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5背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线索,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章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2.背景介绍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字音、字形、词义
差使( ) 奔丧( ) 妥帖( ) 搀( ) 游逛( )
赋闲( ) 蹒跚( ) 簌簌( ) 栅栏( ) 琐屑( )
拭干( ) 颓唐( ) 勾留( ) 橘子( ) 交卸( )
晶莹( ) 狼藉( ) 马褂( ) 举箸( ) 惦记( )
踌躇( ) 迂( )
_____________:乱七八糟的样子。
_____________:犹豫。
_____________:衰颓败落。
_____________:细小而琐碎的事。
_____________: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_____________:见到某种情况而内心特别悲伤。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本文主要写了:
5.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中,“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阅读课文第6段“望父买橘”的部分,品读文中的细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
2.父亲在这一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3.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写作小练笔:请学生模仿课文,选择一个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如:一支笔、一张纸条、一把伞、一个玩偶、一碗汤等),写一段话(100-200字),描述它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记忆。要求有具体细节描写。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的积累运用
六、小结与反思
在那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我们。
15背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一、自主先学
父亲不是一个严父,他的形象是慈爱的。父亲对“我”的爱并不外露,而是含蓄又细腻地隐藏在一言一行中,需要反复咀嚼方能感受得到。那么,“我”一开始就感受到父亲的爱了吗?“我”对父亲的感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二、合作探究
1.除了为“我”买橘子,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20岁的儿子面对这细腻而沉重的父爱,又是如何看待父亲,感受父爱的?
3.八年后,在经历了生活的颠簸之苦后,想起当初父亲到车站送“我”的一幕幕,“我”的心里有何感受 画出相应句子,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4.“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态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什么体现的?请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分析。
5.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发展变化的,试做简要梳理。
6.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中深意。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句子,你认为儿子的心理有变化吗?他理解父亲了吗?
【资料助读】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
文章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类文阅读提优练
六、小结与反思
父爱如山,终得圆满;垂暮之年,终得如愿。其实生活中最好的事物、情感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宝贵的美好感情——亲情,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深刻理解。
16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利用语言标志理清文章总体脉络和情感线索。
2.感受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品味作者情感。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将一病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中国作家协会以此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文体介绍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往往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字音、字形、词义
主宰(zǎi) 倔强(jué) 虬枝(qiú) 秀颀(qí) 婆娑(suō) 晕圈(yùn)
倦怠(dài) 傲然(ào) 开垦(kěn) 鄙视(bǐ ) 锤炼(chuí) 丫枝(yā)
伟岸(wěi) 宛然(wǎn) 坦荡如砥(dǐ) 无边无垠(yín) 不折不挠(náo)
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yān) 纵横决荡(héng)
旁逸斜出(yì) 妙手偶得(ǒu)
__________: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__________: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__________: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__________: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__________:暗暗地生长。
__________: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__________: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自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5.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并思考作者用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止一次发声表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中不断出现,有何作用?开篇一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从几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选择一种你想赞美的事物(可以是你喜欢的一个人、一种品质、一个地方、一件物品),尝试运用“反衬”手法写一个短片段(50-100字)。先描写一个与之形成反差的环境或事物,再引出你想赞美的对象。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积累运用
六、小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感知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了解了白杨树的本质特征——不平凡,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对它的赞美和崇敬,让白杨树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深入了解这“不平凡”的白杨树。
16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欲扬先抑、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一、自主先学
上节课,我们由远及近地认识了白杨树,认识了它的不平凡,我们还通过朗读,学习了文中饱含激情的抒情语句。那么作者又为何赞美白杨树呢
二、合作探究
1.齐读2—3自然段,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象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2.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 朗读4—5自然段,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分析白杨树有哪些内在的精神品质?
4.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却又说它“不平凡”,不遗余力地去赞美白杨树, 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他赞美的是什么?
5.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6.第7段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能否将其改为陈述句?
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礼赞人和民族精神呢?
8.作者在篇末提到楠木,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们就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高声赞美北方的农民!
