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初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初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曹妃甸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10月初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A B A C A B C D D D C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D B D C B C D C B A B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31题11分,32题16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学派:①墨家;②儒家;③法家。(3分)
共性:重视贤能之士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2分)
(2)社会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需人才治国;阶级上,士阶层崛起。(其他答案意思对也可)(6分)
32.(1)必要性:盐铁私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铸币混乱,王国实力膨胀对抗中央;巨商富贾资产雄厚,危害社会秩序。(6分)
(2)措施:实行盐铁官营;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设刺史制度,进行巡视监察;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推行均输平准。(6分)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4分)
33.(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各地;冶铸业和造船业技术精湛;农村集市涌现;商业城市兴起;贸易范围广泛;货币经济逐渐发展。(5分)
(2)条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较为优越;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多元性。(其他答案意思对也可)(6分)曹妃甸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10月初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距今约7—5万年。经过2年的考古挖掘,专家们发现了大量远古人类的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包括(  )
A.石制用品碎屑 B.小麦种子遗存 C.黑陶陶罐残片 D.祭坛神庙遗迹
2.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西北面的塘山、狮子山等地新发现20处水坝遗址,这些水坝兼具防洪、灌溉、运输功能。经科学测算,该水利系统需移动土石方288万立方米,相当于胡夫金字塔体积的2/3,至少需要千人持续工作十年。这体现了良渚社会(  )
A.水利设施推动稻作农业发展 B.具备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C.已掌握先进的铁器冶炼技术 D.宗教信仰驱动大型工程建设
3.有学者指出:“从仰韶晚期至龙山时代,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人群迁徙、文化互动的一次高峰,而中原则是人群迁徙的中心地域。这种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加强了史前中国各区域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海岱、江汉、北方等多种区域文化在中原地区攻防、进退、互融、互渗。”这一论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  )
A.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B.以区域间的战争为基础
C.是各地区独立发展的结果 D.基于中原文化向外扩展
4.中国古代关于三皇的传说众多,名称众说不一: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关于这些神话传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B.反映中国境内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C.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的文字 D.体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5.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  )
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
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
6.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可以在诸侯国设置“监”,委派史官,还任命诸侯国的上卿负责统军治民。以上措施表明当时(  )
A.垂直管理体制建立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天子加强地方控制 D.分封诸侯相互牵制
7.西周中期,矩伯以田为代价,从卫那里先后两次换得礼玉和皮币;一个贵族用“林孤里”的土地换取了另一个贵族的马车以及有关车饰和配件。这些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井田制有所松动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成
C.商品经济较发达 D.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8.在殷商统治者看来,天命可以永远为商王家族所秉承,即便将要灭国之时商王也依旧相信自己受命于天、政权永固。而周人却提出“唯命不于常”,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据此可知,周人的天命观(  )
A.认为天命变化无常无法理解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认为天意体现劳动者的意志 D.蕴含了人对自然的敬畏
9.春秋时期,齐国的田氏原本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因避乱来到齐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田氏通过施恩百姓、收买人心等方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权,最终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B.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C.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分封制下诸侯权力不断扩大
10.商周以来,惟有祭祀祖先和军国大事方可铸(铜)器铭文,且对字体和格式均有规范要求。至战国,诸侯器铭内容繁多,但不再严格遵循前代范式,如晋国采用韵文形式,楚国则流行鸟虫书等艺术字体,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艺术逐渐成熟 B.青铜铸器的功能弱化
C.学在官府局面延续 D.礼制式微的时代特征
11.《左传》记载,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吴国,其君主自称是周文王伯父太伯的后代;《国语》称“荆蛮”之地的越国,先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宗法制度的普遍推行 B.民族矛盾的逐渐消除
C.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 D.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12.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13.《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认为(  )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B.统治者要与民休息
C.统一有利于结束战争 D.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14.始皇帝除自封“皇帝”外,还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秦始皇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旨在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C.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意在推行阴阳家的五行说
15.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6.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指(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厉行法治,严刑酷法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
17.秦朝对公文制度有严格要求,“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文书积压则“以律论之”;秦简《行书律》更细化文书传递时限,违者罚甲盾。该制度设计的目的(  )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决策失误 C.维护社会稳定 D.精简官员队伍
18.丞相李斯上书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这反映出李斯主张(  )
A.以严刑峻法加强专制统治 B.统一思想以维护政治稳定
C.扩大政府官员的培养范围 D.明定规制以确立官学体系
19.有学者在论及“中国”一词的渊源时表示,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代表一个具有明确政治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人人心,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的统一(  )
A.开创了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B.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确立了古代中国的基本疆域 D.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
20.西汉建立后,刘邦直接统治的区域只有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十五郡;而函谷关以东大多分给了异姓诸侯,他们的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基于这一现状,统治者实行(  )
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中外朝制度
21.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臣、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至沓来。中国的纺织品,经新疆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西域的奇珍异宝进入中国内地。经此通道实现了物种和产品的大交换,各民族得以分享文明成果。由此可见,这条通道(  )
A.促成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成为中西方畅行无阻的桥梁
C.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2.东汉时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豪强地主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成为维护皇权的力量 B.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 D.有利于基层地方治理
23、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东晋的士族专权
C.九品中正制破坏 D.宗室贵族争权
24.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特征之一是孝子图画像的流行以及类似的道德劝解主题画像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当时(  )
A.壁画艺术的空前发展 B.民族政权的更迭频繁
C.民族交融的逐步加强 D.民族隔阂的完全消弭
25.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
选项 材料 解读
A (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B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
C (宋)张洎: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 (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
26.义仓是隋朝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隋文帝开始设立时以民间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开皇十五年以后转变成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的赈灾防灾组织。开皇十六年,中央政府又以诏令的形式进一步确定将义仓统一称之为社仓,并统一在县设置。社仓的设置(  )
A.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B.消除了自然经济的弊端
C.推动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维护了隋朝的长治久安
27.唐代盛行的马球活动,是唐太宗见“群蕃街里打球”后提倡而普及的。受突厥“男子好樗蒲,女子好蹴鞠”之风影响,唐代普遍开展女子蹴鞠运动。据此可知,唐代(  )
A.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28.唐太宗平定四夷后,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这反映出唐朝(  )
A.边疆治理呈现灵活务实性 B.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C.存在严峻的藩镇割据隐患 D.恪守一体而治的治国思想
29.756年,唐玄宗下诏赋予地方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责。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安史之乱 B.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C.助长了奢靡风气 D.激化了唐末社会矛盾
30.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举措。这些举措(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C.促使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 D.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31题11分,32题16分,33题13分,共40分。
31.如表为百家争鸣中部分思想家的言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争鸣与“共鸣”
序号 内容
①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②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③ “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
(1)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言论各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主张,其共同的主张是什么?(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1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材料2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
——《汉书·食货志》
材料3 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汉初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以上问题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影响。(1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1 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南方地区适宜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农村集市。南方的城市如建康、扬州等日益繁荣,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商人们通过水路和陆路进行贸易,不仅贸易范围覆盖江南地区,还与北方及海外进行交流。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2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纺织业,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畅销各地。南方地区的铁器制作技术日益精湛,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造船业更是发达,南方所造船只不仅用于内河航运,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降低商税、规范市场秩序等。同时,货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铜钱的流通量增加。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1、2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