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汽化和液化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汽化和液化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3汽化和液化
【题型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0
【题型2】沸腾的条件 14
【题型3】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15
【题型4】不同液体的沸点及其应用 17
【题型5】沸腾的特点及其应用 19
【题型6】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1
【题型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3
【题型8】汽化现象辨识及吸放热判断 24
【题型9】降温液化方式 24
【题型10】液化气体的判断 28
【题型11】液化位置的判断 30
【题型12】压缩体积液化方式 31
【题型13】液化的放热及其应用 33
【知识点1】汽化的吸热特点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判断汽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例:妈妈炒菜时,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在旁边帮忙的张伟同学不小心在锅里滴了几滴水,他看到小水滴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该过程是______(选填“吸”或“放”)热的。大夫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这种疗法利用了酒精______。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解析:解:水滴不见了是由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酒精蒸发吸热,可以降温。
故答案为:汽化;吸;蒸发吸热。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物态变化,需要知道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还需要掌握每一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1.(2024秋 扬州月考)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甲和乙,小王同学将电扇对准甲温度计玻璃泡吹风,小昌同学将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然后将温度计取出,将电扇对准乙温度计玻璃泡吹风。关于他们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温度计示数一直在下降B.甲和乙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C.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乙温度计示数一直下降D.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乙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知识点2】降低温度液化 (1)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自然界的液化现象是什么方法液化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例:小华在一只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乙醚“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发生了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再推压活塞,会看到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说明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使乙醚液化,可以使气态乙醚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解析:解: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所以看到乙醚“消失”了,这是汽化现象;
压缩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可以使气态乙醚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汽化;压缩;降低温度。
点评:能进行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并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只要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分清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并能够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3】汽化的概念及现象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根据现象判断物态的变化是中考的热点。
例: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
B.气凝结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
分析: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解析:解:A、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气凝结霜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汽化现象与其它物态变化现象的辨别,属于基础题。 “汽化”不可写成“气化”,“气态”不可写成“汽态” 1.(2024秋 泗水县期末)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
壶口“白气”B.
冰雕变小C.
露珠形成D.
浓雾消散
2.(2024 开福区校级三模)夏天,室外公共场所安装喷雾风扇是利用水雾发生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吸热降温(  ) A.液化B.汽化C.升华D.凝固
【知识点4】压缩体积液化 (1)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自然界的液化现象是什么方法液化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例:如图所示,在与打火机出气孔相连的导气管外部中央滴一滴水,然后打开打火机气阀,点燃末端排出的气体,导气管外的水滴迅速变成了冰粒,原因是丁烷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导致温度降低。打火机内的丁烷燃料是通过______的方法实现液化。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析:解:打火机内装的是液态的丁烷气体,气阀打开后,丁烷气体会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附着在导气管外部的水滴遇冷会凝固成冰粒。
打火机内的丁烷燃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
故答案为:汽化;压缩体积。
点评:此题考查了打火机使用时的有关物态变化,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分清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并能够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5】蒸发和沸腾的剧烈程度 考查蒸发与沸腾的异同,考查概念辨析为主。
例: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剧烈的汽化现象
D.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分析:(1)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不仅可以发生在液体表面还可以发生在液体内部;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以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解析: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则只能在沸点温度下进行,故B正确;
C、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时候,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目。 概念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6】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①液体沸腾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考查沸腾的特点,主要通过概念考查,和图像分析以及数据分析进行考查。
例: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致所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____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根据实验中水的沸点猜测,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液体的沸点受水面上方大气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吸收;不变;低于。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及沸点的影响因素,常见题目。 液体沸腾有特点,吸收热量温不变。 1.(2024秋 射阳县校级期中)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图所示是其中出现的四种现象。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乙丙甲D.丙乙甲丁
2.(2024秋 桐城市校级期中)隔水炖是指将原料放入炖盅内,加盖,再将炖盅放入装水的锅内(水位在炖盅口以下),盖上锅盖,慢火长时间加热,把原料炖熟。关于这种烹饪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持续加热,炖盅内汤水一定可以沸腾B.炖盅内汤水与锅内的水温度一定不同C.持续加热,锅内的水一定可以沸腾D.炖盅内汤水达不到沸点
【知识点7】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 根据现象判断物态的变化是中考的热点。
例:暑假,小江与家人坐空调旅游大巴去黄果树旅游,途中发现车窗变模糊了,该现象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凝华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析:解:暑假,空调大巴里的空气比车外低,车窗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马上液化放热,此现象是液化。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在做题中要注意,白气和雾都是可以看见的,所以是液态。 【知识点8】探究水沸腾实验沸腾前后气泡的状态 沸腾前的气泡越变越小,如图b,沸腾时的气泡越变越大,如图a。
判断烧杯中的气泡状态是沸腾前还是沸腾时,常在实验题中考查。
例:华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要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3)如图丙所示为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时”)的情景。分析:(1)本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实验器材应该自下而上;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解析:解:(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因此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因此水的沸点为99℃;
(3)由图丙可知,气泡上升变大,是沸腾时的情景。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9;(3)时。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重点掌握器材的安装顺序、沸腾的现象以及沸点等知识点,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 基础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9】液化的放热特点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判断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例:用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现象,______(吸收/放出)很多热量,使______(上/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分析:从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前后两种状态来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吸热还是放热。
解析:解:
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上。
点评:从蒸馒头的物理过程入手分析,明确物态变化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物态变化,需要知道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还需要掌握每一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题型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典型例题】某高原地区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观察到水中形成的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在沸腾时,水中气泡逐渐消失。下列有关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水的沸点为80℃
B.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的原因是液体内部发生了汽化现象
C.此实验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减小
D.此实验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举一反三1】如图是李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的数据,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下列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OA线段表明水的初温为0℃
B.AB线段表明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而不升温
C.沸腾时水的温度不足100℃可能是由于供热不足
D.实验过程中加热的时间为3min
【举一反三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
(1)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应先调整 (选填 “A”或“B”)部分。
(2)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根据图乙中的气泡可判断水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3)根据实验数据可判定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4)若按图丙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举一反三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 “>”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 热,但温度 。
【举一反三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一:              ;
信息二:              。
【举一反三5】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3)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乙是小明实验中不同时间观察到的水中气泡变化情况,表示水沸腾现象是    图。(选填“A”或“B”)
(4)当水温升到88℃时,小明组的同学开始每个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表。
小明撤去酒精灯发现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马上他又将燃烧的酒精灯放回原处,发现水又重新沸腾,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水在沸腾过程    。
(5)如图丙中小明,小刚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了a,b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a比b所用的水   (选填“多”或“少”)。
(6)为了解决实验中加热时间长的问题,她们将实验中的烧杯换为烧瓶如图丁所示,试验完成后,撤去酒精灯水不再沸腾,小明向老师借来抽气,打气两用气筒,用橡皮管将玻璃弯管的上端开口与两用气筒连接,抽气时发现水又沸腾了,然后打气,沸腾的水不再沸腾,小明和同学们重复上面的操作,现象是一样的。实验现象说明    。
(7)小明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平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平没有使用烧杯盖,小明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从而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题型2】沸腾的条件
