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张若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李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若虚(约 660——约 720),扬州(今属江苏)人。他以 “文词俊秀” 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 “吴中四士”。他的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节奏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他的诗作,《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后者的影响力尤为深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清商曲 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江山,探索了宇宙的奥秘,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情怀。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诗歌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感知诗歌意境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音频,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正音:滟滟(yàn) 皆似霰(xiàn) 汀上白沙(tīng) 纤尘(x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感知诗歌意境
七言句式,共三十六句,长篇乐府古诗。虽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但押韵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篇诗歌共分为九段,每一段包括四句,各有一个书写的重点,而且随着重点转移,每换新的一段,韵脚也跟着换韵,可以说是由九首七言绝句所组成。而每一段的四句中,押韵的句尾就有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换句话说,每一段四句就有三句押韵,简直把韵脚用到了极限,因此韵律感本来就很和谐;再加上这种安排构成了逗韵的效果, “逗韵”也就是一首诗里转韵的时候,第一句就用上转换的新韵部,这样的做法会使转韵的过程顺利地衔接,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念诵起来特别地宛转动听。
音韵美
总览诗歌概貌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春、江、花、月、夜

月出、月悬、西斜、月落
总览诗歌概貌
找出明写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分别对应的诗句。
月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月斜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沉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总览诗歌概貌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有几幅图景?
全诗以月亮为线索物,展现了三方面的美:
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
可分为三个层次:
月下之景(1—8)、月下之思(9—16)、月下之情(17—36)
有四幅图景:
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鉴赏诗歌图景——春江花月图(1—8)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江花月图。
春天的江水充盈弥漫,在冬雪融化之后丰沛雪水的流注之下,潮水高涨,直流淌到远方的大海,连绵成一片汪洋无际的水面。涌动的潮水高涨起来,就像在推升月亮似的。闪烁的粼粼月光也随着波浪延展到千万里之远。这春江所到之处,没有不折射出明亮的月光的。江水蜿蜒,缓缓绕过芳甸——那一片花草繁茂的陆地,而在月光照耀之下,树林中盛开的花朵、繁茂的树叶一片片反射了月光,就像是无数晶莹洁白的雪珠。月光漫射于空中,就像是冰霜在流动着,那么透明,所以看不见它流动的痕迹;当月光照耀在岸边的白沙上时,竟然和白沙化为一体,白沙就像是月光的延伸,分不清月光和白沙的界线。
鉴赏诗歌图景——春江花月图(1—8)
2.有人说“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可以改成“升”,你认同吗?
张若虚并不用“升起”的升,而是用“诞生”的生,一字之差,可谓天壤之别,意义大不相同。因为“升起”的升只是一个平凡的描述,指原来就存在的月亮提高了位置,属于一种空间移动的现象;但是,用“诞生”的生字就截然不同了, “生”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从无到有的新开始,所以,当张若虚说“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赞叹每一次的月亮东升都是一场宇宙的创世,每一天都是生命新的开始!这是一种怎样新鲜的眼光,他并没有对日复一日的天文现象习以为常,像一般人早就对月亮视而不见,而是那么全心全意地感受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大发现!其实,这也是初唐诗人共同的眼光,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 ,可见初唐的时代精神是无比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探索的能动性,所以看月亮的时候也看到了创造的能量。
鉴赏诗歌图景——春江花月图(1—8)
3.这8句写出月光什么样的特点?为突出这样的特点,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
月照空间广袤、月光皎洁纯净
比喻,喻体:霰、霜、白沙,都是洁白、晶莹、纯净的意象,集中突显了月光的质地,让无影无形的月光具备了具体、传神的感受。
鉴赏诗歌图景——月下沉思图(9—16)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结合“月下沉思图”和以上材料,谈谈这些诗人、哲学家都在感叹什么?
在追究宇宙起源的过程中,人们会注意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江月永恒常在,而人类却是生死无常!我们会深深震撼于存在的瞬息万变,而月亮是宇宙间永恒的坐标,从古到今不曾缺席,代表了大自然不朽的力量。明月当空,从古到今,也必然从现在到未来,无数的人们就在同一个月亮的看顾之下,度过他们充满喜怒哀乐的短暂人生,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鉴赏诗歌图景——月下沉思图(9—16)
刚才的讨论,让我们对于“时间本质”和“存在意义”有了思考。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果生命注定短暂,我们应该追求“永恒的留下”(如名声),还是“当下的体验”?
