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温故知新
七下11.1 法律的作用(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三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法典》
责任:赔偿费用、赔礼道歉
常见情形:拾得遗失物不还、欠钱不还、
侵犯肖像权、著作权、合同纠纷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责任:拘留、罚款
常见情形: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
谎报险情、交通违法
违反:《刑法》
责任:拘役、罚金、有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常见情形:抢劫、致人重伤,醉驾、情形严重
一般违法行为
(情节相对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情节严重)
温故知新
法治
观念
6.1树立
同学们,欢迎来到法治探案局。今天我们不只要找出‘发生了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办’。我们面临的,可能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艰难的选择。
总议题:法治探案局:“正义”的代价
议题1
法律准绳 vs. 道德困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议题2
法治信仰 vs. 人情压力——法治观念的内化
议题3
树立观念 vs. 社会构建——守法光荣的实践
案件速览
人物:
· 小林: 品学兼优的班长,家境贫寒,母亲卧病在床。
· 小杰: 班里的“富二代”,活泼外向,但有时会炫耀。
· 张老师: 班主任,公正但严格。
事件:
周一早上,张老师准备发放的2000元“助学金”在办公室不翼而飞。经查:
1. 周五放学后,小林以帮忙打扫为由最后一个离开老师办公室。
2. 周末,有同学看到小林在药店买了昂贵的进口药。
3. 小杰声称,他周日上午回学校取球拍时,透过窗户看见小林在老师办公桌附近翻找东西。但他当时没在意,也没声张。
4. 小林坚决否认偷钱,说买药的钱是自己假期打工攒下的。对于小杰的指证,他情绪激动,说小杰因为上次竞选班长输给他而诬陷。
“探员们,现在我们手头有动机、有间接人证、有可疑行为,但也有矛盾与谎言。真相是什么?我们如何追寻?”
第一层:法律准绳 vs. 道德困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活动1 证据链拼图”与“道德困境投票”
思考:“目前我们掌握的证据,足够认定小林就 是‘小偷’吗?为什么?”
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动机不能等于行为,单一证人的证词可能存在偏见。
思考:张老师很着急,他想直接搜查小林和小杰的书包和储物柜,来快速找到赃款。你认为可以吗?
第一层:法律准绳 vs. 道德困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活动1 证据链拼图”与“道德困境投票”
思考:张老师很着急,他想直接搜查小林和小杰的书包和储物柜,来快速找到赃款。你认为可以吗?
法律作为准绳,不仅衡量行为本身,也衡量追寻真相的过程
必须通过合法、公正的程序来得出结论,即使这可能让调查变得更困难,甚至可能让个别真正有罪的人逃脱。 因为不公正的程序会伤害每一个无辜的人。
【七上 11.1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知识总结
1.法律的内涵、要求? P46
(1)内涵:
(2)要求: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法治的核心之一:就是宁可放过一
个‘可能的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
可能的好人’。程序正义,是对每个人
权利根本保障。”
第二层:法治信仰 vs. 人情压力——法治观念的内化
活动2 “角色沉浸与艰难抉择”
情境推进:“案情陷入僵局。此时,你(作为探员)私下找到了小林。他崩溃大哭,承认了是他拿了钱。他哭着说:‘我妈妈真的等这药救命……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做牛做马也会还上!求你不要告诉老师,如果被记过,我的人生就毁了!’”
第二层:法治信仰 vs. 人情压力——法治观念的内化
活动2 “角色沉浸与艰难抉择”
灵魂拷问:
抉择A: 坚守原则,报告老师。
抉择B: 出于同情,为他保密,帮他一起想办法还钱。
抉择A: 坚守原则,报告老师。结果:小林可能受到纪律处分,甚至影响升学。
抉择B: 出于同情,为他保密,帮他一起想办法还钱。结果:保护了小林,但助学金制度被破坏,规则形同虚设。
第二层:法治信仰 vs. 人情压力——法治观念的内化
活动2 “角色沉浸与艰难抉择”
深度讨论:
选择B是善良的吗?是真正的‘帮助’吗?”