【典型例题】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图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液体,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A中的液体沸腾,则(  )
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
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酒精
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内装有酒精
D.大烧杯B内装有酒精,小烧杯A内装有水
【举一反三1】如图,用酒精灯给装有水的烧杯加热至沸腾,若继续加热则插在烧杯中试管里的水将(  )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给试管加个纸盖后,可以沸腾
【举一反三2】水沸腾后可以产生大量气泡,其情形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烧杯;小琪同学把温度计放入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时,会发现水温 (选填“升高” “不变”或“下降”)。
【举一反三3】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杯90℃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请在图中大致画出这个过程中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题型3】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典型例题】小明到山上露营基地野炊时,发现在山顶“煮米不成饭”,这是由于山顶(  )
A.气压大,沸点高 B.气压大,沸点低 C.气压小,沸点高 D.气压小,沸点低
【举一反三1】小明在家制作美味的螺丝粉,煮制高汤时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高压锅,高压锅能缩短煮汤的时间是因为(  )
A.减小汤面上方的气压,降低锅内汤的沸点
B.增大汤面上方的气压,降低锅内汤的沸点
C.减小汤面上方的气压,升高锅内汤的沸点
D.增大汤面上方的气压,升高锅内汤的沸点
【举一反三2】研究表明,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大气压 (选填 “越大”或“越小”);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里的水,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并立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同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降低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
【举一反三3】如图,央视《是真的吗?》节目中,主持人和助理做了“针管烧水”的实验:往针管里面吸入大约的水和少量空气,用拇指按住针筒口防止漏气,并拉动针筒拉杆,观察到针筒里的水就会冒泡泡沸腾起来。依据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    (选填“高”或“越低”),你认为这种“针管就能使水沸腾”的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举一反三4】(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如图甲所示,在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的
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温度即为水的沸点。
(2)待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时烧瓶内的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拉活塞前水沸腾时的温度,此实验可以说明的科学原理是    。
(3)某制药厂在制药时,为了从药液中提取抗菌素粉剂,采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除去水分,但要求药液的温度必须保持不超过80℃,可采取的方法是    。
A.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缩短加热时间
C.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药液的沸点低于80℃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使药液的沸点低于80℃
【举一反三5】小明在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刚刚烧开的水倒入烧瓶内,密封瓶塞后将烧瓶倒置,欲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则还需要什么器材:   。
(2)接下来应如何操作:   。
(3)观察到的现象:   。
(4)探究的结论:   。
【题型4】不同液体的沸点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不同,主要是由于酒精和煤油的( )
A.沸点不同
B.凝固点不同
C.比热容不同
D.导电性不同
【举一反三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下表所示,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应选择的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液体(  )
A.酒精
B.乙醚
C.水银
D.都可以
【举一反三2】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90℃时氮是液态
B.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举一反三3】通常情况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气体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先分离的是(  )
A.氦气
B.氧气
C.氮气
D.无法判断
【举一反三4】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进行烹饪,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是为了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雪的熔点。
【举一反三5】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进行烹饪,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是为了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雪的熔点。
【举一反三6】为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各种劳动教育活动。有同学在家进行炒菜实践活动时,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顿时“油花四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选填“高”或“低”),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题型5】沸腾的特点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降低大气压,酒精的沸点降低
【举一反三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自上而下
B.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C.水在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上升情况如乙图所示
D.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举一反三2】小明同学对冰持续加热,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变
B.第4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6分钟
D.冰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举一反三3】用高压锅烹煮食物能节约燃料并且节省时间,是因为锅内气压     ,液体沸点     。
【举一反三4】在“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和小刚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对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加热(A装置有盖子,B装置没有盖子),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本实验器材时,遵循     (选填“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的原则;指出图甲B实验操作时存在的错误:     ;
(2)实验时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
(3)图乙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两次实验中的沸点不同,则小刚是用图甲中装置_______(选填“A”或“B”)进行实验的,由此我们想到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所著的《峨眉山行记》,其中记叙了“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的现象,因此,现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常用高压锅煮饭,请你根据实验现象猜猜其优点是     。
【题型6】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典型例题】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是小华同学经历的生活场景,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A.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
B.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
C.帮爷爷将收割的稻谷摊开晾晒
D.洗完头发后使用电吹风吹干
【举一反三1】小惠急着上学,可汤粉太热,他采用的下列方法不是利用蒸发降温的是(  )
A.把碗中的汤倒入盘子里面
B.把送到嘴边的汤吹一下再喝
C.把刚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冷水里
D.把饭菜放到风扇下面吹风
【举一反三2】用两根相同的棉签分别蘸上等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同时在黑板上画两条线,发现用酒精画出的线先“消失”了,此证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A.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C.蒸发得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D.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举一反三3】冬季,菜农贮菜时,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水凝固     (选填“吸热”或“放热”)。把蔬菜放入菜窖可以     (选填“加快”或“减慢”)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举一反三4】端午节期间,小梦和爸爸一起回家看望奶奶,发现同样的裤子在太阳下干得快,如图甲所示。小梦想知道蒸发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她进行了如下探究:
小梦将一支水银温度计竖起悬挂在室外,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滴酒精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蘸上酒精,同时向玻璃泡吹风,其示数如图丁所示。
(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小梦同学记录了各种情况下温度计示数,其中乙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3)比较图乙和图丙中温度计的示数,说明    ;
(4)比较图丙和图丁中温度计的示数,是为了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的关系。
【举一反三5】物理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老师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电子秤上,三只电子秤的示数相同。一段时间后(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的示数如图甲A、B、C所示。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3)实验中利用    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4)老师还想测定液体蒸发时吸放热的情况,他将湿巾平铺在薄铁片上,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图乙中薄铁片底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说明了液体蒸发时要    (选填“吸”或“放”)热。
(5)做完实验后,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    有关。
【题型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放篮子,把剩饭等食品放到篮子中,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可做成一个简易冰箱。下列有关简易冰箱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纱布隔断了空气,可减慢水的蒸发
B.此冰箱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去掉盆中的水,可延长食品保存时间
D.吃冰棒解热与此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
【举一反三1】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河边上的小树苗浇水
D.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举一反三2】打预防针前,将酒精涂在皮肤上消毒时会感到凉,这是因为(  )
A.酒精的温度低
B.酒精发生了升华现象会吸热
C.酒精蒸发从皮肤上吸热
D.酒精发生液化现象会吸热
【举一反三3】在超市或家中,各种蔬菜和水果,包上保鲜膜,通过减少     ,放在冰箱里通过     ,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天热在地上洒水,因为蒸发     。(前两空选填:“液面上方空气流速”、“减小液体表面积”或“降低温度”)
【举一反三4】小明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在热风烘手机下面,手很快就被烘干。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题型8】汽化现象辨识及吸放热判断
【典型例题】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同学们会感到凉爽。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蒸发,放出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汽化的是(  )
A.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B.北方的冬天,水蒸气在树上形成了雾凇
C.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D.夏天,挂在衣架上的湿衣服晾干了
【举一反三2】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新教室”问天实验舱带来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云南大理的中小学生代表和航天员实时互动交流,我们根据 的不同来分辨他们的声音;洗过的头发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举一反三3】(2022 吉林)医护人员为每个人进行核酸检测之前,都需要用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工作一段时间后,医护人员会感觉手很凉。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题型9】降温液化方式
【典型例题】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则甲、乙两房间的“水雾”分别出现在玻璃窗的(  )
A.外表面、内表面 B.外表面、外表面 C.内表面、内表面 D.内表面、外表面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防冻液,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高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酒精蒸发放热造成的
D.冻豆腐里面有很多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举一反三4】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F型遥17火箭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飞船及航天员乘组搭乘该火箭一飞冲天出征太空,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任务拉开序幕。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压缩体积又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按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对接过程中,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飞船为参照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举一反三5】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 ___(填写物态变化)现象,释放热量,使    (选填“上”或“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举一反三6】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这种物态变化要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通过小明的发现,请你判断A、B两根水管中      是冷水管,另一根是热水管。A管上水珠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界中      (选填“霜” “雪” “露”或“冰”)的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
