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细小裂缝下是一片汪洋大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的深层矛盾,
宣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彻底性;
恩格斯倾心概括并客观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并表达无限的崇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第五单元主题:使命与担当
新课导入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这样总结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今天,让我们穿梭到1856年的伦敦,一起去参加4月14日《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聆听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发表的演说。
【学习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演讲词的文体特点,从演讲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
学习革命导师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作者介绍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主要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在经济上
长期无私地援助马克思
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
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
得以长期一心从事科学著述
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列宁:“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作品介绍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知识链接——人民报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也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里。
写作背景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1856年4月14日,流亡英国的马克思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并第一位上台讲话,讲话的记录稿发表在4月19日的《人民报》上,也就是我们所见的这篇演讲稿。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长眠了。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
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1848年欧洲革命
指1848—1849 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 年1 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这次革命,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次革命的重大意义是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1848年欧洲革命
波及范围广
影响国家多
“民族之春”
Spring of Nations
“人民之春”
pringtime of the Peoples
题目解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人物:马克思
场合
演讲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找出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时代、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者它、压抑者它的时代。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场合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对象
时代
主旨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开门见山】
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剖析原因】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解决矛盾】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揭示矛盾】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演讲的结构思路
阅读文章第一段,找出描写欧洲1848年革命的句子。
阅读思考
这时距离1848年那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革命已经过去了8年,新的革命浪潮尚未到来,整个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了低谷,部分革命者甚至开始怀疑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亟需有一个人站出来,以鲜明铿锵的态度、清晰严谨的逻辑帮他们看清形势,理清思路,为革命事业加油鼓劲。
演讲的针对性与对象意识
第一段
喻体 本体
干硬外壳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无底深渊 汪洋大海 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
1848年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不大。
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既起到警醒作用,又震撼人们的心灵,号召战友振作精神,奋起前行。两相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威力。
第一段语言生动形象,在巧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上堪称典范,请简要赏析。
【思考】如果不用比喻,语义压缩成“1848年革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蕴藏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修辞手法的运用: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压缩后的句子则显得平淡,缺乏生动性。
②情感表达的强度:原句通过“无底深渊”“汪洋大海”“撞得粉碎”等富有力量感的词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传达出革命的磅礴气势和深远意义,体现革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压缩后的句子则缺乏这种情感强度。
③演讲的语言风格:原句的比喻手法能够更好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演讲的观点;压缩后的句子则显得枯燥,难以吸引听众。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形成落差,吸引听众。
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
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第二段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有两层意思:
一是在1848年之前英国、法国等国家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1848年发明的,是由工业革命引起的。
唤醒,启示,感召
第二段·两组对比
蒸汽 电力 自动走锭纺纱机
巴尔贝斯 拉斯拜尔 布朗基
工业革命、先进生产力
资产阶级革命代表
(作用甚微)
无产阶级才是
真正的革命力量
压抑的社会气氛
革命气氛悄然存在
两万磅重的压力/
四面八方包围的革命气氛
意义
革命浪潮
势不可挡
作用:①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②总领下面的论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阅读第三段,思考本段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第三段中提及的“不敢否认的事实”?
“不敢否认的事实”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段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饥饿 过度疲劳
贫困的源泉
道德败坏
成为物质奴隶
愚昧无知
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颓衰的对抗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
工业
革命
机器
财富
技术
控制自然
科学
对比
第四段
经济基础
革命时机
事实理由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表现】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阅读思考第四段
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
面对上面提到的两种对抗,人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①悲观主义者:手足无措,惊慌恐惧。
②取消主义:仇视新生事物,只看矛盾的表象,看不透事物的本质。
③开历史倒车的人:政治上妥协退让,开历史倒车。
(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
阅读思考第四段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类比、用典的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一种新生的人类,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的判决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如何理解“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这句话的含意?
比喻,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阐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意味着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历史的必然。
阅读思考
这就话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阅读思考第四段
面对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应该由谁来解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阅读思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第四段
马克思目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社会矛盾根源是什么?
【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归纳】文章的第一、二、三、四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由1848年革命引出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段: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不是1848年革命的延续,而是由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等大工业生产引发的一种崭新的革命形势。
第三段:揭示19世纪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大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与社会明显的衰颓之间的巨大反差。
第四段: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指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
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拓展探究
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肩负的使命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
“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哲理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错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如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能解决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只靠科技进步,而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这一观点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