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期第一次化学综训试题 2025.10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考生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与“创文”不相符的是A.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B.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C.减少城市雾霾,提倡公交出行 D.为了增加节日气氛燃放烟花爆竹2.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造型设计中涉及多种工艺。下列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模具浇铸青铜部件 B.将丝线编织成寿字盘长结C.把玉石雕刻成装饰配件 D.给陶瓷部件上釉烧制3.酒精是常用的家庭消毒剂,明明同学就酒精为何能杀菌消毒产生了疑问。就明明的疑问“酒精为何能杀菌消毒”,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 C.进行观察 D.得出结论4.实验安全无小事。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是A.实验过程中戴好护目镜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C.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6.聪聪小李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将注射器的活塞从A向B 推进时,如果B.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D.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生产氮肥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10.5克氯酸钾(1克以下用游码),放好砝码和称量物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A.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B.减少氯酸钾 C.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D.增加氯酸钾9.15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10L的便携式钢瓶中,下列关于该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B.氧分子的间隔变小C.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D.氧分子的体积变小10.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B.化学变化会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D.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但做保护气的气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11.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A.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B.水蒸气液化为水所占体积减小——分子间间隔变小C.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1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B.阳光下湿衣服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几个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选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②二氧化碳属于有害气体③工业上采取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反应④硫在纯氧中燃烧时会产生了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⑤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生成二氧化碳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14.科学探究离不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15.实验小组按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图2表示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M点时导管口会冒出的气泡是氧气B.在图1的N 点时刻,导管口无气泡放出C. P点得到的固体属于纯净物D.图1中的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16.研究常见物质的性质据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图1集气瓶中的水可用 代替;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 。(2)在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a.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放出热量;c.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其中能证明细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标号)。(3)某同学在该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不可能的原因有 (填标号)。A.铁丝太粗B.集气瓶底部忘了留少量水C.集气瓶中氧气的浓度太低D.点燃系在铁丝上的火柴后,太早伸入集气瓶中(4)图2集气瓶中加入的水的目的为 。(5)将两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按图3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A、B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A 中燃烧比在B中燃烧更旺。从以上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的性质有 、。17.工业制取氧气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包括分离液态空气法以及膜分离法,下图是工业上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1)对空气降温加压可得到液态空气,常温下空气比水易被压缩的原因是 ;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中先被分离出来的是富氮(主要成分是氮气),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 (填“高”或者“低”);从物质的分类角度考虑,富氮属于 (填“纯净物”或者“混合物”);分离出的富氮可用作保护气是因为 ;(2)膜分离法的技术原理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而其余气体不能透过,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氧分子比氮分子体积 (填“大”或“小”),这一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者“化学”)变化;(3)绿色植物在光照和叶绿素的条件下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糖类,这就是我们生物学中提到的生物制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8.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常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请回答问题。(1)根据绿色化学的理念,你认为甲、乙、丙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2)同学们到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些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①写出仪器的名称:a②实验室用一种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选择装置A 作为发生装置,老师提出A 装置存在不足,原因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若用D 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填“集气瓶中”或“集气瓶口”),若用E收集氧气,当看到现象时,开始收集氧气。③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来制取氧气,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④小军同学选择A、D装置后立即装好药品开始制取氧气,发现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小木条复燃,可能的原因是发生装置漏气了,由此小军提醒其他同学,制取氧气前一定要先。1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探究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1)将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如图1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 (选填“大”或“小”)。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A.固态 B.白色 C.质地较软D.能燃烧 E.难溶于水 F.受热易熔化。(2)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填字母序号)。(3)如图2,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约1~2s取出观察,可得 温度最高。(4)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产生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的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图3,将导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母火焰焰心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探究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5)如下表所示。【拓展延伸】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探究】观察白炽灯内灯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讨论】(7)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不同于蜡烛燃烧。【结论】(8)猜想 (填“1”或“2”)正确。2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试验】(1)图I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II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2)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图II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 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 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4)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5)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21.小明同学做化学试题时,根据A、B、C、D、E、F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的性质,画了以下的物质转化关系图(部分条件省略),“-”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已知A 是能供给呼吸的无色气体,B是一种黑色固体,C是一种常见的红色固体,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F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1)请写出相关物质的名称:C ;E ; F 。(2)请写出检验A物质的方法: 。(3)做铁丝在 A中燃烧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目的是 ,该反应的的基本类型是 。(4)请写出反应“A+D→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文字表达式: 。(5)请写出反应“蜡烛在A 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答案:D解析:燃放烟花爆竹会释放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污染空气,与“创文”要求不符。答案:D解析:陶瓷烧制涉及高温下矿物成分的化学变化(形成硅酸盐),属化学变化;其他选项均为物理变化。答案:A解析:明明的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阶段。答案:D解析:电器着火用水浇灭易引发触电或短路,应使用干粉灭火器。答案:C解析:验满氧气时,带火星木条应置于集气瓶口,而非瓶中。答案:D解析:活塞从A向B推进时,气密性良好会使瓶内气压增大,液面上升。答案:D解析:氧气是助燃剂,不可作燃料;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为78%;二氧化碳增加不直接归类为“严重污染”。答案:D解析:指针左偏说明左盘药品质量偏大,需增加药品(左物右码固定时反向操作)。答案:B解析:加压使氧分子间隔缩小,但分子数目和体积不变。答案:D解析: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但保护气还包括氮气等。答案:C解析:干冰是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仍不断运动。答案:A解析:分子始终在运动,温度降低仅减缓运动速率。答案:D解析:错误项为①(分解反应并非唯一)、②(CO 非有害气体)、③(物理变化)、④(纯氧中硫燃烧为蓝紫色火焰)、⑥(现象不可描述生成物)。答案:C答案:D解析:棉花用于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图2中P点为K MnO 和MnO 混合物,非纯净物。二、非选择题答案(1) 细沙;引燃铁丝。(2) c(生成新物质)。(3) B(水防炸裂,不影响燃烧)。(4) 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5) 助燃性、密度比空气大。解析:氧气支持燃烧,密度大导致A中氧气更集中。答案(1) 气体分子间隔大;低;混合物;化学性质稳定。(2) 小;物理。(3) 二氧化碳 + 水 → 光叶绿素 氧气 + 葡萄糖。答案(1) 甲(分解产物可重复利用)。(2)① 水槽。② 试管口未放棉花;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集气瓶口;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③ B;分解反应。④ 检查装置气密性。答案(1) 小。(2) D、F(可燃性、熔点属物理)。(3) 外焰。(4) C(导管过长蒸气冷凝)。(5) 蓝色;浑浊。(6) 可同时验证水和二氧化碳。(7) 物理。(8) 2。答案(1) 酚酞溶液变红;无明显变化;对照;分子不断运动。(2) 滤纸条由下至上逐渐变红。(3) 滤纸条未预先润湿酚酞。(4) 热水中酚酞更快变红;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5) 节约药品;可控制变量比较温度影响。答案(1) 铜;二氧化碳;水。(2) 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复燃则为氧气。(3)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化合反应。(4)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5) 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兴宁市实验学校、宁江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第一次化学综训试题.docx 答案与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