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课件(共6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变形记》课件(共6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 “化身”故事
《山海经》炎帝神农氏的女儿女娃,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yān)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庄周梦蝶”的寓言
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乘凉
古代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借化蝶来守卫爱情的美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现代派文学的风格特点。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结合主人公变虫前后,身边人对他的态度变化,体会背后的深意
4、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生平: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3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强。
成就: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失踪者》。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作者简介】
作品特点及影响
【了解卡夫卡】
卡夫卡的作品文笔明净而想象奇特,常用寓言体。寓意丰富而晦涩。
他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被许多20世纪文学流派追奉为先驱。有一个词语,即卡夫卡式的,就是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人生经历
1、他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粗暴专横,母亲软弱顺从,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他的成长之路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阴影。
2、长大后的他,才华横溢,却写了很多消极的故事。他敏感而封闭,但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3、他做过15年的保险员,因为对工人深深的同情,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民用安全帽。
4、对卡夫卡来说,上班为了生存,写作为了生命。白天他是上班族,夜晚他是小说家。
5、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因肺病无法吞咽食物而在饥饿中死去,结束了他短暂的41年的人生。
6、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
多元的文化背景:
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他长期居住的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人,他接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人没有共同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他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虽有犹太血统,却又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紧张的父子关系:
孤独的人生
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仅有少部分卡夫卡的作品是在他生前出版的:故事集《沉思》、故事集《乡村医生》和刊登在文学杂志上的单一故事作品(如:《变形记》)。
卡夫卡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写作被他视为唯一立足之地的精神生活
个人化写作:
(1)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3)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4)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5)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卡夫卡的思想金句
性格忧郁
灵魂孤独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
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子红得让人心焦;扭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痛苦的心灵。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现代派文学】
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梳理文章脉络
任务一
第一部分: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的甲虫生活。(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甲虫格里高尔凄然死去。(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小说分三部分。课本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小说情节结构
线索:
格里高尔变形
家里亲人态度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惊慌同情
逐步憎恨
把他弄走
线索:双线结构交互展开
深入探究文本
任务二
一个“社畜”变甲虫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以家庭控制为基础,社会控制依附于家庭控制。以自然经济为主流经济形态,乡村生活是代表性的传统生活方式。人通过家庭与社会发生联系,封闭性强。
虽然缺乏社会福利,但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人亦不易手足无措;缺乏彼此联系和比较,易于产生满足感。
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社会分工大大精细化,社会分化也大大剧烈化。
城市化的程度提升,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加重了人们的身心负担。人的职业身份属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减少。法制取代了人治,家庭让位于社会,社会更加复杂。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 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①丑陋
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1
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尽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0
他想到他的父亲和侍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②笨拙
不过他的下颚却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因此会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 …… 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 …… 29
③脆弱
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 21
【总结】: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④失语
思考二: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前后,周围人什么反应?有何作用?
1.公司协理:
(2)第27段:在格里高尔讲话时,他片刻也没停留,……仿佛一道禁令让他离开房间似的。
第29段:“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只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
(1)第24段:①“啊!”的一声惊呼——那声音听起来就像大风呼啸似的;
②一只手紧紧捂住他张开的嘴巴,一步步向后退去;
第27段:他耸着肩,嘴巴张得大大的,扭过头来,将两眼朝向格里高尔。
惊呼、惊骇
逃走
小说最荒诞的地方在于无人关心格里高尔为何会变形及无人关心他如何变回来。格里高尔是外形变,但内心的善良质朴没有变。他的家人及公司协理,是态度变,但内心冷酷利用没有变。
2.父亲:
(1)第24段:父亲握紧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然后他不安地环顾了一下客厅,随即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以致他壮实的胸脯颤动不已。
(2)第29段:
①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账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
②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去里去。
③相反,他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仿佛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障碍似的。
④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
恐惧、无情
恼怒、哭泣
慌乱、发狂
打击
驱赶
3.母亲:
(1)第24段:先是合着双手看看父亲,而后朝着格里高尔走了两步,随即倒了下去。
(3)第29段:母亲看到这一情景又一次尖叫起来,起身往回跑,和正朝着她赶来的父亲撞了个满怀。
(2)第28段:离他很近而正陷入沉思的母亲突然跳了起来,双臂前伸,十指叉开,大喊:“救命!老天爷,救命啊!”她低下头,像是要仔细看看格里高尔,却身与愿违,没命地往后逃离,忘了背后是摆好餐具的桌子。
恐惧、害怕
昏厥
惊恐
躲避
4.妹妹:
第二部分:然而心地善良的妹妹实际上所做的却是他怎么也想像不到的。为了弄清楚他的嗜好,她给他带来了许多种食物,全都放在一张旧报纸上。……除了这一切,她又放下了那只盆子,往里倒了些清水,这盆子显然算是他专用的了。她考虑得非常周到,生怕格里高尔不愿当她的面吃东西,所以马上就退了出去,甚至还锁上了门,让他明白他可以安心地随意进食。
第二部分:他妹妹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一下子再把东西扫出去,也不管他是尝了几口呢……她现在总是在晚上给他打扫房间,她的打扫不能再草率了。墙上尽是一缕缕灰尘,到处都是成团的尘土和脏东西。
关心 → 厌弃
5、他自己
人物荒诞
可现在他该怎么办呢?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要赶这趟车,他得不顾一切地赶紧才是……6
接着他却想到道:“我无论如何得在七点一刻完全离开床位。再说那时公司就会来人,询问我的情况,因为公司七点以前开门。”13
而他已经到了必须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了,因为五分钟以后就是七点一刻,——住房大门上的铃声响了。14
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脑子里想到的只是如何赶火车,如何不被公司开除,写出了资本主义时代——高压紧张的工作让人没了尊严和地位,人被当做机器。
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前后,周围人什么反应?有何作用?
