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下列词语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渲染(xuàn) 笨拙(zhuó) 沧海一粟 硕大无朋(比)
B.提供(gōng) 妩媚(wǔ) 暴露无疑 纹丝不动(条纹)
C.蜷缩(quán) 风靡(mǐ) 别出心裁 势不可当(抵挡)
D.迂回(yū) 雕镂(lóu) 惟妙惟俏 千钧一发(发生)
2.(2分)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年轻的中国选手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夺金,这个消息真让人热血沸腾。
B.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播出的绝美舞蹈《祈》惊艳演绎了水下飞天,其艺术创意真是别出心裁,如梦如幻,让人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C.他全神贯注地看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直播节目,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自豪。
D.班会上,大家深刻反思了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教室里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
3.(2分)与“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中“单薄”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母亲单薄的身子在风中显得更弱小了。
B.秋天的早晨,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野外散步。
C.因为人手单薄,这个团队不能接下这项艰巨的任务。
D.他的话语是那么单薄无力,让人怎能相信?
4.(2分)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停船靠岸)
B.万水千山只等闲(空闲)
C.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枝)
D.三军过后尽开颜(全,都)
5.(2分)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C.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D.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6.(2分)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横线上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婉言谢绝的②厉声呵斥③自言自语④由衷感叹
(1)我旁边的同学______:“这简直太漂亮了!”
(2)“今天我有事,你们先去吧!”我_____了伙伴的盛情邀请。
(3)“家里的日子已经够难的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呢?”她_____。
(4)“停下!”他_____,“这一句又读错了,重新来!”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7.(2分)下列哪一项表现了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
A.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
B.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会不会批评我呢?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就好了,就怕老师抽查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我就惨了!
C.我站在舞台上,听着台下响亮的掌声、欢快的笑声,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D.上课铃响了,我赌气不进教室,站在门口生气。老师们都向我投来了严肃的目光,看得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8.(2分)下列句子中,分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獾要夜里打,叫打猎。
C.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D.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9.(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一诗,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B.《灯光》一文采用顺序的手法,以“灯光”为线索展开叙述,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结构紧凑。
C.《丁香结》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D.《金色的鱼钩》一文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课文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逐步展现出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10.(2分)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竹节人》一课,下面阅读方法中,与三个阅读任务最匹配的顺序是(  )
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任务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任务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还原当时大家玩竹节人的热闹场景。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演一演,感受玩竹节人的乐趣。
②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③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成讲述。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二、梳理与探究(24分)
11.(12分)积累与运用,填一填。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爱国是什么?是陆游“    ”的责任感;是曹植“    ,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壮志;是李刚“祖宗疆土,    ,    。”的坚决无畏;是《七律 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诗句:“    ,    。”
(3)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看到了宋代诗人苏轼笔下“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疾风骤雨;欣赏了唐诗里“    ,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感受到了朱熹笔下“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天气息;体会到了贺知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思乡之情。
12.(4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王刚假期去游览故宫,参观太和殿时,他看得非常入迷。请你抓住他的神态、动作,描写一下他入迷的样子。
   
13.(8分)快乐读书吧。
(1)读前晓方法:下列阅读方法不太适合用来感受《童年》《小英雄雨来》这两本书中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A.阅读时可以通过一个个情节,感受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B.阅读时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C.阅读时可以先抓主要人物,再梳理人物间的关系。
D.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言,反复诵读,想象画面。
(2)读时勤记录:某同学在阅读了以上两本书后,分别做了阅读笔记,有误的是     。(填序号)
(3)读后联生活:选择《童年》《小英雄雨来》中的一个儿童形象,联系生活写一写书中人物的童年和你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与鉴赏(26分)
14.(10分)诗词阅读。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②烈:凛冽。③雄关:指娄山关。④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2)联系上下阕,“马蹄声碎”的“碎”的意思是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夕阳鲜红,色若     。
