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印高二文科)嘉陵一中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考试范围:选必1--7课;纲要上、下相关内容 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01.【答案】B【详解】本质题。时空: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之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较为松散;周实行分封制后,周王室与诸侯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变化说明了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未涉及内外服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属于分权政治,并没有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排除C项;此时还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02. 【答案】B【详解】推断题。时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出土的秦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说明重视文书制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瘠(毕),勿敢留”得出文书管理效率较高;“发伪书,弗智(知),赀(没收、罚没)二甲。”说明对于造伪书者惩罚严厉,总之,体现了秦朝的文书管理制度严密高效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文书的制作格式,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说明实行严格的文书制度,并不仅仅是凸显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中对制造伪书实行严刑峻法,并不是文书传递靠严刑峻法,排除D项。03. 【答案】D【详解】推断题。时空:世界上古(斯巴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巴达虽有国王,但两位国王相互牵制,且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拥有一定权力,说明斯巴达的统治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D项正确;国王职位世袭,长老院由贵族担任且终身任职,说明国王和长老院拥有较大权力,故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有实际最高权力,排除A项;斯巴达的两位国王权力平等且彼此牵制,长老院成员一旦当选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有一定权力,这种权力分配不能简单地说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制衡,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表明斯巴达权力分配问题,未涉及到强化官员的廉政建设,排除C项。04. 【答案】A【详解】目的题。时空:18世纪后期(美国)。根据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吸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新增了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和所学可知,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目的是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A项正确;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防止封建专制势力复辟的说法,排除B项;美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非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排除C项;黑奴和白人自由民在国会的议席划分问题,缓和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排除D项。05. 【答案】D【详解】原因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和所学知识可知,鲁迅的失望源于民主共和制度屡遭破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民主政治实践艰难,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已开始近代化转型(如民族工业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体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鲁迅的失望主要针对政治实践而非民众思想,排除C项。06.【答案】A【详解】推断题。时空: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下的第一个“国有银行”,它建设了统一的中央苏区货币体系,其货币发行实现货币金融的统一,A项正确;苏区大多位于各省边远农村,并没有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而且材料中的货币都是小面额的,“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苏区的收支情况,无法得出“保证苏区的收支平衡”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人民政权是指人民掌握政权,材料内容与D项无关,排除D项。07.【答案】B【详解】本质题。时空:21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将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首次变为‘规划’”“将以往‘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为‘经济发展方式’”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提法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说明改革在不断深化发展,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排除D项。08. 【答案】D【详解】本质题。时空:北宋中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描述批评王安石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安,D项正确;“完全歪曲”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缺陷,并未涉及其目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变法必须顺应民意,排除C项。09. 【答案】C【详解】影响题、本质题。时空: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实行代耕制度,基础是个体农耕;1956年取消代耕,实行优待劳动日,因为农业合作化已经基本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代耕已经不适应现实,C项正确;土地改革本身有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但材料中的变化并不强调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业化关系不大, 且我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说法错误,一定程度上材料体现这一时期降低了军、烈属优待标准,排除D项。10. 【答案】A【详解】推断题。时空:汉末至魏晋时期(中国)。此题以汉魏之际选官制度的变迁设计试题情境,考查推行九品中正制的目的。据材料可知,汉末察举制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士人“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再加上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流离失所,难以详细核查其背景和具体情况,导致察举制失去其选拔人才功能,故魏初改行九品中正制,以才能和门第为选拔标准,有利于为国家选拔人才,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相较于察举制,由中央设的中正官进行人才评定,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排除B项;推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观目的之一是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的,而巩固了世家大族统治是产生的客观效果,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选官,无法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项。11. 【答案】B【详解】本质题。时空:唐代(中国)。根据“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可得出薛元超觉得他没有凭借科举考试入仕,是人生一大遗憾,根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唐代通过渐变式改革,既维护了贵族集团利益(保障初期稳定),又逐步扩大科举选贤范围,使很多寒门学子步入仕途,最终实现选官标准从“血缘世袭”向“德才考核”的转变,B项正确;门荫制在唐代始终存在,只是后期影响力下降,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涉及官员考核管理,仅体现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且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 【答案】C【详解】目的题。时空: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开始采取浮票制,即在科举考试之时每个考生需持一张浮票,浮票上详细记载着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可凭浮票来识别考生的身份”并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历史上科举考试的作弊手段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为了防止“枪手”替考,到宋代,科举考试实行了“浮票制”—详细记录考生的身高,体貌,有无胡须、胎痣等明显特征;同时实行“结保制”,以进一步确保考试人员身份的准确性,其目的是客观公正的选拔人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浮票制”“结保制”,均是保障考试人员身份的准确性,而不是维护士族阶层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完善,其目的是保障考试公平公正,不仅仅是拓宽平民的入仕途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浮票制”“结保制”,均是保障考试人员身份的准确性,而不是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D项。13. 【答案】A【详解】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853年,议会……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已进入后期,社会管理复杂度大幅提升。政府需要更高效、专业的行政体系来应对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挑战。这种改革旨在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提升行政效率,符合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专业化、稳定官僚体系的需求,A项正确;虽然考试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但文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行政效率,而非直接体现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排除B项;克里米亚战争确实暴露了英国行政低效问题,但其直接动因更可能是长期积累的行政问题,而非战争本身,排除C项;1853年的报告仅是改革开端,英国彻底废除政党分肥制需等到1870年枢密院令的颁布,因此“彻底改变”不准确,排除D项。