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内蒙古浑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000年)的聚落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变化折射出图例60·010万平方米落O138方平米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早期龙山时代晚期A.农耕技术取得局部突破B.先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C.社会层级分化趋势明显D.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3.初唐至盛唐时,文人常以闲适心境描写田园生活,如王绩称:“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中唐德宗以后,诗人的创作内容则日趋沉重,且愈发关注下层社会,如孟郊写道:“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衰白)”。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A.赋税制度变革的社会影响B.官僚体系膨胀的消极后果C.儒家民本理想的实施障碍D.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壁垒【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W-G4.《史记·赵世家》记载:程婴携赵氏孤儿“俱匿山中”,十五年后复仇。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则记叙道:程婴携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门下,使其认仇为父、习仇之艺,二十年后手刃仇敌。这一情节变动①蕴含着时代政治的隐喻色彩②体现了对戏剧张力的艺术追求③背离了儒家伦理的价值取向④标志文学艺术开始通俗化转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但这并没有让国家的所有百姓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之中。他们的出路最终是向社会的下层流动,沦为乞丐等。这反映出A.城市化加剧农村经济依附性B.近代前夕盛世下的危机C.传统经济结构阻滞转型效能D.城乡流动伴随阶层固化6.下表为1840~1889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北京、芜湖、昆明、太原五地活动的人数变化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当时时期1840~1849年1850~1859年18601869年1870~1879年18801889年城市上海5人8人约20人约60人约100人北京无记录2人5人8人14人芜湖无记录无记录无记录2人15人昆明无记录2人4人8人12人太原无记录无记录2人5人10人①条约体系的深化②西学东渐的发展③列强侵略方式的剧变④列强殖民势力的扩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民国初年,“在商言商”是多数商人恪守的信条。商界虽要求增加参议院席位,其意图仅为“使政府有所咨询,而商人得以陈述商情…庶于官商交际之间,无扦格(互相抵触)不通之弊”。由此可知,当时A.商人群体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B.资产阶级未能引领革命发展方向C.民主政治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社会政治实践8.据老红军方桂英回忆:1933年2月,作为儿童团团员的她在和同伴巡逻时发现两人慌张入城。盘问时对方自称是逃壮丁的农民,欲向红军汇报敌情。方桂英仍存疑,直到村苏维埃主席到来并验明路条证实身份后才放行。这反映出,当时苏区A.基层管理的严密有序B.治安管理的军事化特征C.革命动员范围的普及D.群众性监察制度的覆盖9.1948年5月,南通大生纺织公司在香港成立“南生行”,负责纱布外销和外汇结算,并迅速在广州、台湾设立分销处拓展外销渠道;同时,依托“南生行”的运作,公司在上海、广州、台湾等地的纱、布货款,得以以港币、美元的形式汇存于香港银行、美商大通银行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列强对华资本控制的强化B.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期C.全国市场陷入分裂与隔绝D.国统区经济秩序趋于崩溃【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W-G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考查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可知,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该地区呈现出中小型聚落数量减少和超大型中心聚落出现的显著变化。这一现象表明,人口、资源和社会权力正逐渐向少数中心聚落集中,标志着社会结构从相对平等向等级化、复杂化演变。超大型聚落很可能已发展为兼具政治、军事和宗教功能的“中心聚落”,出现了能调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社会权威(氏族贵族或早期首领),社会层级分化日益明显,这是迈向国家文明的重要步骤,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任何与农耕技术相关的具体证据(如农具改进、耕作方式变化、农作物产量提升等),大型聚落的出现虽可能与农耕发展有关,但并非材料直接反映的核心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同一区域内聚落规模的变化,未涉及空间范围扩大,故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浑河下游单一区域的聚落变化,未体现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互动(如物资交换、联合祭祀等),无法推出“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的结论,故排除D项2.D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开发与文化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是地域开发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政权对峙下的区域交流增多。在地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民众生产生活还是地方治理,都需要对“山川地理、民俗物产”形成系统认知一民间博物典籍对这些内容的集中记载,正是这种现实认知需求拓展的直接体现,且材料中《南州异物志》《南方草木状》等聚焦“南方”的著作盛行,也与南方开发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故D项正确。正史《地理志》聚焦政区沿革,说明官方学术在其关注领域仍有主导性,民间博物典籍兴起是知识领域的拓展,而非官方主导地位被削弱,故排除A项;民间博物典籍是对地理、物产等知识的记载,并未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传统经史仍是当时知识的核心,故排除B项;学者游历可能提升地理认知,但材料强调的是民间对山川物产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源于地域开发的实际需求,而非单纯依托游历,故排除C项。3.A考查唐朝社会变迁与诗歌风格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盛唐时期推行租庸调制,士人享有一定赋役豁免特权,故王绩诗中可见闲适心境;中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征税标准,扩大纳税面,士人阶层亦须承担赋役,经济地位与社会压力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因而转向沉重并关注民生。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赋税制度变革对士人群体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故A项正确。“官僚体系膨胀”指官员数量增多、行政机构冗余,材料中未提及“官僚数量”“行政效率”等与体系膨胀相关的信息,故排除B项;民本思想是贯穿中国古代的长期存在,而材料揭示的是一场具体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德宗时期)的制度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变化:且材料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描写,未提及理想与实施的关联,故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指不同阶层间的上升或下降,材料未提及阶层流动的障碍(如科举限制、门第垄断等),诗歌内容聚焦“赋役负担”,与阶层流动无关,故排除D项。4.A考查元朝的政治与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施民族分化政策,汉族士人仕途受阻、社会地位低下,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表达政治诉求,常借文学创作寄托情感。《赵氏孤儿》中认仇为父、隐忍复仇的情节,并非单纯的故事虚构,而是暗含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忍辱负重、伺机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寄托,反映了元代特殊背景下的政治内涵,具有强烈的政治隐喻色彩,①合理;“认仇为父”的情节设计增强了剧情悬念,习仇之艺后手仞仇敌的结局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干扰性,是典型的“追求戏剧张力”的艺术手法,②合理,故A项正确。元杂剧虽设计“认仇为父”的情节,但其本质仍是通过诛杀奸臣以维护“赵氏忠良之后”的正义,坚守了“忠君、守信、惩恶扬善”的儒家伦理思想,③有误;“通俗化”强调语言直白、情节易懂等,而材料中的情节变动是时代政治诉求与艺术手法创新的表现,与之无关;且宋代话本、金代诸宫调等早已出现通俗化趋势,④有误,故排除其他三项。5.B考查清朝社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中期处于中国“近代前夕”。商业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规模扩大,这些是社会经济层面的“繁荣”表现;与此同时,部分人群难以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向社会下层滑落沦为边缘化群体,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不足”,反而加剧了社会分化,隐藏着社会矛盾激化的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农村经济依附性”(如农民对地主、农业对商业的依附),仅涉及“部分人无法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故排除A项;材料中城市工商业吸收就业的能力不足,可反映传统经济结构制约社会转型效能,但不是“阻滞”,故排除C项;材料中部分人向社会下层移动是“无法融入经济活动”的被动结果,并非“城乡流动(如农民主动进城)”的伴随现象;同时,材料核心是特定群体被系统性排斥导致阶层下滑,并非阶层间流动受阻,故排除D项。6.B考查近代列强侵华与中西文化互动。根据材料可知,1840~1889年,法国传教士在华活动呈现出人数不断增多、有沿海向内地拓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4年《黄埔条约》首开“允许法国在通商口岸传教”特权:1858年《天津【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W-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10月10日质量检测(WG).pdf 历史答案-10月10日质量检测(W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