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残月     ,绿草     。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A.悲伤
B.悲壮
C.消沉
D.欢快
15.(16分)阅读选文,把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介绍给更多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
①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啊。
②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期盼。在场的人都哭了。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③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邓稼先来到久违的天安门广场,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④那是1950年,他只有二十六岁。那一年,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⑤八年后,他真的用上了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他多次表示: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⑦1979年在一次失败的核试验中,为了查明真正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他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也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⑧1985年,邓稼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他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⑨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往事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还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他激动不已。站在天安门广场前,他望着五星红旗低声轻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旗。这是一颗科学家的心,永远鲜红,永远跳动。国旗,这是他的心中之旗。
(1)关注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揣摩人物的情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反复读画线句子,最恰当的理解是    
A.邓稼先认为武器是他主导研发的,别人不能去。
B.划线句子语句较简短,表现了邓稼先此时内心的复杂:害怕忐忑。
C.邓稼先以核武器是自己主导研发为理由,毅然站在了危险的前面,有献身精神。
D.邓稼先认为武器是他主导研发的,只有他能去。
(2)在介绍邓稼先研究原子弹时,遇到的困难有:①    ;②    ;③    。
(3)在介绍他研究氢弹时,这部分运用了     的写法,突出了     。
(4)通过对材料的整理,我对“元勋”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元勋”的意思是:    。
五、表达与交流(30分)
16.(30分)习作表达。
生活中处处充满笑声,在家庭,在学校,在公园……是因为考试取得优秀成绩、运动比赛获得成功、玩游戏而开心,还是因为遇到喜事、赢得称赞而高兴?……是你笑、我笑?还是大家笑?请你选择一件事情,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写下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题目自拟,表达清楚,语句流畅,5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C D B C D A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下列词语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渲染(xuàn) 笨拙(zhuó) 沧海一粟 硕大无朋(比)
B.提供(gōng) 妩媚(wǔ) 暴露无疑 纹丝不动(条纹)
C.蜷缩(quán) 风靡(mǐ) 别出心裁 势不可当(抵挡)
D.迂回(yū) 雕镂(lóu) 惟妙惟俏 千钧一发(发生)
【解答】A.有误,“笨拙”的“拙”应读“zhuō”。
B.有误,“暴露无疑”应为“暴露无遗”,“暴露无遗”指全部暴露出来。“纹丝不动”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动。形容一点点动作或移动也没有。“纹”意思是“细微、极小”,并非“条纹”。
C.正确。
D.有误,“雕镂”的“镂”读音是“lòu”。“惟妙惟俏”应为“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千钧一发”中“发”指“头发”,该词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极其危急,而不是“发生”。
故选:C。
2.(2分)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年轻的中国选手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夺金,这个消息真让人热血沸腾。
B.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播出的绝美舞蹈《祈》惊艳演绎了水下飞天,其艺术创意真是别出心裁,如梦如幻,让人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C.他全神贯注地看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直播节目,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自豪。
D.班会上,大家深刻反思了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教室里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庄严肃穆”形容气氛庄重、严肃,使人敬畏,常用于比较重大、正式的场合,如祭祀、典礼等。班会反思比赛失利原因,用“庄严肃穆”来形容气氛过于夸张,不恰当。
故选:D。
3.(2分)与“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中“单薄”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母亲单薄的身子在风中显得更弱小了。
B.秋天的早晨,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野外散步。
C.因为人手单薄,这个团队不能接下这项艰巨的任务。
D.他的话语是那么单薄无力,让人怎能相信?
【解答】“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的意思是: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瘦弱。“单薄”的意思为:瘦弱。
A.相同,句意:母亲瘦弱的身子在风中显得更弱小了。单薄:(身体)瘦弱。
B.不同,句意:秋天的早晨,他穿着薄而且少的衣服在野外散步。单薄:指天凉或天冷的时候穿的衣服薄而且少。
C.不同,句意:因为人手薄弱,这个团队不能接下这项艰巨的任务。单薄:(力量、论据等)薄弱,不充实。
D.不同,句意:他的话语是那么薄弱无力。单薄:(力量、论据等)薄弱,不充实。
故选:A。
4.(2分)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停船靠岸)
B.万水千山只等闲(空闲)
C.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枝)
D.三军过后尽开颜(全,都)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万水千山只等闲: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等闲:平常,轻松。
故选:B。
5.(2分)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C.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D.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解答】A、B、D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C.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一样。由“像……,像……,像……”引导的排比句。
故选:C。
6.(2分)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横线上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婉言谢绝的②厉声呵斥③自言自语④由衷感叹
(1)我旁边的同学______:“这简直太漂亮了!”
