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10分,每道题1分,且每道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
1.(2024九上·长春期中)2024年1月9日,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自动对接 D.点火发射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火箭转场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只是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B、燃料加注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只是燃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错误;
C、自动对接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点火发射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燃料的燃烧,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2024九上·长春期中)吉林雾凇,北国盛景。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关的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 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关的是水蒸气;
故选A。
【分析】根据雾凇是水蒸气发生物态变化形成分析。
3.(2024九上·长春期中)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A.加热液体 B.过滤液体
C.用滴管滴加液体 D.量取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加液液体药品需要注意液体不超过溶积的1/3,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溶积的1/3,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过滤操作注意原则“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二低是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烫伤。
B、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进行分析。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分析。
D、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4.(2024九上·长春期中)大国重器彰显中国实力,化学助力科学成果转化应用。歼-20是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的隐形战斗机。其中隐身材料的合成原料之一为间苯二胺(C6H8N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间苯二胺属于混合物
B.间苯二胺由碳、氢、氮元素组成
C.1个间苯二胺分子由16个原子构成
D.间苯二胺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1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间苯二胺杨浦准确的化学式,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B. 由化学式可知,间苯二胺由碳、氢、氮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间苯二胺由间苯二胺分子构成,1个间苯二胺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共16个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间苯二胺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6):(1×8)=9: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纯净物有明确的化学式分析。
B、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C、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D、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5.(2024九上·长春期中)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错A误;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以白烟的形式呈现,所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大量白烟 。而不是白雾,因为雾是小液滴,故B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C错误;
D、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氧化镁小颗粒以白烟的形式呈现,所以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产生白烟,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氧化镁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解答。
6.(2024九上·长春期中)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变化与守恒:1g硫和1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2g
C.宏观与微观: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
D.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氧,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错误;
B. 硫和氧气在点燃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即,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32:32=1:1,1g硫和1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正确;
C. 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错误;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需要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还需要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分析。
B、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7.(2024九上·长春期中) 2024年5月,长春市被选为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建设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改善长春市的人居环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倡导绿色生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B.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C.开发国土空间:大量砍伐树木建立工厂
D.关注生态文明:宣传并推进垃圾分类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保护水资源 ,不符合题意;
C、 大量砍伐树木建立工厂会破坏环境,符合题意;
D、 宣传并推进垃圾分类 ,节约资源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水、环境、空气等污染原因分析,由污染原因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
8.(2024九上·长春期中)下列化学实验的记录和相关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含有氢元素
C.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D.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 水在通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含有H、O元素,反应物氧气含有氧元素, 则可推测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实验中,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是为了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进行分析。
9.(2024九上·长春期中)如图是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碳的化合价为纵坐标制成的碳元素“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 A 点对应着多种单质
B.图中 B 点和 C 点对应的两种物质分子构成不同
C.图中 A→B→C 对应的两步转化都只能通过与 O2的反应来实现
D.图中 D 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 H2CO3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 图中 A 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可能是金刚石、石墨等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中 B 点为一氧化碳, C 点为二氧化碳,两点对应的两种物质分子构成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中 A→B→C也就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能通过与 O2 的反应来实现,也可以是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也可以是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图中 D 点对应物质为酸,为碳酸,对应的化学式为 H2CO3,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A 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进行分析。
B、物质分子构成不同,其化学式、性质也不同。
C、根据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D 点对应物质为酸,进行分析。
10.(2024九上·长春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由图2 可知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O2倒入图1时,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在第25s左右时氧气浓度逐渐变小,故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NP段氧气浓度逐渐减小,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时与空气中氧气浓度接近,蜡烛正常燃烧,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均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0%,在第25s左右时氧气浓度逐渐变小,蜡烛继续燃烧来解答。
二、(共40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
11.(2024九上·长春期中)新能源领域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新能源的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采用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电能的电池,具有零排放和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此外新能源电池还有钒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氧元素   ;②2个氧原子   ;③氧气   。
(2)以下为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从物质分类角度来说,钒元素属于   元素。
③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   不同。
(3)家里使用完的废旧电池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答一条即可)。
【答案】(1)O;2O;O2
(2)50.94;金属;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回收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①氧元素符号只由一个字母表示,其元素符号要大写,氧元素表示为:O;
②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③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氧气的化学式为:O2;
故答案为:①O;②2O ; ③O2 ;
