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一)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1)这一树盛开的丁香花,散发着 yōu(    )香,yǎ(    )致极了。中间点 zhuì(    )着的花 lěi(    ),犹如衣 jīn(    )上的盘扣,yuàn(    )不得有丁香结一说。
(2)清晨,一层 bó(    )雾笼罩着小山村,一切都模模 hū hū(    ),偶尔传来几声喜què(    )的叫声和 chán(    )鸣声。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勾勒(lè) 鸣啭(zhuàn ) 摇曳(yè) 旖旎 ( nǐ )
B.婆娑(shā) 斗室 (dǒu) 迂回(yū) 参差( cī)
C. 冠冕 (guān) 笨拙(zhuó) 婆娑 (suō) 蒙古 (méng)
D. 馥郁(fù) 渲染(xuān) 烟渚(zhé) 妩媚 ( fǔ )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惊叹 撒脱 礼貌 B.举杯 宅园 照耀
C.拘束 迷蒙 眼连 D.愁怨 平淡 浑浊
4.和句子“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从墙上窥着行人。
D.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5.下面路牌及人名的拼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滨路——HUBINLU
B.杭州——HANG ZHOU
C.司马光——Si Maguang
D.王晓明——Wang Xiaoming
6.下面诗句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是(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7.“顾影自怜”中的“顾”的意思是(  )
A.回头看,泛指看 B.拜访
C.照顾,注意 D.但,但是
8.下列诗词名句描写的场景与语段的主题最相符的一项是(  )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谁无爱美之心、审美之趣?但是比起诗意,“自然”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偶然遇到的场景,经过诗人的艺术沉淀,往往成为千古佳句。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9.当你来到草原,看到那里的无限风光,你想到了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 ;同时还想到了描写草原景色的诗句(多选)   
A.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
1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待到重阳日
B. 卷地风来忽吹散 书卷多情似故人
C.明月别枝惊鹊 萋萋满别情
D.路转溪桥忽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11.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老舍先生的文字简洁凝练,内涵丰富,令人_____无穷,只有细细_____,才能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先生极强的观察力和_____生活的能力。
A.回味 品味 体味 B.品味 体味 回味
C.体味 品味 回味 D.回味 体味 品味
12.下列有关阅读文章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B.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并不需要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C.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如,从植物联想到对人生的思考。
D.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1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______
①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
②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③而那湖水的蓝,又蓝得多么醉人啊!
④那油菜花的黄,黄得蓬勃。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14.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表达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B.《丁香结》中,作者由丁香结想开去,又联想到相关诗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C.《花之歌》中,诗人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D.《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通过描写月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5.根据课文内容答题。
(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就被满眼的绿色吸引了,在他的眼中,草原是这样的:“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望着草原上牛羊成群、壮观美丽的景象,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境界,    ,又叫人舒服,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
(2)想象画面,表达感受;放眼望去,旷野无垠,清清的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让人仿佛看到了孟浩然笔下“    ,    。”的景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闻着稻花香,听着阵阵蛙鸣,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笔下“    ,    。”的情景。
(3)暑假去乡下外公家,还没进村,我就看见葱郁的大树和远处的青山,不禁吟诵起孟浩然的诗句:“    ,    。”到了外公家,我看到外公正和他的老友坐在窗边,一边喝酒,一边聊农事,这不就是“    ,    。”的真实写照吗?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课外阅读。
16.课外阅读。
梅花魂(有删改)
陈慧瑛
①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②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的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③后来,我听妈妈说要带我一起回国。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④“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⑤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船快开了,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⑥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外祖父眼中的梅花具有怎样的品质?用“ ”画出来。
(2)怎样理解“梅花魂”这个题目的含义?
   
(3)对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有梅花的冷艳和幽芳。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C.外祖父以梅花作比,表达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你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之情的古诗文名句?
