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5分)
1.(本题3分)商代至西周中期,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铭文主要是记载与祭祀相关的内容。西周晚期,介绍工匠信息的铭文及媵器(联姻)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战国时期铭文主体献词结构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青铜宗教礼仪功能突出 B.周朝礼仪制度逐渐衰落
C.青铜器祭祀功能已丧失 D.血缘亲疏关系逐渐加强
2.(本题3分)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这些规定反映出秦代文书制度( )
A.为中央集权提供了行政保障 B.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的确立
C.有利于削弱地方的行政权力 D.通过皇帝诏令管控基层官员
3.(本题3分)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州府的赋税数据(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唐代( )
A.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 B.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国家财政对南方的依赖加深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4.(本题3分)北宋嘉祐三年,包拯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同时兼任权御史中丞。他在择长官、严考核、复封驳、精贡举、惩贪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改革意见,同时也勇于对不法官吏纠察、打击,曾6次弹劾利用裙带关系无耻求进的三司使张尧佐。这说明当时( )
A.中枢机构相互制衡 B.官僚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C.出现台谏合一趋势 D.中枢机构调整实现皇权制约
5.(本题3分)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图表中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蒙古 西藏 新疆
甲 河西四郡 会盟 西域都护府
乙 宣慰司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丙 册封俺答汗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丁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A.甲 B.乙 C.丙 D.丁
6.(本题3分)清代陆稼书记载了“毁人名节判”:有朱姓女,貌美,其表兄欲求婚而不得,遂散布谣言,虚构事实,毁其贞节。朱姓女欲自缢以证自身清白,被家人阻拦,“然朱终不释,哭诉于县”。最终,其表兄被判处“杖一百,徒十年”的重刑。这一判决折射出( )
A.社会价值观对司法的影响 B.清代司法重视维护女性权益
C.清代司法审判标准的紊乱 D.法制儒学化进程走向新阶段
7.(本题3分)外务部设立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吏部、礼部等机构,来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这一举措( )
A.导致外务部职权被严重削弱 B.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外交事务
C.使政府机构职能更加专业化 D.阻碍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8.(本题3分)皖南事变发生后,冯玉祥愤怒地表示“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国民党执委宋庆龄、何香凝等人也分别写信给蒋介石表示抗议。苏联《真理报》谴责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美国《纽约时报》提醒蒋介石要停止内讧,以免造成日本之胜利。这说明( )
A.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维持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
C.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被击退 D.中共中流砥柱作用被承认
9.(本题3分)近代中国著名记者邹韬奋在《鲁南胜利与欧美舆论》中援引美国华盛顿星报评论称:“中国军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打胜日本四十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以下对“鲁南军事胜利”解读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10.(本题3分)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一思想(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B.体现了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作用的创新观念
C.为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奠定了基础
D.是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补充
11.(本题3分)下表是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相关数据(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由此可知( )
项目届数 代表总数 少数民族代表 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 有代表的少数民族个数
一届 1954 年 1 226 178 14.5 30
二届1959 年 1 226 179 14.6 30
三届 1964 年 3 040 372 12.2 53
四届 1975 年 2 885 270 9.4 54
五届 1978 年 3 497 381 10.9 54
六届 1983 年 2 978 405 13.6 55
七届 1988 年 2 978 445 14.9 55
A.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B.新中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得到有效落实 D.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国家事务
12.(本题3分)雅典陪审法庭需要审理案件时,通常从六千名陪审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的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这( )
A.说明陪审法庭程序繁琐 B.体现民众参政范围广泛
C.表明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D.意在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13.(本题3分)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转而全面入侵非洲,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内陆交通的便利 B.抵抗势力的逐渐衰弱
C.奴隶贸易受道德谴责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14.(本题3分)巴黎公社有一些十分活跃的妇女,她们要求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子受教育权,甚至还有女子连队参加了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但公社却没有女性委员。这表明( )
A.女性是公社的主力军 B.公社未关注权力的平等
C.民主政权建设待完善 D.工人运动发展程度有限
15.(本题3分)21世纪以来,因贫困、战乱等原因,大量非洲、中东难民就近涌入欧洲。2016年,在英国的资助下,法国在加来海岸地区修建了配备铁丝网及监控系统的混凝土墙,以阻止难民通过英吉利海峡偷渡到英国。难民问题的出现表明( )
A.欧盟一体化遭受严重挫折 B.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亟待优化
C.国际协调机制已完全失效 D.欧洲基层治理理念发生质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为适应行政管理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秦汉公文无论类型、运转程序及制度规定都为中国古代公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皇帝御用文书最为重要,具有法律效应。起初,丞相、御史府起着中央文书上呈下发的核心作用,“尚书”最初只是宫中掌管文书的小吏,但尚书是皇帝身边公文上呈下发的关键,其后因为处于政治信息的枢纽而日益重要,西汉晚期以后,逐渐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郡县是公文的转承、发布和执行机构,上计文书是联系中央与地方的重要公文之一、《后汉书》载,桂阳太守卫飒在境内“列亭传,置邮驿”。同时,秦汉公文文书繁多庞杂,干扰正常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机构用文书欺上瞒下,流于形式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改编自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材料二 隋朝,建立了沟通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驿道,文书的传递、物资的运送以及官员的公事往来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其后文书传递日益精细化。
唐朝,吏部选拔官员更重视文书写作能力,“身言书判”择人四法,多与之相关。所有文书都必须详细登载印发时期,而且要定期归档,以便回溯。
宋朝,皇帝通过章奏处理走到了政务处理的前台,宰辅则逐渐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
明朝,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余份公文;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文本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州县政府依靠文书维持运行。
清朝,雍正强调密折是臣僚和自己沟通的绝密渠道,看重其密、速、详。
