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南市阳明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一次综合练习(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5月8日10时12分,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6月2日6时23分,嫦誠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义特肯盆地的预选着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距离着陆后嫦娥六号探测器最近的行星是()A.太阳B.地球C,月球D.土星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A.将要发射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B.降落在我国境内的嫦娥六号探测器C.在环月轨道飞行的嫦娥六号探测器D.升空分离后的长征五号火箭推进器3.月球上没有大气的原因是()A.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B.月球的质量和体积较小C.月球上没有太阳辐射D.月球上昼夜温差较大沉积地层遵循原始连续性定律,即沉积过程中如果没有干扰因素,则原始的沉积地层一定是不间断的。下图为“某区域沉积地层平面地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K白垩纪三叠纪晚期三叠纪中期T三叠纪早期P2二叠纪晚期PP1二叠纪早期一地层界线。·沉积间断4.图中沉积间断缺失的地层属于()A.白垩纪B.侏罗纪C.三叠纪D.二叠纪5.图中沉积间断发生时期甲区域()A.物种发生大量灭绝B.出现数次冷暖交替C.地势先升高后降低D.蕨类植物高度繁盛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大陆太阳辐射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青海省仅有5个太阳辐射观测站点,下图为格尔木、西宁两观测站点多年太阳总辐射量月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001格尔术丙Ys00CnM)/出电材1700600s0040030D20023456789101112月6.与西宁相比,格尔木多年太阳总辐射量月变化统计图呈现双峰特征最可能是因为()A、纬度差异B.海拔差异C.降水分配差异D.地形起伏差异7、西宁春季和秋季太阳总辐射量差异及其主要原因是()A.春季高白昼时间较长B.春季高植被覆盖率低C.秋季高白昼时间较长D.秋季高植被覆盖率低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河流()支流A.水流湍急B.水量季节变化小流C.右岸陡峭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干9.近年来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其原因有()河漫滩A.下游新建防洪大堤B.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C.上游建大型水库D.下游河道不断疏通10.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汇入处落差大B.位于干流凹岸C.侵蚀作用强D.支流流速慢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10月4日19时21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5.40度,东经126.25度。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局部),其中界面1、界面2为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界间…界面21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12.关于图中界面1及此次地震地震波从震源经过该界面时的传播情况,正确的是()①为古登堡界面②为莫霍界面③传播速度变快④传播速度变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共2页龙南市阳明中学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地理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 B【解析】 题目指出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因此,在月球上,距离探测器最近的行星是其所围绕的中心天体——地球。太阳是恒星,土星距离遥远。2. C【解析】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关键看它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并处于独立的运行状态。A 项:将要发射的火箭,仍在地球上,不是天体。B 项:降落在境内的探测器,已回到地球,不是天体。D 项:升空分离后的火箭推进器,最终会坠毁或成为太空垃圾,但其“升空分离后”的状态不明确,若指正在坠落的阶段,不属于稳定运行的天体。C 项:在环月轨道稳定飞行的探测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按一定轨道运行,属于人造天体。3. B【解析】 天体能否吸附住大气,取决于其质量和体积所产生的引力。月球的质量和体积过小,其引力不足以吸附住周围的气体分子,无法形成稳定的大气层。4. D【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年代表与地层顺序。根据地层柱状图,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P (二叠纪早期)、P (二叠纪晚期)、T (三叠纪早期)、T (三叠纪中期)、T (三叠纪晚期)、J(侏罗纪)、K(白垩纪)。图中显示,在甲区域,P 地层直接与 T 地层接触,中间缺失了 P 与 T 之间本应连续沉积的地层,这个沉积间断发生在二叠纪(P) 之后。5. C【解析】 沉积间断的发生,意味着该地区在某一时期停止了沉积,并很可能遭受了剥蚀。A 项:物种大灭绝是全球性事件,与局部沉积间断无直接必然联系。B 项:气候冷暖交替主要影响沉积物类型,不直接导致地层缺失。D 项:植被繁盛可能形成煤层,与地层缺失关系不大。C 项:地势升高会使该地区由沉积环境转变为剥蚀环境,导致地层停止沉积并被侵蚀;随后地势降低,该区再次接受沉积,从而形成了地层记录中的“沉积间断”。这完整地解释了甲区域当时发生的地质过程。