【举一反三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我们把温度较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称为热能,空气能热水器(图甲)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
图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①______,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制冷剂经过蒸发器生成的蒸汽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后,蒸汽发生②______。制冷剂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① ;② 。
(2)在循环过程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在冷凝器中通过 方法使气体液化。
(3)根据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的特点是 。
【题型10】液化气体的判断
【典型例题】夏天冰箱里取出饮料,瓶的外壁会迅速“冒汗”,形成“汗”的小水珠是由( )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瓶中的水渗漏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瓶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举一反三1】山亭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霜挂枝头
D.千里冰封
【举一反三2】盘在武汉上空的“雾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施工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飞扬的尘埃污染天空形成“雾霾”。一场小雨使天空的“雾霾”消失,蓝天白云又回来了。“雾”的形成属于 现象,太阳出来“雾”很快又消失了,这又属于 现象,而“霾”主要是悬于空气中的尘埃,很难消散,其中PM2.5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不利。
【举一反三3】小聪春节时和父母自驾到东北游玩,出发时发现小汽车车窗玻璃出现水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到了东北后,小聪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气温下洒出一杯96℃以上的热水看到出现了“泼水成冰”的景观(如图所示),“成冰”这一过程发生的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举一反三4】在课堂上,老师把几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小阳发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并且在烧杯周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请你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举一反三5】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说说这些“白气”的形成原因?
【题型11】液化位置的判断
【典型例题】暑假,小益在两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倒入了半杯冰水和开水,细心的小益看到两个杯子的杯壁上都有小水珠,当时她很困惑,直到八年级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她才恍然大悟。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都出现在玻璃杯内壁
B.装冰水的玻璃杯外壁上有小水珠
C.小水珠都是冰熔化形成的
D.小水珠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
B.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
C.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
D.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
【举一反三2】寒冷的冬天,小梦放学后在结冰的河面上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不小心把衣服扯破了,回到家后怕因贪玩被妈妈责骂,便说:“我刚从教室出到外面时,眼镜上起了白雾,所以没看清路,摔倒了。”小梦的说法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句子是 ,理由是 。
【举一反三3】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说说这些“白气”的形成原因?
【举一反三4】在炎热的夏天,将茶叶包装后放入冰箱,用低温的方法储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1)如图所示,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解释图中茶叶包装表面“汗”产生的原因。
(2)过一会儿,发现茶叶包装表面的“汗”又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
(3)寒冷的冬天,外面气温﹣20℃以下,但室外的雪人慢慢地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题型12】压缩体积液化方式
【典型例题】下列有关热现象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化石油气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气体变为液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B.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仙境,“雾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
D.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块来自松花江,江水凝固成冰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B.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C.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被冷气对吹的车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主要集中在玻璃内侧
D.擦地后,发现开窗通风干得快,因为加快空气流通,蒸发加快
【举一反三2】关于下列事例,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长时间放置后表皮干瘪,说明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B.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C.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氢气的体积可以使它液化,作为燃料储存在火箭里
D.将暂时不吃的蔬菜覆盖保鲜膜并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减少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举一反三3】如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后不留痕迹。主要用在图书馆、博物馆、精密仪器、档案材料等存放有贵重且易燃物品的场所。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态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B.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放热,使燃烧物体的温度迅速降低
C.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D.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能有效地灭火
【举一反三4】天然气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    的方法使其液化的,气体液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   。夏天,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消失不见,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
【举一反三5】火箭在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可以利用水的    吸热,达到降温效果。火箭利用液态氢作燃料,为了减小燃料氢的体积,常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    后储存在燃料室中。(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碎片,会感觉碎片较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时要 大量的热。
【题型13】液化的放热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网红小吃“会冒烟的炒酸奶”是将﹣196℃的液氮(液态氮)倒入容器中,然后倒入酸奶,酸奶会瞬间凝固成块,同时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论述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压缩氮气的体积使液氮发生汽化
B.可以通过降低氮气的温度获得液氮
C.酸奶在凝固的过程中需要放热
D.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中汽化,吸热 B.制冷剂在冷凝器的管子中液化,放热 C.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雾,这是汽化现象 D.冻肉出冷冻室时比进冷冻室时重,这是凝华现象
【举一反三2】在本学期的研学活动中,小鹏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要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时要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举一反三4】在本学期的研学活动中,小鹏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要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时要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举一反三5】小明的妈妈蒸包子时用了两层蒸格,小明仔细观察发现高温水蒸气经过两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 (物态变化名称), (吸收/放出)热量,使 (选填“上”或“下”)层蒸格中包子先熟。
【举一反三6】如图是一款蒸蛋器,蒸蛋时由于水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给鸡蛋加热,与煮蛋相比,水蒸气不仅传热,而且液化还要 热,因而鸡蛋熟得快些。
【举一反三7】长沙的冬天特别寒冷,小明坐在开了暖空调公交车里,发现车窗内玻璃上有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这个过程要 热量。3.3汽化和液化
【题型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2
【题型2】沸腾的条件 17
【题型3】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19
【题型4】不同液体的沸点及其应用 23
【题型5】沸腾的特点及其应用 25
【题型6】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8
【题型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2
【题型8】汽化现象辨识及吸放热判断 34
【题型9】降温液化方式 35
【题型10】液化气体的判断 40
【题型11】液化位置的判断 43
【题型12】压缩体积液化方式 45
【题型13】液化的放热及其应用 48
【知识点1】汽化的吸热特点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判断汽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例:妈妈炒菜时,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在旁边帮忙的张伟同学不小心在锅里滴了几滴水,他看到小水滴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该过程是______(选填“吸”或“放”)热的。大夫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这种疗法利用了酒精______。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解析:解:水滴不见了是由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酒精蒸发吸热,可以降温。
故答案为:汽化;吸;蒸发吸热。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物态变化,需要知道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还需要掌握每一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1.(2024秋 扬州月考)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甲和乙,小王同学将电扇对准甲温度计玻璃泡吹风,小昌同学将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然后将温度计取出,将电扇对准乙温度计玻璃泡吹风。关于他们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温度计示数一直在下降B.甲和乙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C.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乙温度计示数一直下降D.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乙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D 【分析】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A、小王同学将电扇对准甲温度计玻璃泡吹风,甲温度计示数不变,故A错误;
BCD、小王同学将电扇对准甲温度计玻璃泡吹风,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乙温度计上的酒精汽化吸热,温度计示数先下降,然后因为热传递,乙温度计示数会上升,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2】降低温度液化 (1)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自然界的液化现象是什么方法液化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例:小华在一只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乙醚“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发生了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再推压活塞,会看到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说明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使乙醚液化,可以使气态乙醚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解析:解: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所以看到乙醚“消失”了,这是汽化现象;
压缩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可以使气态乙醚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汽化;压缩;降低温度。
点评:能进行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并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只要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分清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并能够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3】汽化的概念及现象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根据现象判断物态的变化是中考的热点。
例: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
B.气凝结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
分析: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解析:解:A、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气凝结霜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汽化现象与其它物态变化现象的辨别,属于基础题。 “汽化”不可写成“气化”,“气态”不可写成“汽态” 1.(2024秋 泗水县期末)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
壶口“白气”B.
