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任务式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任务式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狄更斯说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杰出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狄更斯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祖父、祖母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在狄更斯12岁那年,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狄更斯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他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而是在朋友家借宿。约翰获释后,全家在索默斯镇栖身。
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
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
人生经历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事 职业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2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
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前情回顾
学习活动
活动一:细读文本理情节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6-23段):米考伯邀请“我”做房客
(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狱
(52-54段):“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生渡过难关
依据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层次。
划分层次
本文故事情节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
明线:“我”的生活轨迹——童工的生活
暗线:米考伯一家的生活——社会底层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
明暗线交织:“我” 奇特而悲惨的经历(明线)及在与同样贫困而悲惨的米考伯一家(暗线)的交往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情与自身的成长(明暗交织)
双线交织
活动二:分析人物
“我”的成长变化是怎样的?请迅速浏览课文第1、2、5、33、34、40、46、47、51、52、54段,作出回答。
任务一:主人公形象探究
①初到货行:
②在货行工作:
③工作受到肯定:
④米考伯先生遇到麻烦:
⑤每周六晚上:
⑥搬家后:
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内心孤独,默默忍受痛苦
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支持
同情,痛苦加深
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文章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米考伯夫妇,作者是如何刻画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的?米考伯先生是怎样的人?
任务二:米考伯人物形象探究
人物形象赏析答题方法
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
塑造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借助环境渲染烘托
其他手法: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对比、衬托
圆形/立体化人物、
扁平化人物……
①外貌描写。“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衬衣硬领”。表现了他 、 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有朝一日,时来运转”的口头禅,表现了他 的处世态度。
③动作描写。“被债主围攻,陷入绝境的时候,用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可很快又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表现了他 是个乐天派。
④细节描写。第一次领“我”回家的时候,细致地介绍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以便让“我”记住,表现了米考伯先生的 。
⑤侧面描写,通过妻子的描述,可见米考伯先生 。
①外貌描写。“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衬衣硬领”。表现了他经济拮据、爱慕虚荣、故作儒雅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有朝一日,时来运转”的口头禅,表现了他坚强乐观的处世态度。
③动作描写。“被债主围攻,陷入绝境的时候,用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可很快又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表现了他没有责任感、是个乐天派。
④细节描写,第一次领“我”回家的时候,细致地介绍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以便让“我”记住,表现了米考伯先生的善良热情细心。
⑤侧面描写,通过妻子的描述,可见米考伯先生天生乐观。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米考伯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过于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不负责任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是一个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是大卫在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最后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因无力偿还账务而身陷囹圄,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的爱慕虚荣、乐观,尤其是他乐天知命、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学习活动
活动三:细读文本析环境
对货行的描写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第2段)
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
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
既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鉴赏环境描写
鉴赏环境描写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第24段)
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主题。
鉴赏环境描写
对监狱的描写
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最后,终于看到了一个看守(我真是个可怜的家伙),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第46段)
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
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习活动
活动四:细读文本析手法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①幼年的我——亲历者(儿童视角)表达更加生动,充满童趣,符合小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出童年大卫在遭遇人生变故时的委屈、痛苦心理与大卫善良、对朋友毫无保留的真诚的形象。
②成年的我——叙述者(成年视角)冷静、客观,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深刻,更富思想性和哲理性。
独特的视角
问题1:小说以大卫这个孩童的视角,通过回忆他自身的经历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
(1)以大卫孩童的视角进行回忆,以他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也使小说的结构非常明晰。
(2)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使文章内容幽默诙谐。
(3)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旁观成年人生活的艰辛,运用陌生化手法,更能突出主题。
(4)用孩童的纯真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特别是米考伯一家给予他的帮助和关怀,表现了作家给予孩童的人道主义关怀。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底层儿童的广泛关注,以期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
(5)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从而引人深思。
补充:儿童视角
1、含义: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2、儿童视角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问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情节内容、人称作用)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主旨、人称作用)
③ 以“我的生活轨迹” 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情节结构)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读者)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便于感情交流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
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小说生活场景:
社会底层
小人物
遭遇凄惨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探究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批判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狄更斯的笔在揭开社会不堪的伤疤的同时也点亮了人性的希望灯火。他让我们在惨淡无奈的社会现实之下依然能看见人性的美好。小说中米考伯夫妇、贝西姨婆、佩格蒂、海姆等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真善美恰如暖阳一样照耀着大卫崎岖的人生道路,最终使大卫在历经重重困难后终于成长为一位正直、善良、富有责任感的作家。
课堂总结
我们要学习大卫奋发向上、永不放弃,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的乐观精神,如那逆风飞翔的蝶、永不弯曲的竹,向上而生,终遇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