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运动的快慢【题型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15【题型2】速度概念的理解 18【题型3】速度单位及换算 21【题型4】速度的简单计算 24【题型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8【知识点1】单摆的应用 在同一地点(即g一定),周期的大小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摆长越短,周期越小;与摆球质量、 幅度无关。 以单摆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例: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分析:单摆的摆动周期可能与摆的质量、摆动的幅度及摆线的长度有关,要研究某一因素对周期的影响,应该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改变这个因素进行探究。解析:解:要探究摆动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摆线的长度、摆动的幅度相同,改变摆球的质量,故AC错误,B正确;单摆摆动的周期与摆球的形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评:在研究多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关系时,要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它通过控制实验中的一些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初中物理中,控制变量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和问题解决中。 【知识点2】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的辨别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或方向或两者都在变化。(3)在实际应用中,匀速直线运动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型,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更贴近现实世界中物体的普遍运动状态。例如,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常会经历加速、匀速和减速的过程,这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考查对匀速运动和变速匀速运动的理解.例:下列物体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上楼的顾客B.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C.从阳台上掉下来的花盆D.在环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汽车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不变、方向不变。解析:解:A、自动扶梯是匀速运动,则顾客沿直线做匀速运动,故A正确;B、列车出站时速度是变大的,故B错误;C、从阳台上掉下来的花盆由于受重力作用而速度越来越大,故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D、玩具汽车运动方向是变化的,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 抓住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特点:速度不变、方向不变。 【知识点3】s-t图像与v-t图像的联系与区别 匀速时的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而s-t图像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能从不同的图像中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图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甲车运动速度大于乙车速度②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③甲、乙两车都以2m/s匀速运动④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①④正确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分析:根据甲、乙的图像特点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的速度,由图乙可直接读出乙车的速度;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通过的路程。解析:解:由图知,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2m/s;①③由图甲可知,甲车的速度为v甲===2m/s;由乙图可知,v乙=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①错误,③正确;②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②错误;④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均为:s′=vt′=2m/s×5s=10m,故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运动图像的认识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难度不大。 要看清纵横坐标的物理量,同时要注意单位;注意辨别出s-t图像和v-t图像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4】速度公式的应用 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用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求的速度的大小。例:巴中至成都高铁即将全线通车,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长约为150km,设计时速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长约为210km,设计时速为350km/h。若列车按设计时速行驶,从巴中到南充需要______h,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不考虑中途停靠时间)分析:由v=可得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和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根据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由v=可知,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t1===0.6,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t2===0.6h,由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v====300km/h。故答案为:0.6;300。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 注意:①应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②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1.(2023秋 新罗区校级月考)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100m的路程,那么这辆汽车在行驶到第10秒的速度为( ) A.10m/sB.40m/sC.20m/sD.无法确定【答案】C 【分析】已知物体做匀速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可求速度;在第10s的速度不变,整个过程速度都相等。 【解答】解:在5s内通过100m的路程,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20m/s;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整个过程的速度都相同,即第10s的速度也是20m/s。故选:C。 【知识点5】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命题方向】速度公式在火车过桥问题的应用。例:长20m的队伍匀速前进,全部通过100m的桥用了1min,这支队伍前进的速度是______m/s。这支队伍全部在桥上的时间为______。分析:队伍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与队伍长度之和,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队伍的速度。解析:解:队伍过桥的路程s=100m+20m=120m,t=1min=60s,队伍过桥的速度:v===2m/s;这支队伍全部在桥上通过的路程s′=100m-20m=80m,整个队伍在桥上运动的时间t′===40s。故答案为:2;40s。点评:本题考查了求速度问题,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解题时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知识点6】列车时刻表问题 理解时刻表信息:(1)仔细阅读时刻表,理解列车的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停靠站点以及各站点之间的时间间隔。(2)确定关键信息:确定列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列车在各个站点的停留时间。 速度公式在列车时刻表问题的应用。例:崇左南站到南宁站的动车行程是121km,如表所示是D9642次列车的运行信息。关于D9642次列车运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崇左南→南宁:运行52minB.崇左南→吴圩机场:运行20minC.崇左南→南宁:平均速度约为140km/hD.崇左南→扶绥南:平均速度约为250km/h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10:45从崇左南发出,11:37到达南宁,运行52min,故A正确;B.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10:45从崇左南发出,11:19到达吴圩机场,运行34min,故B错误;C.崇左南站到南宁站的动车行程是121km,运行时间为52min,平均速度约为故C正确;D.崇左南至扶绥南路程未知,因此无法得到该路段平均速度,故D错误。故选AC。 在读取列车时刻表的时间间隔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计算。 