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长度的测量)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长度的测量)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长度的测量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秋 嘉兴期中)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是(  )
A.1米 B.468米
C.东方明珠电视塔 D.测量用的尺子
2.(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小科四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47cm、18.46cm、18.10cm、18.49cm,其中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18.1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可以去掉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让结果更具普遍性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
3.(2024秋 上城区期中)一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5.37cm,那么他用的测量工具是(  )
A.能准确到1mm的刻度尺
B.能准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
C.能准确到0.01mm的螺旋测微器
D.不能判定用的是什么测量仪器
4.(2024秋 湖州期中)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米,2.34米,234毫米,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
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
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
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
5.(2024秋 永康市期中)如图是小科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  )
A.1cm、5.50cm B.1cm、2.80cm
C.1mm、8.30cm D.1mm、2.80cm
6.(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小延同学用刻度尺量出《科学课本》的厚度为0.90厘米,如下图,这本书共有18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7.(2024秋 婺城区期中)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皮卷尺上2cm刻度处与起跳处对齐,直接记录落地点处刻度值
D.没有跳到正前方,斜着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并记录结果
8.(2023秋 武义县期末)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
9.(2024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台湾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中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可取的方法是(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海岸线上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橡皮筋与海岸线完全重合,在橡皮筋上标出海岸线的起点和终点,把橡皮筋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海岸线的长度
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代替橡皮筋,测量过程同B选项一样
D.用卷尺量
10.(2024秋 瑞安市期中)小安在测圆柱体的圆周长时,把一条长方形纸条包在圆柱体外面,然后在纸条重叠部分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如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测量出圆周长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2024秋 永康市期中)我们实验室有以下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要完成测量任务,请你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工具(填序号):
A.刻度尺(分度值1mm,长20cm) B.钢卷尺(分度值1mm,长2m)
C.米尺(分度值1cm,长1m) D.皮卷尺(分度值1cm,长10m)
(1)量跳远成绩     ;
(2)裁剪布料     ;
(3)制作几何图形     ;
(4)量玻璃窗长、宽     。
12.(2023秋 余姚市期末)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小余和小姚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选填“小余”或“小姚”)。
(2)小余同学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cm。
(3)小余另取一刻度尺测量小姚的身高,五次结果分别为160.2cm,160.0cm,166.2cm,160.1cm,159.9c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cm。
13.(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亚运会前夕,政府对体育场馆进行整修。
(1)工作人员在安装玻璃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测量某块玻璃的宽度,结果如图甲所示,则这块玻璃的宽度为    cm;
(2)安装玻璃时要用螺丝固定,若采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某款螺丝的横截面直径,则每一枚螺丝的直径是    cm。
14.(2024秋 上城区期中)根据长度测量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将细钢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4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40匝对应的长度,40匝对应长度的测量值是    cm,由此测得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2)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则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
15.(2023秋 仙居县期中)11月8日﹣9日,我校开展了第二届体育嘉年华,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在铅球比赛项目中,利用皮卷尺测量远动员抛掷铅球的距离。
(1)如图所示的皮卷尺的最小刻度是     。
(2)裁判对运动员的某一次成绩进行了四次测量,数据分别为6.850米,6.860米,6.460米,6.870米。则该次成绩应记为     。
(3)若小可在测量运动员成绩时,用力拉紧皮卷尺,测得7.82米,则实际成绩     7.82米(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2021秋 婺城区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刻度尺测得铅笔的长度是     。
(2)小科要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相关字母表示)。
17.(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小滨用三角板测某课本纸张的厚度,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于是他测得未压紧的课本总厚度为L,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回答:
(1)请指出他的错误之处有哪些?    ;
A.没有压紧纸张;
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
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
(2)如果他正确地测出了课本总厚度为9.0mm,总页码为18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mm;
