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蓬溪中学高2025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凌家滩文化遗址的墓葬区中发现,大型墓葬均位于祭坛周围,随葬品丰富且多为玉器;而中小型墓葬分布较远,随葬品稀少。这一现象反映出该文化( )
A.手工业技术领先其他地区 B.社会等级分化已较为明显
C.形成了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 D.农业生产水平高度发达
3、下列资料对商周历史都有一定记载,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4、自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起。《尚书》中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即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纣王的暴君形象。这种做法旨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强化祭祀活动
C.构建政治认同 D.推进家国同构
5.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C.诸侯权力依赖军事征服 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6、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
A.夏朝礼仪制度复兴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夏王的权威被神化
7、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记载,比如黍、稷、粟、麦、稻等农作物均有出现,施肥、贮藏、酿酒、种桑养蚕等亦有记载。这说明当时( )
A.以占卜决定军国大事 B.奴隶制经济发展至巅峰
C.农业是重要生产部门 D.井田制雏型出现并发展
8、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出现了一些大诸侯国,这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诸侯国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9、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
B.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10.某校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11、商鞅力主废除世卿世禄制,禁止私斗,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要求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并规定从具有军功爵的人中选拔和任用官吏。这些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2、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13.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下列人物中与该思想学派有关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1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15.《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
A.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
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16、图所示的中央官僚机构创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7.战国时期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灵渠
18.秦朝建立后,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诸多礼仪突显皇帝的独尊地位。此外,秦朝还统一度量衡,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上述举措( )
A.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升 B.消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19.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群盗罪,赃一钱以上就要斩去左脚,还要处以黥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赋役繁重 B.赏罚不明 C.刑法严苛 D.世风日下
2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春秋列国争夺霸权的战争 B.刘邦反抗项羽的正义之战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D.两大集团争夺政权的战争
二、材料题(3题,共4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三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
(1)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归纳文化遗存分布的历史信息。(4分)
(2)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材料论证此观点。(6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一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
材料三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图一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它是何时开始实行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6分)
(3)以上所述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6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6分)
第 2 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