【知识点7】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用规律 (1)实验原理: :v= (2)实验器材 :使用长玻璃管、刻度尺和停表(或秒表)。玻璃管内注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两端封闭。 实验操作 :将玻璃管倒转并保持竖直,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测量气泡的速度:①:倒转玻璃管后,保持竖直,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每2秒做一个标记,最后测量每个200秒内气泡运动的距离。②:在玻璃管上每隔10cm做一个路程标记,倒转玻璃管后开始计时,记录气泡运动通过每个10cm路程所用的时间。 (3)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测量得到的时间和路程数据,计算每次气泡的速度并进行比较。通过绘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观察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气泡的运动规律。 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拓展实验,探究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用规律,常以实验题为主。例:在探究气泡速度的实验中,小红选取一只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直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玻璃管两端密封,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2)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和______。(3)小红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某一时刻开始,每隔2秒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用米尺测量每次气泡相对记录起点的路程,并绘制出气泡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据此可知气泡速度大小为______。(4)综合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气泡做______运动。分析:(1)测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2)测量速度需要先测量长度和时间;(3)速度大小可以从乙图中获取到时间和对应的路程,再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4)根据乙图可得气泡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即气泡速度大小不变,又是沿直玻璃管运动,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解:(1)测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即:;(2)因为实验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因此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和停表(或秒表);(3)在乙图中取点(10s,75cm)代入速度公式中计算得到气泡的速度大小为:;(4)由乙图可知气泡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即气泡的速度大小不变,气泡又是沿直玻璃管运动,因此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2)刻度尺;停表(或秒表);(3)0.075m/s;(4)匀速直线。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知识点和相关计算,属于常考题型,难度一般。 (1)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测量方法和实验过程(2)准确把握题意,准确从题图或题表中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3)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4)记录数据并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点8】s-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 (1)s-t图象描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3)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4)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命题方向】从s-t图像中分析物体的运转状态及运动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例: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始运动B.整个过程中,甲、乙两物体一共相遇了2次C.在第4~19s过程中,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在第8~24s过程中,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是静止的分析:(1)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2)在s-t图像中,两线相交的点表示物体相遇;(3)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4)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一直在运动。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B、由图可知,整个过程中甲、乙在第4s和第19s物质相同,即相遇,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甲、乙共相遇2次,故B正确;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相等,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D、第8s~第24s,乙静止,甲运动,故以乙为参照物,甲物体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首先,要看清纵横坐标的物理里,同时要注意单位;其次,要看懂随着横坐标的变大,纵坐标是如何变化的;最后,要学会利用控制变里法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大小,所谓的“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2023秋 沂水县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D.3s时乙在甲的前方【答案】D 【分析】(1)物体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物体静止,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0-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2)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据此可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是否相等;(3)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答】解: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AB错误;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9】追击问题 追及问题公式:1、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追及路程);2、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3、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速度公式在追击问题的应用。例:猎豹发现前方200m有一只羚羊,羚羊同时发现猎豹,以15m/s的速度匀速直线逃跑,猎豹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追赶,多长时间能追上?分析:设猎豹追赶的时间为t,猎豹追赶的距离等于200m与羚羊跑的距离之和,据此求出追赶时间。解析:设猎豹追赶的时间为t,v猎豹=72km/h=20m/s,v羚羊=15m/s,由v=得猎豹追赶的距离s猎豹=v猎豹t=20m/s×t,羚羊跑的距离s羚羊=v羚羊t=15m/s×t,由题知:s猎豹=s羚羊+200m,即:20m/s×t=15m/s×t+200m,解得:t=40s。答:猎豹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追赶,40s能追上。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猎豹追赶的距离等于200m与羚羊跑的距离之和是关键。 解决问题的步骤:1.找到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2.找到追击的路程差。 【知识点10】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2)平均速度:公式(v指平均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例: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7.5s,后50m用时7s,求:(1)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2)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3)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1)用v1=计算前50m的平均速度。(2)用v2=计算后50m的平均速度。(3)用v总=计算全程平均速度。解析:解:(1)前50m的平均速度是:v1==≈6.67m/s;(2)后50m的平均速度是:v2==≈7.14m/s;(3)全程时间为:t总=7.5s+7s=14.5s,全程平均速度为:v总==≈6.90m/s。答:(1)前50m的平均速度是6.67m/s。(2)后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3)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6.90m/s。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难度不大。