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答题卡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 贴条形码区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违纪标记2.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黑色签字笔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铅笔填涂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选择题填涂样例: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正确填涂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错误填涂 [×] [√] [/]第Ⅰ卷(请用 2B铅笔填涂)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1.[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11.[ A ] [ B ] [ C ] [ D ]12.[ A ] [ B ] [ C ] [ D ]13.[ A ] [ B ] [ C ] [ D ]14.[ A ] [ B ] [ C ] [ D ]三、填空题:本题共 4小题,共 14 分。 第Ⅱ卷15.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8.(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QQABZYQUoggAApBAABhCUwH4CEMQkAGACagGxAAEsAAAQBFABAA=}#}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四、实验题:本题共 2小题,共 13 分。19.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20.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五、计算题:本题共 2小题,共 23 分。21.22.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QQABZYQUoggAApBAABhCUwH4CEMQkAGACagGxAAEsAAAQBFABAA=}#}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鲁科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第一~二章(鲁科版 2024 八年级上册)。5.难度系数:0.7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探究“物体吸收太阳能的能力与什么有关”时,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个环节(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2.有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巧妙设计了斜面实验,从逻辑上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后人誉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这位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D.杨振宁3.2024年 6月 2日 6时 23分,嫦娥 6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如图所示。此时,相对于嫦娥 6号静止的是( )A.月球南极 B.地球南极 C.太阳 D.中国空间站4.中式筷子的标准长度是多少?有文化的说法是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由此推断我们国家所用的长度单位“一寸”对应的长度大约是( )A.1.1cm B.3.3cm C.5.5cm D.10cm5.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差不多为 1秒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D.人行走 5米路程所需的时间第 1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6.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多估读几位可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错误越少7.调节手机播放音量,是控制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甲、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 )A.利用声呐监测潜艇的位置 B.监测核爆炸C.用 B超检查身体 D.声波碎石机粉碎人体内的结石10.下列情景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 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 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模仿的鸟鸣声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且不全给 2分,有错选的不给分。11.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 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 B.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4m/s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前 2s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12.甲、乙两车在平直的路上由西向东运动,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这段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B.以乙车为参照物,房子向东运动C.甲车的速度一直都比乙车的速度大 D.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13.在班级开展的“小小音乐会”活动上,两个自制的小乐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如图甲是“水瓶琴”,它是由 8个相同的玻璃瓶组成,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他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图乙为“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拥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抽拉活塞,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敲击水瓶琴时,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B.如图甲,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水瓶琴时,最右边的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C.如图乙,吹哨子时,是塑料管振动发声D.如图乙,吹哨子时,向上推活塞,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14.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的危害也很大。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A.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 B.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C.在学校附近机动车禁止鸣笛 D.在高噪声环境中要戴隔音耳罩三、填空题:本题共 4小题,共 14分。15.古人的八百里加急快到什么程度?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如图的驿马日夜兼程,但每隔 20里要更换一匹驿马,一昼夜能行驶 540里(1里=0.5km),平均速度为 km/h,合 m/s。如图。若采用飞鸽传书会更快,鸽子的飞行速度在 70千米每小时到 110千米每小时。考虑到休息和觅食,若鸽子的远距离飞行平均速度约为 60千米每小时,则飞行三千里,则大约需要 h。第 3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均向西匀速行驶,两车的 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 m/s;在 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m处,在乙车追上甲车前,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向 运动。17.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尾舟习俗。敲鼓越用力,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振动的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 的。某赛队在 500m直道比赛中共用时 1min40s,则龙舟的平均速度是 m/s。18.(1)在马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装置,如图 1所示,该装置此时测得的噪声为 35分贝,这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特性。