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月考模拟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月考模拟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10月考模拟试卷(苏科版)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10月考模拟试卷(苏科版)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由于视觉原因,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图中能正确解释刺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2.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B.“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明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形成的
3.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
B.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
C.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
D.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4.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振幅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耳听不到
B.声音是由于声源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超声波碎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6.如图所示,拨尺发声实验中,多次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端,尺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主要指其(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7.关于声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消除噪声
8.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是一个三棱镜的截面.三棱镜的左侧有一个物体P,若你在三棱镜的右侧观察,则所看到的物体P的像大致在(  )
A.A点处 B.B点处 C.C点处 D.D点处
9.用蜡烛和扎有小孔的木板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发现可以在墙壁上形成一个烛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C.若把木板的孔开得稍微大些,墙上烛仍有烛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和亮度都不变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
10.如图所示,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沿水平方向从左孔入,从右孔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列关于魔术箱的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魔术箱内可能有两块平面镜
B.遮光板插入窄缝的高度必须等于魔术箱的高度
C.激光束的传播方向在魔术箱内一定改变了3次
D.魔术箱左右两侧的小孔不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高度
11.关于光反射时,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入射光与其对应的反射光一定关于法线轴对称
C.与某一平面镜夹角是30°的入射光有两条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一定与平面镜垂直
12.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则此时(  )
A.入射角增大了5°反射角增大了5°
B.标尺上的光斑向右移动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5°
二.填空题(共9小题)
13.在音乐会演奏前,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    。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观众耳朵。
14.图中的甲和乙是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属于噪声的是    图。在居民区附近的主干道两侧安装如图丙的交通标志,是在    控制噪声。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甲、乙两者的音色    ,甲、丙两者的响度    ,甲、丁音调两者的    。(填“相同”或“不同”)
16.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我国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灾情牵动全体中国人的心。有些动物比人提前觉察到,是因为有些动物能感受到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救治伤员时,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获得信息,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7.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获得了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做    ,根据此实验现象可知,太阳光是由    的,最早研究该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在示意图中,彩色光带中的红光靠近光带的    处(填“A”或“B”),因为这种色光通过玻璃时的偏折程度较    (选填“大”“小”)。
18.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获得,这项发明使制成白光LED灯成为现实。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    、   两种二极管。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因此,把这三种色光叫作    。
19.19.身高1.65m的小芳站在竖起的高度为0.6m的平面镜前,小芳   (选填“能”或“不能”)在该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站在一侧的小明从平面镜中看到了小芳,则小芳也一定能从平面镜中看到小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21.身高1.65m的小芳站在竖起的高度为0.6m的平面镜前,小芳   (选填“能”或“不能”)在该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站在一侧的小明从平面镜中看到了小芳,则小芳也一定能从平面镜中看到小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21.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物质中传播,在分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MM′和NN′互相垂直,是分界面或者法线,其他为光线,根据图中角度关系可知,   为分界面,此时入射光线为__________,折射角为    °,反射角为    °。
三.作图题(共3小题)
22.如图所示是小强在纸杯上蒙上一层塑料膜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用AB表示)在塑料膜上成的像(用箭头A′B′表示)及光路图。
23.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4.如图所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45°角,OA是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画出OA对应的入射光线,并将光线OA穿过半圆形玻璃砖后的光路补充完整。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5.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26.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焰的正立像 D.蜡焰的倒立像
(3)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之一是:减小    的距离。
(4)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所示    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
27.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20 40 60
折射角r/° 15 25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40 ◆ 15
折射角r/° 60 40 20
(1)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① ;
② 。
(2)表二中有一个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   ,你判断的依据是:   。
(3)如果小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特点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30°,折射角可能是   (2分)
A.10° B.20° C.25° D.45°
