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课件(共6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与妻书》课件(共6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锺书,从此我俩,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杨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一一 汤显祖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钱钟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要听了吗?——林徽因
把你的影子,加一点盐,腌起来,风干,等老的时候,下酒。——夏宇《甜蜜的复仇》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余光中 《绝色(诗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一、知人论世
林觉民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13岁参加科举考试:“少年不望万户侯”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1年春天,3月29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家庭美满、妻子双全
家境殷实、留学海外
革命烈士、英勇爱国
父慈母爱、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陈意映
陈意映(1891—1913),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福州林觉民为妻。林觉民思想激进,投身民主革命,陈意映支持林觉民进行革命活动,尝谓“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1911年4月,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后,陈意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的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1913年病逝,年仅22。长子林伯新,9岁夭折;次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1911年,林觉民妻子的陈意映,
20岁的她已经有了8个月的身孕,
这天,她突然发现大门缝里塞了一方布帕。
打开之后发现布帕上是一封书信,
她知悉书信内容后,两腿发软,晕厥在地……
思考: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书信让她反应如此之大?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封遗书。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
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连累家人的愧疚
造福同胞的责任担当与牺牲精神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
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写作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同时还给他的叔父写了一封《禀父书》。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二、初读文本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
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
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
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如晤: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衷:苦衷,内心
卿卿: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多用于丈夫称呼妻子。
竟:完成
下:n作v,流下
以:用
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间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不想我死去(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第一段
谓:以为、认为
书:书信
察:体察
林觉民起义前在绢帛上留下的这封《与妻书》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这封信表达了什么心情?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表死别之意,为了革命决定去牺牲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同时也体现了对妻子的真情深爱和与妻子诀别之时的痛苦心情!

林觉民起义前在绢帛上留下的这封《与妻书》,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 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遗书:
情书: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解读】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2)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解读】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作者担心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的决定,因而“忍悲为汝言之”,自己内心的悲伤和矛盾交织,“言之”的原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同“够”
推广到
v.尊敬
v.爱护
n.老人
充,扩充
念,想法,念头
n.孩子
所以:……的原因
乐,以……为乐
太上:圣人
第二段
就,靠近
至,很,非常
幸福和利益
借喻恐怖的社会环境
比喻危害国民的暴徒恶霸
以……为:把……当作
其,一定
眷属,夫妻
第二段
1、第2段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爱汝
就死
推己及人
以天下人为念
爱妻之情
报国之志
“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展为爱天下人的大爱,表现出革命者的伟大胸襟。
2、既然作者“吾至爱汝”,为何又要“勇于就死” 请同学们找出原文,结合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国家形势危急,帝国侵略,统治残暴,死亡无处不有,离散无处不有。
个人幸福相比天下幸福微不足道
疼爱妻子升华情感为天下谋永福
英雄志坚牺牲小家义无反顾革命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国家腐败,社会黑暗, 灾难深重, 百姓苦痛!
3.文中希望妻子“汝体吾此心”作者有何愿望?
现实又是什么样的?他选择怎么做?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愿望
现实
4.“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老吾老”“幼吾幼”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一: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典故二: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典故三: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表选择,与其
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
盖:表原因
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
语,v,告诉
虽,转折,虽然
谓,认为
相,偏指一方,我
以:介词,凭
禁:承受住,禁得起
与:给
宁:宁可
担:承担
嗟夫,感叹词,唉
卒,最终
第三段
思考: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泣:n作状语,哭着
所:地方
适:恰逢
既:已经
以,介词,把
及:等到
且:况且
以,因为
胜,承受
第四段
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妾:谦辞,旧时女子称自己
趁机,顺势
指笔
有身孕
折:转弯
思考文章的三、四段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往事?
三忆
①汝忆否:夫妻死生之争论
②回忆:新婚甜蜜之情景
③又回忆:离家未告之情由
作者通过追忆生活琐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将“小我”之情,即“吾至爱汝”抒发得淋漓尽致。
寄情于事
第一次回忆:生死讨论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说明自己不想抛下妻子,赴死实为无奈。
第二次回忆:月夜诉衷情
细数甜蜜时光,既有对妻子满怀的爱恋,又有时光不可追,未来难再期的哀伤。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纳兰性德
第三次回忆:醉酒浇愁
妻子与丈夫在困境中互相支持与牵挂,这种革命爱情既令人向往,又令人心酸。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只是
使……死亡
第五段
诚:确实
以:从
处:居住
抑:还是
即:即使
徒:白白地
感情丰富
其:副词,表希望语气
疑:估计
或:或许
以:介词,把
为:当作,作为
尚:还
压迫
林觉民对妻子的叮嘱有哪些?
“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第五段
一嘱抚养孩子
二嘱子承父志
三嘱清静度日
三嘱
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
排比
陈说当时的局势险恶,处于“死”地
天灾可以死,
盗贼可以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双重否定
强调今日的中国处处都是死境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反问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假设
说明苟且偷生难,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
言语之间饱含激越而又壮烈的革命之情。
【探讨】1、作者表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运衰乱,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现实;
②拯救国家,积极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③为了革命,勇敢就死的大无畏精神;
【解读】
作者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以强烈的反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2、描写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3、“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典故四:眼成穿
语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典故五:骨化石
事见唐朝孟棨 (qǐ) 《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bì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典故六:破镜重圆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会,将会
用哭声
靠近
第六段
和:附和,响应
译文: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规律的,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依不舍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依依:依依不舍
以:因为
是:判断词,是
本段作者提出了哪些的愿望?这些愿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侧面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周恩来与邓颖超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婚配,嫁给
所志:怀的志向
第七段
以:介词,把
是2:adj,对的
日日:n作状语
而:表承接
而:表转折
为:介词,替
惟:副词,只
尽:周到
卒:副词,最终
善:adj作v,保全
n作状语,用手,亲手
想象、揣摩
同“廿”,二十
书:v,写
是1:代词,这
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典故七:独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黑暗中国,无时无地不可死