   
17.课外阅读。
角落里洒满阳光
①那是一个冬日。这座城市的冬天,像春天一般,到处洒满阳光。
②偌大的报告厅里,坐满了听众,他们正在观摩主席台上的师生上课。这是一堂语文课,内容是分析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老师是一个40多岁戴眼镜的男老师,学生是七年级的孩子们。
③课已经接近尾声。按照一般上课的惯例,应该是老师给课堂做个小结的时候了。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给孩子们:“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给小桃树写一个字,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学了文章之后自然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不断有孩子站起来发言。
④“我觉得是敬畏的‘敬’字。因为小桃树在风雨中终于挺了过来。”一个女生说。
⑤“我确定是怀念的‘念’字。作者是借小桃树怀念自己的奶奶。”一个男生说。
⑥“我选一个梦想的‘梦’字。写小桃树,作者也是在写自己的梦想呢。”又一个女生说。
⑦……
⑧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有七八个了,答案中包含着不同的见解。举手的孩子还是很多。突然,老师将目光投向了最后排右边角落里的一个女生:“来,请你说一说,你觉得是哪一个字?”
⑨“我……我没有想好。”小女生低着头,小声地说。大家以为老师会让她坐下,然后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在一些教室的角落里,常常会坐着两三个小女生或者小男生,他们也许是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不会主动举手发言,也极少被老师点名发言。
⑩“这样,你就从你刚才说出的‘我没有想好’这几个字中找一找,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哦。”出乎意料地,老师走近小女生,小声地提醒她。
“那……我就选择这个‘好’字。”小女生的声音提高了一些。那个“好”字,发音清脆。听课的人们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小女生接着解释:“小桃树遇到很多困难,都挺过去了,那就是好的。”
“是的,我们走过风雨——好!我们战胜脆弱——好!我们选择面对——好!生活路上阴晴不定,但我们要勇敢去面对……”老师接过了小女生的话,开始发表自己的感慨。40多岁的男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明亮而刚健。他的嘴里,慢慢地吐出自己的看法。那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在缓缓流淌。
小女生坐下了,她的眼里,晶莹闪亮。她知道,多年以后,她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她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
窗外,阳光正好,穿透窗子,投在这角落里,一地温暖。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惯例:   
阴晴不定: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对小女生和男老师的描写好在哪里。
①“我……我没有想好。”小女生低着头,小声地说。
②那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在缓缓流淌。
(4)第 自然段为什么说“多年以后,她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她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说说你的理解。
(5)本文的结尾很独特,请结合全文说说结尾的好处。
(6)你觉得文中的男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2025-202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题号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答案 A D D D D A C D A B C
题号 14
答案 D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1)这一树盛开的丁香花,散发着 yōu( 幽  )香,yǎ( 雅  )致极了。中间点 zhuì( 缀  )着的花 lěi( 蕾  ),犹如衣 jīn( 襟  )上的盘扣,yuàn( 怨  )不得有丁香结一说。
(2)清晨,一层 bó( 薄  )雾笼罩着小山村,一切都模模 hū hū( 糊糊  ),偶尔传来几声喜què( 鹊  )的叫声和 chán( 蝉  )鸣声。
【解答】故答案为:
(1)幽 雅 缀 蕾 襟 怨;
(2)薄 糊糊 鹊 蝉。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勾勒(lè) 鸣啭(zhuàn ) 摇曳(yè) 旖旎 ( nǐ )
B.婆娑(shā) 斗室 (dǒu) 迂回(yū) 参差( cī)
C. 冠冕 (guān) 笨拙(zhuó) 婆娑 (suō) 蒙古 (méng)
D. 馥郁(fù) 渲染(xuān) 烟渚(zhé) 妩媚 ( fǔ )
【解答】A.正确。
B.有误,“婆娑”的“娑”应读“suō”。
C.有误,“笨拙”的“拙”应读“zhuō”。“蒙古”的“蒙”读音错误,应读“měng”。“蒙”是多音字,读“měng”时,用于“蒙古族”“蒙古包”;读“méng”时,有遮盖、受、蒙昧等意思,如“蒙蔽”“蒙难”;读“mēng”时,有欺骗、昏迷等意思,如“蒙骗”“发蒙”。
D.有误,“渲染”的“渲”应读“xuàn”,“烟渚”的“渚”应读“zhǔ”,“妩媚”的“妩”应读“wǔ”。
故选:A。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惊叹 撒脱 礼貌 B.举杯 宅园 照耀
C.拘束 迷蒙 眼连 D.愁怨 平淡 浑浊
【解答】A.有误,洒脱:(风格、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过分约束,潇洒的。故“撒脱”的“撒”错误。
B.有误,宅院:有庭院的宅子,泛指住宅。故“宅园”的“园”错误。
C.有误,眼帘:指眼里(多用于文学作品)。故“眼连”的“连”错误。
D.正确。
故选:D。
4.和句子“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从墙上窥着行人。
D.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解答】原句“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如花朵等事物)比作“星星”。
A.不同,“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欢迎”是人的行为,赋予事物人的动作,运用拟人。
