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都北山小学六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A. 偷窥 洒脱 B. 蒙古 迷蒙C.花蕾 花蕊 D. 稍微 捎信2.下列哪一组词语有错别字?( )A.恍然 幽雅 B.彩虹 回味C.羞涩 摔跤 D.单簿 模糊3.下列哪一个加点字与“群马疾驰”中的“疾”字意思相同?( )A.手疾眼快 B.身患残疾 C. 疾恶如仇 D.人间疾苦4.下列地名、人名的拼写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泉州 QUANZHOUB.五台山 WUTAI SHANC.西门豹 XīMén BàoD.孟浩然 Mèng Hàorán5.“馥(fù)”字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禾苗 B.朋友 C.重复 D.香气6.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老舍先生的文字简洁凝练,内涵丰富,令人_____无穷,只有细细_____,才能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先生极强的观察力和_____生活的能力。A.回味 品味 体味 B.品味 体味 回味C.体味 品味 回味 D.回味 体味 品味7.下列哪一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A.一棵棵翠色欲流的柳树伫立于瓦房旁。B.他那么出色,我和他相比,真是孤芳自赏。C.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如画的山水让我心驰神往。D. 一碧千里的荷叶在湖中摇曳,像绿色的波浪在翻滚。8.下列哪一个句子没有语病?( )A.学习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成绩。B.由于母亲对我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C.无论是在夜色中,我也能分辨出这散发淡淡甜香的是丁香。D.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9.下列哪一个句子中的分号使用不正确?( )A.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B.我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以在墨水瓶里游泳。C.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巍峨雄峻。D.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10.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哪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11.下列哪项说法与本单元课文内容不相符?( )A.《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点明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B.《丁香结》里,作者由丁香结联想到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认为人生中的“结”是不必解的。C.《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乡村热闹的场景。D.《花之歌》中,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等,表达了对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12.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恰当?(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①作为中华民族国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②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③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之后二、按要求作答。13.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这个假期。我没有fú àn( )苦读,而是开启了草原之旅。lǜ tǎn( )似的草原在朵朵野花的diǎn zhuì( )下,愈发美丽。这里没有令人心烦的chán míng( ),只有不时传来的mǎ tí( )声,让人愈发心境开阔。吃过了特色美食奶dòu fu( ),我bèn zhuō( )地换上蒙古族的服饰,迫不及待地想去草原上疾驰。14.补全诗句,完成练习。(1)《宿建德江》中的诗句“ ,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 ”,这样的月夜之景同样写出了旅人的缕缕愁思。(2)“六月天,孩儿脸。”刚刚还风和日丽,转眼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景象正如苏轼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 , 。”(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句是:“ , 。”(4)爷爷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让我想起了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中的诗句:“ ,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草原》一文的作者是 。他看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他感受到:“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6.根据语境,把排比句补充完整。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是春天的使者;荷花在池中绽开笑脸,是夏天的精灵; ,是秋天的信使; ,是冬天的风骨。