6. C【解析】 格尔木与西宁均位于青藏高原,纬度、海拔差异对年总辐射量影响大,但对月变化曲线形态(双峰 vs 单谷)影响不直接。格尔木深处内陆,降水稀少,其太阳总辐射量月变化主要受云量影响。春季(5 月左右)和秋季(9 月左右)降水少,晴天多,形成两个峰值;夏季降水相对增多,云量增加,形成一个相对低谷,从而呈现“双峰”结构。这主要是由降水(云量)的季节分配差异导致的。7. A【解析】 对比西宁的春、秋季太阳总辐射量,图中显示春季(3-5 月)高于秋季(9-11月)。从天文因素看,春季的太阳高度角与秋季相差不大,但春季的白昼时间明显长于秋季,导致日照时数更长,因此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更大。8. D【解析】 图中虚线河道明显比实线河道更为弯曲。在弯曲河道中,水流在惯性作用下趋向于凹岸,导致凹岸(右岸)被侵蚀、凸岸(左岸)堆积。因此,实线代表洪水期,水量大、惯性强,水流取直,河道相对顺直;虚线代表枯水期,水量小,水流遵循原有弯曲河道,故虚线为枯水期河岸。9. C【解析】 河漫滩是河流在洪水期溢流至谷底,泥沙堆积形成的。其形成速度减慢,意味着上游来沙量减少。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后,大坝会拦截大部分泥沙,使下游河水含沙量显著降低,从而导致河漫滩淤积速度减慢。10. D【解析】 支流汇入处没有形成三角洲,说明泥沙未能沉积。A 项“汇入处落差大”、C项“侵蚀作用强”都意味着水流湍急,泥沙被带走。B 项“位于干流凹岸”,干流在凹岸的侧蚀作用强,也不利于泥沙堆积。而 D 项“支流流速慢”会导致泥沙在支流中下游沉积,从而使得到达汇入口的泥沙减少,这是有利于解释“无三角洲”的原因,而非“最不可能的原因”,故 D 符合题意。11. B【解析】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 6-10 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 120 千米,远远超过地壳厚度,因此位于地幔顶部。12. C【解析】 界面 1 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②)。地震波(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在穿过莫霍界面进入地幔时,由于介质密度增加,传播速度都会变快(③)。13. D【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刚性部分。图中字母 d 所表示的范围正确地涵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14. A【解析】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2019 年是活动极小期,那么上一个极大期约在 2014 年,下一个极大期则约在 2019 年 + 5.5 年 ≈ 2025 年。15. A【解析】 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即图中的①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②层)。在太阳活动极大年,黑子和耀斑都会显著增多。16. D【解析】 日珥是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一种剧烈活动现象,表现为巨大的气体喷泉。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被更明亮的光球层所淹没,平时肉眼不可见,必须使用特制的日冕仪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二、综合题(52 分)17.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1) 横(S)(2) 古登堡(3) 地壳;海洋处薄,陆地处厚。(4) 横波(S 波)完全消失,纵波(P 波)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外核(5)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6) D(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人感到上下颠簸;横波速度慢后到达,使人感到左右摇晃。)18.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1) 原因:①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较多;②东坡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③河流出山口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开阔,流速减慢,泥沙碎石大量堆积,从而形成洪积扇。(答出 2 点得 4 分)(2) 原因:①甲地上游流域面积相对较小;②河流流程较短;③沿途地势较为平缓。这些因素导致河流的流量和流速有限,搬运能力较弱,能将较大颗粒的砾石搬运到洪积扇上的数量较少。(6 分)(3) 自然原因:①洪积扇边缘地势更低平,便于耕作和引水灌溉;②颗粒物更细,土壤更肥沃;③地下水出露,或更接近河流,水源充足。(6 分)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1) 空间分布特点:秦巴山区年均地表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不均;大体上北多南少(或西北多,东南少);其中北部汉中盆地为高值中心。(3 分)(2) 比较:甲地年均地表太阳辐射量大于乙地。(2 分)原因:①甲地位于秦岭南侧的背风坡(或:位于山地背风坡的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②乙地位于大巴山南侧,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多,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4 分)(3) 有利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④可直接被人类利用(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等)。(答出 3 点得 6 分)(4) 积极意义:①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③实现能源分散供应,缓解电网供电压力,提高能源安全性。(3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答案.docx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