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 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本土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独立性2.下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B.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说明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3.古籍《越绝书》曾记载,“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 以铜为兵,以凿伊阙”“ 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文明水平不断提高4.距今7000—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陶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如图),与该遗址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的遗址为 ( )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大汶口文化5.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陵墓、神庙与祭坛、金字塔配套,墓主大致是宗教与礼仪功能的首领,该社群已发展为控御广大地区、能动员大量人力、掌握不少财富的多层级复杂社会。其旨在说明( )A.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B.小农经济开始产生C.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中原文明影响周边6.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7.商代的神灵世界犹如一张巨大无比的天网,商王之权在一定程度上被这张天网所束缚,也为商王提供了最高权力的保护伞。由此可知,商朝(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神权与王权统治相结合C.王权臣服于神权之下 D.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8.西周将殷商亲族分封给新封国作为臣民,从而将周人与殷民、土著部族捆绑为一个国家共同体,改变了夏商时期的亲族聚居的状况。这一做法( )A.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内外服制度的建立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确保了中央政府高度集权9.春秋战国时诸侯不再遵循祖制,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舞于庭,郑、卫、宋、赵、桑间、濮上新声(音乐)并起。魏文侯发出感叹:“听郑卫之音(民间音乐),则不知倦”。材料揭示的本质是( )A.宫廷生活奢靡 B.诸侯沉湎享乐C. 民乐开始产生 D 社会秩序崩坏10.对图中两幅图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准确的是( )A.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D.统治阶级剥削剩余价值1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2.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邹衍13.“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法者,治之端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此主张应源于( )A.荀子 B.韩非 C.墨子 D.孟子1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15.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1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C.军事实力强大做保障 D.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17.有研究指出,在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秦国利用六国间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存在的利害冲突,远交近攻,瓦解了六国之间的联合,完成统一。这表明了( )A.人民渴望统一B.诸侯力量弱小C.秦王励精图治D.秦国策略得当18.图1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图中所示长城分布范围的变化体现出(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C.战国时期社会动荡 D.秦朝尊奉法家严刑峻法19.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封 郡释义 释义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 理地方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2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这一统一汉字书写形式。这一做法(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秉承了儒家思想C.实践行了儒家思想 D.有助于文化交流21.下表为商周到秦朝在制度创设方面的变化。由此可知秦朝制度( )项目 时间 君主权力 官吏任免 统治集团 官僚品阶商周 有限君主 诸侯世袭 贵族集团 爵本位秦朝 君主专制 郡县任免 官僚集团 官本位A.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 B.避免了统治集团的纷争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D.开创了治国理政新模式22.毛主席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这主要是因为其( )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D.以官僚制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3.下表是关于关于秦郡考证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未列郡名。1948年谭其骧《秦郡新考》 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定论。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 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2002年的岳麓秦简 贡献了前所未闻的“江胡郡”。A.占据所有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真相 B.史料互证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C.新史料推动历史真相的动态发展 D.获取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真伪24.秦朝时规定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这反映出( )A.以德治国的思想 B.与民休息的政策C.法律至上的理念 D.皇权至上的特征25.如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该图可用于说明,察举制的实施(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 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 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26.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陆续形成庞大的“庙群”。汉元帝诏曰:“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下令了罢郡国庙。郡国庙的废除反映了( )A.政权稳固无需宗庙神话皇权 B.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强化C.王国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D.宗法制已失去政治无意义27.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中,出土了一套西汉末年时期的彩绘牛拉犁木雕,由一头彩绘耕牛和长直辕犁组合而成。据此可知,汉代河西走廊地区( )A.铁犁牛耕得到全面推广 B.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影响C.农业耕作技术全国领先 D.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28.王夫之称某帝王“允冠百王”,“承王莽割裂郡县、改置百官、苛细之后,抑当四海纷纭、蛇龙竞起之余……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斯其时乎!斯其时乎!”该帝王为( )A.汉高祖 B.汉武帝 C.光武帝 D.王莽29.下图为东汉后期政局演变示意图,对这一局面解读正确的是( )A.根源在于皇权衰落 B.加剧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朽黑暗程度C.加剧君相之间矛盾 D.皇帝年幼是引发宦官专权的重要诱因30.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商业发展 B.威胁了中央集权C.限制了商业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31.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3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C.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33.下为西晋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组织形式表,由此可知( )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组织形式表经营方式 地理特征 分布地域庄园农业 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采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跨山连湖,融山川、湖泊、平原、丘陵等多种地貌为一体。 以浙东会稽一带为主,湘北等地亦有分布。流民农业和部曲农业 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由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农耕,从事单一或多元化农业开发。 各种地貌,不一而足。流民农业多有险阻可守。 以江淮流域为主。桃花源农业 流民群落择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落脚,进而从事农业开发。 多为险阻、由水泉灌溉又可以耕种之地。 相对偏僻地区。军屯农业 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农业开发,以为军粮供应。 多为平原丘陵地区。 前期苏北、襄阳等地为主,中后期天门、九江等地为主。A.农业经营的商品化程度高 B.地理特征决定农业组织形式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D.国家主导江南农业经济开发34.西晋颁布平民的占田、课田令,规定占田限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30亩;而需要收取租税的土地为男子50亩、女子20亩,这一举措(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促进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D.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35.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一直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该朝代是( )A.西汉 B.东晋 C.隋朝 D.北朝36.表为某研究者整理的江南五大时代的表格,其中南京成为核心的成因是( )名称 朝代 核心 成因长江时代 东晋南朝 南京运河时代 隋唐 扬州钱塘江时代 南宋 杭州太湖时代 明清 苏州海洋时代 晚清 上海A.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B.大运河的开凿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埠 D.工商业的发展37.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出生即可“坐致公卿”,甚至连最起码的道德文化素养、政治统治之术也不必要去学习和具备。导致此现象出现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8.南北朝时,萧梁与北魏相继开展了祭祀用牲制度改革。梁武帝两次改革“牛牲”,先是要求祭祀用“大脯”取代整牛,随后又用“大饼”取代“大脯”;北魏孝文帝也规定“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整牛)。”这些改革反映出当时( )A.宗教信仰发生显著改变 B.战乱导致牛的数量骤减C.南北制度改革相互影响 D.农业生产被统治者重视39.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A.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B.加剧民族政权分化C.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D.导致门阀垄断政权40.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人王肃初到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王肃与高祖(北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这反映了当时( )A.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 B.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C.南北文化走向了统一 D.国家统一的趋势增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41.(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某学生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所作思维导图局部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及其内容?特征是什么?(5分)材料二中A、B所代表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5分)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商鞅认为人有“好利恶害,喜利畏罪”的自我之心,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报)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战国时代,农耕系统的关键绩效指标为粮食生产能力,作战系统的关键绩效指标是对外作战能力。因此商鞅规定:凡斩获敌甲士一首级者,赐爵一级,赐田一顷,宅一亩,可役使一人为奴仆,若为官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明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摘编自方松森《浅谈商鞅变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材料二 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落脚点。(4分)(2)阅读材料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扼要概述其历史意义。(6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D C A C B C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A C C A D A B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A C D A B B C B B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A C B B A C D A B41.(1)制度及内容:反映出秦始皇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3分)特征:中央大权由皇帝一人裁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2)A郡国并行制(1分)B推恩令(2分)政治措施:任用酷吏治理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2分)42、(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制。(3分)落脚点:富国强兵。(1分)(2)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如写修订律令,行班禄制,颁布均田令,行三长制,仿汉人官制,兴学校,亲祭孔子等亦可)(3分任意3点)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docx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