【阅读与鉴赏】三、阅读1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银杏①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白垩纪晚期,银杏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只有少数地区,由于受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才有少量的银杏侥幸存活下来,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银杏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所以,科学家称银杏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②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③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比如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④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⑤植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⑥银杏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用途。它的果实叫白果,果肉软滑香糯,做成甜食或其他食品,滋味极美,营养丰富。在园林方面,银杏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它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而且能抵御城市中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用它作为城市马路行道树,比其他植物多几分优越性。银杏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选自《百度文库》,参照“百度百科”资料修改)(1)银杏的鼎盛时期在什么时候?( )A.石炭纪B.侏罗纪C.白垩纪D.第四纪(2)银杏能长寿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有极为发达的根系B.含有抑菌杀虫的物质C.长期抵抗不良环境D.生长需要的养分较少(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比如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A.列数字、举例子B.打比方、列数字C.作比较、举例子D.作比较、列数字(4)下列关于文中俗语“公孙树”的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A.形象地说明银杏结果时间晚B.突出银杏果实深受祖孙喜爱C.解释了“公孙树”外号的由来D.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5)下列哪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A.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B.至50万年前……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C.(银杏)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D.科学家称银杏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6)短文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银杏?请简要概括。 (7)小区要新种一些行道树,向大家征求意见。你想推荐种银杏,请结合短文内容,最少说出两点推荐理由。 18.醉西湖栗心①在夕阳的陪伴下,踏着暮鼓的余韵,我走近了夜色笼罩下的西湖。②近处,是杨柳岸的晚风与朗月。四下里很静,但在这恬静的外表下面,却仿佛有着某种躁动。果然,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起的涟漪。不知是否有一种奇妙的精灵,控制着这些生灵的喜怒哀乐。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③远处,是亭榭歌舞。歌舞声和着丝弦的颤音,似乎是从暖风中飘来的,飘转了千万里的路程,又夹杂了太多湖水的蜜语。西子的笑声和诗人的吟唱,听来模模糊糊,似乐曲又不似乐曲,让人费神去揣测,歌者何许人?歌词有何意?让人依着歌声去窥视那亭榭中断断续续闪现的人影,不知是否有白娘子临风的仙袂。④在这远近之间,是一泓碧澄澄的西湖水。雾并不存在,但一湖水汽却带着西湖的醇香腾腾地升起来,如雾般罩住了一片水天、几曲回廊和郁郁葱葱的树林。看西湖,便如雾里看花般迷迷蒙蒙了。突然间,我似乎有一种感觉,仿佛那歌是这西湖水升华来的,那舞是这西湖的微风吹拂起来的,那灯的黄晕是西湖的水纹浮出水面来的。湖水闪着神秘的光泽,似乎有无尽的秘密。⑤今夜,不知是否该称西湖为浓妆,因为她有喧闹的人群与歌舞。⑥今夜,又难否认西湖是淡妆,因为她有皎皎月光和淡淡水汽凝成的面纱。⑦但,不管她今夜是艳是雅,我都可以断定,她已经醉了。(选自《小学阅读指南》2004年09期,有删改)(1)短文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A.西湖的水B.西湖的雾C.西湖的树林D.西湖的歌舞(2)下面句子没有从哪个角度描写景物?( )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起的涟漪。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A.把“林间的路灯”比作“夜明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明亮。B.“柳条颤动的姿态”通过动态描写,让静止的灯光下的场景有了动感。C.“印在游人的双眸中”体现了游人对灯光照亮柳条这一独特景象的关注。D.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西湖景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侧面反映了西湖的景色之美。(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文中以“她”来指代西湖,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B.第2、3、4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C.第3自然段中的“暖风”营造出轻柔、惬意的氛围,为西湖增添了韵味。D.第5、6自然段化用了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下列对标题“醉西湖”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点明了西湖迷人的特点B.暗含着作者对西湖的情感C.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富含诗意与哲理,引人深思(6)下列为读完短文后所写的感想,其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西湖处处皆风景,随便一处都是一幅美妙的画。B.西湖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夜幕下的西湖令人陶醉。C.读完短文,脑海中浮现出李白的诗句“奔流到海不复回”。D.希望能将西湖的美丽画面定格,把西湖的灵气传给友人。(7)有人说,短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自然段,你觉得这样好吗?说说理由。 (8)作者的想象让西湖的景色更加迷人。