(3)小滨测一条厚薄均匀纸带方法如图乙所示: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纸带环绕了n圈,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铅笔的直径D1和圆环的直径D2。求出纸带的厚度     ;(用图中字母表示)
(4)小滨用测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如下:先测一块木板的厚度L1,再把一张纸贴在木板上测出总厚度L2,这两个厚度之差L2﹣L1,就是一张纸的厚度。请评价一下这种方法可行吗?说明理由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2024秋 温州校级期中)在学习长度测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步距测量】小科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
方式1:慢跑方式2:慢走
(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并说明理由     ;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科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方法迁移】
(3)小科想用自行车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请说出具体方法     。
19.(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刚进入五中学习的小科同学特别爱钻研,喜欢动手做实验。最近班里忙着准备第67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的节目表演,由于要买裤子,量腰围,让小科产生了许多想法:从量腰围到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探究与思考在量腰围时小科知道皮尺必须与腰完全重合,而在用“扎孔法”测量圆柱体周长时可以有如下两种测量方式:
(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 (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不垂直)
①小科在家中用卷纸(如A图)很方便地按甲(如B图)、乙(如C图)两种方式操作且乙方式按倾斜程度不同做了三次;
②将带孔的纸条展开拉直分别如图:
根据以上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体的周长等于两孔之间的距离,但由于牙签扎的孔过大,为使测量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     之间的距离;
(2)根据你的测量结果,可知道“斜绕式”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3)请你仔细观察纸条展开拉直后的四幅图,可发现“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     ;
(4)从圆柱体周长到卷纸的更多实验的思考与研究;小科用卷纸做实验后,还想到了关于卷纸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请你提出一个针对卷纸测量的问题:    。
第一章长度的测量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D D A C C C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
【解答】解: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故A正确。
故选:A。
2.【分析】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
B.18.10cm中最后一位“0“是有意义的,它表示的是估读值,不可以去掉,故B错误;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错误;
D.最后结果应记作
18.47cm,故D正确;
故选:D。
3.【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其中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其它都是准确值,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解答】解:
对于“5.37cm”,“3”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想最小刻度是1mm,测量结果能够准确到1mm。
故选:A。
4.【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有且只有一位估读值,把给出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只有一位数字的数据,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0.2343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毫米;
2.34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分米;
234毫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厘米;
234分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米。
故选:B。
5.【分析】首先要确定刻度尺零刻线和分度值,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最小一格对应长度为1mm,所以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金属片左端对齐刻度是5.50cm,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故两刻度值差即金属片的长度L=8.30cm﹣5.50cm=2.80cm。
故选:D。
6.【分析】已知书本页数,可以得到张数;已知书本纸张总厚度和张数,两者之比为一张纸的厚度。
【解答】解:已知这本书共有180页,则书本纸张的张数为:

由图可知厚度为0.90厘米,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分析】根据对长度测量的认识判断。
【解答】解:A、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分度值对应的卷尺的实际长度变大,分度值与卷尺相邻两刻线间实际长度相比偏小,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正确;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测量的长度为曲线,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B错误;
C、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 2cm 刻度处对齐,而裁判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C错误;
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A。
8.【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8.64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8.64cm是错误的,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
L8.43cm,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分析】在物理学测量中,有多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累积法、等效替代法、建模法等,故据上面所提到的方法对题目中的各种说法逐个分析即可。
【解答】解:AD.用刻度尺和卷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AD错误;
B.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B错误;
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代替橡皮筋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C正确。
故选:C。
10.【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圆柱周长的测量方法,进而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图片可知,当纸条缠在圆柱上时,两个针孔之间直线的距离等于圆柱的周长,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分析】选择刻度尺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精确度要要满足测量要求。