28.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    (选填“相同”、“不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原因是平面镜成的像是    (选填“实”、“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6)小滨根据下表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
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 15
29.小红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置于水平底座中心,激光笔可沿弧形轨道移动,且保持激光始终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
实验次数 ∠AOP ∠POB
1 90° 90°
2 65° 115°
3 42° 138°
4 18° 162°
(1)为了在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应在平面镜上方喷些    。
(2)多次改变激光笔在轨道上的位置,小红调整视角,均能观察到反射光OB挡住入射光AO的现象,如图2所示,将长方形纸板与AO、OB所在平面重合,其底边PQ紧贴平面镜,在纸板上即可显示出入射光和反射光,多次测量纸板和平面镜的夹角。
①上述实验中测得的夹角均为 90°,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和平面镜相互    。
②在纸板上过O点作出底边PQ的垂线ON,则ON与镜面    ,可知ON为法线,由①、②可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
(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依次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入射光线AO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NOB与∠AON的大小    。
五.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声消声
科学研究发现,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如图甲),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的声波由近处向远处传播。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消声器。图乙是这种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某声源发出的一列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入射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
消声器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经消声处理后,其排气噪声可以降低70%以上。
(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音叉两侧的空气    (左右/上下)振动。
(2)图甲中,音叉叉股振动时,在音叉的左边、右边都会传播声波,则声波    
A.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
B.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均匀的
C.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密,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疏
D.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疏,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密
(3)用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如图丙),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最明显的情况是    。
A.P与Q相遇
B.P与N相遇
C.M与N相遇
D.P与M相遇
(4)图乙中,B处声音的响度    A处声音的响度。(“大于”、“等于”或“小于”)
(5)消声器的使用效果与噪声的频率和响度有关,如图丁是某型号消声器在控制不同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时的性能图象,阴影部分为消声达标。以下情况中,消声达标的是    。
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
B.响度为40dB,频率为210Hz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
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2024-2025学年10月考模拟试卷(苏科版)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D B B A A D D C C
二.填空题(共28分)
13.音调;空气。
14.乙;声源处。
15.不同;相同;相同。
16.次声波;超声波;等于。
17.光的色散;七种色光组合成;牛顿;A;小。
18.红;绿;光的三原色。
19.能;仍能;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20.(1)6;(2)下降;1。
21.NN′;CO;30;70。
三.解答题(共48分)
22.(1)

(2)
(3)
23.(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24.(1)实像;光的直线传播;(2)D;(3)蜡烛与小孔;(4)B;应保持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25.(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2)25°;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B。
26.(1)像;(2)相同;(3)不能;虚;(4)不变;(5)不变;(6)不可靠;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27.(1)烟雾;(2)①垂直;②垂直;同一平面;(3)远离;相等。
28.(1)左右;(2)A;(3)B;(4)小于;(5)C。2024-2025学年10月考模拟试卷(苏科版)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4分)
1.由于视觉原因,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图中能正确解释刺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
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
只有C中的光路图符合题意(注意光线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故选:C。
2.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B.“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明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形成的
【答案】D
【解析】解: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
B、起舞弄清影中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池水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D。
3.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
B.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
C.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
D.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答案】D
【解析】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
由v=得:
s=vt=340m/s×0.1s=34m,
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
s′===17m。
在房间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振幅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答案】D
【解析】解: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即当她放慢速键时,放音的速度变慢了,即声音的频率变小了,所以听到的声音比原来的女声低沉。
故选:D。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耳听不到
B.声音是由于声源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超声波碎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B
【解析】解:
A、次声波频率很低,低于20Hz,所以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于声源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超声波碎石,说明声具有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拨尺发声实验中,多次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端,尺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主要指其(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答案】B
【解析】解:AB、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B正确;