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写朗月下的西湖景色。(不少于40字) 【表达与交流】四、习作。19.半命题作文。把自己变成大自然里的一员——一朵随风飘荡的蒲公英,一只穿梭在林间的松鼠,或是一条顺流而下的小鱼……想象你在大自然中会经历怎样的旅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以“______的旅行”为题,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提示与要求:①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补充植物(动物)的名称,如蒲公英、小蚂蚁,也可补充旅行的特点,如“奇妙”“风雨中”;②注意让想象既有趣又合理,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仿佛和你一起踏上这场特别的旅程。2025-2026学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都北山小学六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D D A C D A B A B C B题号 12答案 C【积累与运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A. 偷窥 洒脱 B. 蒙古 迷蒙C.花蕾 花蕊 D. 稍微 捎信【解答】A.不同,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tōu、tuō。B.不同,“蒙”是多音字,“ménɡ”有遮盖、受、形容雨点细小等意思;“mēng”有欺骗、昏迷等义;“měng”用于“蒙古”等词。故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měng、méng。C.不同,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lěi、ruǐ。D.相同,“稍”是多音字,读“shāo”时有略微的意思,读“shào”指“稍息”。故“稍微”中“稍”应读“shāo”。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读shāo。故选:D。2.下列哪一组词语有错别字?( )A.恍然 幽雅 B.彩虹 回味C.羞涩 摔跤 D.单簿 模糊【解答】ABC.正确。D.有误,单薄:指天凉或天冷的时候穿的衣服薄而且少。故“单簿”的“簿”错误。故选:D。3.下列哪一个加点字与“群马疾驰”中的“疾”字意思相同?( )A.手疾眼快 B.身患残疾 C. 疾恶如仇 D.人间疾苦【解答】群马疾驰:形容许多马匹急速奔跑。疾:快速、急速。A.相同,疾:快速、敏捷;B.不同,疾:疾病、身体不健。C.不同,疾:痛恨;D.不同,疾:痛苦、苦难。故选:A。4.下列地名、人名的拼写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泉州 QUANZHOUB.五台山 WUTAI SHANC.西门豹 XīMén BàoD.孟浩然 Mèng Hàorán【解答】音节拼写规则:地名拼写中,专名与通名若组合成地名,一般专名在前、通名在后且分写,首字母均大写,纯专名类地名可整体连写且大写;人名拼写中,单姓与名分写、复姓整体连写且与名分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均大写,其余字母小写。A、B、D正确。C.错误,“西门豹”中“西门”是复姓,按规则应整体连写,正确拼写应为“Xīmén Bào”,而题目中写为“XīMén Bào”,将复姓拆分开且第二个字首字母大写,不符合人名拼写规则。故选:C。5.“馥(fù)”字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禾苗 B.朋友 C.重复 D.香气【解答】“馥”是形声字,其形旁为“香”,“香”本身就是一个与气味相关的字,由此可推测“馥”字的意思最可能与香气有关。故选:D。6.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老舍先生的文字简洁凝练,内涵丰富,令人_____无穷,只有细细_____,才能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先生极强的观察力和_____生活的能力。A.回味 品味 体味 B.品味 体味 回味C.体味 品味 回味 D.回味 体味 品味【解答】回味: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引申为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体味:体会寻味。品味:品尝滋味。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依次选“回味”“品味”“体味”。故选:A。7.下列哪一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A.一棵棵翠色欲流的柳树伫立于瓦房旁。B.他那么出色,我和他相比,真是孤芳自赏。C.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如画的山水让我心驰神往。D. 一碧千里的荷叶在湖中摇曳,像绿色的波浪在翻滚。【解答】ACD.恰当。B.不恰当,“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句中是说“我”和出色的“他”相比有差距,并非自我欣赏。故选:B。8.下列哪一个句子没有语病?( )A.学习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成绩。B.由于母亲对我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C.无论是在夜色中,我也能分辨出这散发淡淡甜香的是丁香。D.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解答】A.没有语病。B.有语病,成分残缺。“由于”和“使”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者“使”。C.有语病,关联词使用不当。“无论 常与“都”搭配,“即使”与“也”搭配,原句想表达假设让步,应用“即使……也……”,应把“无论”改为“即使”。D.有语病,两面对一面。“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包含了“能”和“否”两个方面,而“关键在于青少年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对应了“能”成为读者这一个方面,前后不对应,应删去“能否”。故选:A。9.下列哪一个句子中的分号使用不正确?( )A.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B.我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以在墨水瓶里游泳。C.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巍峨雄峻。D.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解答】A、C、D正确。B.有误。“我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以在墨水瓶里游泳。”