(2)①在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②元素名称带有“金”字旁的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③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①50.94; ②金属 ;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且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应回收处理。
故答案为:回收处理(合理即可)。
【分析】(1)①根据元素符号书写原则为“一大二小”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元素名称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废旧电池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要回收处理进行分析解答。
(1)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故氧元素表示为:O;
②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③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氧气的化学式为:O2;
(2)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②由“金”字旁可知,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③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且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应回收处理。
12.(2024九上·长春期中)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它由氢气和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实现循环内碳的零排放,故称为“零碳甲醇”。甲醇(CH3OH)合成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2)以上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种。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   。
【答案】(1)1:3
(2)2
(3)
(4)32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共2种。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设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x=32g
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32g。
【分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4)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甲醇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共2种;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设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x=32g
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32g。
13.(2024九上·长春期中)水是生命之源,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   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L,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
(3)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铁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Fe3O4+4X。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X的化学式是H2
B.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大
C.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D.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4
【答案】(1)活性炭
(2)4.32;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B;C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
则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滴数=60×60×24×1=86400,
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所以一昼夜漏水的体积=86400滴÷20滴/mL=4320mL=4.32L,因此我们应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3个铁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3个铁原子,4个氧原子,则4X 中有8个氢原子,则X的化学式是H2,故正确;
B、反应前固体物质是铁,反应后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铁、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铁中只含有铁元素,则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故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56×3):(18×4)=7:3,故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分析。
(2)根据题意,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显计算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滴数,再计算一昼夜漏水的体积,进行分析。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B、根据反应前的物质是铁和水蒸气,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
(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则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60×60×24×1=86400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所以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86400滴÷20滴/mL=4320mL=4.32L,因此我们应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3个铁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3个铁原子,4个氧原子,则4X 中有8个氢原子,则X的化学式是H2,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的物质是铁和水,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铁、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铁中只含有铁元素,则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56×3):(18×4)=7: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C。
14.(2024九上·长春期中)以下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图,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和物理两个角度分析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
(2)图二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
(3)图三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图中小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封和   。
【答案】(1)从化学角度分析,是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在不断运动
(3)平衡气压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角度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被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会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A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图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在不断运动。
(3)由于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会增大,则气球的作用除了形成密封装置还可以起平衡气压,防止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瓶塞被弹起。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引起容器中的气压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3)根据燃烧反应会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角度分析,是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A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图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在不断运动;
(3)由于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气球的作用除了形成密封装置还可以起平衡气压,防止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瓶塞被弹起。
15.(2024九上·长春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法】启动传感器,打开弹簧夹,注入过氧化氢溶液,使其与烧瓶中的催化剂接触,关闭弹夹。用图1所示的装置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
(1)实验1: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二氧化锰接触;实验2:推入   接触。
【实验现象】烧瓶中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和图3。
【实验结论】
(2)其他条件相同时,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判断依据是   。
【问题与交流】
(3)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
②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催化剂   (填“能”或“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答案】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氧化铁;装置内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值时,使用二氧化锰所需时间明显比使用氧化铁短;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不能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目的是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则实验变量是催化剂种类,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实验1中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二氧化锰接触,则实验2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氧化铁接触。
(2)根据图2和图3,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判断依据是:装置内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值时,使用二氧化锰所需时间明显比使用氧化铁短。
(3)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
②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实验1和实验2装置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最终是相等的,则两个实验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说明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目的是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则实验变量是催化剂种类,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进行分析。
(2)根据图2和图3,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①根据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进行分析。