(2)“今天我有事,你们先去吧!”我_____了伙伴的盛情邀请。
(3)“家里的日子已经够难的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呢?”她_____。
(4)“停下!”他_____,“这一句又读错了,重新来!”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解答】(1)从“这简直太漂亮了”可知这是人物在夸赞、表扬,故选④。
(2)从“今天我有事,你们先去吧”可知这是人物谢绝了邀请,故选①。
(3)从“家里的日子已经够难的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呢”可知这是人物的自言自语,故选③。
(4)从“这一句又读错了,重新来”可知人物生气了,故选②。
故选:D。
7.(2分)下列哪一项表现了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
A.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
B.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会不会批评我呢?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就好了,就怕老师抽查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我就惨了!
C.我站在舞台上,听着台下响亮的掌声、欢快的笑声,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D.上课铃响了,我赌气不进教室,站在门口生气。老师们都向我投来了严肃的目光,看得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理解程度。A选项认为时间过得慢,体现了人物着急的心理。B选项人物既害怕被抽到不会背的段落,又希望能抽到会背的,是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C选择很明显是高兴开心的心情。D选项的心情很复杂,又生气又羞愧又悔恨,但是没有忐忑。
故选:B。
8.(2分)下列句子中,分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獾要夜里打,叫打猎。
C.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D.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子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故“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后的分号运用有误。
故选:C。
9.(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一诗,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B.《灯光》一文采用顺序的手法,以“灯光”为线索展开叙述,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结构紧凑。
C.《丁香结》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D.《金色的鱼钩》一文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课文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逐步展现出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解答】ABC正确。
D.有误,《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刻画老班长的光辉形象。
故选:D。
10.(2分)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竹节人》一课,下面阅读方法中,与三个阅读任务最匹配的顺序是(  )
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任务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任务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还原当时大家玩竹节人的热闹场景。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演一演,感受玩竹节人的乐趣。
②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③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成讲述。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解答】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竹节人》一课,要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还原当时大家玩竹节人的热闹场景。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演一演,感受玩竹节人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成讲述。
故选A。
二、梳理与探究(24分)
11.(12分)积累与运用,填一填。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  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爱国是什么?是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责任感;是曹植“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壮志;是李刚“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 不可以尺寸与人  。”的坚决无畏;是《七律 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3)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看到了宋代诗人苏轼笔下“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的疾风骤雨;欣赏了唐诗里“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感受到了朱熹笔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天气息;体会到了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思乡之情。
【解答】(1)出自老舍的《草原》。
(2)“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但从未敢忘记为国事担忧。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故答案为:
(1)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有时候静立不动;
(2)位卑未敢忘忧国 捐躯赴国难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白雨跳珠乱入船 绿树村边合 等闲识得东风面 少小离家老大回。
12.(4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王刚假期去游览故宫,参观太和殿时,他看得非常入迷。请你抓住他的神态、动作,描写一下他入迷的样子。
 王刚站在太和殿前,目光紧紧锁定在那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上,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球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眼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嘴角微微上扬,偶尔还会露出惊叹的神情,但整个人却像钉在原地一样,完全沉浸在了这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辉煌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解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描述王刚在参观太和殿时入迷的神态和动作。接着,根据“入迷”这一状态,联想人们通常在入迷时会有哪些典型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如凝视、静止不动、表情专注等。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对王刚的描写中,确保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准确传达出王刚入迷的状态。