——改编自刘杰、黄维庆《“以文书治天下”——一个政府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推行文书治国的条件,并简析汉代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以文书治天下”。
17.(本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对象是各级官吏。谏官虽责在“匡正君主”,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统治者还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以规范监察机关的活动。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气派“威震州县”。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材料二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是仿照苏联模式的,苏联的监察模式为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直接提供了制度样本和制度借鉴。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其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
——摘编自舒绍福、李婷《从党内监察到国家监察:建党以来监察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监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18.(本题15分)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并主张“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小说 文体 简介
《新法螺先生谭》 科幻小说 叙述主人公新法螺从地球到月球、金星,最后重返上海的奇异经历。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技术名词,如“离心力”“卫星”“洗脑”“循环系统”“动物瓷器学”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9年) 章回体小说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终止。通过这个人物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新中国》(1910年) 科幻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要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本题14分)【拉美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化】
材料一 拉丁美洲是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较早传播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地区之一。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部分成员开始在拉丁美洲传播革命思想,组织革命运动。19世纪9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趋于成熟,拉美各国陆续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
——摘编自徐世澄《拉美左翼和社会主义理论思潮研究》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许多拉美国家相继成立了共产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美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例如墨西哥共产党通过支持卡德纳斯改革,打击封建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垄断,为墨西哥现代化奠定基础。二战后由于拉美许多国家追随美国执行反共政策,拉美共产党的斗争环境恶化。1961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拉美各国共产党模仿古巴模式开展反对本国独裁政府的游击战,先后在20个拉美国家组建了上百支反政府游击队。在对待拉美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各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美,反对美国主导的一体化进程、反对新自由主义,不少拉美左翼政党强调社会主义构想应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例如秘鲁共产党强调要把马列主义“秘鲁化”,实现“印第安美洲社会主义”。
——摘编自徐世澄《拉美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与发展现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分析社会主义对拉美国家现代化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C D A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C B
1.B
【知识点】礼乐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至西周中期,记载与祭祀相关内容的有铭青铜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到战国时期铭文主体献词结构逐渐简化甚至消失,这说明当时对祭祀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反映出周朝礼仪制度逐渐衰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有铭青铜器的变化,不能说明青铜宗教礼仪功能突出,排除A项;“丧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关系逐渐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2.A
【知识点】文书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及所学可知,这些规定通过规范文书传递的效率与质量,强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信息沟通和行政指令执行,直接为秦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关键的行政运行保障,A项正确;封建官僚政治确立的核心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世袭,文书制度仅是官僚行政的辅助手段,并非“确立标志”,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书传递的规范,目的是确保中央指令落地和地方信息上传,未涉及“削弱地方行政权力”的内容,排除C项;《行书律》是国家法律条文,并非“皇帝诏令”,且规定针对文书传递流程,而非直接“管控基层官员”的任免、考核等,排除D项。故选A项。
3.C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由材料数据可知,苏州、扬州、洪州三个南方州的赋税的结构性跃升,三州赋税总和从贞观年间的2.5万贯增至元和年间的23.2万贯,增幅达828%,汴州、定州、太原府三个北方州赋税总和从贞观年间的7.4万贯降至元和年间的5.7万贯,降幅达23%,定州赋税从5.2万贯暴跌至1.3万贯,反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北方经济的破坏,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央对南方的财政依赖度加深,C项正确;汴州作为漕运枢纽,赋税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崩溃,排除A项;材料数据反映了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同态势,但是看不出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B项;北方赋税也有增长的过程,显示北方仍具经济活力,南北经济差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认为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C
【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包拯同时担任“右谏议大夫”(谏官,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评议朝政)与“权御史中丞”(御史,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纠弹不法),且其行为既提改革意见(谏官职能),又弹劾贪官(御史职能),这直接体现了宋代台官(御史)与谏官职能的融合,即台谏合一趋势,C项正确;材料仅聚焦包拯的台谏官职与职能,未提及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中枢机构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数量过多、机构重叠或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排除B项;宋代台谏制度的核心是服务于皇权,强化对官僚的监督,而非“制约皇权”,且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调整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D
【知识点】设立伊犁将军、《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据材料可知,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加强管理;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综上所述,丁的三项内容均符合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的管理措施,D项正确;河西四郡是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行政机构,与清朝无关,排除A项;宣慰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均为元朝管理边疆的机构,并非清朝,排除B项;俺答汗是明朝时期的蒙古首领,明朝曾册封他;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军事或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东北地区),与清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A