小结
我们跟着诗人经历了一次宇宙之旅。宇宙的“宇”是上下四方, “宙”是古往今来,结合起来就是空间与时间。《春江花月夜》前16句,1—4句歌颂了月光的广度,体现在江水入海的绵延千里上;5—8句讲月光的皎洁,同样照顾到上下四方的空间铺陈,正属于宇宙的“宇”的部分。到了9—16,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终结,是古往今来的“宙”的范畴。而且诗人的安排更精密,从向前追溯,到对未来的想象,恰恰涵盖了无穷无尽的过去与未来。所以说,这首诗的切入点真是非同一般,空间轴无限地扩张,时间轴无限地延伸,张若虚的心,简直就是要涵括整个宇宙!
鉴赏诗歌图景——思妇游子图(17—36)
从第17句,整首诗大幅地转向了思妇,这也是它之所以被归类为闺怨诗的原因。诗人构思精密、巧妙,不是直接从宇宙跳接到思妇身上,谈谈诗歌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衔接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其中写的是游子,作为思妇心系的对象,那被思念的人漂泊在外,天涯海角,像一朵没有国界的云,又像断了线的风筝。虽然没有宇宙那么广大,却已经大大超越了一个单一的定点,所以成为宇宙和思妇之间的中介。就“白云一片去悠悠”而言,悠悠,是长远无尽的样子,延续了前面空间的广大,白云在高空上飘移,隐隐比喻了离家在外的游子,留下的是在青枫浦等待他的妻子,满心是承受不了的哀愁!这么一来,诗歌就很自然地转向思妇的主题了。
“谁家今夜扁舟子”这一句其实是“扁舟子今夜谁家”的倒装,意思是说:这位游子以扁舟为家,不知今天晚上停泊在何处?他是在哪里想念着明月楼中的这个思妇?
用“浮云” “扁舟”两个意象,以及“谁家” “何处”两个疑问词,都属于空间范畴,展现出无法限定的范围,也把“悠悠”这个形容词具体化了,它们都是游子的化身,而游子身上绑着一条看不见的线,那就是青枫浦上、明月楼中的思妇对他的思念。一缕情丝,就这样从白云、扁舟所代表的游子递接到思妇身上了,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诗人的安排至为巧妙。
青枫浦,是一个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也可以不这么落实,用来泛指长满枫林的水边。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渲染出一种浓重的情绪,以今湖南省浏阳市南的地点来说,此处接近湘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神话故事中娥皇、女英苦恋殉情的传说。她们为了追寻不到的舜而泪洒湘江,泪痕染在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点点,而成为世世代代传承悲情的斑竹,并且两人投江殉情,化为湘水女神,这和思念远方夫君的思妇岂不同一衷曲,彼此对应?倘若以泛指长满枫林的水边而言, “青枫”的意象在神话故事里,已经被赋予生死不渝的意象,生死以之,难怪会“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不胜思念而无限哀愁了。
拓展
鉴赏诗歌图景——思妇游子图(17—36)
“可怜楼上月徘徊” 中,“徘徊” 一词有何妙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是细节描写,为何思妇 “卷”“拂” 的动作都无法摆脱月光?这背后实则写的是什么?
“徘徊” 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写月亮,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 —— 仿佛月亮也懂得思妇的孤独,故意在楼上停留、凝望,既呼应前文 “江月照人” 的永恒性,又为后文 “月光入帘”“照砧” 做铺垫,将 “无情的自然” 与 “有情的人” 联结,体现 “物我相融” 的意境。
月光 “卷不去”“拂还来”,并非月光真的 “顽固”,而是思妇的愁绪如月光般无处不在 —— 试图通过 “卷帘”“拂砧” 驱散愁绪,却发现愁绪早已浸透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两句以 “有形的动作” 写 “无形的愁”,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与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 的离愁异曲同工。
鉴赏诗歌图景——思妇游子图(17—36)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中,思妇为何想 “逐月华”?“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中,“鸿雁”“鱼龙” 本是古代传信的象征(如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但这里为何 “光不度”“水成文”?这两句对表达思妇情感有何作用?