故答案为:
王刚站在太和殿前,目光紧紧锁定在那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上,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球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眼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嘴角微微上扬,偶尔还会露出惊叹的神情,但整个人却像钉在原地一样,完全沉浸在了这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辉煌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13.(8分)快乐读书吧。
(1)读前晓方法:下列阅读方法不太适合用来感受《童年》《小英雄雨来》这两本书中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D 
A.阅读时可以通过一个个情节,感受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B.阅读时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C.阅读时可以先抓主要人物,再梳理人物间的关系。
D.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言,反复诵读,想象画面。
(2)读时勤记录:某同学在阅读了以上两本书后,分别做了阅读笔记,有误的是  ①  。(填序号)
(3)读后联生活:选择《童年》《小英雄雨来》中的一个儿童形象,联系生活写一写书中人物的童年和你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解答】(1)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理解。完成此题,要再次明确小说三要素,了解人物、情节、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知道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把握人物;在阅读小说时,要抓住主要情节;在阅读小说时还要关注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关注优美词句并非阅读小说的重点。故选D。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病逝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①中“外祖父勤劳温和”是错误的说法。故选①。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解答本题是时,选择其中选择一个儿童形象,如《童年》中的阿廖沙或《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分析书中人物的童年经历和性格特点。对比自己的童年,找出不同之处。可以从生活环境、经历的事件、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如:《童年》中的阿廖沙和我的童年有很大的不同。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贫困和压迫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外祖父严厉而暴躁,外祖母温和而勤劳。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相对幸福和自由的环境中度过的,家人对我关爱有加,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阿廖沙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磨难,而我的童年则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通过对比,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了阿廖沙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不易。
故答案为:
(1)D;
(2)①;
(3)我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而小英雄雨来生活在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和外敌侵略中,他多了一份勇敢和机智。
三、阅读与鉴赏(26分)
14.(10分)诗词阅读。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②烈:凛冽。③雄关:指娄山关。④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忆秦娥  ”,题目是“ 娄山关  ”。
(2)联系上下阕,“马蹄声碎”的“碎”的意思是  C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大海的波涛  ;夕阳鲜红,色若  鲜血  。
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残月  如钩  ,绿草  如茵  。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B 
A.悲伤
B.悲壮
C.消沉
D.欢快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是固定的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律、曲调等形式要素。有许多词人按照“忆秦娥”的格律填词,形成了众多同词牌的作品;“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词创作的背景地点及主要描写对象。毛泽东在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以“娄山关”为题,通过描绘此地的景色和战斗后的感悟,抒发情感。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结合上阕可知,描绘了一幅凄冷、紧张的行军画面,“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营造出了一种肃杀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军队行军的马蹄声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马蹄声碎”中的“碎”在这里是形容马蹄声的杂乱细碎,形象地表现出了行军时马蹄声急促而纷杂的状态,与当时紧张的行军氛围相契合。故选C。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山起伏比作大海的波浪,将夕阳的颜色比作鲜血。据此仿写。示例:残月如钩,绿草如茵。
(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分析。上阕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西风凛冽、大雁哀鸣、晨霜冷月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同时“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行军时马蹄声杂乱、军号声低沉,也暗示了战斗的紧张与艰难,透露出一种悲壮之感。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娄山关这一艰难险阻毫不畏惧,勇往直前,重新跨越的豪迈气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绘了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象,又蕴含着战斗的惨烈,进一步烘托出悲壮而又豪迈、雄壮的情感。整体词的感情基调并非单纯的悲伤、消沉或欢快,而是悲壮。故选B。
故答案为:
(1)忆秦娥 娄山关;
(2)C;
(3)大海的波涛 鲜血 如钩 如茵;
(4)B。
15.(16分)阅读选文,把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介绍给更多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