冰雕变小C.
露珠形成D.
浓雾消散
【答案】D 【分析】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汽化现象:
A、白气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
C、露珠形成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2024 开福区校级三模)夏天,室外公共场所安装喷雾风扇是利用水雾发生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吸热降温(  ) A.液化B.汽化C.升华D.凝固
【答案】B 【分析】水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解答】解:水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故选:B。 【知识点4】压缩体积液化 (1)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自然界的液化现象是什么方法液化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例:如图所示,在与打火机出气孔相连的导气管外部中央滴一滴水,然后打开打火机气阀,点燃末端排出的气体,导气管外的水滴迅速变成了冰粒,原因是丁烷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导致温度降低。打火机内的丁烷燃料是通过______的方法实现液化。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析:解:打火机内装的是液态的丁烷气体,气阀打开后,丁烷气体会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附着在导气管外部的水滴遇冷会凝固成冰粒。
打火机内的丁烷燃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
故答案为:汽化;压缩体积。
点评:此题考查了打火机使用时的有关物态变化,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分清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并能够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5】蒸发和沸腾的剧烈程度 考查蒸发与沸腾的异同,考查概念辨析为主。
例: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剧烈的汽化现象
D.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分析:(1)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不仅可以发生在液体表面还可以发生在液体内部;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以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解析: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则只能在沸点温度下进行,故B正确;
C、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时候,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目。 概念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6】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①液体沸腾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考查沸腾的特点,主要通过概念考查,和图像分析以及数据分析进行考查。
例: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致所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____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根据实验中水的沸点猜测,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液体的沸点受水面上方大气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吸收;不变;低于。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及沸点的影响因素,常见题目。 液体沸腾有特点,吸收热量温不变。 1.(2024秋 射阳县校级期中)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图所示是其中出现的四种现象。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乙丙甲D.丙乙甲丁
【答案】D 【分析】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 【解答】解: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排序正确的是:丙乙甲丁。
故选:D。 2.(2024秋 桐城市校级期中)隔水炖是指将原料放入炖盅内,加盖,再将炖盅放入装水的锅内(水位在炖盅口以下),盖上锅盖,慢火长时间加热,把原料炖熟。关于这种烹饪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持续加热,炖盅内汤水一定可以沸腾B.炖盅内汤水与锅内的水温度一定不同C.持续加热,锅内的水一定可以沸腾D.炖盅内汤水达不到沸点
【答案】C 【分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解答】解:开始锅内的水与炖盅内的汤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持续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变,此时炖盅内的汤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炖盅内的汤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炖盅内的汤水不会沸腾,故C正确,符合题意,AB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点7】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 根据现象判断物态的变化是中考的热点。
例:暑假,小江与家人坐空调旅游大巴去黄果树旅游,途中发现车窗变模糊了,该现象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凝华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析:解:暑假,空调大巴里的空气比车外低,车窗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马上液化放热,此现象是液化。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在做题中要注意,白气和雾都是可以看见的,所以是液态。 【知识点8】探究水沸腾实验沸腾前后气泡的状态 沸腾前的气泡越变越小,如图b,沸腾时的气泡越变越大,如图a。
判断烧杯中的气泡状态是沸腾前还是沸腾时,常在实验题中考查。
例:华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要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3)如图丙所示为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时”)的情景。分析:(1)本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实验器材应该自下而上;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解析:解:(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因此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因此水的沸点为99℃;
(3)由图丙可知,气泡上升变大,是沸腾时的情景。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9;(3)时。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重点掌握器材的安装顺序、沸腾的现象以及沸点等知识点,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 基础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9】液化的放热特点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判断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例:用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现象,______(吸收/放出)很多热量,使______(上/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分析:从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前后两种状态来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吸热还是放热。
解析:解:
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上。
点评:从蒸馒头的物理过程入手分析,明确物态变化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物态变化,需要知道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还需要掌握每一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题型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典型例题】某高原地区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观察到水中形成的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在沸腾时,水中气泡逐渐消失。下列有关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水的沸点为80℃
B.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的原因是液体内部发生了汽化现象
C.此实验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减小
D.此实验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C
【解析】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8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原地区,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此时水的沸点为8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说明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此实验说明水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如图是李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的数据,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下列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OA线段表明水的初温为0℃
B.AB线段表明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而不升温
C.沸腾时水的温度不足100℃可能是由于供热不足
D.实验过程中加热的时间为3min
【答案】B
【解析】由图像可知,OA段斜线,水加热的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逐渐升高,水的初温为90℃,故A错误;
从第3min开始(即AB段)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处于沸腾过程,沸腾过程中仍需不断吸热,故B正确;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足100℃是因为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C错误;
第3min开始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是因为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如停止加热则水不能继续沸腾,需要不断加热,故D错误。
【举一反三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
(1)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应先调整 (选填 “A”或“B”)部分。
(2)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根据图乙中的气泡可判断水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3)根据实验数据可判定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4)若按图丙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答案】(1)A;(2)99;沸腾时;(3)小于;(4)不能
【解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故应先调整A部分;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9℃不变,所以99℃是水的沸点;图乙中的气泡上升变大,因此是沸腾时的状态;
(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9℃,所以实验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4)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因为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由于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相等,没有温差,无法继续吸收热量,因而不能沸腾。
【举一反三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 “>”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 热,但温度 。
【答案】(1)高;(2)90°;(3)98;<;质量;(4)吸;不变