图 2是马路上常见的禁止鸣笛的标志,该措施是从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2)如图 3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来工作的;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 。四、实验题:本题共 2小题,共 13分。19.小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某一位置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第 4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1)该实验的原理是 ;(2)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增大小车运动时间,减小误差;(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选填“大”或“小”);(5)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B= m/s,vBC= m/s,vAC= m/s;(6)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发现小车全程做 (填“变速”或“匀速”)运动。20.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1)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使音叉振动 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3)若将图甲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图乙的装置,并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五、计算题:本题共 2小题,共 23分。21.如图是解放军某舰进行实弹演习时发射火箭弹的场景,发射后经过 4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 9s才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速 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试求:(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2)火箭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第 5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22.如图甲所示的小青年一边看手机一边开着电动车,结果发生了剐蹭。电动车紧急停车要经历如图乙所示的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当电动车以 1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他看一眼手机需要 2.5s,在这段时间内相当于在无人驾驶状态下以原来速度匀速行驶。该人发现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时间电动车行驶了 4m,制动过程中所用时间为 3s,电动车在这两个过程中的总距离为 9.9m。(1)在看手机时间内,电动车行驶的路程有多少米?(2)该电动车骑行人的反应时间为多少秒?(3)该电动车从发现情况到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第 6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鲁科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第一~二章(鲁科版 2024 八年级上册)。5.难度系数:0.7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探究“物体吸收太阳能的能力与什么有关”时,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个环节(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答案】A【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对照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知道,“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属于做出猜想,因此是猜想假设环节,故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 A。2.有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巧妙设计了斜面实验,从逻辑上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后人誉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这位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D.杨振宁【答案】C【解析】A.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故 A不符合题意;B.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总结出力学牛顿三大定律,故 B不符合题意;C.伽利略,通过实验改进了力学研究方法,是最早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巧妙设计了斜面实验,被后人誉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总结出力学牛顿三大定律。故 C符合题意;D.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3.2024年 6月 2日 6时 23分,嫦娥 6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如图所示。此时,相对于嫦娥 6号静止的是( )第 7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A.月球南极 B.地球南极 C.太阳 D.中国空间站【答案】A【解析】嫦娥 6号相对于地球南极、太阳、中国空间站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球南极、太阳、中国空间站为参照物,嫦娥 6号是运动的;嫦娥 6号相对于月球南极没有位置的变化,故以月球南极为参照物嫦娥 6号是静止的。故 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 A。4.中式筷子的标准长度是多少?有文化的说法是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由此推断我们国家所用的长度单位“一寸”对应的长度大约是( )A.1.1cm B.3.3cm C.5.5cm D.10cm【答案】B【解析】由生活常识可知,人的手掌长度约为 18cm,筷子的长度比人的手掌长一点,约为 25cm,因此“七寸六分”最接近于 25cm,则“一寸”的长度为25cm 7.6 3.3cm故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 B。5.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差不多为 1秒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D.人行走 5米路程所需的时间【答案】C【解析】A.人眼睛迅速眨一下,约为 0.6秒,故 A不符合题意;B.人正常呼吸一次,大约用时 3s左右,故 B不符合题意;C.人体心脏一分钟跳动 60~100次,因此跳动一次大约需要 1s左右,故 C符合题意;D.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1m/s,因此行走 5m所需的时间约 5s,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6.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8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A.测量时多估读几位可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错误越少【答案】B【解析】A.测量时,有且只能有一位估读值,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也并不能减小误差,故 A错误;B.误差不能避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故 B正确;C.测量活动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 C错误;D.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 D错误。故选 B。7.调节手机播放音量,是控制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答案】A【解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按音量键可以改变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也不是音色。故选 A。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甲、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答案】A【解析】甲、乙、丙图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甲、乙、丁波的疏密相同,则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甲、丙、丁波形相同,则音色相同,故 A正确,BCD错误。