①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啊。
②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期盼。在场的人都哭了。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③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邓稼先来到久违的天安门广场,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④那是1950年,他只有二十六岁。那一年,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⑤八年后,他真的用上了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他多次表示: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⑦1979年在一次失败的核试验中,为了查明真正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他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也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⑧1985年,邓稼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他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⑨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往事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还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他激动不已。站在天安门广场前,他望着五星红旗低声轻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旗。这是一颗科学家的心,永远鲜红,永远跳动。国旗,这是他的心中之旗。
(1)关注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揣摩人物的情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反复读画线句子,最恰当的理解是  C 
A.邓稼先认为武器是他主导研发的,别人不能去。
B.划线句子语句较简短,表现了邓稼先此时内心的复杂:害怕忐忑。
C.邓稼先以核武器是自己主导研发为理由,毅然站在了危险的前面,有献身精神。
D.邓稼先认为武器是他主导研发的,只有他能去。
(2)在介绍邓稼先研究原子弹时,遇到的困难有:① 告别家人不能联系  ;② 国外封锁  ;③ 专家撤走  。
(3)在介绍他研究氢弹时,这部分运用了  对比  的写法,突出了  中国研制氢弹的速度异常迅速  。
(4)通过对材料的整理,我对“元勋”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元勋”的意思是: 在开创性的事业中立过大功的人,文中指邓稼先在我国的核弹研究中贡献卓著,立下大功  。
【解答】(1)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可知,这几句话充分展现了邓稼先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同事关怀备至,以及为了科研事业甘愿自我牺牲的伟大情怀,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A.有误。邓稼先并不是认为别人不能去,而是觉得自己对核武器更了解,自己去更合适,该选项理解错误。B.有误。文中邓稼先的语言体现的是他的坚定和勇于担当,而不是“害怕忐忑”,该选项错误。C.正确。从“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可以看出,邓稼先以核武器是自己主导研发为由,毅然前往危险之地,体现了他的献身精神,该选项正确。D.有误。他不是单纯觉得只有自己能去,主要是为了不让其他人受污染,自己主动承担危险,该选项理解不准确。故选:C。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可知,邓稼先与家人分离且要遵守保密制度,国外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专家也撤走了,一切只能靠自己探索。
(3)考查写作手法、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可知,这部分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邓稼先及其团队在氢弹研制工作上的高效,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非凡的智慧与拼搏精神,以及在核武器研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4)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元勋”指在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中,有着卓越贡献、立下首功的人。就像文中的邓稼先,在新中国核武器研发这一开创性且意义重大的事业里,面对外部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他凭借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故答案为:
(1)C;
(2)告别家人不能联系 国外封锁 专家撤走;
(3)对比 中国研制氢弹的速度异常迅速。
(4)在开创性的事业中立过大功的人,文中指邓稼先在我国的核弹研究中贡献卓著,立下大功。
五、表达与交流(30分)
16.(30分)习作表达。
生活中处处充满笑声,在家庭,在学校,在公园……是因为考试取得优秀成绩、运动比赛获得成功、玩游戏而开心,还是因为遇到喜事、赢得称赞而高兴?……是你笑、我笑?还是大家笑?请你选择一件事情,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写下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题目自拟,表达清楚,语句流畅,500字左右。
【解答】范文:
那次“疯狂”的生日派对
生活中的笑声,如繁星般点缀着我们的记忆。而那次为好朋友举办的生日派对,至今想起来,欢乐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那天,为了给好朋友一个惊喜,我们几个小伙伴提前秘密策划。放学后,大家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迅速布置起教室。彩色的气球、闪烁的彩带,在我们的努力下,教室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氛围的派对现场。
当主角被蒙着眼带进教室,我们齐声大喊:“生日快乐!”她摘下眼罩,惊喜与感动瞬间涌上脸庞,那灿烂的笑容成了派对最美的开场。
派对的重头戏是游戏环节。我们玩起了“你来比划我来猜”。大家分成小组,依次上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让队友猜出词语,手舞足蹈,表情夸张得像个喜剧演员。比划“鸡飞狗跳”时,那个同学先是学鸡扑腾翅膀,又趴在地上学狗狂吠,滑稽的模样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笑声差点掀翻了教室的屋顶。
接着是“抢凳子”游戏。随着音乐声起,大家围着凳子快速转圈,眼睛却紧紧盯着那几张凳子,像饥饿的野兽盯着猎物一般。音乐一停,所有人都迅速往凳子上坐,有人因为慢了一步,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笑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到了分享生日蛋糕的时候,温暖的情谊在流淌。我们一起唱着生日歌,看着寿星闭上眼睛许愿,然后一起品尝着甜蜜的蛋糕。奶油沾在脸上,大家互相看着对方的模样,又忍不住笑起来。
那次生日派对,是我们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的片段。那些欢乐的笑声,不仅见证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更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每当回忆起,心中便满是温暖与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