【解析】(1)如图,由于酒精灯给水加热,容器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此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所以测出的水温会偏高。
(2)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0℃。
(3)①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8℃不变,所以98℃是水的沸点。
②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所以实验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③如丙图,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Δ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4)由图象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举一反三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一:              ;
信息二:              。
【答案】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水的沸点为97℃
【解析】由图像可知,水的初温为90℃,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水温到97℃时,水的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水已经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为97℃。
【举一反三5】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3)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乙是小明实验中不同时间观察到的水中气泡变化情况,表示水沸腾现象是    图。(选填“A”或“B”)
(4)当水温升到88℃时,小明组的同学开始每个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表。
小明撤去酒精灯发现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马上他又将燃烧的酒精灯放回原处,发现水又重新沸腾,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水在沸腾过程    。
(5)如图丙中小明,小刚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了a,b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a比b所用的水   (选填“多”或“少”)。
(6)为了解决实验中加热时间长的问题,她们将实验中的烧杯换为烧瓶如图丁所示,试验完成后,撤去酒精灯水不再沸腾,小明向老师借来抽气,打气两用气筒,用橡皮管将玻璃弯管的上端开口与两用气筒连接,抽气时发现水又沸腾了,然后打气,沸腾的水不再沸腾,小明和同学们重复上面的操作,现象是一样的。实验现象说明    。
(7)小明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平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平没有使用烧杯盖,小明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从而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答案】(1)水银 (2)自下而上  (3)A  (4)需要吸热 (5)少 (6)气压会影响水的沸点(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或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7)减少热量的散失
【解析】(1)温度计里面的液体的沸点需要超过水的沸点才可以用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酒精的沸点没有超过水的沸点,而水银的沸点超过了水的沸点,故选水银温度计。
(2)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安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图B是小明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景,此时气泡上升变大。
(4)水温达到沸点,加热能沸腾,停止加热,不沸腾,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5)由图丙可知,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的b所用的水多于a的缘故。
(6)①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热,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
②用气筒向外抽气,则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之降低,因此水又重新开始沸腾。
实验现象说明:液面上的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反之,气压减小,液体的沸点降低。
(7)在实验中使用杯盖,可以减慢水的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题型2】沸腾的条件
【典型例题】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图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液体,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A中的液体沸腾,则(  )
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
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酒精
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内装有酒精
D.大烧杯B内装有酒精,小烧杯A内装有水
【答案】C
【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因为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上升,故B烧杯中的液体沸点应该高于B烧杯中的沸点,这样AB烧杯里的液体才能都沸腾,故C正确,A、B、D错误。
【举一反三1】如图,用酒精灯给装有水的烧杯加热至沸腾,若继续加热则插在烧杯中试管里的水将(  )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给试管加个纸盖后,可以沸腾
【答案】C
【解析】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故A、B错误,C正确;给试管加个纸盖后,试管内水上方的气压增大,试管内水的沸点升高,此时烧杯内水的温度低于试管内水的沸点,因此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故D错误。
【举一反三2】水沸腾后可以产生大量气泡,其情形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烧杯;小琪同学把温度计放入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时,会发现水温 (选填“升高” “不变”或“下降”)。
【答案】甲;升高
【解析】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温度计放入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水温升高。
【举一反三3】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杯90℃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请在图中大致画出这个过程中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
【题型3】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典型例题】小明到山上露营基地野炊时,发现在山顶“煮米不成饭”,这是由于山顶(  )
A.气压大,沸点高 B.气压大,沸点低 C.气压小,沸点高 D.气压小,沸点低
【答案】D
【解析】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高山上的大气压比平原上的要低;又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在这些地方用普通锅煮饭,往往不熟。
【举一反三1】小明在家制作美味的螺丝粉,煮制高汤时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高压锅,高压锅能缩短煮汤的时间是因为(  )
A.减小汤面上方的气压,降低锅内汤的沸点
B.增大汤面上方的气压,降低锅内汤的沸点
C.减小汤面上方的气压,升高锅内汤的沸点
D.增大汤面上方的气压,升高锅内汤的沸点
【答案】D
【解析】小明在家制作美味的螺丝粉,煮制高汤时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高压锅,高压锅能缩短煮汤的时间是因为增大汤面上方的气压,升高锅内汤的沸点,故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研究表明,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大气压 (选填 “越大”或“越小”);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里的水,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并立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同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降低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越小;水重新沸腾;降低
【解析】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大气压越小;用抽气机向外抽气,水面上方气体减少,气压减小;液面上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会降低,所以会看到里面的水又沸腾了。
【举一反三3】如图,央视《是真的吗?》节目中,主持人和助理做了“针管烧水”的实验:往针管里面吸入大约的水和少量空气,用拇指按住针筒口防止漏气,并拉动针筒拉杆,观察到针筒里的水就会冒泡泡沸腾起来。依据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    (选填“高”或“越低”),你认为这种“针管就能使水沸腾”的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越低 可行
【解析】题图中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注射器内的气压降低,根据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水会重新沸腾。
【举一反三4】(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如图甲所示,在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的
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温度即为水的沸点。
(2)待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时烧瓶内的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拉活塞前水沸腾时的温度,此实验可以说明的科学原理是    。
(3)某制药厂在制药时,为了从药液中提取抗菌素粉剂,采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除去水分,但要求药液的温度必须保持不超过80℃,可采取的方法是    。
A.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缩短加热时间
C.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药液的沸点低于80℃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使药液的沸点低于80℃
【答案】(1)不变 (2)水重新沸腾 低于 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3)C
【解析】(1)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即是沸点。
(2)待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这时从瓶内向外抽气,此时烧瓶内水的温度虽然略低于拉活塞前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所以看到水重新沸腾,故此实验可以说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3)要通过加热去掉溶液中的水分,可以通过沸腾的方式将水分汽化为水蒸气,但水的沸点是100℃,要求溶液温度不能超过80℃,我们可以减小液面上的气压,气压降低,水的沸点就会降低,故可行的方法是C。
【举一反三5】小明在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刚刚烧开的水倒入烧瓶内,密封瓶塞后将烧瓶倒置,欲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则还需要什么器材:   。
(2)接下来应如何操作:   。
(3)观察到的现象:   。
(4)探究的结论:   。
【答案】(1)一杯冷水 (2)向烧瓶底部浇冷水 (3)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4)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析】(1)冷水可以迅速改变液体上方气压。
(2)操作:向烧瓶底部浇冷水。
(3)冷水使烧瓶中水蒸气部分液化,瓶内气压变低,沸点降低,现象: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4)实验证明了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题型4】不同液体的沸点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不同,主要是由于酒精和煤油的( )
A.沸点不同
B.凝固点不同
C.比热容不同
D.导电性不同
【答案】A
【解析】沸点和熔点不同,这应该是测量最高温度的条件,故A正确;和比热容及导电性谈不上有任何关系,故D错误; 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测量最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它们里面的液体谁会先凝固,因此主要是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不同造成的,故B错误.