故选 A。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 )A.利用声呐监测潜艇的位置 B.监测核爆炸C.用 B超检查身体 D.声波碎石机粉碎人体内的结石【答案】B第 9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解析】A.由于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制成了声呐来检测潜艇的位置,声呐使用时发出的是超声波,故 A不符合题意;B.监测核爆炸主要使用次声波。次声波在地表至 100公里高度间的声道内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通过检测次声波可以探测核爆炸,故 B符合题意;C.B超就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相同的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利用了回声定位,故 C不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10.下列情景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 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 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模仿的鸟鸣声【答案】B【解析】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是让同学们听清楚些,不是噪声,故 A不符合题意;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属于噪声,故 B符合题意;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属于乐音,是观众要听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 C不符合题意;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模仿的鸟鸣声属于乐音,是观众要听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且不全给 2分,有错选的不给分。11.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 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 B.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4m/s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前 2s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答案】BCD【解析】A.由图像可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 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故 A正确,不符合题意;第 10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B.0~4s乙运动的路程是 8m,时间是 4s,平均速度为v s乙 8m乙 2m/st乙 4s故 B错误,符合题意;C.4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 C错误,符合题意;D.前 2s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甲乙都向东匀速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CD。12.甲、乙两车在平直的路上由西向东运动,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这段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B.以乙车为参照物,房子向东运动C.甲车的速度一直都比乙车的速度大D.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答案】AD【解析】A.由图可知,甲乙都向东运动,相同时间内甲车的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 A正确;B.乙车向东运动,以乙车为参照物,房子相对于车之间的因此距离变大,因此房子向西运动,故B错误;CD.甲、乙两车在平直的路上从西向东运动,相同时间内,甲车运动的距离大于乙车运动的距离,s由 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但不能说明甲车每时每刻的速度都比乙车快,t故 D正确,C错误。故选 AD。13.在班级开展的“小小音乐会”活动上,两个自制的小乐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如图甲是“水瓶琴”,它是由 8个相同的玻璃瓶组成,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他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图乙为“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拥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抽拉活塞,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第 11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A.如图甲,敲击水瓶琴时,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B.如图甲,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水瓶琴时,最右边的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C.如图乙,吹哨子时,是塑料管振动发声D.如图乙,吹哨子时,向上推活塞,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答案】BD【解析】A.敲击水瓶琴时,是瓶子和水振动发声,故 A错误;B.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水瓶琴时,振幅相同,最右边的水瓶装水最多,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故 B正确;CD.吹哨子时,空气柱振动发声,向上推活塞,空气柱变短,振动变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故 C错误,D正确。故选 BD。14.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的危害也很大。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A.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 B.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C.在学校附近机动车禁止鸣笛 D.在高噪声环境中要戴隔音耳罩【答案】AB【解析】A.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 A符合题意;B.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属于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 B符合题意;C.在学校附近机动车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不符合题意;D.在高噪声环境中要戴隔音耳罩,属于在人耳处于减弱噪声,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B。三、填空题:本题共 4小题,共 14分。15.古人的八百里加急快到什么程度?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如图的驿马日夜兼程,但每隔 20里要更换一匹驿马,一昼夜能行驶 540里(1里=0.5km),平均速度为 km/h,合 m/s。如图。若采用飞鸽传书会更快,鸽子的飞行速度在 70千米每小时到 110千米每小时。考虑到休息和觅食,若鸽子的远距离飞行平均速度约为 60千米每小时,则飞行三千里,则大约需要 h。第 12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答案】 11.25 3.125 25【解析】[1][2]驿马一昼夜能行驶 540里=270km,平均速度为v s 270km =11.25km/h=3.125m/st 24h[3]信鸽飞行三千里,大约需要 t s 1500km =25hv 60km/h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均向西匀速行驶,两车的 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 m/s;在 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m处,在乙车追上甲车前,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向 运动。【答案】 15 200 东【解析】[1] 由图可知,甲车在前 10s运动的距离为s 350m 200m 150m则甲车的速度为v s 150m 15m / st 10s[2] 由图可知,在 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200m处。[3] 由图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由于甲、乙两辆汽车都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17.