B.不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天低树”“月近人”营造意境,运用夸张、对偶(无比喻)。
C.不同,“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从墙上窥着行人”,“探出”“窥着”是人的动作,赋予树以人的行为,运用拟人。
D.相同,“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将“河”比作“明如玻璃的带子”,运用比喻,与原句修辞手法相同。
故选:D。
5.下面路牌及人名的拼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滨路——HUBINLU
B.杭州——HANG ZHOU
C.司马光——Si Maguang
D.王晓明——Wang Xiaoming
【解答】A.有误,湖滨路应为“HUBIN LU”;
B.有误,杭州应为“HANGZHOU”;
C.有误,司马光应为“Sima Guang”;
D.正确。
故选:D。
6.下面诗句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是(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解答】A选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描写的是西湖的水光山色;
B选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西湖的美丽雨景;
C选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
D选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描写的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故选:D。
7.“顾影自怜”中的“顾”的意思是(  )
A.回头看,泛指看 B.拜访
C.照顾,注意 D.但,但是
【解答】“顾影自怜”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在“顾影自怜”中,“影”是影子,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顾”是看的意思,具体来说是回头看,进而泛指看。
选项A“回头看,泛指看”,符合“顾”在“顾影自怜”中的意思。
选项B“拜访”,代入词语中,“拜访影子自怜”语义不通,不符合。
选项C“照顾,注意”,“照顾影子自怜”也不符合词语表达的自我欣赏、看影子的意思。
选项D“但,但是”,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代入后完全不符合词语的表意。
故选:A。
8.下列诗词名句描写的场景与语段的主题最相符的一项是(  )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谁无爱美之心、审美之趣?但是比起诗意,“自然”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偶然遇到的场景,经过诗人的艺术沉淀,往往成为千古佳句。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解答】A.不相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处的天空仿佛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垂,江水清澈,月影倒映在水中,仿佛与人更加亲近。诗句通过“天低树”“月近人”的独特视角,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夜泊江畔的静谧画面,同时透露出羁旅之愁与自然慰藉的交织情感。带有较强的主观感受,与语段“自然”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偶然场景经艺术沉淀成佳句的主题不符。
B.不相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意思是:乌云如泼翻的墨汁般翻滚而来,骤降的雨点像蹦跳的珍珠杂乱地溅入船中。其中“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运用了比喻,略带人为修饰,与语段“自然”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偶然场景经艺术沉淀成佳句的主题不符。
C.相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直接描绘了乡村夏夜稻花飘香、蛙声鸣叫的朴素自然场景,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丰饶之美,没有过多人为情感或修饰。这符合语段中“自然”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偶然场景经艺术沉淀成佳句的主题。
D.不相符,“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意思是:芭蕉的叶子紧紧卷曲,未能舒展。丁香的花蕾紧紧闭合,形似愁绪凝结。芭蕉和丁香虽同处春风中,却各自因无法舒展/绽放而含愁。诗句侧重悱恻的离情别绪,或隐喻怀才不遇、心事难抒的境况,重在抒发个人情感,与语段“自然”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偶然场景经艺术沉淀成佳句的主题不符。
故选:C。
9.当你来到草原,看到那里的无限风光,你想到了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 ;同时还想到了描写草原景色的诗句(多选) AD 
A.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
【解答】草原的主要特征为广阔、碧绿、无边无际等。例如:“一望无际”:“际”指边际,该词意为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草原面积广大,符合草原广阔的特点。又如“广袤无垠”:“广”指东西的长度,“袤”指南北的长度,“垠”是边际、界限的意思。这个成语整体用来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非常辽阔,也符合草原广阔无边的场景。
A.“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通过动静结合的意象组合,生动展现了草原暮色中牧马归来的豪迈与静待月升的闲适。 符合题意。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句描写的是涧边幽草和黄鹂,场景为山涧,与草原无关,不符合题意。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描写的是京城早春小雨滋润大地,草色初生的景象,场景为京城,不是草原,不符合题意。
D.“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意思是:草原上一片碧绿,广袤无垠,骏马奔腾,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奔跑。少年手握鞭子,放声高歌,歌声飘荡在草原上空,令人心旷神怡。符合题意。