【举一反三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下表所示,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应选择的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液体(  )
A.酒精
B.乙醚
C.水银
D.都可以
【答案】C
【解析】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的沸点是78℃,乙醚的沸点是35℃,所以不能应选择的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液体为酒精和乙醚,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应选择的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液体为水银。
【举一反三2】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90℃时氮是液态
B.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答案】B
【解析】﹣190℃高于液态氮的沸点所以为气态,故A错误;液态氧的沸点高于液态氮的沸点所以先分离出来的是氮气,故B正确;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水沸腾时酒精不是液态,故C错误;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会沸腾,但沸腾时温度不变,故D错误。
【举一反三3】通常情况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气体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先分离的是(  )
A.氦气
B.氧气
C.氮气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液态空气温度升高后,温度首先达到沸点较低的液态物质,即液态氦,故液态氦先沸腾为气态,故先得到氦气。
故B、C、D错误,A正确。
【举一反三4】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进行烹饪,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是为了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雪的熔点。
【答案】沸点;降低
【解析】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沸点不同。
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降低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熔化。
【举一反三5】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进行烹饪,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是为了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雪的熔点。
【答案】沸点;降低
【解析】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沸点不同。
下雪天,需要在公路上撒上除雪剂,降低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熔化。
【举一反三6】为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各种劳动教育活动。有同学在家进行炒菜实践活动时,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顿时“油花四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选填“高”或“低”),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高;汽化
【解析】不小心将水滴入烧热的油锅,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沸腾的结果,说明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水发生了汽化。
【题型5】沸腾的特点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降低大气压,酒精的沸点降低
【答案】D
【解析】由图甲可知,酒精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C不符合题意;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所以降低大气压,酒精的沸点会降低,故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自上而下
B.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C.水在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上升情况如乙图所示
D.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故A错误;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水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故C正确;
烧杯口附近的“白气”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举一反三2】小明同学对冰持续加热,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变
B.第4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6分钟
D.冰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D
【解析】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由图可知,第4min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在晶体的熔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8min﹣2min=6min,故C正确;图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即该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举一反三3】用高压锅烹煮食物能节约燃料并且节省时间,是因为锅内气压     ,液体沸点     。
【答案】变大(增大)   升高
【解析】压力锅密封性好,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锅内水蒸气增多,锅内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锅内温度能达到更高的温度,饭容易熟。
【举一反三4】在“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和小刚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对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加热(A装置有盖子,B装置没有盖子),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本实验器材时,遵循     (选填“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的原则;指出图甲B实验操作时存在的错误:     ;
(2)实验时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
(3)图乙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两次实验中的沸点不同,则小刚是用图甲中装置_______(选填“A”或“B”)进行实验的,由此我们想到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所著的《峨眉山行记》,其中记叙了“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的现象,因此,现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常用高压锅煮饭,请你根据实验现象猜猜其优点是     。
【答案】(1)先下后上  温度计与烧杯侧壁接触  (2)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3)b  (4)A  增大压强,提高沸点,食材容易煮熟
【解析】(1)实验中,为了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下后上的顺序组装。
甲图B实验中,温度计接触到了烧杯侧壁。
(2)实验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通过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来得到。
(3)乙图a为液体沸腾前的气泡变化情况,因为水沸腾前液体下方的温度比上方的温度高,气泡上升过程中,因为遇冷液化变为小水珠,所以导致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当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到液体表面破裂开来则说明液体沸腾,因此b为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4)因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且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所以小刚实验是用甲图中的A器材做的。
高原地区的人们常用高压锅煮饭,是通过增加气压的方式,升高液体的沸点,使食材容易煮烂。
【题型6】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典型例题】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是小华同学经历的生活场景,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A.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
B.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
C.帮爷爷将收割的稻谷摊开晾晒
D.洗完头发后使用电吹风吹干
【答案】A
【解析】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故A符合题意;
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将收割的稻谷摊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同时晒太阳提高温度,可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使用电吹风吹干头发,吹热风,加快空气流动,同时提高温度,可加快蒸发,故D不符号题意。
【举一反三1】小惠急着上学,可汤粉太热,他采用的下列方法不是利用蒸发降温的是(  )
A.把碗中的汤倒入盘子里面
B.把送到嘴边的汤吹一下再喝
C.把刚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冷水里
D.把饭菜放到风扇下面吹风
【答案】C
【解析】把碗中的汤倒入盘子里面,增大了汤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是利用蒸发降温的;
把送到嘴边的汤吹一下再喝,加快了汤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了蒸发,是利用蒸发降温的;
把刚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冷水里,鸡蛋会向冷水放热,鸡蛋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来降温的;
把饭菜放到风扇下面吹风,加快了水分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了蒸发,是利用蒸发降温的,故选C。
【举一反三2】用两根相同的棉签分别蘸上等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同时在黑板上画两条线,发现用酒精画出的线先“消失”了,此证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A.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C.蒸发得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D.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答案】C
【解析】用两根相同的棉签分别蘸上等量的水和酒精,同时在黑板上画两条线,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都相同,液体的种类不同,发现用酒精画出的线先“消失”了,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举一反三3】冬季,菜农贮菜时,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水凝固     (选填“吸热”或“放热”)。把蔬菜放入菜窖可以     (选填“加快”或“减慢”)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答案】放热   减慢
【解析】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在凝固时放热,可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菜不容易被冻坏。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把蔬菜放入菜窖里,降低了温度,减慢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减慢了蔬菜水分的蒸发。
【举一反三4】端午节期间,小梦和爸爸一起回家看望奶奶,发现同样的裤子在太阳下干得快,如图甲所示。小梦想知道蒸发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她进行了如下探究:
小梦将一支水银温度计竖起悬挂在室外,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滴酒精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蘸上酒精,同时向玻璃泡吹风,其示数如图丁所示。
(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小梦同学记录了各种情况下温度计示数,其中乙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3)比较图乙和图丙中温度计的示数,说明    ;
(4)比较图丙和图丁中温度计的示数,是为了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的关系。
【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 (2)32 (3)酒精蒸发吸热 (4)液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析】(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
(2)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示数为32℃;
(3)比较图乙和图丙中温度计的示数,图丙中温度计的示数较低,说明酒精蒸发吸热;
(4)比较图丙和图丁中温度计的示数,图丁中温度计的示数较低,说明液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液体蒸发快。
【举一反三5】物理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老师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电子秤上,三只电子秤的示数相同。一段时间后(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的示数如图甲A、B、C所示。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3)实验中利用    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4)老师还想测定液体蒸发时吸放热的情况,他将湿巾平铺在薄铁片上,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图乙中薄铁片底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说明了液体蒸发时要    (选填“吸”或“放”)热。
(5)做完实验后,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    有关。
【答案】(1)温度 (2)B、C (3)电子秤示数 转换法 (4)A 吸 (5)液体种类
【解析】(1)由图知,A与B湿巾的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温度不同,故研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2)要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液体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液体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B、C两图进行对比;
