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3 Playing and having fun Lesson 4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3 Playing and having fun Lesson 4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Unit 3 Playing and having fun《Lesson 4》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并拼写与户外娱乐活动相关的词汇,如 “park”“picnic”“ride”“bicycle”“swing”“slide”“climb”“hide”“seek” 等。
能够理解并运用询问他人是否想参与某项活动的句型,如 “Do you want to... Yes, I do. / No, I don't.” 以及表达提议的句型 “Let's...!”,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交流。
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关于户外娱乐活动的对话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如活动名称、参与人员意愿等),并能根据课文进行简单的问答、角色扮演和复述
文化意识
了解不同国家儿童在户外进行的特色娱乐活动,如欧美国家儿童常进行的 “hide - and - seek”“picnic” 等,感受多元文化中户外娱乐方式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拓宽国际视野。
体会英语国家在邀请他人参与活动时的礼貌用语和表达习惯,如使用 “Do you want to... ” 比直接命令更显委婉,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意识。
学习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多样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分类对比等学习策略记忆词汇和句型,如将 “swing”“slide” 等与公园设施相关的词汇归为一类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在交流中清晰表达个人意愿、耐心倾听他人想法的能力,学会在小组活动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思维品质
在讨论是否参与某项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或不想参与的原因,如 “I want to ride a bicycle because it's fun.”
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户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联想更多相关的娱乐活动,并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户外娱乐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如在 “climb” 时要注意安全,不能做危险动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与户外娱乐活动相关的重点词汇,确保发音准确、认读熟练、拼写正确。
熟练运用 “Do you want to... Yes, I do. / No, I don't.” 和 “Let's...!” 等句型进行邀请与提议,语音语调自然得体。
理解课文对话的主要内容,能流畅朗读并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教学难点
“bicycle” 的发音 [ ba s kl] 以及 “hide”[ha d]、“seek”[si k] 的发音易混淆,需要加强发音练习和辨析。
在真实的户外活动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连贯的邀请、回应与提议,准确表达个人意愿。
理解课文对话中隐含的人物情感和社交意图,如通过语气判断对方是否真心想参与活动,培养对语境的敏感度。
教学过程
导入(Lead - in)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公园户外娱乐活动的短视频,视频中呈现孩子们在公园荡秋千(swing)、滑滑梯(slide)、骑自行车(ride a bicycle)、野餐(have a picnic)等场景,画面搭配轻松的背景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Where are the children 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park ” 引导学生用中文或已学英文词汇回答,如 “play”“park” 等。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情境,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户外娱乐活动” 主题上,激活学生对户外玩耍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出本节课核心话题,同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教师展示一系列与户外活动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如自行车模型、野餐垫图案、秋千图片等,逐一提问:“Do you know this Have you ever played with it What do you call it in English ”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词汇,对于学生熟悉的物品,如自行车,引导其尝试说出 “bicycle”。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和图片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实物的联系,初步感知新词汇的含义,同时通过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后续词汇教学做好铺垫。
词汇教学(Vocabulary teaching)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park” 的图片,指着图片说:“This is a park. P - A - R - K, park.” 带领学生认读单词,强调 “ar” 的发音 [ɑ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 “picnic”“bicycle”“swing”“slide”“climb”“hide”“seek” 等词汇,在教授 “hide - and - seek” 时,可通过简单的动作演示(如快速藏起一个小玩具)帮助学生理解这是 “捉迷藏” 的游戏。同时,在黑板上呈现单词、音标及对应的简笔画。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动作和简笔画教学词汇,符合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词义、掌握发音,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2.“词汇连连看” 游戏:准备两套卡片,一套是词汇卡片(如 “swing”“picnic”),另一套是对应的活动或物品图片卡片。将学生分成 4 - 5 人小组,每组发放卡片,让学生在 3 分钟内将词汇与图片正确连线。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对最快且全对的小组给予 “词汇小能手” 称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游戏能让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巩固词汇与实物的对应关系,提高词汇认读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单词拼写大挑战”:教师说出单词的中文意思,如 “野餐”,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拼写 “picnic”;或教师给出单词的部分字母,如 “s _ i _ e”,让学生补全单词 “slide”。采用个人抢答形式,答对者获得小贴纸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拼写挑战,强化学生对单词拼写的记忆,同时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调动课堂积极性。
4.主题分类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Park Activities” 和 “Outdoor Games” 两个大框,让学生思考所学词汇分别属于哪一类(如 “swing”“slide” 属于 “Park Activities”,“hide - and - seek” 属于 “Outdoor Games”),并请学生上台将单词卡片贴到对应的框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和补充。
设计意图:分类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词汇的逻辑关系,培养归纳整理能力,加深对词汇意义范畴的理解。
句型教学(Sentence pattern teaching)
1.教师创设情境:手持一个野餐篮道具,对一名学生说:“Do you want to have a picnic ” 稍作停顿后,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 若学生摇头,引导其说:“No, I don't.” 同时将句型 “Do you want to... Yes, I do. / No, I don't.” 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认读,解释句型用于询问他人是否想做某事,回答用 “Yes/No”。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道具和情境互动,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型的含义和用法,降低抽象句型的学习难度。
2.同桌互问互答: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 “Do you want to... ” 提出邀请(如 “Do you want to ride a bicycle ”),另一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回答。3 分钟后,邀请 2 - 3 组学生展示对话,教师对发音和表达准确的小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同桌练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句型结构,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同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教师拿起一张秋千的图片,对全班说:“It's a nice day. Let's play on the swing!” 同时将 “Let's...!” 写在黑板上,解释这是用于提议一起做某事的句型,语气较委婉、积极。带领学生朗读该句型,并引导学生说出 “Let's go to the park!”“Let's have a picnic!” 等句子。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生活场景教授提议句型,让学生理解其适用语境,学会用积极的语气提出建议,丰富交际表达。