故选AD。
故答案为:
一望无际
AD
1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待到重阳日
B. 卷地风来忽吹散 书卷多情似故人
C.明月别枝惊鹊 萋萋满别情
D.路转溪桥忽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答】A.不同,重:[zhòng]表示重量、重要、沉重等意思。[chóng]表示重复、重新、重叠等意思。“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重”读作“chóng”,表示层叠的山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的“重”读作“chóng”,表示重复或再次。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不同,卷:[juǎn]强力裹挟或掀起/[juàn]书籍。“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读音是“juǎn”,意思是“裹挟”;“书卷多情似故人”中的“卷”读音是“juàn”,意思是“书籍”,这里指“书卷”,即书籍。读音和含义都不同
C.不同,“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读音是“bié”,意思是“横斜的”;“萋萋满别情”中的“别”读音也是“bié”,意思是“告别”,这里指“别情”,即离别之情。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D.相同,见:多音字,读“xiàn”时,指显露。读“jiàn”时,指看到。“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风吹过把草吹低后,原本被草遮挡的牛羊显现出来的情景。所以这里“见”都读xiàn,意思都是显现;
故选:D。
11.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老舍先生的文字简洁凝练,内涵丰富,令人_____无穷,只有细细_____,才能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先生极强的观察力和_____生活的能力。
A.回味 品味 体味 B.品味 体味 回味
C.体味 品味 回味 D.回味 体味 品味
【解答】回味: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引申为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
体味:体会寻味。
品味:品尝滋味。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依次选“回味”“品味”“体味”。
故选:A。
12.下列有关阅读文章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B.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并不需要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C.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如,从植物联想到对人生的思考。
D.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需要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选:B。
1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______
①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
②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③而那湖水的蓝,又蓝得多么醉人啊!
④那油菜花的黄,黄得蓬勃。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结合“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可以想到“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接着写“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然后写“那油菜花的黄,黄得蓬勃”,最后写“而那湖水的蓝,又蓝得多么醉人啊”。
故选:C。
14.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表达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B.《丁香结》中,作者由丁香结想开去,又联想到相关诗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C.《花之歌》中,诗人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D.《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通过描写月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在夏天夜行乡间所见到的情景,流露出自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故选:D。
15.根据课文内容答题。
(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就被满眼的绿色吸引了,在他的眼中,草原是这样的:“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望着草原上牛羊成群、壮观美丽的景象,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2)想象画面,表达感受;放眼望去,旷野无垠,清清的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让人仿佛看到了孟浩然笔下“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的景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闻着稻花香,听着阵阵蛙鸣,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笔下“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的情景。
(3)暑假去乡下外公家,还没进村,我就看见葱郁的大树和远处的青山,不禁吟诵起孟浩然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到了外公家,我看到外公正和他的老友坐在窗边,一边喝酒,一边聊农事,这不就是“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的真实写照吗?