该句中三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但是这三个分句较为简短,在语义层次上比较清晰,根据分号的使用规范,简短的并列分句之间通常用逗号即可。故选:B。10.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哪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解答】ABD.正确。C.有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边之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飘落着两三点雨滴。正确的划分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四三”结构。这种划分符合宋词意群连贯性的要求,也能准确体现语义,“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是完整的数量+事物组合,先描述景物,再点明地点“天外”“山前”,读起来更流畅且符合诗意。故选:C。11.下列哪项说法与本单元课文内容不相符?( )A.《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点明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B.《丁香结》里,作者由丁香结联想到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认为人生中的“结”是不必解的。C.《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乡村热闹的场景。D.《花之歌》中,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等,表达了对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解答】ACD.相符。B.不相符,《丁香结》里,作者从丁香结引发思考,认识到生活中的“结”是常态,是解不完的,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愁怨的一种豁达态度,而不是认为人生中的“结”不必解。故选:B。12.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恰当?(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①作为中华民族国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②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③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之后【解答】句子写的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因此插入②~③之间合适。故选:C。二、按要求作答。13.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这个假期。我没有fú àn( 伏案 )苦读,而是开启了草原之旅。lǜ tǎn( 绿毯 )似的草原在朵朵野花的diǎn zhuì( 点缀 )下,愈发美丽。这里没有令人心烦的chán míng( 蝉鸣 ),只有不时传来的mǎ tí( 马蹄 )声,让人愈发心境开阔。吃过了特色美食奶dòu fu( 豆腐 ),我bèn zhuō( 笨拙 )地换上蒙古族的服饰,迫不及待地想去草原上疾驰。【解答】故答案为:伏案 绿毯 点缀 蝉鸣 马蹄 豆腐 笨拙14.补全诗句,完成练习。(1)《宿建德江》中的诗句“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样的月夜之景同样写出了旅人的缕缕愁思。(2)“六月天,孩儿脸。”刚刚还风和日丽,转眼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景象正如苏轼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句是:“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4)爷爷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让我想起了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中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解答】(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的意思为: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亮与人意合情投。其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原野空旷、天空低垂,江水清澈、月亮亲近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孤寂愁苦的心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的意思为: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书写时注意“野”“啼”“霜”的正确写法。(2)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的意思为: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一句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来势汹汹;后一句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地表现了雨的急和猛。书写时注意“翻”“墨”“跳”的正确写法。(3)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全词内容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全词的意思为: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忙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其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通过描写明月惊飞喜鹊,清风惊动鸣蝉,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书写时注意“鹊”“蝉”的正确写法。(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的意思为: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其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再次相聚赏菊的期盼。书写时注意“重”“菊”的正确写法。