不幸
父母之命,情趣相投,夫妻恩爱
忍舍汝而死
卒不忍独善其身
不忍汝担忧
出自《孟子·尽心上》,
意思为“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
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作者在倾诉自己“爱汝至”时列举了哪些“幸”与“不幸”?
(7)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为何要补上最后一段?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如何让她能撑住——有陪伴
望她不要独自忍受痛楚,望家中诸母多加宽慰陪伴,更要守护住她,不要让她做出轻生之事。
第六段
如何理解“有不解处”?
“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字而言,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意思,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
我死了,她该怎么办?
怕她撑不住
汝之弱
吾食言
家甚贫
如何让她能撑住
有牵挂
有幻想
有陪伴
小结
【总纲】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三忆、三愿
“爱汝”之情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为天下人谋永福
“就死”之理
爱国之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夫妻之情

融合
升华
对妻子的
爱恋和怀念之情
对死别的
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
愤懑之情
对献身革命的
豪迈之情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世殊事异,时过境迁,为什么今天《与妻书》仍然能将我们感动?
一封临死诀别书,
论出了家国大义,论出了生死之轻重,亦写出了情之深厚。
为大家
舍小家
这封绝笔书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达了烈士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私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主旨
三、小爱和大爱
林觉民是如何向妻子表达自己的爱意的?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
正因为爱你,才让我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
爱,是什么呢?
佛教所言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林觉民的《与妻书》仅仅是一个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吗?
文本探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喻培伦,四川内江人,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林尹民都是日本留学生;
方声洞,福建候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为了国家,万死不辞。
福建20: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
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刘六符、刘元、陈与燊、陈清畴、陈发炎
林长民(兄)、林觉民(弟)
林尹民(堂兄) 、林文(同族)
我与天下人
爱是超越自身,是推己及人,是愿天地众生同享你我此刻的幸福。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你我的幸福 天下人的幸福
爱与死亡
爱是超越自私,是全心为你,是为你的幸福而宁愿承担痛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你爱得越深时,就越会替对方去想,绝不疯狂,也绝不自私。
——古龙《楚留香传奇》
爱与信仰
爱是超越信仰,是长情不移,是离别时分对鬼神之辞的片刻相信。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爱是什么?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周国平
爱欲永远推动我们超越自身。——【美】罗洛梅
爱与天下:爱是超越自身
爱与死亡:爱是超越自私
爱与信仰:爱是超越信仰
爱是什么?
在与生俱来的种种人类气质中,没有哪一种比他心中的爱更英勇。
-﹣劳伦斯.凡·德波斯特《火烈鸟羽》
自私、利己、胆怯、固执都是人的天性,而唯有爱,使人超越天性,使人承担痛苦,使人勇于舍弃自身的利益和生命,去希望他人的快乐和幸福。
爱,信任一切,决不欺骗。爱,盼望一切,决不沦亡。爱无求于一己之利,奋勇直前。
爱是什么?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
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
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
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
----毕淑敏《心灵眼睛》
体悟“爱”之博
个人的不幸,脱离不了时代的不幸
卒不忍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超越了个人之爱的博大而深沉的大爱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朱熹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yì)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方志敏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方声洞 写给父亲的绝笔书
“头可断,学说不可绝!”
“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
——喻培伦于临行前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我们何其有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这盛世如你所愿,昨日之中国,列强瓜分,国土沦丧,今日之中国,早已站起来,摆脱了屈辱和压迫,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这盛世如你所愿,昨日之中国,遍地腥云,民不聊生,今日之中国,早已富起来,摆脱了贫困与穷苦,人民实现了安家乐业
这盛世如你所愿,昨日之中国,满目疮痍,饱经沧桑,今日之中国,早已强起来,摆脱了依赖与欺侮,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合: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之中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