4.“情景提议大赛”:设置 “周末户外计划” 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进行的户外活动,并用 “Let's...!” 提出提议,如 “Let's climb the hill!”“Let's play hide - and - seek!” 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 3 个提议向全班展示,由学生投票选出 “最佳提议小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提议句型,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课文讲解(Text explanation)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 “Where are the children What activities do they talk about ” 认真倾听。录音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答案,如 “They are in the park. They talk about riding a bicycle and having a picnic.”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培养学生的有针对性听力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主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打开课本跟读,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如邀请时的热情、回答时的肯定或否定语气)。之后,教师分段讲解课文:
第一段对话:“—Do you want to ride a bicycle, Lucy —Yes, I do. It's fun.” 讲解 “ride a bicycle” 是 “骑自行车”,“fun” 在此处表示 “有趣的”,引导学生体会 Lucy 回答时的愉悦语气。
第二段对话:“—Do you want to have a picnic, Tom —No, I don't. I want to play hide - and - seek.” 讲解 “have a picnic” 是 “野餐”,“want to” 后接动词原形表示 “想要做某事”,让学生理解 Tom 拒绝野餐并提出其他活动的意图。
设计意图:分段跟读和讲解,能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细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在语境中的运用,同时通过分析语气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角色朗读: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分别扮演课文中的 Lucy、Tom 和提问者,进行对话朗读。教师先示范不同角色的语气(如提问者的友好、Lucy 的兴奋、Tom 的坚持),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5 分钟后邀请 2 - 3 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从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深入代入课文角色,增强对对话情境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课文问答与拓展:教师提出问题:
“Does Lucy want to ride a bicycle Why ”
“What does Tom want to do ”
“If you are in the park, what do you want to do ”
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第三个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回答,如 “I want to play on the swing because it's exciting.”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细节的掌握,第三个拓展问题能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包含 “谁在公园、提出了哪些活动、各自的意愿” 等要素。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复述,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如 “Lucy wants to ride a bicycle, but Tom wants to play hide - and - seek.”
设计意图:复述课文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记忆能力,将课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巩固练习(Consolidation exercises)
1.完成课本上的情景选择题:
当你想邀请朋友去公园时,应该说:( )
I go to the park.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park
当朋友提议野餐,你同意时,应该说:( )
Yes, I do.
No, I don't.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答案,教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强调句型的正确运用。
设计意图:情景选择题能检验学生对句型适用语境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邀请与回应的表达方式,同桌互查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检查能力。
2.句子补全练习:教师给出不完整的句子,如 “—Do you want to ______ (荡秋千) —No, I don't. I want to ______ (滑滑梯).” 让学生根据中文提示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如 “play on the swing”“play on the slide”。
设计意图:补全练习能将词汇与句型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 “Do you want to... ” 句型中动词短语运用的掌握,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户外活动计划表” 制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份周末户外活动计划,用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Time Activity Who wants to join
9:00 - 10:30 ride bicycles Lily, Tom
10:30 - 12:00 have a picnic all
要求用所学句型讨论并填写,如 “—Do you want to ride bicycles —Yes, I do.” 完成后,每组派代表介绍计划,如 “At 9:00, we want to ride bicycles. Lily and Tom want to join.”
设计意图:制作计划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综合运用词汇和句型,培养合作能力、规划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将英语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
1.“邀请大转盘” 游戏:制作一个转盘,上面写有不同的户外活动(如 “climb trees”“fly a kite”“play on the slide”)。一名学生转动转盘,指针指向某个活动后,该学生需用 “Do you want to... ” 邀请班上任意一名同学,被邀请者用 “Yes, I do. / No, I don't. I want to...” 回应。完成一次完整对话得一分,积分最高的学生获得 “互动小达人” 称号。
设计意图:游戏将随机元素与句型运用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运用邀请与回应的句型,提高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小组辩论:设置辩题 “Is it better to play alone or with friends in outdoor activities ” 将学生分成两组,正方观点为 “Play with friends is better”,反方观点为 “Play alone is better”。要求学生用所学词汇和句型阐述理由,如 “Playing with friends is fun. We can play hide - and - seek together.” 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双方观点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辩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同时学会尊重不同的想法。
3.情景模拟:创设 “公园偶遇” 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在公园玩耍的人,另一人扮演路过的朋友,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如:
A: Hi! Do you want to play on the swing with me
B: Yes, I do. Let's go!
A: Great!
模拟结束后,邀请几组学生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情景模拟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小结(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重点词汇:“park”“picnic”“bicycle”“swing”“slide”“hide - and - seek” 等与户外娱乐活动相关的词汇。
关键句型:用于邀请的 “Do you want to... Yes, I do. / No, I don't.” 和用于提议的 “Let's...!”。
课文主要内容:孩子们在公园讨论并选择户外活动的对话。
通过提问 “Can you tell me some words about outdoor activities ”“How do we invite someone to play with us ” 等,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系统回顾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