【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朱姓女的表兄因散布朱姓女的谣言,毁其贞节,被处以重刑,这体现了清代司法对女性贞节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社会对女性“贞节十分重视,这一判决正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对司法审判的影响,A项正确;这一审判结果只能说明清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重视,并不能说明司法重视维护女性权益,排除B项;单凭这一判决不能说明清代司法审判标准紊乱,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代法制儒学化进程走向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7.C
【知识点】清末新政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外务部设立后,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吏部、礼部等机构,分别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这种分工使得各机构职能更明确、更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设立多个机构分理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并非削弱外务部职权,排除A项;总理衙门的设立已经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外交事务,外务部是在总理衙门基础上的调整,排除B项;机构调整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体现,而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
8.B
【知识点】皖南事变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以及苏联都极力批判国民党的做法,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国共团结抗战,容易让日本侵略者从中获利,这说明在抗战背景下,维持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各界以及苏联对于“皖南事变”的态度,并没有提及中共对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回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中没有提到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9.B
【知识点】台儿庄战役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军队在山东方面的胜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邹韬奋评论所指为徐州会战,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B项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升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是1940年百团大战,排除C项;“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是1938年武汉会战,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知识点】中共八大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以国家经营、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允许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作为补充,体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排斥市场作用的创新观念,B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且其本身存在缺陷,“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并非为其奠定基础,排除C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冬,时间晚于中共八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8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均占总数一定比例,有代表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说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A项正确;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应当体现在具体措施或政策上,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关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比例和数量,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人大代表不一定是干部,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国家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与斯巴达寡头政治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通常从六千名陪审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的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这样做意在防止贿赂发生,保证审判的公正,D项正确;抽签程序虽有多步骤,但核心目的是确保公正而非刻意复杂化,雅典司法程序注重效率与公正结合,排除A项;陪审员来自公民群体,反映了民众参与司法,但材料聚焦审判程序的具体设计,而非参政范围的广度,排除B项;直接民主可能存在弊端,但抽签方式是为了强化公平公正,而非凸显弊端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和非洲。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西方国家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激增,需要更直接的殖民统治以获取资源,D项正确;19世纪中叶前,非洲内陆交通极为不便,排除A项;非洲抵抗势力并未衰弱,反而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抵抗愈发激烈,排除B项。道德谴责是奴隶贸易衰落的催化剂,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知识点】巴黎公社的爆发与进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本题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有一些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政治军事活动的女性成员,但她们之中并没有产生女性委员,这说明巴黎公社的委员选任并未充分考虑女性成员的贡献以及女性的参政权,其民主政权建设还有待完善,C项正确;巴黎公社存在活跃的女性成员,但人数有限,并非主力军,排除A项;巴黎公社的一些措施赋予工人权力,已经关注到权力平等,排除B项;巴黎公社表明工人运动已发展到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高级阶段,并非程度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16年的世界。欧洲面临的难民问题,很多是因为全球政治经济旧秩序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滞后,这些国家的经济落后、政局动荡、治理混乱等都是发展滞后的表现,因此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亟待优化,B项正确;虽然2016年发生了英国脱欧事件,但材料呈现的是英法合作共同应对难民问题,排除A项;虽然欧美国家面临难民问题困扰,采取了建墙等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但联合国难民署等相关机构也在长期通过国际协调机制应对该问题,排除C项;随着难民问题的增多,给欧洲各国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各种人道主义等理念影响其中,但政府引导,社区、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理念没有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条件:郡县制、官僚制建立,中央集权形成;秦修驰道,形成全国交通网(车同轨),邮驿系统发展;文字统一(书同文),重视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重用中朝;尚书掌管宫中文书,处于政治信息中心。
(2)
评价:是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中国政治结构长期稳定。有利于行政规范,效率提高;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其局限性:强化专制皇权;繁多庞杂,易流于形式。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第一小问条件:由材料“ 战国时期,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为适应行政管理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及所学可得出郡县制、官僚制建立,中央集权形成;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可知,秦修驰道,形成全国交通网(车同轨),邮驿系统发展;文字统一(书同文),重视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但尚书是皇帝身边公文上呈下发的关键,其后因为处于政治信息的枢纽而日益重要,西汉晚期以后,逐渐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及所学可得出尚书掌管宫中文书,处于政治信息中心;结合所学可得出君主专制加强,重用中朝。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郡县是公文的转承、发布和执行机构,上计文书是联系中央与地方的重要公文之一”及所学可得出是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中国政治结构长期稳定;由材料“隋朝,建立了沟通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驿道,文书的传递、物资的运送以及官员的公事往来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其后文书传递日益精细化。”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行政规范,效率提高;巩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得出文书治国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由材料“清朝,雍正强调密折是臣僚和自己沟通的绝密渠道,看重其密、速、详。”可得出强化专制皇权;由材料“秦汉公文文书繁多庞杂,干扰正常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机构用文书欺上瞒下,流于形式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可得出繁多庞杂,易流于形式。