【解答】(1)选自《草原》,书写时注意“既”“愿”“像”“趣”的正确写法。
(2)第一、二空,根据“旷野无垠,清清的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的情境,对应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描绘了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清月近人”写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月亮,月亮仿佛和人更加亲近,与题目中描述的景象相符。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是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和舟中的人十分接近。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月夜江景图。
第三、四空,由“闻着稻花香,听着阵阵蛙鸣”可联想到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明了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的年景,“听取蛙声一片”则以蛙鸣衬托出乡村夏夜的热闹与生机,与题目情境相契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这句词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夏夜的丰收景象和田园风光。
书写时注意“野”“声”“稻”“蛙”的正确写法。
(3)第一、二空,根据“看见葱郁的大树和远处的青山”的情景,应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的景象,“青山郭外斜”描绘出远处青山在城郭外斜斜延伸的样子,与题目中看到的景色一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环绕着村庄,苍青的山峦在城郭的外面倾斜。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第三、四空,“外公正和他的老友坐在窗边,一边喝酒,一边聊农事”对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轩面场圃”指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把酒话桑麻”则是端着酒杯谈论着农事,准确再现了题目中的情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句诗的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闲谈农事。
书写时注意“绿”“郭”“圃”“桑”的正确写法。
故答案为:
(1)一碧千里 既使人惊叹 既愿久立四望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课外阅读。
16.课外阅读。
梅花魂(有删改)
陈慧瑛
①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②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的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③后来,我听妈妈说要带我一起回国。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④“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⑤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船快开了,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⑥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外祖父眼中的梅花具有怎样的品质?用“ ”画出来。
(2)怎样理解“梅花魂”这个题目的含义?
 “魂”在这里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3)对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全面的是  C  。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有梅花的冷艳和幽芳。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C.外祖父以梅花作比,表达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你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之情的古诗文名句?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答】(1)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可知答案。
(2)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可知,“魂”在这里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个句子中外祖父以梅花作比,表达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故选C。
(4)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写出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1)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魂”在这里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3)C;
(4)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课外阅读。
角落里洒满阳光
①那是一个冬日。这座城市的冬天,像春天一般,到处洒满阳光。
②偌大的报告厅里,坐满了听众,他们正在观摩主席台上的师生上课。这是一堂语文课,内容是分析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老师是一个40多岁戴眼镜的男老师,学生是七年级的孩子们。
③课已经接近尾声。按照一般上课的惯例,应该是老师给课堂做个小结的时候了。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给孩子们:“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给小桃树写一个字,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学了文章之后自然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不断有孩子站起来发言。
④“我觉得是敬畏的‘敬’字。因为小桃树在风雨中终于挺了过来。”一个女生说。
⑤“我确定是怀念的‘念’字。作者是借小桃树怀念自己的奶奶。”一个男生说。
⑥“我选一个梦想的‘梦’字。写小桃树,作者也是在写自己的梦想呢。”又一个女生说。
⑦……
⑧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有七八个了,答案中包含着不同的见解。举手的孩子还是很多。突然,老师将目光投向了最后排右边角落里的一个女生:“来,请你说一说,你觉得是哪一个字?”
⑨“我……我没有想好。”小女生低着头,小声地说。大家以为老师会让她坐下,然后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在一些教室的角落里,常常会坐着两三个小女生或者小男生,他们也许是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不会主动举手发言,也极少被老师点名发言。