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1.(2024秋 德城区期中)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答案】C 【分析】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相等时间比路程,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比较速度的大小;整个过程乌龟用的时间小于兔子用的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可判断大小。 【解答】解:A、开始在相等时间内、兔子的路程大于乌龟的路程,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故A错误;B、后来,兔子睡觉时,在相等时间内,乌龟的路程大于兔子的路程,乌龟的速度大于兔子的速度,故B错误;CD、到达终点时,乌龟与兔子的路程s相等,乌龟先到达终点说明乌龟用的时间t少,由v=可知,乌龟的平均速度大,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2.(2024秋 泉州期中)校运会上,甲、乙两同学分别参加100m和400m比赛,比赛时间之比为t甲:t乙=2:3,则甲、乙比赛的平均速度之比v甲:v乙等于( ) A.1:6B.6:1C.3:8D.8:3【答案】C 【分析】知道路程和时间之比,根据速度公式v=可求出其平均速度之比。 【解答】解:由v=可得,其平均速度之比为:==×=×==3:8,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题型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典型例题】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快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观众看到第一名冲过终点时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②终点裁判通过记录用时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③运动员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④运动员做变速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①观众看到第一名冲过终点时,此时运动员的运动时间相同,第一名运动路程最长,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①正确;②终点裁判通过记录用时记录的是运动员跑完全程的时间,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②正确;③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速度大小会发生改变,做的变速运动,故③错误,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百米赛跑中,关于运动员运动快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B.终点裁判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C.物理学中,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D.物理学中,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答案】D【解析】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的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即用时短),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所以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C在物理学中,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根据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大小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是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故C错误、D正确。【举一反三2】同学们百米赛跑时,关于比较其运动快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众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B.终点裁判是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C.物理学中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快慢的D.物理学中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快慢的【答案】D【解析】百米赛跑时,观众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故A说法正确;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是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故B说法正确;C在物理学中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物理学中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快慢的,故C说法正确,D错误;【举一反三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如下,则运动最快的是( )A.甲的速度1.5km/hB.乙的速度600m/minC.丙的速度15m/sD.丁的速度0.2km/min【答案】C【解析】A、甲的速度为15km/h=15m/s≈4.2m/s;B、乙的速度为10m/s;C、丙的速度为=15m/s;D。丁的速度为3.33m/s。比较可知,运动最快的是丙。【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__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乌龟率先到达终点,则全程平均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_。【答案】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乌龟【解析】 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得快;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较大。【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是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示意图,关于运动的快慢的比较:(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时间相同比 ,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 相同比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答案】(1)路程 (2)路程 时间【解析】(1)由左图知,时间相同,路程不同,“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由右图知,路程相同,时间不同, “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用的时间少的人运动得快,即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示意图,关于运动的快慢的比较:(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时间相同比__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_________相同比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答案】 (1)路程 (2)路程;时间。【解析】 根据图示,结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可知:(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题型2】速度概念的理解【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为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的情景,开始时兔子跑在前面,由于兔子中途睡觉,乌龟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始时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兔子跑的快B.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乌龟跑的快C.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D.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答案】D【解析】开始比赛后,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要大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得出的结论,A说法正确;而裁判员判定乌龟获胜,是根据跑到终点时,乌龟用的时间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得出的结论,B说法正确;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应属于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C正确,D错误。【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1km/h比1m/s快C.由可知,运动的时间越长,其速度越小D.由可知,物体运动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大【答案】A【解析】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m/s=3.6km/h,故A正确、B错误;C根据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路程、时间有关,故CD错误。【举一反三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A.时间 B.速度 C.路程 D.