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课标呈现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综合思维:探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一、自然灾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1.气象灾害
旱灾
长时期降水比常年异常偏少,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形成旱灾。
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寒潮等类型。
成因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江河泛滥,导致土地、房屋受淹,形成洪涝灾害。
成因
1.气象灾害
台风
夏秋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海水暴涨等,侵袭我国沿海地区,形成台风灾害。
成因
1.气象灾害
寒潮
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冰冻等,形成寒潮灾害。
成因
1.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
1998—2022 年我国农业旱灾水灾受灾面积
季节性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
分布
1.气象灾害
旱灾、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东部季风区
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旱灾多发
分布
1.气象灾害
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起强烈的大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和通信设施损毁等,形成地震灾害。
成因
2.地质灾害
成因
滑坡
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滑坡灾害。
2.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
泥石流
山区暴雨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泥石流灾害。
成因
2.地质灾害
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强地震多发
2.地质灾害
分布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活动一 
1. 将我国台风、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其主要分布地区连线。
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都有其相对集中的分布区。阅读自然灾害分布图,可以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再结合自然环境特点,能进一步分析自然灾害成因。
台风灾害
洪涝灾害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山地丘陵区
东部平原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活动一 
2. 参考对台风灾害集中分布区的成因解释,解释我国洪涝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因这里地势低平、降水集中且河流密集,排水不畅易积水成灾
多发生在中西部山区,由于地形陡峭、土质疏松,加上暴雨或地震影响,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
二、除害兴利并举
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并举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除害兴利并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灾前防灾备灾
开展灾害监测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建设防灾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保障旱可灌、涝可防,兼发电、航运之利。
▲气象监测可提前数日、数小时发布预报预警,以便提前防备。
▲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救灾物资。
灾中应急救援
▲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抢救并转移安置灾民,减少人员伤亡。
▲抢修道路等基础设施,保障救灾通畅,降低财产损失。
抢修基础设施
抢救受灾人员
灾后恢复重建
▲震后规划建设新城,创建更安全、更多就业机会的城镇。
▲通过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创伤等,保障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恢复正常秩序
重建家园
江苏兴化为什么要堆垛田
思与学 
这里气候湿润、地势低洼、湖沼遍布,历史上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人们通过开挖水道,增强排水、泄洪能力;堆泥成“垛”,用于种植农作物。如今,兴化垛田不仅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还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江苏兴化垛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每 年3—4月,兴化“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兴化为什么有这么多垛田呢?
了解紧急救灾需要储备的主要物资
活动二 
1. 结合地震或台风灾害的特征,说一说为保障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政府需要储备的主要物资。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发生地点、时间不同,用于救助、安置灾民的物资会有所差别。例如,雪灾可能造成人员受冻、交通中断,需要提前储备应急食品、取暖和御寒物资等。
应急食品:如压缩饼干、瓶装水等,确保灾民基本饮食需求。
医疗用品:包括急救包、常用药品、消毒用品等,防止疾病传播。
临时住所物资:帐篷、睡袋、防潮垫等,保障灾民临时居住。
照明设备:手电筒、应急灯等,维持基本照明。
防护用品:口罩、手套、雨衣等,减少次生灾害影响。
救援工具:如铁锹、绳索、发电机等,开展救援工作。
了解紧急救灾需要储备的主要物资
活动二 
2. 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自然灾害?针对最严重的灾害,讨论当地政府应主要储备的救灾物资。
三、自救互救
自救互救震
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遭遇暴雨
、洪水时
●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
●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
●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遭遇台风时
●关注台风预警信息
●前往安全场所避险
●停止户外活动
遭遇地震时
●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
●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遭遇滑坡
、泥石流时
●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
●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请记住:
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熟悉校园紧急疏散路线
活动二 
1. 找出校内所有的应急避险场所。
2. 熟悉从教室到户外、再到最近应急避险场所的最佳疏散路线。
3. 假定某种灾害情景,完成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记录从教室到达最近应急避险场所的用时。
通常,学校会在开阔地带设立应急避险场所,在建筑物上标识应急疏散路线,引导师生快速有序撤离。师生应熟悉校园的应急避险场所和疏散路线,并实地演练。
1.甲、乙两种自然灾害分别是( )
A.滑坡、洪涝 B.台风、地震
C.海啸、地震 D.干旱、洪涝
下面为两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A
2.下列关于甲、乙两种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B.台风可诱发甲、乙两种自然灾害
C.乙自然灾害发生时会造成剧烈降温
D.甲、乙两种自然灾害均为地质灾害
下面为两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B
3.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图1示意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2示意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图3示意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读图,完成3~5题。
D
4.图1所示区域,多发该地质灾害的原因有(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图1示意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2示意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图3示意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读图,完成3~5题。
B
5.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图1示意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2示意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图3示意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读图,完成3~5题。
D
6.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反映了我国( )
①地震发生次数少 ②地震灾害预报精准
③应急救灾能力强 ④救灾物资储备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此次灾后救援和居民安置需要准备的大量物资是( )
A.雨伞 B.防晒霜
C.拍照设备 D.保暖衣物、药品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附近(87.4°E,28.50°N)发生6.8级地震。完成6~7题。
B
D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