“相望不相闻” 点出分离的核心痛苦 —— 共沐同一月光,却无法传递声音与思念。“月华” 是连接两地的唯一媒介:它既是永恒的(从古到今照过无数离人),又是即时的(此刻正照耀着 “君”)。思妇 “愿逐月华”,是想借这 “永恒的使者” 传递短暂的思念,暗含对 “跨越时空联结” 的渴望。
“鸿雁长飞” 却 “飞不出月光”,“鱼龙潜跃” 只留下 “水纹” 而无书信 —— 以 “传信工具的失效” 强化思念的浓烈与无奈:连自然意象都无法承载这份愁绪,更显离别的深沉。
鉴赏诗歌图景——思妇游子图(17—36)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4句诗用了哪些意象,传达了思妇怎样的情感
落花与闲潭:“落花” 既是春半时节的实景,又象征着春光将尽、美好时光的消逝,如同思妇青春的悄然流逝;“闲潭” 的静谧则反衬出她内心的孤寂——落花无声飘落,恰如她无人诉说的思念,在寂静中更显深沉。这组意象暗藏着对时光易逝的惋惜,以及独守空闺的落寞。
江水与 “流春”:“江水” 奔流不息,诗人却说它在 “流春”,将抽象的 “春天逝去” 具象化为江水载着春光远去。这既是对自然时序的感叹,更隐喻着思妇的青春与等待在日复一日的流逝中消磨,归人未归的焦灼与无奈,随江水一同蔓延。
落月与西斜:“落月复西斜” 中,“落月” 既是夜景的收束,也呼应着开篇的明月升起,形成 “月升月落” 的时间闭环,暗示又一个夜晚在等待中耗尽;“西斜” 与 “复” 字(“又一次”)叠加,更显等待的漫长与循环 —— 月月如此,夜夜如此,归期渺茫的失落与绝望在落月的余晖中愈发浓重。
鉴赏诗歌图景——思妇游子图(17—36)
碣石,是河北的地名,两个字都是石头的部首,传达出又冷、又硬、又荒凉的意象,代表了远方游子的所在;而潇湘,则是娥皇、女英苦恋殉情的地方,深情似水的两人追随舜到另一个世界,从此潇湘就成为美丽与哀愁的象征,也呼应了前面所说的“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就是张若虚为思妇所搭配的造型,空灵而优美。一石一水,一北一南,彼此之间真是无限路途,相聚无期。但这么一来,有一个落差或矛盾又出现了,前面说“谁家今夜扁舟子” ,似乎这个离家远行的游子是在外四处经商,所以与船相关;但这里又说他身在碣石,那却是一个北方的边疆之地,则意味着他是在前线作战的兵士。这样的写法,前后是否矛盾?
这样的写法,表面上是前后不一致,但其实是诗人很高明的策略,企图扩大悲剧的涵盖面,试想:那些远征的、经商的、从政的丈夫们,不都会留下一个苦苦等候守望的妻子吗?这首诗中的游子,既随着扁舟四处漂泊,又驻守在北方边疆作战,那么诗中思念着他的妻子,就是天下思妇的共同代言人。
而那些远方的离人, “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着月光,又有几个人回得来呢?这一句,又呼应了前面所说的“愿逐月华流照君” ,只是反向而言,既然“愿逐月华流照君”必然落空,那么同样也注定“不知乘月几人归” ,两方相思,一场空幻。失落的心,又能如何收拾呢?于是,最后只剩下“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落下了,月光也跟着消失,江边的景致不再是“月照花林皆似霰” ,失去了光的魔法,那些晶莹发亮的雪珠都融化了。然而一夜的相思折腾,那摇荡的情思依然满涨,像弥漫的雾气一样,充塞在天地之间,于是江边的树上依然摇荡着满溢的衷情,不知何去何从。
春江花月夜
同题诗作对比阅读: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张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二首》,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感受张若虚诗作在意境营造、情感深度和哲理思考上的独特之处。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