“选择A是否太冷酷,违背了同情心?”
抉择A: 坚守原则,报告老师。结果:小林可能受到纪律处分,甚至影响升学。
抉择B: 出于同情,为他保密,帮他一起想办法还钱。结果:保护了小林,但助学金制度被破坏,规则形同虚设。
法治观念中的 “崇尚”与“遵守” ,正是在这种个人情感与规则发生冲突时,依然选择维护规则的权威。真正的善良,是帮助他在规则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例如,向老师、学校说明情况,申请公开的援助),而不是用一个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这体现了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仰。
活动2 “角色沉浸与艰难抉择”
思考: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启示我们怎么做?
缺乏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
知识总结
2.法治观念的含义/体现 【what】
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why】
P47【必要性】
第三层:树立观念 vs. 社会构建——守法光荣的实践
活动2 “重构结局:我们的法治解决方案”
思考:这个案件,有没有一个更好的结局,既能维护规则的尊严,又能体现人性的温暖,让‘守法光荣’成为一种可能?”
小组合作,设计“最优解决方案”
· 如何对待小林?
· 如何对待制度?
· 如何对待班级同学?
第三层:树立观念 vs. 社会构建——守法光荣的实践
活动2 “重构结局:我们的法治解决方案”
思考:这个案件,有没有一个更好的结局,既能维护规则的尊严,又能体现人性的温暖,让‘守法光荣’成为一种可能?”
· 如何对待小林?
(例如:必须归还钱款,承担相应责任,但处分可以考虑其初衷和悔过态度;学校是否可以启动紧急救助机制?)
· 如何对待制度?
(例如:助学金申请流程是否足够人性化?是否可以建立更隐秘的求助渠道?)
· 如何对待班级同学?
(此事是否应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目的是“惩罚”还是“教育”?)
体现的法治思维
(如:责任、透明、救济、教育)
(1)行政责任。涉事教师存在对学生林某某体罚等不当行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具体法条见附件,下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十二条,以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已给予其记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
案例总结
独立思考,解决这个案例后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
1.敬畏和信仰法律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敬畏法律是起点,学习法律是过程,而最终要落实到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上。这不仅仅是自己守法,更是要共同创建一个包容、有救济途径、让守法成为自然选择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构建者。
今天的案件,没有简单的对错。法治不是为了制造冷冰冰的规则,恰恰相反,是为了在复杂的人性和社会中,守护最基础的善良与公正。它要求我们保持理性,也心怀悲悯。
希望当你们未来面对任何‘两难’选择时,能想起今天:想起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想起对规则的信仰如何超越一时的不便,想起我们总有智慧和善意,去找到一个既尊重规则又关怀人性的、属于‘法治之光’的解决方案。




本课课堂小结
树立法治观念
做法: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法律
内涵: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法治观念
1.(2025·安徽·中考真题)在某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院不提供庭审内容脚本、不预设审判结果,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网络信息安全违法案件的模拟审判。此举旨在( )
①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 ②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③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④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2.(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
①要敬畏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法治观念
③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要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观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3.(2025·山东淄博·一模)对漫画“校园暴力!”(见图)认识正确的是( )
A.在校园暴力面前,学生无能为力
B.遏制校园暴力是司法机关的职能
C.校园暴力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D.面对校园暴力必须做到以暴制暴
C
4.(25-26九年级上·陕西西安·开学考试)2025年4月18日,D2404次列车准备发出时,一名女子因同行人还未上车,强行用身体阻挡列车关门发车,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直到她的同行者赶到,才离开车门。事发后,深圳铁路公安处立即开展工作,最终,铁路警方依法对该女子作出行政抱留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②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加强自律
③要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④应增强平等意识,坚决抵制不平等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