14. 【答案】B【详解】本质题。时空:19世纪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模范求职者》”“要么给官,要么拿命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政党分肥制是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任期有限,新上任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利益,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造成腐败泛滥等弊端,而且漫画人物是“刺杀了美国总统的凶手”,这表明官制改革已成迫切需求,B项正确。政党分肥制度是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任期有限,新上任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利益,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造成腐败泛滥等弊端,这与“发展成熟”不符,排除A项;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掌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1883年美国文官制度才建立,排除D项。15.【答案】A【详解】推断题。时空:近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对新式学堂学生给予超出一般水平的优厚补贴,由此可推断出新式学堂招生面临较大困难,政府不得不以提高待遇的方式保障生源,A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是指给学堂毕业者奖励出身并授予官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仅凭教育经费投入不能推知清政府的总体财政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旧教育的比较,不能看出清政府的偏重态度,排除D项。16.【答案】D【详解】影响题。时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根据“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任命国民党员担任国家官员,因此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一规定下这些国民党员不需要考试,因此不是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这一规定使得官员的任命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C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17.(25分)【答案】(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任答两点,4分)影响: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人们体质;影响传统文化;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任答三点,6分)(2)积极作用:减少了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也有利于政治稳定;更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任答三点,9分)(3)认识: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任答三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从记载的文献看,中国古代蓄养动物起步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种类丰富;根据材料“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凡酿蜜蜂普天皆有”“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多种类型的肉食来源,增强人们体质;根据材料“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影响传统文化;不同的物种有助于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于后世而言,古代动物蓄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可知,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是国家名义的动物保护,减少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宋代动物保护诏令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根据材料“《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可知,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根据材料“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可知,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也有利于政治稳定;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18.(12分)【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郡县制度(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具有守正创新的特征。(3分)论证: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是“如身使臂”,保障中央集权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县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区划,在2000多年的传统国家制度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出其稳定性。随着时代发展,广义上的郡县制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增设州刺史监察地方,同时以郡统国。唐宋时期,分设道和路监察地方。宋朝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并设立“四监司”分化事权。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并为后世沿用。明清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边疆治理。历代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作出的政策调整,体现出极大的创新性。(9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方面承袭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国家治理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具有守正创新的特征。(1分)【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可知,制度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中华文明不断呈现新形态的核心表现,制度体系包括了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等。根据题意,从制度体系的局部或整体,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度(或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守正创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郡县制的产生及推广;县长期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区划;汉武帝设州刺史监察地方;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宋代设立“四监司”分化事权;行省制的开创及沿用等方面说明,例如: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战国,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是“如身使臂”,保障中央集权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县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区划,在2000多年的传统国家制度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出其稳定性。随着时代发展,广义上的郡县制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增设州刺史监察地方,同时以郡统国。唐宋时期,分设道和路监察地方。宋朝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并设立“四监司”分化事权。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并为后世沿用。明清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边疆治理。历代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作出的政策调整,体现出极大的创新性。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方面承袭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国家治理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具有守正创新的特征。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15分)【答案】(1)特点:广泛的代表性;管辖区域由点到面;政权由民主选举产生;机构与职能较为全面;具有法律保障;重视行政监察;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任答三点,6分)(2)参考示例:论题: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民主的探索。(2分)阐述: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解放区日益扩大,许多根据地连成一体,探索新型政权管理模式提上日程。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这揭开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序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等。“综理全华北区政务 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等职责,设人民监察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加强行政监察。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为恢复和发展华北经济创造了条件,为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使华北的党政军领导实现了统一,有利于调动各区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总之,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7分)(“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特点根据“ 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管辖的区域由点到面,而且政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根据“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北人民监察院、华北人民法院等”得出机构与职能较为全面;根据“当时大行政区的民主政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是相当重视,如《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华北人民监察院为行政监察机关,设人民监察委员会,以院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之人民监察委员5人至9人组织之,其任务为检查、检举并决议处分各级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营企业人员之违法失职、贪污浪费及其他违反政策、损害人民利益之行为,并接受人民对上述人员之控诉’”得出具有法律保障;重视行政监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拟定论题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民主的探索。