高声赞美守卫家乡的哨兵!
高声赞美我们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类文阅读提优练
六、小结与反思
通过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我们从环境美、外形美、内在美三个方面了解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并且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从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抗日军民的精神意志。正是这种精神和意志使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让我们走向光明。
17散文两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初步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集《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2.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认为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3.字音、字形、词义
臼齿( ) 茸毛( ) 蔓延( ) 凋谢( )
牛犊( ) 洗涤( ) 消逝( ) 繁殖( )
__________:兴趣。
__________:地位低下。
__________: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4.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二、合作探究
1.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支撑这一观点?
2.文章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有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凋谢”与“不朽”矛盾吗?请结合现实谈一谈如何理解这句话?
4.文章第1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而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永久的生命》以睿智的语言,阐述了生命的伟大。读了《永久的生命》,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热爱生命》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积累运用
六、小结与反思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17散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重要语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其哲理意蕴。
2.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他的祖母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字音、字形、词义
遏制( ) 濒临( ) 深渊( ) 俯瞰( ) 星辰( )
________:制止;控制。
________: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________:紧接,临近。
________: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4.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据此梳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我们明白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自然会生出“为什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2—4段,分别概括作者追求爱情、寻求知识以及同情苦难的原因。
2.爱情让罗素欣喜、安宁、心满意足。接着我们来思考: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分别属于哪个领域?
3.除了渴求爱情与知识,罗素还同情人类苦难,具体同情什么
4.作者的这三种追求有没有内在联系 三者能不能调换顺序
5.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充满激情。请结合旁批,画出文中有疑惑或印象深刻的句子,感受非凡的语言魅力。
6.本文讲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中类文阅读提优练
六、小结与反思
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人生的每个阶段,小到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让你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18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平淡自然而又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把握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想念。
4.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习活动
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画家、美食家、诗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等。
2.创作背景
1936年,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非常感人且具有深刻影响,已成为昆明的一项具有深厚人文意义的地域文化。
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
3.字音、字形、字义
________:新鲜肥美。
________:夏季的第一个月。
________;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________:非常浓密的样子。
4.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5.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语句。
6.汪曾祺先生只是想念昆明的雨吗?还有什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我想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以上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2.因为有了雨,昆明便有了别样的美。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文章,从“滋味美”“人情美”“景物美”“氛围美”四个方面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渗出的美。
(一)滋味美——
(1)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很好吃。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二)人情美
(1)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三)景物美
(1)第6段,“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2)第9段,“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3)第10段,“……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四)氛围美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3.作者在文末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的“情味”为什么让作者难忘呢?
4.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其中的人情、景物、氛围、滋味之美相信大家已经充分领略了。但是作者在昆明的生活全都是美好的吗?当时在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朱德熙以及其他师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资料一】
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长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
化学教授曾昭抡。他穿了一双空前绝后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拖着……
教授们尚且如此窘迫,学生们更是日子艰难,经常四个菜,八个人吃两顿。那时候在昆明,敌人经常开着飞机来进行空袭。
【资料二】
汪曾祺用《跑警报》一文诙谐地记录:课程上到一半,警报突响,师生们倾巢而出,躲避敌机轰炸也是常有的事情。大家“跑”得各有风采,更为神奇的是居然还有人把生死置之度外,连“跑”都不想“跑”。其中一个叫“洗头罗”,联大条件简陋,平时想要洗个头都是麻烦事,但警报一响,其他同学都跑了,这位同学就趁机留下来痛痛快快地洗头。
5.文章展示的是昆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当时物质匮乏,社会动荡,为什么作者笔下雨中的昆明却如诗一般美好呢?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跟着汪老学写作 写雨:描摹雨中情致
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雨中菜市场中各种的菌子;
要写雨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要写一对热情母女送来的缅桂花;
要写雨中小酌时的院中美景;
要写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欣喜与怀念。
你学我仿来写风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
六、小结与反思
《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汪曾祺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也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读汪老的文章,体会先生的真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