渡荆门送别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熟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从诗题“渡荆门送别”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地方做标记。
二、合作探究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简要分析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4.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
四、检测反馈
当堂背诵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熟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从诗题“从诗题“钱塘湖春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地方做标记。
二、合作探究
1.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试着在诗中找一找“春行”的“行(游)踪”。
2.春天可以分为早春、仲春、暮春三个阶段,诗歌描写的是哪一阶段?结合诗歌字词分析。
3.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简要分析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4.如此美丽的西湖春景,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句中哪个词可以概括这种感情?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郑谷《柳》)
五、检测反馈
当堂背诵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小结
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带着我们的脚步,游览了早春的西湖,感受到了诗人的无限喜悦,感受了诗人的妙笔之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用心用情感受这里风光之和美。希望同学们也能细心观察,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