众人 变虫前 作用 变虫后 作用
公司协理
父亲
母亲 妹妹 怀疑格里高尔耍态度
用拳头叩门
多温柔的声音
轻轻地询问
推动了情节发展。协理恩威并施、步步紧逼甚至暗含羞辱的话,推动了格里高尔“异化”形象暴露在众人面前。
(1)从侧面表现主人公承担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2)为下文写亲人发现他变成甲虫后态度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惊骇
逃走
惊骇
驱赶
惊骇
躲避
家庭的混乱成为异化世界的一个象征。
预示着格里高尔随后可悲的命运。
家人态度变化展示出现代社会异化的人与人关系的极度荒诞。
父亲:专横暴躁,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甚至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并为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妹妹:在哥哥最初变形后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痛哭请求父亲:“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并狡猾地辩解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格里高尔家人的表现与形象特点总结:
2:“我发生什么事啦?”
4:“多么艰辛的职业”
5:“这么早就起床”
“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
6:连用五个疑问句——一会儿问,一会儿又否定
并不十分惊异,比较平淡
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孤独
谨小慎微,不敢反抗
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挣扎起床赶火车,心急如焚。
思考三: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格里高尔人物形象】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他多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家庭负责、担当;他对亲情渴望、忍耐;他对自己却麻木、压抑。他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同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小人物。
探究变异原因
任务三
格里高尔变异成虫的原因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1、个人原因:工作辛苦、饮食低劣、人情淡漠、内心烦恼
深度解析: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格里高尔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
格里高尔变异成虫的原因
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里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就像后宫里的娘娘(第5段)
他是老板的奴才,没有脊梁骨,也没有头脑。
说他请病假如何?但这会使他十分犯难,因为格里高尔在职五年,一次也没有病……也因为在医生看来,世界上就有那种完全健康而厌恶工作的人。(第6段)
我原以为您是一个安分的、明达事理的人,而现在您好像突然变得要由着性子耍态度阿。今天清晨,老板向我暗示了您误工的某种可能性……您在公司里的地位并不是最靠得住的。(第18段)
2、社会原因:
(1)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同事无情、歧视等。
(2)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
不敢请假,连医生也是替老板说话
公司老板严密统治公司和每个雇员。公司协理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
人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
格里高尔变异成虫的原因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3、家庭原因: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
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家庭的压力
精神的压力
格里高尔变异成虫的原因
心理苦闷
怯懦逃避
工作压力
生活重负
人情冷漠
世态炎凉
绝望
压抑
孤独
现代人的困境
工作的压力
人物荒诞
(1)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之后还想赶火车上班表现得不符常人。
(2)家人对待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态度也十分荒诞。
家庭:机械化的工作让人得不到正常的理解与尊重——人成为工作的机器。
家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的这种冷漠。
深层原因:一味忍受和封闭的自我
在荒诞的情节和人物背后作者想指出现实生活怎样的问题?
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了甲虫,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甲虫”的象征含义:“封闭”“弱势”“负重”“无所皈依”等内涵,呈现了西方人的现实生存困境。
大身躯、小足:体现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
有“甲”:说明人际关系冷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
弱小、任人宰割:说明对自身命运感到无法掌控的恐惧。
格里高尔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养活全家
活动艰难
无人理解
满身创痛
亲人厌弃






人异化为虫
实质:
人与社会的异化
人与他人的异化
人与自我的异化
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父亲萨姆沙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母亲竟“带着忧伤的笑容”。“卧室的门打开了。萨姆沙穿着制服走出来,一只手搀着太太,另一只手挽着女儿。”
《变形记》的结局
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
仿佛卸掉了一个负担似的。
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当到达目的地时,女儿第一个站起来并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体时,他们觉的这犹如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意愿的一种确认。
死后
再探究:小说从始至终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在众多的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始终没有变化的呢?