C、实验中钢尺振动发出声音,钢尺不变,所以音色不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介质不变,声速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7.关于声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消除噪声
【答案】A
【解析】解: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
B、古筝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真空不能够传声,故C错误;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8.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是一个三棱镜的截面.三棱镜的左侧有一个物体P,若你在三棱镜的右侧观察,则所看到的物体P的像大致在(  )
A.A点处 B.B点处 C.C点处 D.D点处
【答案】A
知道看到像是因为看到了进入人眼的光线。光经过三棱镜后将向底边偏折。
【解析】解:如图,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通过三棱镜后,光线向底边偏折了,看到光线,认为光是从A点发出的,所以A点是物点的像。
故选:A。
9.用蜡烛和扎有小孔的木板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发现可以在墙壁上形成一个烛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C.若把木板的孔开得稍微大些,墙上烛仍有烛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和亮度都不变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
【答案】D
【解析】解:A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AB错误;
C、若把木板的孔开得稍微大些,墙上烛仍有烛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不变,但亮度会变暗,故C错误;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魔术箱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沿水平方向从左孔入,从右孔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列关于魔术箱的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魔术箱内可能有两块平面镜
B.遮光板插入窄缝的高度必须等于魔术箱的高度
C.激光束的传播方向在魔术箱内一定改变了3次
D.魔术箱左右两侧的小孔不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高度
【答案】D
【解析】解:
要想实现上述现象魔核内可以有多种结构,如图
A.魔术箱内不一定是平面镜,其他装置也可实现以上现象,故A错误;
B.遮光板插入窄缝的高度只需大于等于入射光线的高度即可,故B错误;
C.激光束要想不被挡住,肯定要在魔盒内先改变传播方向降低高度,再经反射升高传播方向,再改变方向水平射出,因此传播方向在魔术箱内可能改变3次,故C错误;
D.魔术箱左右两侧的小孔不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通过反射角度调整出射光线的高度,故D正确。
故选:D。
11.关于光反射时,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入射光与其对应的反射光一定关于法线轴对称
C.与某一平面镜夹角是30°的入射光有两条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一定与平面镜垂直
【答案】C
【解析】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故A正确;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光与其对应的反射光一定关于法线轴对称,故B正确;
C、由反射定律知,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入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为60°,这样的光线可以从平面镜的不同角度入射到平面镜上,因此有无数条,其反射光线也应该有无数条,故C错误;
D、法线是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当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镜面垂直时,此时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法线也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不借助法线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镜面垂直,故D正确。
故选:C。
12.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则此时(  )
A.入射角增大了5°反射角增大了5°
B.标尺上的光斑向右移动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5°
【答案】C
【解析】解: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即桌面逆时针转动了5°)此时入射光线与桌面之间的夹角增大了5°,则入射角会减小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会减小5°,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小了10°;入射角变小,反射角也变小,则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向左移动,故标尺上的光斑向左移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28分)
13.在音乐会演奏前,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  音调 。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到观众耳朵。
【答案】音调;空气。
【解析】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音调,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
14.图中的甲和乙是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属于噪声的是  乙 图。在居民区附近的主干道两侧安装如图丙的交通标志,是在  声源处 控制噪声。
【答案】乙;声源处。
【解析】解:比较甲、乙两图,甲图的波形是规则的,乙图的波形是不规则的,因此乙是噪声;
丙图中所示的标志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乙;声源处。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甲、乙两者的音色  不同 ,甲、丙两者的响度  相同 ,甲、丁音调两者的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不同;相同;相同。
【解析】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者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甲、丙两者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相同时间内,甲、丁两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相同。
故答案为:不同;相同;相同。
16.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我国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灾情牵动全体中国人的心。有些动物比人提前觉察到,是因为有些动物能感受到地震时产生的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救治伤员时,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超声波 获得信息,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等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次声波;超声波;等于。
【解析】解: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次声波;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频率高低无关,只与介质有关,所以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等。
故答案为:次声波;超声波;等于。
17.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获得了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做  光的色散 ,根据此实验现象可知,太阳光是由  七种色光组合成 的,最早研究该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在示意图中,彩色光带中的红光靠近光带的  A 处(填“A”或“B”),因为这种色光通过玻璃时的偏折程度较  小 (选填“大”“小”)。
【答案】光的色散;七种色光组合成;牛顿;A;小。
【解析】解:(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
(1)最早研究该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图中三棱镜是反着放的,所以从下到上,光屏上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因为红光通过玻璃时的折射程度较小,所以光屏上A处为红光。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七种色光组合成;牛顿;A;小。