功率【答案】B【解析】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举一反三3】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答案】C【解析】 没有控制物体运动时间,只谈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没有控制物体经过的路程,只谈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是不正确的。B不符合题意。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4】(多选)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一定越快B.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C.每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与路程成正比【答案】 AC【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快的物体,速度一定大,故A正确。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一定长,还要考虑时间,故B错误。一个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并且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的,这个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不变,它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故D错误。【举一反三5】速度是反映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 _________。【答案】运动快慢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解析】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是物体的速度;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速度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6】体育课上测得甲、乙、丙三位同学百米赛跑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 相同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答案】乙 路程【解析】[1]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路程相同,因此用时少的跑的快,由表中数据可知,乙用的时间最少,所以乙同学跑的最快。[2]由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路程相同,因此用时少的跑的快,所以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路程相同条件下,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题型3】速度单位及换算【典型例题】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40m,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5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2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 )A.羚羊、汽车、运动员B.汽车、羚羊、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答案】C【解析】运动员5s内跑了40m,运动员1s内跑了8m,运动员的速度8m/s羚羊的速度25m/s汽车的速度所以,运动员最慢,汽车次之,羚羊最快,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1】中国有轨列车运营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55 m/s,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00 km/h,轻轨可以每小时行驶132 km,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轻轨、动车、高铁B.高铁、轻轨、动车C.动车、高铁、轻轨D.高铁、动车、轻轨【答案】D【解析】动车可以达到的速度为:=55×3.6 km/h=198 km/h,高铁的速度=300 km/h,轻轨的速度为:=132 km/h,则:>>,所以,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高铁、动车、轻轨。【举一反三2】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间教室的高度可能是10mB.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可能是160cmC.一名中学生正常行走时的速度大约是5m/sD.以正常语速阅读完本题所用的时间大约是200s【答案】B【解析】一间教室的高度约4m,故A不符合题意;成年人身高约170cm,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可能是160cm,故B符合题意;一名中学生正常行走时的速度大约是1m/s,故C不符合题意;以正常语速阅读完本题所用的时间大约是20s,故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实质也属于机械运动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C.公路上速度为6m/s的自行车与速度为18km/h的跑步者运动一样快D.钟表指针的匀速转动的运动不能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解析】 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相对于参照物随时间的变化,生命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根据速度的知识可知,在通过的路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B错误;因为所以公路上速度为6m/s的自行车大于速度为18km/h的跑步者,故C错误;匀速直线运动指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钟表指针在转动,不能看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举一反三4】一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_________;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答案】90 km/h【解析】病毒分子的直径为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合3.96km/h。故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举一反三5】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0cm=_________m ;(2)0.6 h =_________s;(3)72 km/h=_________ m/s。【答案】(1) 5 (2)2160 (3)20【解析】(l)因为lm=100cm,所以(2)因为lh=60min,1mi=60s所以0.6h=0.6×60min=0.6×60×60s=2160s(3)因为1m/s=3.6km/h,所以【举一反三6】单位换算:(1)_________;(2)_________。【答案】 (1) (2)54【解析】 (1)因为,所以单位换算为(2)因为,所以单位换算为【举一反三7】2019年6月华为发布麒麟810芯片,成为第一家有2款7nm芯片的厂商,纳米是长度单位,7nm= m,芯片是把电路小型化,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如题图所示,为行驶中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表,此时汽车行驶中的速度为 km/h,合 m/s(保留一位小数)。【答案】7×10-9 60 16.7【解析】根据1m=109nm换算可得7nm=7×10-9m由图中速度里程表的指针指在60km/h的位置,再根据1m/s=3.6km/h,故此时汽车的速度为60【题型4】速度的简单计算【典型例题】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需要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40s的时间以正常的步行速度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约为( )A.400mB.300mC.200mD.150m【答案】B【解析】 某同学步行s1=30m,步行的时间1=40s,所以步行的速度:;这个同学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用的时间:2=6min40s=400s,所以跑道的周长s2=vt2=0.75m/s×400s=300m。【举一反三1】小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其中一半路程骑自行车,一半路程步行,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步行的是OA段B.小明到学校的距离是3600mC.小明步行的时间是15minD.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答案】B【解析】根据公式可计算两段路程的速度:(1)OA段:(2)AB段:因为6m/s>1.5m/s所以步行的是图中AB段,骑车的是OA段;骑车速度6m/s,步行速度1.5m/s,小明步行时间是25min﹣5min=20min。从图中可看出小华家到小明家的路程为3600m。【举一反三2】小红参加百米赛跑,她起跑的速度是 7m/s,经过中点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发令枪响后,计时员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测得她的成绩为12.7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则她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7.7m/s B.7.87m/s C.8.06m/s D.8.67m/s【答案】A【解析】声音传播百米需要的时间小红跑百米的实际时间t=t1+t2=12.7s+0.3s=13s她的平均速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3】如图是第32届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我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83s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的比赛画面,成为首位冲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苏炳添的百米速度约为 m/s。