②根据对比图2、图3,则两个实验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进行分析。
16.(2024九上·长春期中)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气体,该气体不仅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且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请随着以下线索开展探究之旅。
【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现】
(1)公元300年左右,中国西晋学者张华就在《博物志》一书中作了“烧白石作白灰有气体产生”的记载。(白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液化。1835年蒂洛勒尔制得固态二氧化碳。用微观观点解释二氧化碳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为了挑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实验小组取等质量的碳酸物与足量8%稀盐酸、8%稀硫酸设计了四组实验,并用数据传感器进行数据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①: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实验②:大理石粉末与稀盐酸;
实验③: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验④: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
(3)根据实验结果,实验小组决定选择块状
大理石和8%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小组不选择实验①的原因是   。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4)根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玻璃仪器①的名称是   。
②实验室若是用B装置制取气体,向长颈漏斗中加液体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   处(填字母)。
③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选择的依据是反应条件和   。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5)实验小组继续探究,他们利用“三通管”探究CO2的相关性质。
①甲实验中,试纸   (填“A”或“B”)变红色。
②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   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填“上面”或“下面”),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
(6)我国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各写出一条减少和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答案】分解反应;分子种类不变;;反应放出大量气泡、反应过快,不易控制;试管;b;B;反应物的状态;A;下面;密度比空气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多植树造林等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烧白石作白灰”是指高温煅烧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液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只是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液态,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则属于物理变化。
(3)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实验①)的原因是:该反应放出大量气泡、反应过快,不易控制。
(4)①玻璃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②实验室若是用B装置制取气体,向长颈漏斗中加液体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b处,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一下,防止生成的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
③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选择的依据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
(5)①甲实验中,试纸B不变色,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试纸A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面的小木条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6)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有多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以增强光合作用等。
【分析】(1)高温煅烧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液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只是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液态,进行分析。
(3)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特点分析。
(4)①根据常见的玻璃仪器名称分析。
②根据长颈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③根据实验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选择的发生装置。
(5)①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②根据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木条熄灭,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6)根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措施、做法分析。
1 / 1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10分,每道题1分,且每道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
1.(2024九上·长春期中)2024年1月9日,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自动对接 D.点火发射
2.(2024九上·长春期中)吉林雾凇,北国盛景。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关的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3.(2024九上·长春期中)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A.加热液体 B.过滤液体
C.用滴管滴加液体 D.量取液体
4.(2024九上·长春期中)大国重器彰显中国实力,化学助力科学成果转化应用。歼-20是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的隐形战斗机。其中隐身材料的合成原料之一为间苯二胺(C6H8N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间苯二胺属于混合物
B.间苯二胺由碳、氢、氮元素组成
C.1个间苯二胺分子由16个原子构成
D.间苯二胺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1
5.(2024九上·长春期中)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6.(2024九上·长春期中)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变化与守恒:1g硫和1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2g
C.宏观与微观: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
D.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
7.(2024九上·长春期中) 2024年5月,长春市被选为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建设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改善长春市的人居环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倡导绿色生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B.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C.开发国土空间:大量砍伐树木建立工厂
D.关注生态文明:宣传并推进垃圾分类
8.(2024九上·长春期中)下列化学实验的记录和相关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含有氢元素
C.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D.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9.(2024九上·长春期中)如图是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碳的化合价为纵坐标制成的碳元素“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 A 点对应着多种单质
B.图中 B 点和 C 点对应的两种物质分子构成不同
C.图中 A→B→C 对应的两步转化都只能通过与 O2的反应来实现
D.图中 D 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 H2CO3
10.(2024九上·长春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
二、(共40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
11.(2024九上·长春期中)新能源领域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新能源的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采用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电能的电池,具有零排放和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此外新能源电池还有钒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氧元素   ;②2个氧原子   ;③氧气   。
(2)以下为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从物质分类角度来说,钒元素属于   元素。
③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   不同。
(3)家里使用完的废旧电池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答一条即可)。
12.(2024九上·长春期中)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它由氢气和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实现循环内碳的零排放,故称为“零碳甲醇”。甲醇(CH3OH)合成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2)以上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种。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   。
13.(2024九上·长春期中)水是生命之源,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   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L,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
(3)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探究水的组成,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铁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Fe3O4+4X。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X的化学式是H2
B.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大
C.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
D.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3:4
14.(2024九上·长春期中)以下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图,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和物理两个角度分析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
(2)图二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
