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贵阳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在夏文化遗址里,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酒器比较多。此外,还出土成批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以及石磬一类的乐器。这反映了当时( )
A.文明呈现地域特征 B.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
C.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
2.相隔1000余公里的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两者距今约5300年左右)均出土了玉人、玉筒等大量玉器。玉人头戴矮冠、双手回放在颌下、腰束窄带、双膝微曲这些细节都酷似,而玉筒在斜口、象征龟腹甲一面较平整、象征龟背一面凸起等细节上也非常相似。这说明了当时()
A.出现了幅员辽阔的国家B.存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
C.长途贩运已经非常兴盛D.手工业技术已领先世界
3.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4.《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则说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这能看出司马光修史与司马迁修史不同的是( )
A.史学著作体例的差异 B.史家理性缺失导致偏离求真
C.时代不同致评价不同 D.对政治变革立场的巨大差异
5.安徽苍陵城遗址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是目前寿县地区唯一一处有明确商代青铜器出土的古代城市遗址。该地近年来出土的簋一、侥一、钱一、チ三、刀一件的组合,具有典型的殷墟二、三期风格。这说明商朝中后期
A.南北文化交流较频繁 B.礼乐制度日趋完善
C.中原文化已辐射周边 D.青铜治炼技术先进
6.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继位后,与郑国矛盾激化,兵戎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正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此事件说明了( )
A.宗法制瓦解 B.诸侯争霸 C.周王室衰微 D.天下共主
7.《管子》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社会建设的“四维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他的治国理念是
A.道德教化是富民的基础 B.治理国家应该尊重民意
C.法制政令与道德教化结合 D.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
8.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C.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9.如表为《春秋》所载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单位:次)春秋时期的会盟活动反映了( )
隐公 桓公 庄公 悯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哀公 总计
天子与诸侯 6 1 1 1 1 1 1 11
诸侯与诸侯 8 8 4 12 4 8 3 6 6 3 57
诸侯与卿大夫 2 4 3 5 8 3 15 14 14 5 60
卿大夫与卿大夫 1 3 1 3 4 10 10 9 31
总计 11 12 7 26 14 15 23 31 31 18 159
A.传统宗法制度的式微 B.周天子统治尚能维系
C.儒家的政治功能凸显 D.争霸战争的社会现实
10.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A.出现了封建皇帝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万里长城修筑完成
11.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中,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倡导互爱互助,选贤任能;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则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A.实现国家统一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君主权威 D.变革选官制度
12.秦国相邦吕不韦组织编写了《吕氏春秋》,该书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据此可以推知,该书( )
A.帮助秦国快速实现了富国强兵
B.有利于秦国政治制度迅速建立
C.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D.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
13.《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大宗伯的设置说明周朝
A.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B.依靠祭祀管理国家
C.敬天保民思想浓厚 D.大宗伯是最重要的职位
14.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15.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掌狱讼、赋税)……”,是有关“道”这一制度的较早史料。其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秦管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
B.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C.与“郡”同一级的行政机构
D.负责监察官员及豪强
16.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士 B.诸侯 C.卿大夫 D.丞相
17.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 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18.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由官府制作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每年对度量衡进行检定,对度量衡不正者要绳之以法。秦朝的做法旨在( )
A.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19.《史记集解》记载,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此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皇权独揽 D.中央集权
20.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农本观念受冲击
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以立法管理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2.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二和图三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都邑中心的遗存分布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提纲。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价值
①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礼乐文化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剧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夏文化遗址文物表明当时陶器制作、玉器、乐器制作水平较高,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当然能折射生产力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交代夏朝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明,因此,文明呈现地域特征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体现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夏朝在陶器、玉器、乐器制作行业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未将陶器制作技术与其他时期作比较故而无法得出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此时国家还未产生,A项错误;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相距1000余公里,但两者出土的玉器在细节上高度相似,这说明此时已经存在远距离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文化交流的手段多样,并不一定是商业交往,而材料信息也并没有长途贩运兴盛的证据,C项排除;材料与其他地区进行技术对比的信息,D项不选。
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可知中华文明来源包含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等,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比较的信息,无法推出中原文明占据主导,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例如出现军队、法庭等国家机器,此时早期国家雏形并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并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代和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认识,受到不同时期评价者立场的影响。司马迁处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期,他认可统一的积极作用,因此肯定商鞅变法。司马光处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他反对变化,从而突出商鞅变法的问题。D项正确;著作体例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理性缺失”说法绝对,两位史学家的评价也是基于一定的客观史实来分析,排除B项;时代不同是客观原因,本质是评论者的主观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青铜文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淮河南岸的古城遗址出土了器型和组合与殷墟非常接近的青铜器,表明该地受到商文化的较大影响,故选C项;仅凭部分出土的青铜器,无法体现交往频繁,故排除A项;该遗址并非商文化的典型代表,不能说明商朝的礼乐制度和青铜冶炼技术状况,故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继位后,与郑国矛盾激化,兵戎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正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发生战争,最终战败,狼狈撤走,说明东周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C项正确;宗法制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诸侯争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天下共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详解】根据“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得出,他主张经济发展了,社会的道德也要跟上,强调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道德教化与富民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而不是尊重民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道德,不是法令,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详解】