18.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获得,这项发明使制成白光LED灯成为现实。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  红 、 绿 两种二极管。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因此,把这三种色光叫作  光的三原色 。
【答案】红;绿;光的三原色。
【解析】解:红光、绿光、蓝光叫做三原色光,三种色光共同可组成出各种不同的色光。因此,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红、绿两种色光二极管。
故答案为:红;绿;光的三原色。
19.身高1.65m的小芳站在竖起的高度为0.6m的平面镜前,小芳 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该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仍能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站在一侧的小明从平面镜中看到了小芳,则小芳也一定能从平面镜中看到小明,理由:__反射光路是可逆的__。
【答案】能;仍能;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解:
①由平面镜成像的条件,只要物体有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物体就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小芳站在平面镜前,她各处的光均能射到平面镜上,所以小芳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故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妨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妨碍成像。所以这时他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③小明看到了镜中小芳的像,说明小芳射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射入小明的眼睛,根据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则小明射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也一定能射入小芳的眼睛。
故答案为:能;仍能;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20.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6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  下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1 m。
【答案】(1)6;(2)下降;1。
【解析】解:(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物与平面镜距离的二倍为6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可得,在平行四边形FOBE中OF=BE=2m,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则△FGO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CG=OF=BE=×2m=1m,
则说明水位下降了1m。
故答案为:(1)6;(2)下降;1。
21.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物质中传播,在分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MM′和NN′互相垂直,是分界面或者法线,其他为光线,根据图中角度关系可知,  NN′ 为分界面,此时入射光线为___CO__,折射角为  30  °,反射角为   70 °。
【答案】NN′;CO;30;70。
【解析】解:由图可知,∠MOA=∠MOC且共边,所以MM′是法线,NN′是界面。
又因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空气在NN′左侧,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
折射角是∠BOM′=90°﹣60°=30°,反射角为∠MOA=90°﹣20°=70°.
故答案为:NN′;CO;30;70。
三.解答题(共48分)
22.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所示是小强在纸杯上蒙上一层塑料膜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用AB表示)在塑料膜上成的像(用箭头A′B′表示)及光路图。
【答案】
【解析】解:A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A′,B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B′,连接A′B′,如下图所示:

(2)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答案】
【解析】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3)如图所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45°角,OA是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画出OA对应的入射光线,并将光线OA穿过半圆形玻璃砖后的光路补充完整。
【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反射角等于90°﹣45°=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则入射角等于45°,又知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从点O作OA的垂线BO,即为OA对应的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垂直射入半圆形玻璃砖,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线方向不变,从弧面的入射点作法线,在法线的下方作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固体能够传声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答案】(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解析】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24.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D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焰的正立像 D.蜡焰的倒立像
(3)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之一是:减小  蜡烛与小孔 的距离。
(4)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所示  B 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理由是:_应保持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__
【答案】(1)实像;光的直线传播;(2)D;(3)蜡烛与小孔;(4)B。
【解析】解:(1)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其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的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即蜡烛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是烛焰的倒立像,故选D。
(3)由于烛焰的像的大小与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蜡烛离小孔近一些或将塑料薄膜远离小孔。
(4)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应保持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B图中移动卡片可以保证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孔的大小逐渐变化,故B符合要求;如图:

ACD三图中随着卡片的移动,孔的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实像;光的直线传播;(2)D;(3)蜡烛与小孔;(4)B;应保持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2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20 40 60
折射角r/° 15 25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40 ◆ 15
折射角r/° 60 40 20
(1)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①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②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
(2)表二中有一个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 25° ,你判断的依据是: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3)如果小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特点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30°,折射角可能是 B 
A.10°B.20° C.25°D.45°。
【答案】(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2)25°;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B。