(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0.2【解析】苏炳添的百米速度【举一反三4】糖糖同学早上以2m/s的速度匀速步行去巴蜀中学。走了30min时,爸爸立即以10m/s的平均速度从家开车追上了糖糖,追上后糖糖搭上爸爸的车继续前进。到达学校大门,她发现比平时走路早到1min。问糖糖在路上步行了 min才遇到爸爸的车,糖糖家到学校的距离为 m。【答案】37.5;4650【解析】糖糖的家到学校的距离为L,根据v,糖糖步行由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t,设当天汽车由家出发走了距离L1后遇到糖糖,则汽车行驶L1所用时间:t1,此刻糖糖步行的时间:t2,由题意可知:t2=t1+t2′,30×60s解得:L1=4500m;则糖糖在路上步行的时间:t22250s=37.5min;糖糖搭上爸爸的车后到学校所用时间:t共,由题可知:t﹣t′=t2+t共,1×60s=2250s,解得:L=4650m。【举一反三5】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为340m/s) 【答案】(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合25m/s;(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鸣笛时距大山1095m远。【解析】(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v=90km/h=90m/s=25m/s;(2)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由得:s=vt=90km/h×0.5h=45km;(3)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t=25m/s×6s=150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1t=340m/s×6s=2040m,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 -s1=s2,s(s1+s2)(150m+2040m)=1095m。【举一反三6】小明打车出门去办事,图甲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打印发票的部分信息,试求:(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2)若该出租车某次在行驶过程中,以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24km,求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答案】(1)36km/h (2)0.4h【解析】(1)由车费发票可知,则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t2﹣t1=8:10﹣8:00=10min=h;由车费发票可知,路程s=6km,则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3)由图乙所示的速度可知,v′=60km/h,由可得,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题型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典型例题】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其运动的( )A.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时间越长,路程越大D.路程与时间无关【答案】C【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跟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没有关系;由s=v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长,路程越长。【举一反三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B.C.D.【答案】B【解析】由图知,ABCD中,只有B中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则B做匀速直线运动。【举一反三2】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同向直线行驶,它们的运动信息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做加速运动,乙匀速直线运动B.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静止C.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经过4s时,它们相距10m【答案】C【解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第一幅图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由第二幅图可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由第一幅图可知,甲的速度为由第二幅图可知,乙的速度为v乙=4m/s由可知,经过4s,,甲通过的路程为乙通过的路程为甲、乙同时同地、同向直线行驶,则甲、乙之间的距离为故D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3】下列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游乐园里运行的旋转木马B.五十米赛跑过程中的运动员C.自由下落的小球D.站在自动扶梯上匀速运动的顾客【答案】D【解析】A.游乐场匀速旋转的木马,其速度不变,但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B.赛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自由下落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快,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匀速运动的自动扶梯,其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所以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举一反三4】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甲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如图乙是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同一物体相同时间间隔的连续运动过程),可知小球做 (均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答案】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解析】分别求出这五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同理计算得到第3、4、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皆为20m/s;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知,小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在相等时间间隔内,小球的路程越来越大,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则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举一反三5】2023年10月29日,成都半程马拉松项目中,中国选手杨鑫成为男子组首位冲过终点线的选手,他在前10km的路程中用时30min,则他在前10km中的平均速度是 km/h,他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答案】20 变速【解析】[1]他在前10km中的平均速度[2]他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速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变速运动。【举一反三6】图甲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在图乙中画出该汽车运动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汽车在内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答案】 见解析图 108【解析】 由汽车的运动轨迹可知,汽车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坐标上标出各个对应的点,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如图分析图像可知,汽车在内行驶的平均速度1.3运动的快慢【题型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13【题型2】速度概念的理解 15【题型3】速度单位及换算 16【题型4】速度的简单计算 18【题型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0【知识点1】单摆的应用 在同一地点(即g一定),周期的大小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摆长越短,周期越小;与摆球质量、 幅度无关。 以单摆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例: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分析:单摆的摆动周期可能与摆的质量、摆动的幅度及摆线的长度有关,要研究某一因素对周期的影响,应该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改变这个因素进行探究。解析:解:要探究摆动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摆线的长度、摆动的幅度相同,改变摆球的质量,故AC错误,B正确;单摆摆动的周期与摆球的形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评:在研究多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关系时,要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它通过控制实验中的一些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初中物理中,控制变量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和问题解决中。 【知识点2】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的辨别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或方向或两者都在变化。