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课前积累 (候课准备,拿出积累本抄写)
人物素材积累:曹茂园——越纯粹,越强大——摘成都大运会首金
20年坚持做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曹茂园自幼就爱武术,据曹茂园母亲回忆,在曹茂园还不会走路时,她为了干活经常把儿子放在小板凳上,让他自己看电视。那时,功夫片比较多,有《张三丰》《少林寺》等,渐渐地,她就发现,儿子喜欢拿着树枝跟着比划,“舞枪弄棒”有模有样。这份对武术的热爱,让曹茂园一坚持就是二十年。他的坚持让我们明白:“人要能吃苦,没有白来的成功”。曹茂园在赛场上虎虎生威,一招一式英姿飒爽、刚劲有力,当裁判组报出9.770的高分时,雷鸣般的掌声在体育馆中久久回荡。
2.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适用话题:团结互助
3.同心合意,庶几有成。----班固(大家同心协力就能取得成功。)
适用话题:团结互助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1. 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3.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
学习目标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原则?
1.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2.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3.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民主同盟的成员。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文学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地点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倡新格律诗。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针对当时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的现象,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排列)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体现出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为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基本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以求齐整之感。
艺术主张
典例探究
典例探究:一支红烛燃烧的过程,在课本中有哪些对照?
典例探究1
典例探究1:谈谈《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诗词的作用?
1.向传统古典诗歌汲取养料,提升现代新诗文化品格。
2.感情上:奠定了全诗对于“红烛”牺牲精神的讴歌赞美。
3.主旨上:概括了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勉励自己像红烛一样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
4.结构上:首尾呼应,与结尾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有始有终。
《红烛》意象框架
核心意象
特点




红烛的红,代表作者热烈的赤诚之心
燃烧自我
奉献
伤心流泪
阻碍
创造光明
理想
典例探究2:结合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试分析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讴歌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1.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2.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燃烧躯体,奉献灵魂,照耀世间。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
3.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典例探究3
自焚
困惑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分别找出上面几个阶段对应的诗句。
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文本分析-红烛之灰
不矛盾。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困惑→领悟→赞美
问题探究4: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见“助读资源”部分),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典例探究4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节结束,又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典例探究4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训练检测
1.请联系闻一多的《红烛》,阐述两诗中“红烛”意象的不同含义。
答:①《无题》中的“红烛”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象征。②闻一多在《红烛》中,将“红烛”意象进行了改造和升华,它是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同时喻指坚忍的执着精神。
反思归纳
1.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2.红烛的表现手法?
3.红烛的四个意象特点?
4.红烛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变化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诗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