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四单元综合实践》 课时: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审核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学习目标】 : 1.阅读课文,感受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文化自信) 2.通过对比梳理课文,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突出特征。(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感受说明性文章的逻辑性。(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从说明内容的选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进行梳理,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谈谈由此带给你的感受。 2.通过分析课文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感受说明性文章的逻辑性。学习过程先行预学:【引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凝聚在建筑里,铺展在画卷上,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学校将举办“科技与人文”的主题展览,邀请同学们担任“小小解说员”,为参观者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历史。为了更好地完成讲解任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新知研学 1、下面的语句均摘自本单元课文,结合画线部分或括号里的问题,体会说哪 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填写下表,完成理探究任务。 梳理探究 语句体会分析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①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梦回繁华》 ②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米。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苏州园林》(“艺术”和“技术”有何异同 )④想一想: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让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示例】列举具体准确的数字,使说明科学准确。 ⑤任务二、 阅读本单元课文后,从说明内容的选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进行理,进一步了解作者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单元内容梳理表 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内容 说明方法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中国石拱桥的历史、结构、艺术价值 ①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 ②打比方、作比较等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具有纪念意义纪念碑位置、题字碑文、碑身造型与十幅展现先烈事迹的大浮雕③《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内涵深远 ④打比方、幕状貌等任务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材料】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来。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机、柱下各有石像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阅读上述材料对卢沟桥的介绍,对比《中国石拱桥》中的相关内容,和写法各有什么不同 简要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三、迁移拓学 (2)根据材料内容,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贴士”,写绍一段介绍卢沟桥的文字。 情境一:向建筑专业的大学生介绍 情境二:向前来参观的六年级学生介绍 情境三:向摄影爱好者介绍 小贴士 1.选择情境,分析该情境中读者对象的特点。(身份、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 2.根据读者对象的特点,注意说明内容的确定、说明顺序的究排、说明方法的选择。 3.根据读者对象的特点,使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四、反思结学 本节课,我们深入阅读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四篇说明文,掌握了从说明内容的选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进行梳理,理解作者是怎样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并尝试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1.[示例]①"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②"可能"表示不完全肯定,增强表述的准确性③运用具体精确的数字,与实际相符④"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⑤准确使用词语(概念),能精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表示限定的词语,能准确表达程度、范围等;使用表示推测的词语,能使表不过于绝对。①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内容③列数字、摹状貌等④画面内容及社会文化历史价值(1)材料集中介绍了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担与事实。课文则使用作比较、摹状貌等方法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一部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迁移拓学:(情境一:向建筑专业大学生介绍)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聚焦卢沟桥,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完美体现了中国隋唐以降券拱桥技术的巅峰水准。 首先看其结构,桥体采用连续多跨厚墩联拱结构,十一孔半圆形拱券纵联砌筑。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荷载的有效传递,更能巧妙应对夏季洪峰与春季流冰的冲击,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力学与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 其次,在桥墩建造上,其“斩龙剑”分水尖与墩体内部铁柱铁梁的锚固结构,是极具前瞻性的“韧性设计”。它通过局部牺牲(分水尖)来保全主体,并通过铁件增强砌体的抗剪能力,实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此外,桥身的281根望柱与485只石狮,不仅是艺术构件,更是参与结构受力的结构性装饰,它们与栏杆、地栿共同构成了边缘约束,增强了桥体的整体性。 卢沟桥堪称一座古代石桥的“活态力学实验室”,其每一处构造都蕴含着传统营造的智慧,值得我们从材料、结构、耐久性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解构。好的,我选择情境二:向前来参观的六年级学生介绍。 (情境二:向六年级学生介绍) 同学们,欢迎来到大名鼎鼎的卢沟桥!你们看,它是不是像一条长长的石头巨龙卧在水面上? 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桥身上这些数也数不清的小狮子。快找找看,它们藏在哪儿?有的狮子妈妈抱着小狮子,有的在玩球,每一只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特别可爱又神奇,所以北京有句老话叫“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桥已经有八百多岁了,非常坚固。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我们的历史。记住它,不仅是记住精美的石狮子,更是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大家等会儿可以仔细找找自己最喜欢的那只小狮子哦!(情境三:向摄影爱好者介绍) 各位影友,卢沟桥是一座能极大激发创作灵感的绝佳拍摄地。 我强烈建议您重点关注两个主题:一是石狮的细节。桥上这五百多只石狮姿态各异,是极佳的静物与雕塑题材。请善用不同时段的光影,侧光能强化它们的肌理与立体感,长焦镜头则能帮你捕捉那些隐秘而生动的特写。 二是整体的氛围。清晨或黄昏时分,柔和的光线洒在古老的桥面上,十一孔联拱与水中的倒影构成完美的对称构图,无论广角展现宏伟,还是拍摄慢门抚平水流,都能营造出深厚的历史意境。 这座桥本身就是光影、线条与故事的结合体,等待您的镜头去发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