(3)在实际应用中,匀速直线运动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型,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更贴近现实世界中物体的普遍运动状态。例如,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常会经历加速、匀速和减速的过程,这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考查对匀速运动和变速匀速运动的理解.例:下列物体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上楼的顾客B.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C.从阳台上掉下来的花盆D.在环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汽车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不变、方向不变。解析:解:A、自动扶梯是匀速运动,则顾客沿直线做匀速运动,故A正确;B、列车出站时速度是变大的,故B错误;C、从阳台上掉下来的花盆由于受重力作用而速度越来越大,故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D、玩具汽车运动方向是变化的,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 抓住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特点:速度不变、方向不变。 【知识点3】s-t图像与v-t图像的联系与区别 匀速时的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而s-t图像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能从不同的图像中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图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甲车运动速度大于乙车速度②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③甲、乙两车都以2m/s匀速运动④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①④正确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分析:根据甲、乙的图像特点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的速度,由图乙可直接读出乙车的速度;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通过的路程。解析:解:由图知,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2m/s;①③由图甲可知,甲车的速度为v甲===2m/s;由乙图可知,v乙=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①错误,③正确;②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②错误;④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均为:s′=vt′=2m/s×5s=10m,故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运动图像的认识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难度不大。 要看清纵横坐标的物理量,同时要注意单位;注意辨别出s-t图像和v-t图像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4】速度公式的应用 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用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求的速度的大小。例:巴中至成都高铁即将全线通车,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长约为150km,设计时速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长约为210km,设计时速为350km/h。若列车按设计时速行驶,从巴中到南充需要______h,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不考虑中途停靠时间)分析:由v=可得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和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根据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由v=可知,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t1===0.6,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t2===0.6h,由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v====300km/h。故答案为:0.6;300。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 注意:①应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②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1.(2023秋 新罗区校级月考)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100m的路程,那么这辆汽车在行驶到第10秒的速度为( ) A.10m/sB.40m/sC.20m/sD.无法确定【知识点5】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命题方向】速度公式在火车过桥问题的应用。例:长20m的队伍匀速前进,全部通过100m的桥用了1min,这支队伍前进的速度是______m/s。这支队伍全部在桥上的时间为______。分析:队伍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与队伍长度之和,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队伍的速度。解析:解:队伍过桥的路程s=100m+20m=120m,t=1min=60s,队伍过桥的速度:v===2m/s;这支队伍全部在桥上通过的路程s′=100m-20m=80m,整个队伍在桥上运动的时间t′===40s。故答案为:2;40s。点评:本题考查了求速度问题,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解题时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知识点6】列车时刻表问题 理解时刻表信息:(1)仔细阅读时刻表,理解列车的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停靠站点以及各站点之间的时间间隔。(2)确定关键信息:确定列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列车在各个站点的停留时间。 速度公式在列车时刻表问题的应用。例:崇左南站到南宁站的动车行程是121km,如表所示是D9642次列车的运行信息。关于D9642次列车运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崇左南→南宁:运行52minB.崇左南→吴圩机场:运行20minC.崇左南→南宁:平均速度约为140km/hD.崇左南→扶绥南:平均速度约为250km/h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10:45从崇左南发出,11:37到达南宁,运行52min,故A正确;B.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10:45从崇左南发出,11:19到达吴圩机场,运行34min,故B错误;C.崇左南站到南宁站的动车行程是121km,运行时间为52min,平均速度约为故C正确;D.崇左南至扶绥南路程未知,因此无法得到该路段平均速度,故D错误。故选AC。 在读取列车时刻表的时间间隔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计算。 【知识点7】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用规律 (1)实验原理: :v= (2)实验器材 :使用长玻璃管、刻度尺和停表(或秒表)。玻璃管内注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两端封闭。 实验操作 :将玻璃管倒转并保持竖直,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测量气泡的速度:①:倒转玻璃管后,保持竖直,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每2秒做一个标记,最后测量每个200秒内气泡运动的距离。②:在玻璃管上每隔10cm做一个路程标记,倒转玻璃管后开始计时,记录气泡运动通过每个10cm路程所用的时间。 (3)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测量得到的时间和路程数据,计算每次气泡的速度并进行比较。通过绘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观察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气泡的运动规律。 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拓展实验,探究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用规律,常以实验题为主。例:在探究气泡速度的实验中,小红选取一只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直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玻璃管两端密封,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2)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和______。(3)小红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某一时刻开始,每隔2秒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用米尺测量每次气泡相对记录起点的路程,并绘制出气泡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据此可知气泡速度大小为______。(4)综合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气泡做______运动。