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1883
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
作者:恩格斯
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典故。
流传至今的珍贵友谊
流传至今的珍贵友谊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新课导入
他是马克思的挚友,他们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40年风雨无悔。
这世上对马克思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面对革命战友的猝然离世,他又会有什么感慨呢?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篇课文,感受恩格斯对人生挚友的沉痛缅怀吧!
“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7年)
【注】据统计,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保存下来的通信,一共有一千多封。
列宁:“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
KARL MARX
马克思墓前的瞻仰人群络绎不绝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马克思墓(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895年8月5日),全名是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以及军事理论家。他和马克思都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除了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伟大友谊
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对恩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总是认为马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感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伟大友谊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经济支柱。1867年,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1869年(49岁),经商20年后,恩格斯终于决定离开公司,前往伦敦与马克思汇合。他在伦敦买了两套别墅,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给了马克思。
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地援助马克思,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一心从事科学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列宁:“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写作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地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的亲密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马克思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第贰部分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词
悼词
文体: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墓前”,是悼词,记叙、抒情。
“讲话”,演讲词,议论、抒情。
文体知识——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
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悼词的特点
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内容
感情基调
表达方式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
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况。
述其哀—悼念:
主体
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赞其功—评价:
结尾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慰逝者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颂其德—悼念:
1
2
3
结合悼词的文体特点,理清行文脉络。
第一部分(1)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
第二部分(2-7)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第三部分(8-9)
表达对马克思的
尊敬、爱戴和悼念
悼念
评价
悼念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这个人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5.马克思在每个研究领域,都有深刻独到的发现。
6.马克思关注科学,因为它是推动革命的力量。
7.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8.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画出或者概述每段中心句,梳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逝世
成就
影响
悼念
总评功绩
科学家成就
革命家成就
文章结构
遗憾
不舍
悲痛
赞颂
崇敬
哀悼
感情基调:沉痛、庄重
第叁部分
探究文本
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原因是什么?
①停止思想:不说“停止呼吸”和“心脏停止跳动”,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
②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表明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讳饰,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分为美饰和掩饰。
知识链接——讳饰
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修饰美化。如:“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到后方医院耽搁了下来。”中的重彩号即“重伤员”、用“重彩号”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美饰
遇到触犯忌讳的事改用一种比较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他的母亲端着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了,——病便好了。”(鲁迅《药》)句中的“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治痨病的“药”,华大妈最怕说痨病,,所以没有明白地说,而是用含混的话去掩盖。
掩饰
理解以下两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还不到两分钟: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还”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为事业奋斗一生,临终还在辛勤工作的伟大形象。
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
运用讳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不过两分钟——生死无常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
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阅读第二段,分析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损失?有何作用?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表明损失巨大
说明无法弥补
逝世损失:①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②对于历史科学
作用:第二段两句话总领后文,是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阅读第3-7段,总结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实践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研究的领域很多,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
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第三段
第一步:找主干。
第二步:理枝叶。
繁芜丛杂
简单事实

第三步:通过准确鲜明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主干
枝叶(状语)
插说
复指
[类比推理]
[核心观点]
[时代背景]
[具体阐释
“简单事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决定精神
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
第三段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物质决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因果
因果
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
条件关系
因果关系
“因而”
“所以”
对比
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敏锐,贡献的伟大。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佩赞扬。
第3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哪几层意思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理论贡献二: 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豁然开朗”: ;“在黑暗中摸索”: 。)
重大指导意义
(对比)
第四、五段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句式
退一步,再退一步
进一步,再进一步
成果丰硕,令人叹为观止。
(崇敬、赞美)
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详略结合
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在实践中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思考: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第六段
这位科学巨匠对人类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可作者还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呢  
说明了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只限于理论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并且是重要的方面,也就是革命实践,马克思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目的,为的是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前进。
这一句,作者巧妙地过渡到了革命实践的论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了马克思革命家的本色。
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又有哪些贡献?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革命实践贡献:
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表现马克思对革命充满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作为革命家,创立了第一国际。
第七段
 第7段的第一句话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其次是什么?“首先”又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呢?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 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科学理论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的。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什么作用?
阅读一系列报纸名称时应注意后面的时间,这些时间有他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是他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的斗争卓有成效。
品读语言,揣摩情感与含义
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又有哪些贡献?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体会画线词的意义和作用?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解放自身的条件。
两个“参加”表明了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的内容
“第一次”表明了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与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个“意识到”强调了革命实践的成果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要实现无产阶级壮丽的奋斗目标,就得进行斗争。马克思对待斗争是如何的呢
“满腔热情”:有革命激情,精力充沛,不停歇地冲锋陷阵。
“坚韧不拔”:有革命的意志和毅力,多次被逐出巴黎、比利时、法国;受逮捕、审讯,与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殊死斗争。
“卓有成效”:革命取得了突出的显著的效果。
恩格斯运用了一连串的词语,热情赞扬马克思在斗争中的非凡才能和辉煌功绩。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阅读第⑧段,政敌和战友对马克思有怎样鲜明不同的态度?
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
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也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很无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宽广的领袖气度与胸怀,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体会标红词的意义和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
“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
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
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念。体现出马克思的大公无私。
第八、九段
阅读第8-9段,分析第8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运用的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马克思的政敌和千百万革命战友对待他的不同态度的爱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最后对马克思一生的英名和事业做出了至高评价—永垂不朽。
(2)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1)政府—驱逐他;
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中“这一切”又指什么?这一比喻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把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马克思的诽谤和诅咒比作“蛛丝”,强调马克思“轻轻抹去”的态度,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却都动摇不了马克思的革命信念;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更表明了他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敌人”与“私敌”
“敌人”即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在当时,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袖,无论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无论保守派的资产者还是极端民主派的资产者,都是他的敌人,但这些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敌人。)
“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许多”和“一个”形成对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明马克思一生
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这句
话是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无私战斗和奉献的一生的最好概括。
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永垂不朽”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含意”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解题方法:
1.从关键词语含义入手: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词语。
2.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3.从分析句子位置入手: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或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所说的“文眼”;
4.从分析句子修辞入手
5.从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态度。
考点解读——理解重要句子含义
文章主旨
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
第肆部分
使命与担当
‖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选择职业要把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相结合
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
‖拓展延伸‖
选择职业要与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相结合
课上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使命担当,你如何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可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一看他们的求学生涯【都对哲学感兴趣,都反对封建专制;】
马克思先在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学法律,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在哲学和历史上,1841年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恩格斯中学时代辍学经商,在柏林兵役期间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著文揭露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1年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看他们的革命实践【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三看他们的伟大友谊【经济支柱,心灵港湾】......
四看他们的崇高理想【解放思想,解放全人类】......
相关链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从积贫积弱、几乎被“开除球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2021-02-04人民日报 高翔)
为人民谋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百年来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诠释。
为民族谋复兴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在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不断衰落。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心甘情愿接受侵略者的摆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大国逐梦,需要登高望远、运筹全局。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为世界谋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传承着中华民族追求天下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肩负起为世界谋大同的神圣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