【解析】解:(1)由表一可知,三次实验中,折射角均小于入射角,则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进一步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变化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2)由表一中的数据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40°时,折射角为25°,因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为40°时,对应的入射角一定为25°;
(3)由表一数据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入射角为20°时,折射角为15°,入射角为40°时,折射角为25°,故当入射角是30°时,对应的折射角小于25°大于15°,故折射角只可能为20°,选B。
故答案为:(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2)25°;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B。
26.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像 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  相同 (选填“相同”、“不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原因是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  不变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6)小滨根据下表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  不可靠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
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 15
【答案】(1)像;(2)相同;(3)不能;虚;(4)不变;(5)不变;(6)不可靠;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解析】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观察像并确定像的位置;
(2)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现蜡烛的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5)玻璃板向左移动,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还关于玻璃板对称,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6)根据下表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故答案为:(1)像;(2)相同;(3)不能;虚;(4)不变;(5)不变;(6)不可靠;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27.小红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置于水平底座中心,激光笔可沿弧形轨道移动,且保持激光始终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
实验次数 ∠AOP ∠POB
1 90° 90°
2 65° 115°
3 42° 138°
4 18° 162°
(1)为了在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应在平面镜上方喷些  烟雾 。
(2)多次改变激光笔在轨道上的位置,小红调整视角,均能观察到反射光OB挡住入射光AO的现象,如图2所示,将长方形纸板与AO、OB所在平面重合,其底边PQ紧贴平面镜,在纸板上即可显示出入射光和反射光,多次测量纸板和平面镜的夹角。
①上述实验中测得的夹角均为 90°,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和平面镜相互  垂直 。
②在纸板上过O点作出底边PQ的垂线ON,则ON与镜面  垂直 ,可知ON为法线,由①、②可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依次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入射光线AO逐渐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NOB与∠AON的大小  相等 。
【答案】(1)烟雾;(2)①垂直;②垂直;同一平面;(3)远离;相等。
【解析】解:(1)为了在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应在平面镜上方喷些烟雾,这是利用了光照在烟雾上会发生反射,可以通过烟雾显示光路;
(2)①将长方形纸板与AO、OB所在平面重合,多次测量纸板和平面镜的夹角均为 90°,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和平面镜相互垂直;
②在纸板上过O点作出底边PQ的垂线ON,则ON是法线,与镜面垂直,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AOP逐渐变小,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即入射角逐渐变大,因此入射光线AO逐渐远离法线ON;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NOB与入射角∠AON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烟雾;(2)①垂直;②垂直;同一平面;(3)远离;相等。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声消声
科学研究发现,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如图甲),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的声波由近处向远处传播。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消声器。图乙是这种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某声源发出的一列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入射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
消声器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经消声处理后,其排气噪声可以降低70%以上。
(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音叉两侧的空气  左右 (左右/上下)振动。
(2)图甲中,音叉叉股振动时,在音叉的左边、右边都会传播声波,则声波  A 
A.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
B.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均匀的
C.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密,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疏
D.向左传播时使空气变疏,向右传播时使空气变密
(3)用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如图丙),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最明显的情况是  B 。
A.P与Q相遇
B.P与N相遇
C.M与N相遇
D.P与M相遇
(4)图乙中,B处声音的响度  小于 A处声音的响度。(“大于”、“等于”或“小于”)
(5)消声器的使用效果与噪声的频率和响度有关,如图丁是某型号消声器在控制不同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时的性能图象,阴影部分为消声达标。以下情况中,消声达标的是  C 。
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
B.响度为40dB,频率为210Hz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
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
【答案】(1)左右;(2)A;(3)B;(4)小于;(5)C。
【解析】解:(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会引起两侧空气的疏密相间的变化,因此,音叉两侧的空气也会左右振动;
(2)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音叉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故只有A说法正确;
(3)A、由题干中的表述可知,“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对照选项可知:A、P与Q相遇属于两列声波的“密部”相遇,不合题意;
B、P与N相遇符合“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相遇”,消声效果会明显,符合题意;
C、M与N相遇属于两列声波的“疏部”相遇,不合题意;
D、P与M相遇属于自身的“密部”与“疏部”相遇,不合题意。
故应选B。
(4)由上述“消声”原理可知,声音从A处传来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因此,A处声音的响度大于B处声音的响度;
(5)对照图象可知,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B.响度为40dB,频率为200Hz,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所示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都不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ABD不合题意;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消声达标,故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1)左右;(2)A;(3)B;(4)小于;(5)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