分析:(1)测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2)测量速度需要先测量长度和时间;(3)速度大小可以从乙图中获取到时间和对应的路程,再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4)根据乙图可得气泡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即气泡速度大小不变,又是沿直玻璃管运动,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解:(1)测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即:;(2)因为实验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因此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和停表(或秒表);(3)在乙图中取点(10s,75cm)代入速度公式中计算得到气泡的速度大小为:;(4)由乙图可知气泡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即气泡的速度大小不变,气泡又是沿直玻璃管运动,因此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2)刻度尺;停表(或秒表);(3)0.075m/s;(4)匀速直线。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知识点和相关计算,属于常考题型,难度一般。 (1)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测量方法和实验过程(2)准确把握题意,准确从题图或题表中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3)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4)记录数据并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点8】s-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 (1)s-t图象描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3)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4)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命题方向】从s-t图像中分析物体的运转状态及运动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例: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始运动B.整个过程中,甲、乙两物体一共相遇了2次C.在第4~19s过程中,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在第8~24s过程中,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是静止的分析:(1)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2)在s-t图像中,两线相交的点表示物体相遇;(3)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4)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一直在运动。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B、由图可知,整个过程中甲、乙在第4s和第19s物质相同,即相遇,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甲、乙共相遇2次,故B正确;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相等,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D、第8s~第24s,乙静止,甲运动,故以乙为参照物,甲物体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首先,要看清纵横坐标的物理里,同时要注意单位;其次,要看懂随着横坐标的变大,纵坐标是如何变化的;最后,要学会利用控制变里法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大小,所谓的“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2023秋 沂水县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D.3s时乙在甲的前方【知识点9】追击问题 追及问题公式:1、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追及路程);2、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3、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速度公式在追击问题的应用。例:猎豹发现前方200m有一只羚羊,羚羊同时发现猎豹,以15m/s的速度匀速直线逃跑,猎豹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追赶,多长时间能追上?分析:设猎豹追赶的时间为t,猎豹追赶的距离等于200m与羚羊跑的距离之和,据此求出追赶时间。解析:设猎豹追赶的时间为t,v猎豹=72km/h=20m/s,v羚羊=15m/s,由v=得猎豹追赶的距离s猎豹=v猎豹t=20m/s×t,羚羊跑的距离s羚羊=v羚羊t=15m/s×t,由题知:s猎豹=s羚羊+200m,即:20m/s×t=15m/s×t+200m,解得:t=40s。答:猎豹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追赶,40s能追上。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猎豹追赶的距离等于200m与羚羊跑的距离之和是关键。 解决问题的步骤:1.找到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2.找到追击的路程差。 【知识点10】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2)平均速度:公式(v指平均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例: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7.5s,后50m用时7s,求:(1)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2)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3)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1)用v1=计算前50m的平均速度。(2)用v2=计算后50m的平均速度。(3)用v总=计算全程平均速度。解析:解:(1)前50m的平均速度是:v1==≈6.67m/s;(2)后50m的平均速度是:v2==≈7.14m/s;(3)全程时间为:t总=7.5s+7s=14.5s,全程平均速度为:v总==≈6.90m/s。答:(1)前50m的平均速度是6.67m/s。(2)后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3)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6.90m/s。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难度不大。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1.(2024秋 德城区期中)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2.(2024秋 泉州期中)校运会上,甲、乙两同学分别参加100m和400m比赛,比赛时间之比为t甲:t乙=2:3,则甲、乙比赛的平均速度之比v甲:v乙等于( ) A.1:6B.6:1C.3:8D.8:3【题型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典型例题】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快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观众看到第一名冲过终点时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②终点裁判通过记录用时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③运动员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④运动员做变速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百米赛跑中,关于运动员运动快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B.终点裁判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C.物理学中,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D.物理学中,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举一反三2】同学们百米赛跑时,关于比较其运动快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众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B.终点裁判是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运动快慢的C.物理学中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快慢的D.物理学中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快慢的【举一反三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如下,则运动最快的是( )A.甲的速度1.5km/hB.乙的速度600m/minC.丙的速度15m/sD.丁的速度0.2km/min【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__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乌龟率先到达终点,则全程平均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_。