故答案为:(1)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2)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3)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4)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草原》一文的作者是 老舍 。他看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云际 。”他感受到:“这种境界,既使人 惊叹 ,又叫人 舒服 ,既愿 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解答】出自老舍的《草原》。故答案为:老舍 柔美 云际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16.根据语境,把排比句补充完整。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是春天的使者;荷花在池中绽开笑脸,是夏天的精灵; 银杏在枝头扇动金叶 ,是秋天的信使; 梅花在枝头傲立寒霜 ,是冬天的风骨。【解答】排比句要求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相关。已知前面分别写了春天的小草、夏天的荷花,后面要补写秋天和冬天的事物,且要体现出事物与季节的关联,以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探出脑袋”“绽开笑脸”)。“稻谷在田野垂下稻穗”,秋天稻谷成熟,稻穗低垂,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垂下稻穗”运用拟人手法,契合“秋天的信使”。“腊梅在枝头吐露芬芳”,冬天腊梅绽放,散发香气,“吐露芬芳”用拟人展现腊梅姿态,符合“冬天的风骨”,且与前文结构、修辞一致。示例: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是春天的使者;荷花在池中绽开笑脸,是夏天的精灵;银杏在枝头扇动金叶,是秋天的信使;梅花在枝头傲立寒霜,是冬天的风骨。故答案为:银杏在枝头扇动金叶 梅花在枝头傲立寒霜【阅读与鉴赏】三、阅读1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银杏①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白垩纪晚期,银杏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只有少数地区,由于受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才有少量的银杏侥幸存活下来,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银杏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所以,科学家称银杏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②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③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比如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④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⑤植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⑥银杏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用途。它的果实叫白果,果肉软滑香糯,做成甜食或其他食品,滋味极美,营养丰富。在园林方面,银杏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它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而且能抵御城市中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用它作为城市马路行道树,比其他植物多几分优越性。银杏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选自《百度文库》,参照“百度百科”资料修改)(1)银杏的鼎盛时期在什么时候?( B )A.石炭纪B.侏罗纪C.白垩纪D.第四纪(2)银杏能长寿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C )A.有极为发达的根系B.含有抑菌杀虫的物质C.长期抵抗不良环境D.生长需要的养分较少(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比如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A.列数字、举例子B.打比方、列数字C.作比较、举例子D.作比较、列数字(4)下列关于文中俗语“公孙树”的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B )A.形象地说明银杏结果时间晚B.突出银杏果实深受祖孙喜爱C.解释了“公孙树”外号的由来D.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5)下列哪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A.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B.至50万年前……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C.(银杏)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D.科学家称银杏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6)短文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银杏?请简要概括。 从银杏的历史、生长特点、长寿原因、价值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7)小区要新种一些行道树,向大家征求意见。你想推荐种银杏,请结合短文内容,最少说出两点推荐理由。 我推荐银杏,因为银杏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还能抵御城市里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而且它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会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解答】(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结合第①自然段“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可知,银杏的鼎盛时期是中生代侏罗纪。故选B。