17.(1)特征:服务于皇权统治;君主掌握最高监察权;监察机构独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统治者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监察活动规范化和法律化;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2)不同之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工农民众积极参与监察活动;借鉴了苏联监察体制的做法,又彰显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特色。意义:确保了党的纯洁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对新中国的监察体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知识点】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苏区政府的制度探索、边区政府的制度探索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特征:根据材料一“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与“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可知,服务于皇权统治;根据材料二“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可知,君主掌握最高监察权;根据材料一“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监察机构独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根据材料一“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可知,统治者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根据材料“统治者还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以规范监察机关的活动”可知,监察活动规范化和法律化;根据材料一“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不同: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可知,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可知,工农民众积极参与监察活动;根据材料“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是仿照苏联模式的”、“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可知,借鉴了苏联监察体制的做法,又彰显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特色。
意义:根据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可知,对新中国的监察体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可知,确保了党的纯洁性;根据材料二“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可知,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18.示例:梁启超认为新小说可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新法螺先生谭》中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技术名词,向民众展现了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与掠夺,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通过描写上海建设大桥、地铁以及举行“万国博览会”的梦想场景,体现了人民对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向往和期盼。
综上所述,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播进步思想,从科学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多方面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知识点】民族危机的加深
【详解】理解:按照题目要求,从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强调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要改造国民思想,须从新小说开始等,整理得出梁启超的观点,即“新小说可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将观点确定下来后,阅读表格内容,从中提取能够支持梁启超观点的信息,如《新法螺先生谭》中引用“离心力”“卫星”“洗脑”“循环系统”“动物瓷器学”等大量的技术名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新中国》书写的“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小说通过向民众展现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体现人民对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向往和期盼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的作用;最后总结说明小说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播进步思想,从科学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多方面促进民众的思想进步;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1)主要任务:19世纪下半期,领导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政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继续推进民族民主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2)内部因素: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拉美国家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迫切需要;外部因素: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作用:为拉美国家追求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拉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本土化,追求社会公平的现代化模式。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现代(拉丁美洲)。主要任务:由材料“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部分成员开始在拉丁美洲传播革命思想,组织革命运动”可得出,19世纪下半期,领导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政党;由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美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例如墨西哥共产党通过支持卡德纳斯改革,打击封建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垄断,为墨西哥现代化奠定基础”可得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继续推进民族民主革命;由材料“二战后由于拉美许多国家追随美国执行反共政策,拉美共产党的斗争环境恶化。1961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拉美各国共产党模仿古巴模式开展反对本国独裁政府的游击战,先后在20个拉美国家组建了上百支反政府游击队”及所学可得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现代(拉丁美洲)。因素:由材料“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可得出,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由材料“打击封建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垄断,为墨西哥现代化奠定基础”可得出,拉美国家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迫切需要;由材料“拉美国家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趋于成熟,拉美各国陆续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及所学可得出,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由材料“反对美国主导的一体化进程”可得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作用:由材料“先后在20个拉美国家组建了上百支反政府游击队。在对待拉美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各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美”可得出,为拉美国家追求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材料“不少拉美左翼政党强调社会主义构想应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及所学可得出,拉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本土化,追求社会公平的现代化模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