(3)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4)液体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液体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不再上升;A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5)由生活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如同等情况下,酒精蒸发较快,食用油蒸发较慢。
【题型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放篮子,把剩饭等食品放到篮子中,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可做成一个简易冰箱。下列有关简易冰箱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纱布隔断了空气,可减慢水的蒸发
B.此冰箱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去掉盆中的水,可延长食品保存时间
D.吃冰棒解热与此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
【答案】B
【解析】纱布让饭菜表面通风,方便饭菜接触冷空气,纱布还可以吸水,可加快水的蒸发,故A错误;
此冰箱放在通风的地方,空气流速快,水蒸发得快,制冷效果更好,故B正确;
盆中的水蒸发吸热,降低饭菜的温度,可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故C错误;
吃冰棒解热利用的是熔化吸热降温,而此冰箱的工作原理是蒸发吸热降温,所以原理不同,故D错误。
【举一反三1】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河边上的小树苗浇水
D.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答案】A
【解析】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加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给河边上的小树苗浇水,是给树苗补充水分,与蒸发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打预防针前,将酒精涂在皮肤上消毒时会感到凉,这是因为(  )
A.酒精的温度低
B.酒精发生了升华现象会吸热
C.酒精蒸发从皮肤上吸热
D.酒精发生液化现象会吸热
【答案】C
【解析】酒精与室温保持一致,低于人体体温,酒精涂抹在皮肤上,酒精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是蒸发现象,皮肤感到凉快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故C正确。
【举一反三3】在超市或家中,各种蔬菜和水果,包上保鲜膜,通过减少     ,放在冰箱里通过     ,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天热在地上洒水,因为蒸发     。(前两空选填:“液面上方空气流速”、“减小液体表面积”或“降低温度”)
【答案】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降低温度   吸热致冷
【解析】在超市或家中,各种蔬菜和水果,包上保鲜膜,通过减少液面上方空气流速使蒸发明显变慢。
在超市或家中,各种蔬菜和水果,放在冰箱里通过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蒸发。
天热在地上洒水,因为蒸发吸热,使人感觉凉快。
【举一反三4】小明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在热风烘手机下面,手很快就被烘干。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因为热风烘手机吹出的风加快手周围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水分蒸发,所以手会变干。热风,提高温度,可加快蒸发,所以会干得更快。
【解析】因为热风烘手机吹出的风加快手周围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水分蒸发,所以手会变干。热风,提高温度,可加快蒸发,所以会干得更快。
【题型8】汽化现象辨识及吸放热判断
【典型例题】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同学们会感到凉爽。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蒸发,放出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答案】A
【解析】夏天在教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会发生蒸发,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感觉凉爽。
【举一反三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汽化的是(  )
A.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B.北方的冬天,水蒸气在树上形成了雾凇
C.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D.夏天,挂在衣架上的湿衣服晾干了
【答案】D
【解析】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北方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树上形成了雾凇,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江河中的冰化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新教室”问天实验舱带来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云南大理的中小学生代表和航天员实时互动交流,我们根据 的不同来分辨他们的声音;洗过的头发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答案】音色;汽化。
【解析】云南大理的中小学生代表和航天员实时互动交流,我们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分辨它们的声音;洗过的头发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是水汽化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举一反三3】(2022 吉林)医护人员为每个人进行核酸检测之前,都需要用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工作一段时间后,医护人员会感觉手很凉。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用酒精消毒后,手上的酒精会汽化,汽化过程中从手吸热,手会感到很凉。
【题型9】降温液化方式
【典型例题】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则甲、乙两房间的“水雾”分别出现在玻璃窗的(  )
A.外表面、内表面 B.外表面、外表面 C.内表面、内表面 D.内表面、外表面
【答案】A
【解析】玻璃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在玻璃表面液化形成的,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外温度高,是室外的热的水蒸气液化,出现在玻璃外侧;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内温度高,是室内热的水蒸气液化,出现在玻璃内侧,故选A。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
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正确;
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
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正确;
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防冻液,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高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酒精蒸发放热造成的
D.冻豆腐里面有很多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防冻液,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低,低温环境下也不会凝固,故A错误;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酒精蒸发吸热造成的,故C错误;
制作冻豆腐时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导致冻豆腐里面有很多小孔,故D正确。
【举一反三4】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F型遥17火箭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飞船及航天员乘组搭乘该火箭一飞冲天出征太空,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任务拉开序幕。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压缩体积又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按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对接过程中,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飞船为参照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1)降低温度;(2)汽化;汽化;液化;(3)运动;静止
【解析】(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是通过既压缩体积又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让火焰喷到水池中,水汽化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从而保护了发射架;
“白气”是由于水先汽化成水蒸气,再遇冷液化形成的;
(3)在对接过程中,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相对于飞船来说,航天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举一反三5】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 ___(填写物态变化)现象,释放热量,使    (选填“上”或“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答案】液化   上
【解析】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即降温,所以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液化过程放热,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举一反三6】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这种物态变化要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通过小明的发现,请你判断A、B两根水管中      是冷水管,另一根是热水管。A管上水珠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界中      (选填“霜” “雪” “露”或“冰”)的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
【答案】(1)小水滴   液化   放出   (2)A   见解析 露
【解析】(1)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2)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会附在冷水管上,由图可知,A管上有水珠,所以A管冰冷,A管通的是冷水,故B管通的是热水。
因为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附在冷水管上,所以A管上有水珠形成,自然界中的露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
【举一反三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我们把温度较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称为热能,空气能热水器(图甲)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
图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①______,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制冷剂经过蒸发器生成的蒸汽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后,蒸汽发生②______。制冷剂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① ;② 。
(2)在循环过程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在冷凝器中通过 方法使气体液化。
(3)根据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的特点是 。
【答案】(1)①汽化;②液化;(2)降低温度;(3)沸点较低
【解析】(1)液态制冷剂经过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
(2)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后,降低了温度,发生了液化,液化的方式是降低温度;
(3)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
【题型10】液化气体的判断
【典型例题】夏天冰箱里取出饮料,瓶的外壁会迅速“冒汗”,形成“汗”的小水珠是由( )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瓶中的水渗漏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瓶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答案】A
【解析】夏天从冰箱里取出饮料,瓶的外壁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
【举一反三1】山亭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霜挂枝头
D.千里冰封
【答案】B
【解析】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霜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变成固态,故C错误;江河中的冰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举一反三2】盘在武汉上空的“雾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施工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飞扬的尘埃污染天空形成“雾霾”。一场小雨使天空的“雾霾”消失,蓝天白云又回来了。“雾”的形成属于 现象,太阳出来“雾”很快又消失了,这又属于 现象,而“霾”主要是悬于空气中的尘埃,很难消散,其中PM2.5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不利。
【答案】液化;汽化
【解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体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举一反三3】小聪春节时和父母自驾到东北游玩,出发时发现小汽车车窗玻璃出现水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到了东北后,小聪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气温下洒出一杯96℃以上的热水看到出现了“泼水成冰”的景观(如图所示),“成冰”这一过程发生的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内侧;凝华
【解析】小汽车车窗玻璃出现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出现在玻璃内侧;
该过程中热水周围的水蒸气遇到极寒冷的空气迅速变成小冰晶,所以发生的是凝华现象。
【举一反三4】在课堂上,老师把几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小阳发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并且在烧杯周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请你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答案】水中有大量的气泡的原因:水中干冰吸热升华,产生大量的CO 气体;同时在烧杯周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的原因:干冰升华时吸热使烧杯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白雾。
【举一反三5】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说说这些“白气”的形成原因?