(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结合第⑤自然段“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可知,说明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是银杏长寿的原因之一,该选项正确。B.结合第⑤自然段“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可知,即含有抑菌杀虫的物质是银杏长寿的原因,该选项正确。C.结合第⑤自然段“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可知,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抵抗不良环境是发达根系带来的结果,并非银杏长寿的原因,该选项错误。D.结合第⑤自然段“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可知,生长需要养分较少是银杏长寿的原因,该选项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结合第③自然段“一点儿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比如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可知,“3000多岁”使用了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定林寺中银杏古树的年龄,使读者对银杏树寿命之长有更直观、精确的认识,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的银杏古树”这一具体事例,让抽象的“长寿树种”概念变得更具体、易懂,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A。(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A.结合第②自然段“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可知,因为银杏结果时间晚,所以有了“公孙树”这个外号,理解正确。B.文本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公孙树”这个俗语是为了突出银杏果实深受祖孙喜爱,此选项对俗语的理解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含义,理解错误。C.由于银杏结果晚,“公公种树,孙子吃果”,所以人们给它起了“公孙树”这个外号,该选项解释了外号的由来,理解正确。D.“公孙树”这样的俗语表述,相比直接陈述银杏结果晚的特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生动性和趣味性,该选项理解正确。故选B。(5)本题考查句子分析。A.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可知,“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对于中国是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并没有绝对确凿的证据,使用“可能”使表达更严谨,留有余地。B.结合第①自然段“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可知,“至”表示时间上的下限,“绝大多数”表示范围上的限制,这两个词准确地说明了时间和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的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结合第①自然段“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它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可知,“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结合第①自然段“科学家称银杏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可知,句子中的“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杏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故选D。(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文章第①自然段围绕银杏古老悠久的历史展开介绍。文章第②自然段阐述了银杏生长速度缓慢以及结果晚的特点。文章第⑤自然段详细说明了银杏长寿的原因。文章第⑥自然段介绍了银杏在科学研究、经济以及园林方面的价值。综上,短文从银杏的历史、生长特点、长寿原因、价值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推荐银杏作为小区行道树,需从文中提取银杏适合做行道树的特点,关注其在病虫害抵抗、环境适应、观赏性等方面的优势。示例:我推荐银杏,因为银杏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还能抵御城市里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而且它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会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故答案为:(1)B;(2)C;(3)A;(4)B;(5)D;(6)从银杏的历史、生长特点、长寿原因、价值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7)我推荐银杏,因为银杏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还能抵御城市里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而且它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会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18.醉西湖栗心①在夕阳的陪伴下,踏着暮鼓的余韵,我走近了夜色笼罩下的西湖。②近处,是杨柳岸的晚风与朗月。四下里很静,但在这恬静的外表下面,却仿佛有着某种躁动。果然,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起的涟漪。不知是否有一种奇妙的精灵,控制着这些生灵的喜怒哀乐。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③远处,是亭榭歌舞。歌舞声和着丝弦的颤音,似乎是从暖风中飘来的,飘转了千万里的路程,又夹杂了太多湖水的蜜语。西子的笑声和诗人的吟唱,听来模模糊糊,似乐曲又不似乐曲,让人费神去揣测,歌者何许人?歌词有何意?让人依着歌声去窥视那亭榭中断断续续闪现的人影,不知是否有白娘子临风的仙袂。④在这远近之间,是一泓碧澄澄的西湖水。雾并不存在,但一湖水汽却带着西湖的醇香腾腾地升起来,如雾般罩住了一片水天、几曲回廊和郁郁葱葱的树林。