【解答】解:(1)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5~8米之间,故选择量程大于十米的皮卷尺,最小刻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故D符合题意。
(2)量取布料长度,用长度为1m的米尺可以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为1cm比较合适,故C符合题意。
(3)制作几何图形一般用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长20cm,故A符合题意。
(4)玻璃窗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m,所以长度为2m的钢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可以满足测量要求,故用它可以测量玻璃窗的长和宽,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C;(3)A;(4)B。
12.【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计算出所有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解:(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则小姚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2)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3.80cm;
(3)测量数据中,166.2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是错误的;
根据160.2cm可知,数字“0”所在的单位cm是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那么最终的测量结果为:。
故答案为:( 1 )小姚;(2)3.80;(3)1cm;160.1。
13.【分析】(1)长度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分度值是0.1cm,所以玻璃宽度是94.35cm;
(2)由乙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4枚螺丝的总直径是4.00cm﹣1.00cm=3.00cm,包括四个螺丝,所以一个螺丝直径为:0.75cm。
【解答】解:(1)甲图中玻璃的左边对应的是0cm刻线,右边对应的是94.35cm,所以宽度为:94.35cm﹣0cm=94.35cm;
(2)由乙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4枚螺丝的总直径是4.00cm﹣1.00cm=3.00cm,所以1枚螺丝的直径是。
故答案为:(1)94.35;(2)0.75。
14.【分析】(1)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估读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然后看物体是从哪个刻度开始,到哪个刻度结束,物体的准确值为多少,估读值为多少,最后把准确值和估读值加起来就是该物体刻度。细钢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d。
(2)刻度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变大,测量同一物体时,读数会偏小。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40匝细钢丝对应长度测量值为2.80cm。
细钢丝直径
(2)刻度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变大,测量同一物体时,读数会偏小,所以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故答案为:(1)2.80;0.7;
(2)小。
15.【分析】(1)刻度尺上一个小格的长度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3)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
【解答】解:(1)由图可知,皮卷尺一个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是1cm,所以皮卷尺的最小刻度是1cm;
(2)从题中数据可知,6.460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6.460m是错误的,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该次成绩应记为:6.860m;
(3)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实际成绩应大于7.82m。
故答案为:(1)1cm;(2)6.860m;(3)大于。
16.【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端与2.00cm对齐,右端与7.2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7.20cm﹣2.00cm=5.20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
故答案为:(1)5.20;(2)(D2﹣D1)。
17.【分析】纸张或纸带的厚度很小,如果用常用的刻度尺直接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即累积法。
【解答】解:(1)A.不压紧中间会有空隙,这种是可以避免的,属于错误,不属于误差,故A符合题意;
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得到的不是一张纸的厚度,因为一张纸有2页,这种可以避免,属于错误,故B符合题意;
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的话,结果会偏大,这种可以避免,属于错误,故C符合题意。
(2)一张纸的厚度为
(3)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4)不可行,因为一张纸的厚度远远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两者之差仅为一张纸的厚度,无法测出。
故答案为:(1)ABC;
(2)0.1;
(3);
(4)不可行,一张纸的厚度太薄,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分析】(1)根据土地形式选择合适的行走方式;
(2)算距离是以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
(3)采用累积法来求距离的大小。
【解答】解:(1)方式2:慢走的前进方式比较合适;因为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不要大小不一致;
(2)算距离是以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故A符合题意。
(3)方法一: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教/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方法二:先计算正常骑车行驶一分钟的路程。计时骑行家的时间,总时间乘以1分钟行驶的路程,算出大致的距离。
方法三:先测出踏板转一圈时轮胎运动的距离,再数出自己蹬了多少圈,然后计算总长度。
方法四:先测出自行车骑行100米所用的时间,再测出自己骑到家的总时间,然后计算总长度。
故答案为:(1)方式2:慢走;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不要大小不一致;( 2 ) A;(3)先测出踏板转一圈时轮胎运动的距离,再数出自己蹬了多少圈,然后计算总长度。
19.【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使测量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因为牙签扎的孔过大,测量两孔边缘之间的距离会增大误差。
(2)将“斜绕式”纸条展开,测出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周长,由于平面上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测出两点间距离,即为圆柱周长,故“斜绕式”是正确的。
(3)由图可知,四幅图中两孔的连线与圆柱体的轴线始终是垂直的,所以可知“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斜绕式”与“垂直式”纸条展开拉直后,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垂直。
(4)当测量卷纸卷绕的圆柱体时,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特别是当卷绕多圈时,通过实验可以确认在不同层数的纸卷在测量结果中可能的误差。
故答案为:(1)圆心;(2)正确;(3)垂直;(4)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