结合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的背景、职责和影响等内容进行阐述,如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解放区日益扩大,许多根据地连成一体,探索新型政权管理模式提上日程。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这揭开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序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等。“综理全华北区政务 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等职责,设人民监察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加强行政监察。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为恢复和发展华北经济创造了条件,为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使华北的党政军领导实现了统一,有利于调动各区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嘉陵一中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试题卷)(考试范围:选必1--7课;纲要上、下相关内容 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01.在西周分封之前,各诸侯国实际上是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实行分封以后,诸侯国则成了周王室在地方上的政权机关。这一变化说明分封制( )A.发展了商代内外服制度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确立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02. 如表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具体内容(部分)。由此可知,秦朝(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瘠(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发伪书,弗智(知),赀(没收、罚没)二甲。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A.文书制作格式标准规范 B.文书管理制度严密高效C.文书话语凸显中央集权 D.文书传递依靠严刑峻法03. 斯巴达的国王有两位,职位世袭,两个国王权力平等,彼此牵制;除国王外的28位长老院成员由年满60岁的贵族担任,一旦当选,终身任职;而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有讨论权和表决权。由此可知,斯巴达( )A.公民大会有实际最高权力 B.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制衡C.注重强化官员的廉政建设 D.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04.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吸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新增了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这种“纵向分权”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 )A.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防止封建专制势力复辟C.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缓和南方与北方的矛盾05.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失望、颓唐”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发展举足不前 B.君主专制体制长期存在C.民众思想仍旧封闭保守 D.民主政治实践举步维艰06.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根据拥有基金的多少发行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等小面额纸币、银币和铜币(见下图)。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的货币发行( )A.实现货币金融的统一 B.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C.保证苏区的收支平衡 D.体现人民政权的性质07.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首次变为“规划”。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以往“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这些变化说明( )A.工作中心的重大转移 B.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C.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08. 对于王安石变法,时人描述为:“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这一描述( )A.曲意渲染完全歪曲事实 B.揭示了变法掠夺财富的目的C.强调变法必须顺应民意 D.反映了变法执行的某些缺陷09. 从1950年起我国在农村广泛推行代耕制度,即军烈属家庭缺乏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由政府出物资请人代为耕种。1956年,农村的代排制度逐渐取消,开始推行优待劳动日制度,即给予军、烈属家庭一部分劳动日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家庭。这种变化( )A.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C.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D.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10. 汉末人才选拔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故士人逐渐重视结交名士。然“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再加上“士流播迁,详核无所”,致“天朝(朝廷)选用不尽人才”。故魏初中央设中正官,“品其才第……量人授职”。由此可见,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A.有效选拔治国人才 B.促成选官权力下移C.巩固世家大族统治 D.确保选官公平公正11. 《新唐书》记载唐政府规定:“一品子正七品上叙,以下递降,直到从五品子,从八品下叙,并且孙降子一等,曾孙再降子一等。”《唐语林》记载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直到很多寒门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动人故事。这说明唐代( )A.官员完全由科举产生 B.选官标准在逐渐变化C.官员的管理更为严格 D.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12. 宋代科举考试开始采取浮票制,即在科举考试之时每个考生需持一张浮票,浮票上详细记载着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可凭浮票来识别考生的身份。此外,还实行结保制,考生必须获得若干人的连保才能参加考试,考生有作弊行为则连保人都要受到处罚。宋代这些科考细则,意在( )A.维护士族阶层的特权 B.拓宽平民的入仕途径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13. 19世纪以前,英国行政权集中于国王,官员任免实行恩赐制。1853年,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反对以应用技术及专门知识为考选条件;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按成绩分派工作。这一变化( )A.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需要 B.体现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原则C.根源于克里米亚战争问题暴露 D.彻底改变了英国的政党分肥制14. 1881年,一幅名为《模范求职者》的漫画(下图)在美国广泛传播。画中人物为刺杀了美国总统的凶手吉托奥。他右手握枪,左手的纸上写着“要么给官,要么拿命来”。这反映出当时( )A.政党分肥制度发展成熟B.对官制改革的迫切需求C.三权分立体制受到冲击D.文官制度恶化社会环境15. 晚清新式学堂举办之初,不仅不收取学费,每月还发给一定的膏火补贴和奖赏银。1860年京师同文馆初建之时,学生不分等第,按月发给白银三两。后开办的洋务学堂,膏火银一般都在三到四两。京师大学堂常年经费十八万余两,其中膏火银就有近四万两。据此可推知( )A.近代教育推广面临阻力 B.学堂选官制度兴起C.国家财政危机有所缓解 D.朝廷偏重新式教育16.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 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 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 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宋代动物保护诏令的积极作用。(9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6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民族。制度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中华文明不断呈现新形态的核心表现。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不断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如图所示)的不断发展。——摘编自卜宪群《谈谈“中国特色”的历史内涵》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从制度体系的局部或整体,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大行政区民主政权。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机构与职能,以华北人民政府为例来说明。该区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设委员27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北人民监察院、华北人民法院等。华北人民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并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及华北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之施政方针及决议案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当时大行政区的民主政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是相当重视,如《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华北人民监察院为行政监察机关,设人民监察委员会,以院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之人民监察委员5人至9人组织之,其任务为检查、检举并决议处分各级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营企业人员之违法失职、贪污浪费及其他违反政策、损害人民利益之行为,并接受人民对上述人员之控诉。”——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近代后编(1919~194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试题(答案).docx 历史试题(试题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