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江常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江常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2025.10
说明: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
2.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每题2分,共6分)》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秦以攻取之外”(《六
疾者然”(《墨子》)
攻”(《师说》)
国论》)
“一日克己复礼,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自牧归荑,洵美且
B
下归仁焉”(《论语)》
(《短歌行》)
异”(《静女》)
“已所不欲,勿施于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
“今王发政施仁”(《孟
C
人”(《论语》)
今”(《谏逐客书》)
子》)
“克己复礼为仁”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为之于未有”(《老
(《论语》)
事”(《答司马谏议书》)
子》)
A.①②相同,①③不同。
B.①②相同,①③不同。
C.①②不同,①③不同。
D.①②不同,
①③不同。
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读音、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故有道者不处”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处江湖之远则忧
A
(《老子》)
之日久”(《答司马谏议
其君”(《岳阳楼
书》)
记》)
“自矜者不长”(《老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B
词语“矜持”
子》)
(《促织》)
“无辞让之心”(《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大礼不辞小让”
C
子》)
(《论语》)
(《鸿门宴》)
“人皆有不忍人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所以动心忍性,
心”(《孟子》)
(《孟子》)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A.
①②③中的“处”虽然读音一致,但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B.①②中“矜”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矜”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C.①②中“让”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让”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D.(
①②中“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忍”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第1页共10页
3.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读音、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回虽不敏,请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A
斯语矣”(《论语》)
火”(《六国论》)
(《庄子》)
“复众人之所过”
“有复于王者曰”(《孟
“奔流到海不复回”
B
(《老子》)
子》)
(《将进酒》)
“以小易大,彼恶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
“恶施不慈”(《墨子》)
知之”(《孟子》)
(《孟子》)
“自见者不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D
(《老子》)
而不见舆薪”(《孟子》)
得,圣心备焉”(《荀
子》)
A.①②中“事”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①③中“事”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B.①②中“复”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①③“复”的词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C.①②中“恶”的读音、词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①③中“恶”的读音、词义和用法
全都相同。
D.①②中“明”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明”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1(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断的命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关乎工具与
文明的问题。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但如何使用工具则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价值尺
度。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一个更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也再度摆在我们面前:
在智能超强的A!时代,人文学者需要有怎样的操守或者说坚守?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
价值的核心标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
在A|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
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
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统认知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从而
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绿洲”一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仁道”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
不问马只问人,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君子不器”的论断更是对这一
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步阐发。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情
怀的士人,由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情怀。如果君子像器具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里,不仅会丧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
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阿拉伯有句谚语叫“驮经的驴”,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真正地吸收经典
中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器”“驴”这
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