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营造清朗空间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营造清朗空间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道德与法治
2025年秋季
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3.2 营造清朗空间
1.全面认识网络
2.怎样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自主学习
要求:在课本上要勾画出关键词、句。
《第6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7.3%。
本次“清朗”专项行动将持续严肃查处涉暴力迷信、淫秽色情、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信息,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思考:结合视频,说说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整治网络环境?
新课导入:
探究一 全面认识网络——网络是把“双刃剑”
现在,人们有空就看手机、玩电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家人之同相互陪伴、交流的时间都变少了。
有了网络,在公交车上也可以看新闻、发邮件、在线学习,充分利用时同。
作息紊乱、远离现实生活、虚假内容误导判断

便捷获取信息、丰富娱乐方式、提升生活效率
你同意奶奶还是爸爸的观点?分组讨论网络对个人学习、家庭交流、社会生活的利与弊。

网络改变了社会生活,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全面认识网络,了解其可能衍生的社会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层面 网络的 “利” 网络的 “弊”
个人
家庭
社会
你同意奶奶还是爸爸的观点?请你从网络对个人学习、家庭交流、社会生活的角度说说你的看看。
在线听课、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网购、外卖、导航,便利生活
沉迷游戏、短视频,耽误学习与健康
视频通话、社群交流,拉近距离
过度上网减少与家人交流,疏远亲情
公益传播、建言献策,促进社会发展
虚假信息、网络暴力,扰乱社会秩序
带来的便利
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
探究一 全面认识网络——网络是把“双刃剑”
探究二 提升媒介素养 —— 学会 “读懂” 网络信息?
总述: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
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是否浏览
是否合适
是否正确
是否有用
楚雄网警在工作中发现,李某某为博取关注,在网络平台发布所谓“地震预警”信息称,“2025年4-6月四川将发生7.6级地震”“云南、四川今夜或明天有5级左右地震”。楚雄公安机关依法对李某某作出行政处罚。
如果你看到这条信息,会如何判断它的真实性?
运用理解能力读懂信息内容、质疑能力思考发布者是否权威、评估能力是否有官方证实,最终得出关注官方地震台网信息,不轻易相信非权威来源的结论。
思考:小宇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间过长,学习、运动时间被挤压
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
初二学生小宇暑假沉迷抖音,每天刷视频超过 10 小时,原本计划的‘每天看书 1 小时、打篮球 2 小时’全被打乱,作业拖到开学前才赶完,视力也下降了。
探究三 学会“信息节食”—— 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小宇平时热爱篮球,在短视频平台偶然点赞了几个篮球精彩扣篮集锦后,算法便开启了“单一推送模式”。此后,他的页面充斥着大量雷同的篮球高光时刻视频。他被局限于篮球这一单一兴趣范畴,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
信息节食定义:“就是关注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时间,不沉溺于网络。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主动浏览不同领域的信息如科普、历史 卸载不必要的娱乐软件 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 避免无目的浏览等
知识拓展与方法技能:
P21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1)注意信息出处。
(2)关注官方信息。
(3)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
(4)辨别信息内容。
(5)向他人求助。
2025年4月,有网民散播“10人遇难,16人受伤,上百人失联,重庆一工业园区着火”的信息,引发关注。经重庆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向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和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核实,重庆近期未发生此类事故,网传信息系谣言。抖音平台“霞姐”、微博平台“官疯雨”等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提示:误导公众、引发恐慌、扰乱秩序
这些不良信息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探究四 抵制不良信息 —— 辨别谣言、保护隐私
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
有的人利用网络实施诈骗,侵害他人利益。
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 造成恶劣影响。
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探究四 抵制不良信息 —— 辨别谣言、保护隐私
2025年3月,周某某等3人用AI克隆“孙子”的声音,向张婆婆谎称 “伤人需赔偿 2 万元”,骗取钱财,法院依据《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判处周某某有期徒刑 1 年,罚金 1 万元。
除了辨别谣言,我们还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被诈骗。
你知道哪些保护个人信息的小技巧?