看西湖,便如雾里看花般迷迷蒙蒙了。突然间,我似乎有一种感觉,仿佛那歌是这西湖水升华来的,那舞是这西湖的微风吹拂起来的,那灯的黄晕是西湖的水纹浮出水面来的。湖水闪着神秘的光泽,似乎有无尽的秘密。⑤今夜,不知是否该称西湖为浓妆,因为她有喧闹的人群与歌舞。⑥今夜,又难否认西湖是淡妆,因为她有皎皎月光和淡淡水汽凝成的面纱。⑦但,不管她今夜是艳是雅,我都可以断定,她已经醉了。(选自《小学阅读指南》2004年09期,有删改)(1)短文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A )A.西湖的水B.西湖的雾C.西湖的树林D.西湖的歌舞(2)下面句子没有从哪个角度描写景物?( C )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起的涟漪。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A.把“林间的路灯”比作“夜明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明亮。B.“柳条颤动的姿态”通过动态描写,让静止的灯光下的场景有了动感。C.“印在游人的双眸中”体现了游人对灯光照亮柳条这一独特景象的关注。D.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西湖景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侧面反映了西湖的景色之美。(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B )A.文中以“她”来指代西湖,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B.第2、3、4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C.第3自然段中的“暖风”营造出轻柔、惬意的氛围,为西湖增添了韵味。D.第5、6自然段化用了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下列对标题“醉西湖”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 )A.点明了西湖迷人的特点B.暗含着作者对西湖的情感C.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富含诗意与哲理,引人深思(6)下列为读完短文后所写的感想,其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C )A.西湖处处皆风景,随便一处都是一幅美妙的画。B.西湖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夜幕下的西湖令人陶醉。C.读完短文,脑海中浮现出李白的诗句“奔流到海不复回”。D.希望能将西湖的美丽画面定格,把西湖的灵气传给友人。(7)有人说,短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自然段,你觉得这样好吗?说说理由。 不好。第⑤自然段讲西湖像“浓妆”,第⑥自然段讲它又像“淡妆”,第⑦自然段说不管浓淡,它肯定“醉了”。这三个自然段内容不同,情感也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所以分成三个自然段写好。 (8)作者的想象让西湖的景色更加迷人。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写朗月下的西湖景色。(不少于40字) 碧绿的湖水倒映着明月、星空,粉色的荷花散发着幽香,微风闻香而来,给湖面铺上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多么宁静的月夜,多么富有诗意的西湖。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④自然段开篇点明“在这远近之间,是一泓碧澄澄的西湖水”,随后围绕西湖水展开描写,描述了西湖水汽带着醇香升腾如雾罩住周边景象,还表达了作者关于歌、舞、灯的黄晕与西湖水关联的感觉,以及湖水闪着神秘光泽等内容。整段文字都是围绕西湖水进行细致描绘。故选:A。(2)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结合第②自然段“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起的涟漪。”可知,“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随着晚风拂过来时”,弦乐是听到的,属于听觉描写;“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轻轻舞动着枝叶”,看到杨柳舞动枝叶,属于视觉描写;“随着晚风拂过来时”,晚风拂过有触觉感受,属于触觉描写。故选:C。(3)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A.错误。结合第②自然段“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间的路灯”比作“夜明珠”。“夜明珠”通常给人柔和发光的印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路灯柔和的特点,该选项理解错误。B.正确。结合第②自然段“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可知,“颤动”一词表明柳条处于动态,是对柳条的动态描写。在路灯柔和的光下,柳条的颤动让原本静止灯光下的场景变得富有动感,该选项理解正确。C.正确。结合第②自然段“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可知,“印在游人的双眸中”形象地表明游人的视线被灯光照亮柳条这一景象所吸引,体现出游人对这一独特画面的关注,该选项理解无误。D.正确。结合第②自然段“林间的路灯犹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姿态印在游人的双眸中。”可知,句子主要描写林间路灯和柳条,但这也是西湖周边景色的一部分,从侧面展现了西湖景色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选项理解合理。故选:A。(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正确。在文中,“她”被用于指代西湖,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赋予西湖以女性的柔美等特质,从这种独特的称呼以及全文对西湖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该选项说法正确。B.错误。第②自然段描写的是近处的杨柳岸,第③自然段描写的是远处的亭榭歌舞,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远近之间的西湖水。其写作顺序是由近及远,而不是由远及近、从高到低,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C.正确。第③自然段中“歌舞声和着丝弦的颤音,似乎是从暖风中飘来的”,“暖风”给人一种轻柔、温暖、惬意的感觉,它为西湖增添了浪漫、韵味的氛围,该选项说法正确。D.正确。