【答案】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这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题型11】液化位置的判断
【典型例题】暑假,小益在两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倒入了半杯冰水和开水,细心的小益看到两个杯子的杯壁上都有小水珠,当时她很困惑,直到八年级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她才恍然大悟。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都出现在玻璃杯内壁
B.装冰水的玻璃杯外壁上有小水珠
C.小水珠都是冰熔化形成的
D.小水珠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B
【解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半杯冰水在杯子外壁上液化形成小水珠;开水杯子是杯子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杯子内壁上液化形成的水珠。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
B.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
C.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
D.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
【答案】B
【解析】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举一反三2】寒冷的冬天,小梦放学后在结冰的河面上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不小心把衣服扯破了,回到家后怕因贪玩被妈妈责骂,便说:“我刚从教室出到外面时,眼镜上起了白雾,所以没看清路,摔倒了。”小梦的说法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句子是 ,理由是 。
【答案】从教室出来,眼镜起雾了 从教室出来,室外温度低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眼镜不会放热液化,眼镜不能起雾
【举一反三3】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说说这些“白气”的形成原因?
【答案】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这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举一反三4】在炎热的夏天,将茶叶包装后放入冰箱,用低温的方法储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1)如图所示,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解释图中茶叶包装表面“汗”产生的原因。
(2)过一会儿,发现茶叶包装表面的“汗”又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
(3)寒冷的冬天,外面气温﹣20℃以下,但室外的雪人慢慢地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1)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茶叶包装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2)茶叶包装表面的“汗”消失了,属于蒸发现象,是汽化现象的一种。
(3)冰的熔点在0℃左右,外面气温﹣20℃以下,雪人不可能熔化,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题型12】压缩体积液化方式
【典型例题】下列有关热现象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化石油气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气体变为液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B.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仙境,“雾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
D.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块来自松花江,江水凝固成冰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答案】B
【解析】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气体变为液体,便于储存和运输,故A正确;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仙境,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即“雾气”,故B错误;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故C正确;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块来自松花江,江水凝固成冰的过程要放出热量,故D正确。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B.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C.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被冷气对吹的车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主要集中在玻璃内侧
D.擦地后,发现开窗通风干得快,因为加快空气流通,蒸发加快
【答案】C
【解析】因为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比较低的人体,就会液化,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水蒸气烫伤更厉害,故A正确;
通常采用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以减小占用空间。故B正确;
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故C错误;
擦地后开窗通风,加快了空气流通,蒸发加快,故D正确。
【举一反三2】关于下列事例,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长时间放置后表皮干瘪,说明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B.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C.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氢气的体积可以使它液化,作为燃料储存在火箭里
D.将暂时不吃的蔬菜覆盖保鲜膜并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减少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答案】A
【解析】汽化的形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苹果表面发生的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但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说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不对的,故A错误;
100℃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要液化多放出一部分热量,所以会比100℃的水烫伤的更严重,故B正确;
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常用的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因此压缩氢气的体积可以使其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故C正确;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蔬菜覆盖保鲜膜,使蔬菜表面与空气分开,没有空气流动,减慢蒸发,同时放入冰箱冷藏,降低温度,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故D正确。
【举一反三3】如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后不留痕迹。主要用在图书馆、博物馆、精密仪器、档案材料等存放有贵重且易燃物品的场所。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态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B.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放热,使燃烧物体的温度迅速降低
C.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D.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能有效地灭火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加压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的,故A正确;
液态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故B错误;
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故C正确;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附在燃烧物表面能隔绝空气,因此能有效的灭火,故D正确。
【举一反三4】天然气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    的方法使其液化的,气体液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   。夏天,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消失不见,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
【答案】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汽化
【解析】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能让常温下的气体液化,所以天然气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方便储存和运输的;气体液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降低温度。
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是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举一反三5】火箭在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可以利用水的    吸热,达到降温效果。火箭利用液态氢作燃料,为了减小燃料氢的体积,常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    后储存在燃料室中。(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汽化 液化
【解析】当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汽化成水蒸气,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达到降温效果,从而保护发射塔;
使气体体积减小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长征火箭中的氢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碎片,会感觉碎片较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时要 大量的热。
【答案】压缩体积;冷;汽化;吸收
【解析】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题型13】液化的放热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网红小吃“会冒烟的炒酸奶”是将﹣196℃的液氮(液态氮)倒入容器中,然后倒入酸奶,酸奶会瞬间凝固成块,同时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论述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压缩氮气的体积使液氮发生汽化
B.可以通过降低氮气的温度获得液氮
C.酸奶在凝固的过程中需要放热
D.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可以通过降低氮气的温度或压缩氮气的体积获得液氮,获得液氮的过程是液化过程,故A错误,B正确;
酸奶在凝固的过程中需要放热,故C正确;
液氮迅速吸热汽化,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中汽化,吸热 B.制冷剂在冷凝器的管子中液化,放热 C.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雾,这是汽化现象 D.冻肉出冷冻室时比进冷冻室时重,这是凝华现象
【答案】C
【解析】制冷剂在冷冻室内的管子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故A正确;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管子内液化放热,把冰箱内热散失掉,故B正确; “白雾”是温度较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冻肉出冷冻室时比进冷冻室时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正确。
【举一反三2】在本学期的研学活动中,小鹏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要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时要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C
【解析】水变成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故A错误;食物保鲜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错误;食物温度较低,外包装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食物变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过程,故C正确;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举一反三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错误;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汽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正确;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举一反三4】在本学期的研学活动中,小鹏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要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时要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C
【解析】水变成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故A错误;食物保鲜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错误;食物温度较低,外包装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食物变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过程,故C正确;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举一反三5】小明的妈妈蒸包子时用了两层蒸格,小明仔细观察发现高温水蒸气经过两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 (物态变化名称), (吸收/放出)热量,使 (选填“上”或“下”)层蒸格中包子先熟。
【答案】液化;放出;上
【解析】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从而使得上面的馒头先熟。
【举一反三6】如图是一款蒸蛋器,蒸蛋时由于水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给鸡蛋加热,与煮蛋相比,水蒸气不仅传热,而且液化还要 热,因而鸡蛋熟得快些。
【答案】汽化;放
【解析】蒸蛋器工作时由于水的汽化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此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与煮蛋相比,水蒸气不仅传热,而且液化还要放热,因而鸡蛋熟得快些。
【举一反三7】长沙的冬天特别寒冷,小明坐在开了暖空调公交车里,发现车窗内玻璃上有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这个过程要 热量。
【答案】液化;放出
【解析】长沙的冬天特别寒冷,小明坐在开了暖空调公交车里,发现车窗内玻璃上有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这个过程要放出热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