探究四 抵制不良信息 —— 辨别谣言、保护隐私
《刑法》第 291 条之一:“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材料延伸:在网络生活中,你会看到某地发生灾害的信息就跟风转发谣言吗?那么,我们转发了谣言,会被处罚吗?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5 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 5 日以下拘留或者 500 元以下罚款。”
探究五 恪守道德法律 —— 做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P21
除了法律,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还需要遵守哪些道德规范呢?
不恶意攻击他人、不泄露他人隐私、不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拒绝网络暴力;要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做有道德的网民。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P21
探究五 恪守道德法律 —— 做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2025 年 6 月,北大数学教授韦东奕入驻抖音,通过短视频讲解数学难题、分享科研经历,吸引数百万粉丝
支付宝“蚂蚁森林” 项目,截至 2025 年,已种植超过 3 亿棵树,助力环保。
可在线投诉商家侵权、举报假冒伪劣产品,2025 年第一季度,平台处理投诉超 100 万件,维护消费者权益。
12315互联网平台
这些案例中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对社会有什么积极影响?
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A.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探究六 传播网络正能量 —— 从 “使用者” 到 “建设者”
行动倡议:我们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
通过“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献策
网络公益捐款活动
宣传反诈骗的做法
B.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A.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高扬主旋律。
B.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总述:提高媒介素养
学会“信息节食”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辨析并抵制不良信息
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2025河南模拟】“nsdd”意为“你说得对”,“DDDD”代表“懂的都懂”,表示惊讶用“我嘞个豆”……一段时间来,社交媒体上“黑话库”不断扩容,不少网友吐槽“看个评论区如同破解摩斯密码”。针对这类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络语言不需要规范,完全由网民自由决定
B.网络“黑话”是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应鼓励推广
C.过度使用“黑话”会影响正常交流,应规范用语
D.只有使用“黑话”才能体现与时俱进,否则就是落伍
C
解析:网络语言也需要规范,故A错误;并非所有的网络“黑话”都值得鼓励推广,部分“黑话”含义模糊,不利于正常交流,甚至可能会产生误解,故B错误;说“黑话”不是体现与时俱进的唯一方式,故D错误;
随堂练习
2.【2025江苏模拟】小张收到一条短信:“恭喜你中奖了!只要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填写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信息就可领大奖。”小张按要求填写信息后,发现银行卡里被人转走4000元,于是立刻报警。这警示我们( )
A.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警惕性,注意自我保护
B.网络处处有“陷阱”,我们应远离网络
C.网络诈骗十分隐蔽,普通用户无法防范
D.要做到“信息节食”,不能沉迷于网络
A
解析:“远离网络”说法过于绝对,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发挥网络的优势,故B错误;提高警惕、加强自我防范,“普通用户”也可以防范网络诈骗,故C错误;D:材料未体现要“信息节食”;
随堂练习
3.【2025山东中考】根据漫画内容,青少年保护自身信息安全应该( )
①远离网络生活,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②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严厉打击“信息倒卖”,净化网络环境
④明辨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①: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采取远离网络生活的方式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这种做法过于极端,不切实际,故①错误;“严厉打击‘信息倒卖’”的主体是国家机关,青少年无权直接打击,故③不符合题意;
随堂练习
4.【2025辽宁模拟】目前,一种新型诈骗手段——AI动态换脸技术,正悄然侵袭着我们的网络安全防线。右图漫画警示我们青少年要( )
A.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B.自觉抵制人工智能
C.不要一味沉迷网络
D.点击陌生网友发的网络链接
A
解析:人工智能是科技进步成果,不能全盘抵制,要合理利用,故B错误;漫画主旨与沉迷网络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点击陌生网友发的网络链接是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表现,故D错误;
随堂练习
5.材料一《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并有42.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对此非常感兴趣,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网民开始使用各类人工智能产品。未成年网民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它可能带来“以假乱真”等潜在风险,学会防范和应对。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未成年人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网络?
【答案】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学会“信息节食”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