⑩“这样,你就从你刚才说出的‘我没有想好’这几个字中找一找,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哦。”出乎意料地,老师走近小女生,小声地提醒她。
“那……我就选择这个‘好’字。”小女生的声音提高了一些。那个“好”字,发音清脆。听课的人们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小女生接着解释:“小桃树遇到很多困难,都挺过去了,那就是好的。”
“是的,我们走过风雨——好!我们战胜脆弱——好!我们选择面对——好!生活路上阴晴不定,但我们要勇敢去面对……”老师接过了小女生的话,开始发表自己的感慨。40多岁的男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明亮而刚健。他的嘴里,慢慢地吐出自己的看法。那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在缓缓流淌。
小女生坐下了,她的眼里,晶莹闪亮。她知道,多年以后,她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她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
窗外,阳光正好,穿透窗子,投在这角落里,一地温暖。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惯例: 指常见的、习惯性的做法。 
阴晴不定: 有时候是阴天,有时候又变为晴天,文中指生活路上的艰难困苦难以预料。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对小女生和男老师的描写好在哪里。
①“我……我没有想好。”小女生低着头,小声地说。
②那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在缓缓流淌。
(4)第 自然段为什么说“多年以后,她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她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说说你的理解。
(5)本文的结尾很独特,请结合全文说说结尾的好处。
(6)你觉得文中的男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需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分析其具体指代或引申义。“惯例”:1.一向的做法,常规;2.司法上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过去曾经施行、可以仿照办理的做法或事实。定位到第③段“按照一般上课的惯例”,指常见的、习惯性的做法。“阴晴不定”:有时候是阴天,有时候又变为晴天,天气不稳定,变化难测;比喻人性格不稳定,喜怒无常。定位到第 段老师的话“生活路上阴晴不定”,结合后文“勇敢面对”可知,文中指生活路上的艰难困苦难以预料。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本文写一次观摩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男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男老师提问坐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一个小女生,并且在小女生答不出来时耐心引导,小女生“眼里晶莹闪亮”。文章以此表达了对关注每一名学生,让教室“角落里洒满阳光”的老师的赞美之情。
例:本文主要写一节语文公开课上,男老师引导、鼓励教室角落里的小女生发言。
(3)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①抓住动作(低头)、语言(结巴)描写,分析女生紧张心理。结合“我……我没有想好。”可知,句中的省略号是指小女生害怕时说话声音的断断续续,本句运用了语言描写,这样写就表现出小女生的胆小、不自信。②明确比喻手法,分析“小溪”如何体现老师语言的流畅与感染力。结合“那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在流淌”可知,句子中把“句子”比作“小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男老师的见解像小溪一样,这不仅是知识的溪流,更是爱的溪流,这溪流流淌在孩子们的心里,启迪了智慧,润泽了心灵。
(4)考查理解与概括.结合文中第⑩段“这样,你就从你刚才说出的‘我没有想好’这几个字中找一找,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哦。”第 段“四十多岁的男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明亮而刚健。他的嘴里,慢慢地吐出自己的看法。那吐出的一个个句子,像清澈的小溪流在缓缓流淌。”可知,小女孩“多年以后,她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她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是因为角落里那个不起眼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像阳光投射在角落里,让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相信自己能行。所以她一定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
(5)考查开放探究。由“窗外,阳光正好。穿透窗子,阳光投在这角落里,一地温暖。”可知,运用了环境描写。开头“像春天一般,到处洒满阳光”,和结尾“阳光正好,穿透窗子,投在这角落里,一地温暖”,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也照应文题,使文章意蕴丰厚。教室的角落里因为有了阳光而温暖,教室角落里的孩子因为有了老师的关注、关爱而温暖。
(6)考查形象分析。结合文中第⑧段“突然,老师将目光投向了最后排右边角落里的一个女生:‘来,请你说一说,你觉得是哪一个字?’”第⑩段“这样,你就从你刚才说出的‘我没有想好’这几个字中找一找,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哦。”第 段“是的,我们走过风雨,好!我们战胜脆弱,好!我们选择面对,好!生活路上阴晴不定,我们勇敢去面对……”可知,文中的男老师是个有大爱、有耐心、善教导的老师。他把爱的阳光洒满整间教室,即使是角落也能被他的爱温暖到,他上课娓娓道来,耐心等待并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
故答案为:
(1)指常见的、习惯性的做法。
有时候是阴天,有时候又变为晴天,文中指生活路上的艰难困苦难以预料;
(2)本文主要写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男老师引导、鼓励教室角落里的小女生发言;
(3)①这是对小女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小女生低着头,说话断续续,表现了她的胆小、不自信。②男老师的见解像小溪一样,这不仅是知识的溪流,更是爱的溪流,这溪流流淌在孩子们的心里,启迪了智慧,润泽了心灵;
(4)今天这堂课,老师给了小女生发言的机会,在老师的善意提醒下,她的发言成功了。这是对小女生的肯定,更给她信心和力量,也许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相信自己能行。所以她一定不会忘记今天这堂课;
(5)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不仅呼应了题目,而且升华了主题。教室的角落里因为有了阳光而温暖,教室角落里的孩子因为有了老师的关注、关爱而温暖;
(6)文中的男老师是个有爱心、有耐心、善教导的老师。他把爱的阳光洒满整间教室,他上课耐心等待并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