(3)图三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图中小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封和   。
15.(2024九上·长春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法】启动传感器,打开弹簧夹,注入过氧化氢溶液,使其与烧瓶中的催化剂接触,关闭弹夹。用图1所示的装置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
(1)实验1: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二氧化锰接触;实验2:推入   接触。
【实验现象】烧瓶中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和图3。
【实验结论】
(2)其他条件相同时,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判断依据是   。
【问题与交流】
(3)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
②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催化剂   (填“能”或“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6.(2024九上·长春期中)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气体,该气体不仅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且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请随着以下线索开展探究之旅。
【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现】
(1)公元300年左右,中国西晋学者张华就在《博物志》一书中作了“烧白石作白灰有气体产生”的记载。(白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液化。1835年蒂洛勒尔制得固态二氧化碳。用微观观点解释二氧化碳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为了挑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实验小组取等质量的碳酸物与足量8%稀盐酸、8%稀硫酸设计了四组实验,并用数据传感器进行数据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①: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实验②:大理石粉末与稀盐酸;
实验③: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验④: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
(3)根据实验结果,实验小组决定选择块状
大理石和8%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小组不选择实验①的原因是   。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4)根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玻璃仪器①的名称是   。
②实验室若是用B装置制取气体,向长颈漏斗中加液体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   处(填字母)。
③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选择的依据是反应条件和   。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5)实验小组继续探究,他们利用“三通管”探究CO2的相关性质。
①甲实验中,试纸   (填“A”或“B”)变红色。
②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   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填“上面”或“下面”),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
(6)我国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各写出一条减少和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火箭转场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只是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B、燃料加注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只是燃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错误;
C、自动对接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点火发射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燃料的燃烧,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 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关的是水蒸气;
故选A。
【分析】根据雾凇是水蒸气发生物态变化形成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加液液体药品需要注意液体不超过溶积的1/3,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溶积的1/3,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过滤操作注意原则“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二低是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会引起液体飞溅,造成烫伤。
B、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进行分析。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分析。
D、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间苯二胺杨浦准确的化学式,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B. 由化学式可知,间苯二胺由碳、氢、氮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间苯二胺由间苯二胺分子构成,1个间苯二胺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共16个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间苯二胺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6):(1×8)=9: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纯净物有明确的化学式分析。
B、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C、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D、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5.【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错A误;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以白烟的形式呈现,所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大量白烟 。而不是白雾,因为雾是小液滴,故B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C错误;
D、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氧化镁小颗粒以白烟的形式呈现,所以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产生白烟,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氧化镁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氧,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错误;
B. 硫和氧气在点燃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即,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32:32=1:1,1g硫和1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正确;
C. 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错误;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需要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还需要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分析。
B、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保护水资源 ,不符合题意;
C、 大量砍伐树木建立工厂会破坏环境,符合题意;
D、 宣传并推进垃圾分类 ,节约资源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水、环境、空气等污染原因分析,由污染原因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
8.【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 水在通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含有H、O元素,反应物氧气含有氧元素, 则可推测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实验中,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是为了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 图中 A 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可能是金刚石、石墨等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中 B 点为一氧化碳, C 点为二氧化碳,两点对应的两种物质分子构成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中 A→B→C也就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能通过与 O2 的反应来实现,也可以是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也可以是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图中 D 点对应物质为酸,为碳酸,对应的化学式为 H2CO3,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A 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进行分析。
B、物质分子构成不同,其化学式、性质也不同。
C、根据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D 点对应物质为酸,进行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由图2 可知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O2倒入图1时,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在第25s左右时氧气浓度逐渐变小,故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NP段氧气浓度逐渐减小,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时与空气中氧气浓度接近,蜡烛正常燃烧,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均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0%,在第25s左右时氧气浓度逐渐变小,蜡烛继续燃烧来解答。
11.【答案】(1)O;2O;O2
(2)50.94;金属;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回收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①氧元素符号只由一个字母表示,其元素符号要大写,氧元素表示为:O;
②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③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氧气的化学式为:O2;
故答案为:①O;②2O ; ③O2 ;
(2)①在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②元素名称带有“金”字旁的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③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①50.94; ②金属 ;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且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应回收处理。
故答案为:回收处理(合理即可)。
【分析】(1)①根据元素符号书写原则为“一大二小”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元素名称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废旧电池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要回收处理进行分析解答。