春秋时期,齐桓公击退北狄、征伐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也北上中原争霸,表明当时中原与边疆民族联系加强,华夏文化圈向外扩展,B项正确;周代实行分封制,还未实现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还未明朗,D项错误。
9.【答案】D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和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的会盟次数远远多于天子与诸侯的会盟次数,由此体现了周天子势力的衰微,而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增多,通过会盟来增强对抗或者消弭战争,D项正确;这些会盟反映的是王室衰微,而不是宗法制度式微,排除A项;这些会盟说明周天子的统治已经无力维持,排除B项;这些会盟并不能体现儒家的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详解】
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秦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其最大的历史影响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成为第一个封建皇帝,故A项错误;秦国是汉族政权,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后,万里长城才逐渐修筑完成,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表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A项;加强君主权威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详解】经典题型:档案文献类—秦国的国家治理学说
选择C: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排除A: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快速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吕氏春秋》中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迅速建立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D: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只是该书涉及的一种理念,D项片面。
13.【答案】A
【详解】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周朝礼仪制度的内容,涉及天、地、神多个方面,体现了周朝制度带有神秘色彩,故A项正确;祭祀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而礼乐制度是用以辅助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施行,目的是维护统治,“依靠祭祀管理国家”的说法太过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敬天”,没有涉及“保民”,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材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强调的是尊卑有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可以使家安、令达、事业有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句话出自《荀子 君子篇》,属于荀子的主张,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而提出的治理方案,D正确;A是法家思想主张,排除;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排除;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C排除。故选D。
15.【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题干“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掌狱讼、赋税)……’”可知,这里的“道”与“县”一起被提及,并都与“啬夫”有关,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了“道”这一行政机构,作为对郡县制的补充,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的是县令或县长,而非“道”这一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责,排除B项;“道”是秦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与“县”同级,而非与“郡”同级,排除C项;“负责监察官员及豪强”的是御史大夫及其属官,而非“道”这一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国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D项正确;士和诸侯、卿大夫属于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贵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队的调度都要经过最高统治者,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从秦国到秦朝调兵方式的延续,没体现出其弊端,排除A项;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权力,排除B项;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可得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可以减少地方割据和分裂的可能性,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秦朝通过统一度量衡制度来促进商品交换和流通,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度量衡的标准化,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控制,排除B项;虽然统一度量衡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题干并没有直接提到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可知,材料显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显示了皇帝制度的独尊地位,B项正确;皇位世袭强调“家天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皇权独揽强调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排除C项;中央集权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政府设立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农、商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冲击,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私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21.【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详解】(1)机制: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据材料二“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颂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是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结合所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2.【答案】(1)现象:诸侯争霸。
消极影响: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积极影响: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3)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详解】(1)现象:根据图一中的“齐鲁进军路线、吴国进军路线、越国进军路线”,可知当时诸侯争霸。
影响: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需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从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社会转型方面作答;消极方面,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
(2)新现象:依据材料二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阶级:结合所学可知,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出现,推动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
(3)根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它们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3.【答案】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遗址中的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存在贵族墓葬群和制陶、制骨、铸铜等官营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遗址中存在制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
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二里头文化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可用于研究中原核心文化的辐射力及华夏国家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进程。
【详解】据图示,从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据材料“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据材料“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
据材料“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得出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