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尾舟习俗。敲鼓越用力,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振动的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 的。某赛队在 500m直道比赛中共用时 1min40s,则龙舟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 振幅 空气 静止 5【解析】(1)[1][2]敲鼓越用力,鼓皮的振幅越大,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的振幅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第 13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2)[3]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与运动员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3)[4]某赛队在 s=500m直道比赛中共用时t 1min40s 100s龙舟的平均速度v s 500m 5m/st 100s18.(1)在马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装置,如图 1所示,该装置此时测得的噪声为 35分贝,这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特性。图 2是马路上常见的禁止鸣笛的标志,该措施是从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2)如图 3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来工作的;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 。【答案】(1) 响度 声源处 (2) 超声波 信息【解析】(1)[1]如图 1所示,噪声监测装置检测的是声音的响度。[2]声音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禁止鸣笛是防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信息。四、实验题:本题共 2小题,共 13分。19.小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某一位置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 ;第 14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2)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增大小车运动时间,减小误差;(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选填“大”或“小”);(5)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B= m/s,vBC= m/s,vAC= m/s;(6)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发现小车全程做 (填“变速”或“匀速”)运动。【答案】(1) v s (2)1 (3)小 (4)大 (5) 0.2 0.5 0.3 (6)变速ts s【解析】(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 v 得到速度,实验原理是 v 。t t(2)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上一小格距离表示 1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s(4)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 v 算出 AC段的平t均速度偏大。(5)[1][2][3]小车通过 AB、BC和 AC段的路程为sAB=4.00dm=0.400msBC=5.00dm=0.500msAC=9.00dm=0.900m小车通过 AB、BC和 AC段的时间tAB=15∶35∶22-15∶35∶20=2stBC=15∶35∶23-15∶35∶22=1stAC=15∶35∶23-15∶35∶20=3s小车通过 AB、BC、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0.400m/2s=0.200m/svBC=sBC/tBC=0.500m/1s=0.500m/svAC=sAC/tAC=0.900m/3s=0.300m/s(6)因为vBC>vAB所以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做变速运动。20.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第 15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1)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使音叉振动 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3)若将图甲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图乙的装置,并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答案】弹起 振动 放大(或明显) 转换法(或放大法) 真空【解析】(1)[1]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当用小锤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同时,由于音叉的振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会被弹起。[2]这个现象直观地展示了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3]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或明显),使其变得肉眼可见,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音叉的振动情况,从而得出声音产生的结论。[4]这种通过放大微小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3)[5]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发声,小球就不会弹起,处于静止不动,所以这表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五、计算题:本题共 2小题,共 23分。21.如图是解放军某舰进行实弹演习时发射火箭弹的场景,发射后经过 4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 9s才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速 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试求:(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2)火箭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1700m;(2)425m/s第 16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解析】解:(1)由题知,火箭弹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为 4s,所以火箭弹爆炸发出到声音传到该舰的时间t1=9s﹣4s=5ss由 v 可得该舰与目标的距离ts=v 声 t1=340m/s×5s=1700m(2)因为火箭弹通过的路程即为该舰与目标的距离s弹 s 1700m火箭弹的速度sv 弹 1700m 425m / s弹 t 4s弹答:(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 1700m;(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 425m/s。22.如图甲所示的小青年一边看手机一边开着电动车,结果发生了剐蹭。电动车紧急停车要经历如图乙所示的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当电动车以 1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他看一眼手机需要 2.5s,在这段时间内相当于在无人驾驶状态下以原来速度匀速行驶。该人发现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时间电动车行驶了 4m,制动过程中所用时间为 3s,电动车在这两个过程中的总距离为 9.9m。(1)在看手机时间内,电动车行驶的路程有多少米?(2)该电动车骑行人的反应时间为多少秒?(3)该电动车从发现情况到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12.5m (2)0.8s (3) 2.6m / s【解析】(1)骑电动车的速度为v 18km / h 5m / s由 vs 得,在看手机时间内,电动车行驶的路程为ts vt 5m / s 2.5s 12.5m(2 s)由 v 得,该电动车骑行人的反应时间为tt s 4m 0.8sv 5m / s第 17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3)该电动车从发现情况到紧急停车全程的路程为L 9.9m总时间为t总 0.8s 3s 3.8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s 9.9m 2.6m / st 3.8s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科54】8上物理第1次月考【走进物理-1-2章】.pdf 【鲁科54】8上物理第1次月考(答题卡).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