(1)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故氧元素表示为:O;
②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③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氧气的化学式为:O2;
(2)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②由“金”字旁可知,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③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钒元素和钨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且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应回收处理。
12.【答案】(1)1:3
(2)2
(3)
(4)32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共2种。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设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x=32g
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32g。
【分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4)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甲醇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共2种;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设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x=32g
若要完成转化为44g二氧化碳能生成甲醇的质量为32g。
13.【答案】(1)活性炭
(2)4.32;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B;C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
则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滴数=60×60×24×1=86400,
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所以一昼夜漏水的体积=86400滴÷20滴/mL=4320mL=4.32L,因此我们应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3个铁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3个铁原子,4个氧原子,则4X 中有8个氢原子,则X的化学式是H2,故正确;
B、反应前固体物质是铁,反应后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铁、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铁中只含有铁元素,则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故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56×3):(18×4)=7:3,故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分析。
(2)根据题意,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显计算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滴数,再计算一昼夜漏水的体积,进行分析。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B、根据反应前的物质是铁和水蒸气,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
(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自来水厂吸附池内常用活性炭吸附异味;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则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60×60×24×1=86400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所以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86400滴÷20滴/mL=4320mL=4.32L,因此我们应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3个铁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3个铁原子,4个氧原子,则4X 中有8个氢原子,则X的化学式是H2,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的物质是铁和水,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铁、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铁中只含有铁元素,则该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Fe和H2O的质量比为(56×3):(18×4)=7: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C。
14.【答案】(1)从化学角度分析,是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在不断运动
(3)平衡气压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角度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被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会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A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图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在不断运动。
(3)由于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会增大,则气球的作用除了形成密封装置还可以起平衡气压,防止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瓶塞被弹起。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引起容器中的气压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3)根据燃烧反应会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1)图一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从化学角度分析,是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物理角度分析,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A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图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通过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的性质是在不断运动;
(3)由于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气球的作用除了形成密封装置还可以起平衡气压,防止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瓶塞被弹起。
15.【答案】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氧化铁;装置内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值时,使用二氧化锰所需时间明显比使用氧化铁短;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不能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目的是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则实验变量是催化剂种类,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实验1中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二氧化锰接触,则实验2推入3mL、5%过氧化氢溶液与0.03g粉末状氧化铁接触。
(2)根据图2和图3,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判断依据是:装置内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值时,使用二氧化锰所需时间明显比使用氧化铁短。
(3)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
②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实验1和实验2装置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最终是相等的,则两个实验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说明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目的是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则实验变量是催化剂种类,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进行分析。
(2)根据图2和图3,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①根据初始时,装置内气体是空气,进行分析。
②根据对比图2、图3,则两个实验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进行分析。
16.【答案】分解反应;分子种类不变;;反应放出大量气泡、反应过快,不易控制;试管;b;B;反应物的状态;A;下面;密度比空气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多植树造林等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烧白石作白灰”是指高温煅烧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液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只是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液态,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则属于物理变化。
(3)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实验①)的原因是:该反应放出大量气泡、反应过快,不易控制。
(4)①玻璃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②实验室若是用B装置制取气体,向长颈漏斗中加液体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b处,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一下,防止生成的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
③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选择的依据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
(5)①甲实验中,试纸B不变色,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试纸A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面的小木条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6)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有多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以增强光合作用等。
【分析】(1)高温煅烧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液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只是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液态,进行分析。
(3)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特点分析。
(4)①根据常见的玻璃仪器名称分析。
②根据长颈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③根据实验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选择的发生装置。
(5)①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②根据乙实验中缓慢通入CO2,可观察到下面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木条熄灭,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6)根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措施、做法分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