【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是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示意图,关于运动的快慢的比较:(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时间相同比 ,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 相同比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示意图,关于运动的快慢的比较:(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时间相同比__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_________相同比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题型2】速度概念的理解【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为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的情景,开始时兔子跑在前面,由于兔子中途睡觉,乌龟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始时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兔子跑的快B.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乌龟跑的快C.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D.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1km/h比1m/s快C.由可知,运动的时间越长,其速度越小D.由可知,物体运动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大【举一反三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A.时间 B.速度 C.路程 D.功率【举一反三3】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举一反三4】(多选)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一定越快B.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C.每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与路程成正比【举一反三5】速度是反映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 _________。【举一反三6】体育课上测得甲、乙、丙三位同学百米赛跑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 相同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题型3】速度单位及换算【典型例题】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40m,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5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2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 )A.羚羊、汽车、运动员B.汽车、羚羊、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举一反三1】中国有轨列车运营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55 m/s,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00 km/h,轻轨可以每小时行驶132 km,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轻轨、动车、高铁B.高铁、轻轨、动车C.动车、高铁、轻轨D.高铁、动车、轻轨【举一反三2】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间教室的高度可能是10mB.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可能是160cmC.一名中学生正常行走时的速度大约是5m/sD.以正常语速阅读完本题所用的时间大约是200s【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实质也属于机械运动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C.公路上速度为6m/s的自行车与速度为18km/h的跑步者运动一样快D.钟表指针的匀速转动的运动不能看做匀速直线运动【举一反三4】一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_________;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举一反三5】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0cm=_________m ;(2)0.6 h =_________s;(3)72 km/h=_________ m/s。【举一反三6】单位换算:(1)_________;(2)_________。【举一反三7】2019年6月华为发布麒麟810芯片,成为第一家有2款7nm芯片的厂商,纳米是长度单位,7nm= m,芯片是把电路小型化,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如题图所示,为行驶中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表,此时汽车行驶中的速度为 km/h,合 m/s(保留一位小数)。【题型4】速度的简单计算【典型例题】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需要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40s的时间以正常的步行速度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约为( )A.400mB.300mC.200mD.150m【举一反三1】小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其中一半路程骑自行车,一半路程步行,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步行的是OA段B.小明到学校的距离是3600mC.小明步行的时间是15minD.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举一反三2】小红参加百米赛跑,她起跑的速度是 7m/s,经过中点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发令枪响后,计时员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测得她的成绩为12.7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则她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7.7m/s B.7.87m/s C.8.06m/s D.8.67m/s【举一反三3】如图是第32届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我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83s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的比赛画面,成为首位冲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苏炳添的百米速度约为 m/s。(保留一位小数)【举一反三4】糖糖同学早上以2m/s的速度匀速步行去巴蜀中学。走了30min时,爸爸立即以10m/s的平均速度从家开车追上了糖糖,追上后糖糖搭上爸爸的车继续前进。到达学校大门,她发现比平时走路早到1min。问糖糖在路上步行了 min才遇到爸爸的车,糖糖家到学校的距离为 m。【举一反三5】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为340m/s) 【举一反三6】小明打车出门去办事,图甲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打印发票的部分信息,试求:(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2)若该出租车某次在行驶过程中,以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24km,求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题型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典型例题】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其运动的( )A.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时间越长,路程越大D.路程与时间无关【举一反三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B.C.D.【举一反三2】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同向直线行驶,它们的运动信息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做加速运动,乙匀速直线运动B.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静止C.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经过4s时,它们相距10m【举一反三3】下列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游乐园里运行的旋转木马B.五十米赛跑过程中的运动员C.自由下落的小球D.站在自动扶梯上匀速运动的顾客【举一反三4】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甲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如图乙是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同一物体相同时间间隔的连续运动过程),可知小球做 (均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举一反三5】2023年10月29日,成都半程马拉松项目中,中国选手杨鑫成为男子组首位冲过终点线的选手,他在前10km的路程中用时30min,则他在前10km中的平均速度是 km/h,他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举一反三6】图甲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在图乙中画出该汽车运动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汽车在内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 举一反三 (原卷版).docx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 举一反三 (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