1.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了,但小说中人物被金钱控制的现状始终没有变。
家人态度前后差距这么大,始终都是因为“钱”,格里高尔成为负担后,亲情必然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2.格里高尔变形前后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从来没有变过。
来自工作的焦虑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始终困着他。
3.格里高尔外形变成了“虫”,但人性中的善良、忠厚没有变。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依日保持人类的思维与情感,这表现在他首先在意的不是自己异化为“虫”的现实,而更在意自己的“迟到”、可能会失业以及由此带给父母、妹妹生活的影响,甚至在临死之前他还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已经嫌弃并厌恶自己的家人。
4.无论外形如何变化,小人物不幸的命运是不变的。
以悲剧结尾,直接表现了人性的冷漠。
整个故事中,人变成臭虫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家人对待这个事件的反应是真实的。格里高尔的家人在确定儿子变成了臭虫之后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帮助儿子变回人形的行动。所以“无人关心他为何会变形及无人关心如何变回来”是这个故事最荒诞的地方。
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已经异化的真相。
思考: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冷漠态度想表现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联想到些什么呢?
文本探究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变形是对异化的反抗。长期以来,格里高尔一直处于担负家庭经济生活责任和个人愿望的互相矛盾中。然而,为了替父母还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摆脱这种强制性劳动的愿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劳动成为压抑个性、驱使他异化的力量,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最后在以身体变形的形式中得以实现。
变形,“一方面是对异化劳动的摆脱,而且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摆脱,变形成了格里高尔逃避工作的最佳理由;另一方面,变形是实现人性复归的第一步。变形以前,异化劳动使格里高尔丧失了人的本质,沦为非人,家人把他看作挣钱养家的工具,老板和上司视他为连病都不能生的工作机器。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格里高尔,是不具有人的本质的‘非人’”。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就马上抱怨起自己的工作,这说明他在潜意识中,已经将工作与变形联系起来,实际上,变形是人物逃避和反抗异化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任卫东的《变形:对异化的逃脱》
主旨总结
卡夫卡通过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隐喻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酷而缺乏人情味的社会环境和机械繁重的劳动使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情感冷漠,成为工具,成为“非人”,揭示了人被残酷的社会所“异化”的深刻主题。
1.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2.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3.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
人失去自我
人被物化
人成为非人
人成为非人。格里高尔只是一架工作或者挣钱的机器,连最一般的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殆尽。格里高尔虽然有“人”的思想和意识,而却没有个体和自我,只有长期压抑和忧郁形成的缺乏生命力的顺从。
板书设计
变形
职业疲惫
交际困难
环境恶劣
原因
虫形人心
冲突对立
金钱与自我的对立
动物与人性的对立
门里与门外的对立
畸形的金钱观念
冷漠的人际关系
本质
人的异化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心理描写、象征
思考:本文的叙述视角如何?
(1)主情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①不受时间、空间、人物的约束。
②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地叙述。
(2)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
①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奇妙审美感受。
思考: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任务四
不断运动的生活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弗兰茨·卡夫卡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美国诗人奥登
《变形记》揭示了现代人怎样的生存困境?
1.纯自我孤独的象征
人变成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他又保留人类所有的情感,因为他的孤独感就令人感到更加凄惨可悲。
2.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3.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
拓展探究:立足当下,观照社会人生
“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 北大教授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这篇小说的变形现象,也激发了我们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力的深入思考。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现代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诸如此类,每日在大都市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殊不知也早已沦为“社畜”、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手机奴……
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失去自我、迷失自我,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种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扭曲而逐渐“变形”。
拓展探究:立足当下,观照社会人生
“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会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思考:如何解决异化?
拓展探究:立足当下,观照社会人生
社会:共产主义
个体:人不能逃避责任,但也不能无限放大责任。要活出自我价值,物质精神都要有追求。在个体精神世界强大起来的同时,更要用行动去改变生存状态。
如何解决异化问题?
(1)从社会的角度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从个体的角度
人不能逃避责任,但责任也不能无限扩大。
要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但过分的忙碌会让人麻木。
要活出自我的价值,不能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而活。
不能仅为物质而生活,要有精神的追求。
有明确的目标,要奋力拼搏,也要适时沉淀反思,更加睿智地对待生活。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