第⑤⑥自然段中“今夜,不知是否该称西湖为浓妆”“今夜,又难否认西湖是淡妆”,化用了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用“浓妆”“淡妆”来描绘西湖夜晚不同的风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5)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A.正确。“醉西湖”这个标题中,“醉”字给人一种沉醉、陶醉的感觉,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西湖具有迷人的特质,才会让人沉醉其中,所以该标题点明了西湖迷人的特点,此选项理解正确。B.正确。作者用“醉西湖”作为标题,将自己对西湖的喜爱、赞美等情感融入其中。因为对西湖充满情感,才会觉得西湖令人陶醉,所以标题暗含着作者对西湖的情感,此选项理解正确。C.正确。“醉西湖”这样的标题富有吸引力,会让读者好奇西湖为何会让人“醉”,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要去文中探寻答案,此选项理解正确。D.不正确。整个文章主要是围绕西湖夜晚的景色展开描写,如杨柳岸、亭榭歌舞、西湖水等,表达的是对西湖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并没有蕴含深刻的诗意与哲理内容,“醉西湖”这个标题也未体现出富含诗意与哲理、引人深思的作用,此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恰当。短文中描写了西湖近处的杨柳岸、远处的亭榭歌舞、远近之间的西湖水等景色,这些不同地方的景色都各具美感,所以说西湖处处皆风景,随便一处都是一幅美妙的画,该感想恰当。B.恰当。文中描绘了西湖在夜色下的各种美景,如杨柳在弦乐下的舞动、西湖水汽营造的迷蒙氛围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图画之中,令人陶醉,此感想符合短文内容,是恰当的。C.不恰当。短文整体营造的是一种优美、静谧且带有浪漫氛围的意境,而李白的“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的是黄河水奔腾不息、一去不返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与短文所描绘的西湖夜景的意境完全不相符,该感想不恰当。D.恰当。因为西湖的景色美丽动人,所以读者希望将西湖的美丽画面定格,把西湖的灵气传给友人,这种感想是基于对西湖景色的喜爱而产生的,是合理的。故选:C。(7)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⑤自然段提出不知该称西湖为浓妆还是其他,第⑥自然段接着说又难否认西湖是淡妆,第⑦自然段总结不管艳雅都认定西湖醉了。这三个自然段各自承担着独特的表达功能,单独成段能够突出每个关键观点,极大地增强表达的层次感与节奏感,使读者更细腻地感受到作者对西湖今夜状态思考的逐步深入。合并后,分层表意被打乱,对比张力、情感流动的细腻感消失,会让文字变得平铺直叙,削弱西湖美与作者情思的表达,所以保留独立段落更能展现诗意与深度。因此,将最后三个自然段合并不好。(8)考查扩展写话。原文描绘的西湖夜景充满诗意与浪漫,有杨柳、弦乐、湖水等元素,作答时要延续这种优美、静谧且富有诗意的氛围。朗月意味着月光明亮,要体现出月光下西湖景色的独特之处,如月光的清辉洒在景物上的效果。故答案为:(1)A;(2)C;(3)A;(4)B;(5)D;(6)C;(7)不好。第⑤自然段讲西湖像“浓妆”,第⑥自然段讲它又像“淡妆”,第⑦自然段说不管浓淡,它肯定“醉了”。这三个自然段内容不同,情感也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所以分成三个自然段写好。(8)碧绿的湖水倒映着明月、星空,粉色的荷花散发着幽香,微风闻香而来,给湖面铺上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多么宁静的月夜,多么富有诗意的西湖。【表达与交流】四、习作。19.半命题作文。把自己变成大自然里的一员——一朵随风飘荡的蒲公英,一只穿梭在林间的松鼠,或是一条顺流而下的小鱼……想象你在大自然中会经历怎样的旅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以“______的旅行”为题,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提示与要求:①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补充植物(动物)的名称,如蒲公英、小蚂蚁,也可补充旅行的特点,如“奇妙”“风雨中”;②注意让想象既有趣又合理,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仿佛和你一起踏上这场特别的旅程。【解答】范文:蒲公英的旅行我是一朵蒲公英,浑身毛茸茸的,顶着一头蓬松的小绒毛,像戴着一顶雪白的小帽子。一直以来,我都安静地待在这片草地上,看着太阳东升西落,听着虫儿们窃窃私语。可我心里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一天,一阵微风轻轻拂过,我的绒毛开始微微颤动。“去吧,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妈妈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于是,我告别了妈妈,随着风,开启了我的旅行。风带着我飘啊飘,我低头一看,下方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油菜花们挨挨挤挤,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蜜蜂们在花间忙碌着,“嗡嗡”地唱着欢快的歌,它们一会儿钻进这朵花,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辛勤地采着蜜。我真想停下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可风还在继续吹着,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看着这片金色的海洋渐渐远去。接着,我飘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上空。溪水潺潺地流着,像在弹奏一首轻快的乐曲。溪底的鹅卵石圆圆的,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几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一会儿追逐嬉戏,一会儿又停下来,好奇地望着我这个从天上飘来的“小伞兵”。我朝着它们挥了挥绒毛,它们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也摆了摆尾巴向我回应。风渐渐小了,我感觉自己在慢慢下降。最后,我落在了一片湿润的土地上。这里有嫩绿的小草,有五颜六色的小花,还有几只小蚂蚁在忙碌地搬运着食物。我知道,我的旅行结束了。但我并不难过,因为我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现在,我要在这里扎根、生长,期待着有一天,我的孩子们也能像我一样,去开启属于它们的奇妙旅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