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温度的测量)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温度的测量)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温度的测量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秋 上城区期中)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温度计时,必须首先看清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B.只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就行
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垂直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稍候一会儿,再取出读数
2.(2024 富阳区期中)如图是一款“暖心熊自发热鞋垫”,它在冬季能起到足部防寒保暖的作用。请你估测“自发热鞋垫”在使用时温度最接近(  )
A.10℃ B.20℃ C.45℃ D.80℃
3.(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
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
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
D.湖底的水温为﹣5℃
4.(2024秋 宁海县期中)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24秋 湖州期中)小科看到餐桌上有三只空杯子,分别是纸杯、玻璃杯和不锈钢杯。下列有关这三只杯子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只杯子温度相同 B.玻璃杯温度最低
C.不锈钢杯温度最低 D.纸杯温度最低
6.(2024秋 上城区校级期中)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历经高温和低温的双重考验安全着陆。同时返回的还有多种太空实验样品,地面气温计示数如图。地面气温为(  )
A.11℃ B.9℃ C.﹣9℃ D.﹣11℃
7.(2024秋 杭州期中)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
A.29℃ B.30℃ C.32℃ D.35.5℃
8.(2024秋 浙江期中)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鱼儿仍在游动,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最准确的是(  )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估计温度计示数已经与外周水温一致后,再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取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示数
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温
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立即读出示数
9.(2023秋 江干区期中)有两支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容积相同玻璃管内径不同,当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时(  )
A.内径粗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B.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C.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相同
10.(2023秋 杭州期中)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B.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300℃
C.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120℃
D.测量实际温度为20℃的液体,此温度计液面上升至40格处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以下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
A.估计被测物液体的温度;
B.取出温度计;
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D.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
则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应是    。
12.(2024秋 武义县期末)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用直尺测量物块的长度为     cm。
(2)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
13.(2023秋 杭州期中)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科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14.(2023秋 玉环市校级期中)(1)如图甲所示的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值为     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实际测量时,往往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该做法是为了减小     。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     的性质。
15.(2023秋 东阳市期中)一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8℃,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若教室的实际温度是25℃,把该温度计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     。
16.(2024秋 慈溪市期末)如图是小科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     B处(填“<”、“=”或“>”)。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     。
17.(2023秋 绍兴期中)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温度计:一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选填“瓶内水”或“玻璃泡中空气”)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由此可以推测相同情况下     (选填“水”或“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明显。
(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     B处(选填“<”“=”或“>”)。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2023秋 余姚市期中)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温度计: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细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cm) 30.2 25.0 19.8 14.6 9.4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可得:
(1)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h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表中的数据第6次水柱高度为     cm。
(3)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
是     (选填“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或“无法确定”)。
19.(2023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两个不同横截面积的细管的装置,分别标记为S1和S2,然后分别把两套装置中的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中玻璃细管横截面积S1    S2(选填“<”、“=”或“>”)。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     有关。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0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4
2 S1 20 8
3 S1 40 12
4 S2 0 4
5 S2 20 10
6 S2 40 16
第一章温度的测量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A C B B D D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A、使用温度计时,首先看清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故A正确;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错误;
D、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取出读数,故D错误。
故选:A。
2.【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此题就是估测题题型,知识覆盖面广,应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自发热鞋垫是时下最为火爆的取暖用品,和暖宝宝原理一样,主要用碳粉,铁粉,水和食盐水再加点添加剂组成一个原电池放电,然后由于没有正负极,电子无法分正负电子导出,直接形成短路,从而产生热量。当自发热鞋垫宝真空袋打开后,就能逐渐开始发热,温度最高强63℃,平均53℃,故C正确。
故选:C。
3.【分析】湖面上冰的上表面和空气的温度是相同的,等于﹣5℃;冰的下表面的温度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0℃;水在4℃时,密度是最大的,湖底水的密度是最大,温度等于4℃。
【解答】解:A.冰的下表面温度是为0℃,故A正确,符合题意;
B.冰的上表面温度是﹣5℃,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冰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温度是不同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水具有反常膨胀现象,即在0℃ 4℃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减小,其密度变大,则密度大的水会分布在湖水的底层,所以湖底的水温接近或等于4℃,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分析】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进行判断:
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如图,温度计A的俯视读数,正确操作是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C的使用是正确的;温度计B、D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和侧壁。
故选:C。
5.【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解答】解: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不锈钢杯、玻璃杯、纸杯与周围温度发生热传递,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它们三个杯子的温度一样,故A正确;
故选:A。
6.【分析】读取温度计的示数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是零上还是零下,最后再读数。
【解答】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越往上数字越大,是零上,水银柱在0℃以下9格处,是﹣9℃。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
【解答】解: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得30℃,解得t=3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分析】温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等一段时间,使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然后读出数据,读数时,温度计不可以从待测液体中取出。
【解答】解: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故A错;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取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示数,这样能保证瓶取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不会降低,故B正确;
C、水灌满瓶后取出,温度会升高,不再是河水的温度,相当于取出温度计再读数,故C错;
D、从水中取出后再读出示数,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故D错。
故选:B。
9.【分析】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受热后,体积的增大量相等,因此内径粗细不同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不同,内径越细,上升的高度越高。
【解答】解: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故AB错误;
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慢并且高度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快并且高度较高,故C错误,D正确。
答案为:D。
10.【分析】(1)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即温度计的分度值;
(2)根据起点和150格的位置求出对应的温度,根据总格数求出测量范围;
(3)根据100格的位置求出对应的温度,根据0℃所处的格数和温度计每格表示的温度值,可求得20℃对应的格数。
【解答】解:A、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故A错误;
B、起点代表的最低温度是(0﹣30)×2℃=﹣60℃,
最上面的第150格处对应的最高温度是(150﹣30)×2℃=24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240℃,故B错误;
C、第100格代表的温度是(100﹣30)×2℃=140℃,故C错误;
D、测量实际温度为20℃的液体时,液面所在的格数=30格+(20℃﹣0℃)×1格/2℃=40格,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正确步骤是:A.估计被测物液体的温度;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B.取出温度计。
故答案为:ACDEB。
12.【分析】(1)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最大温差为四个时刻温度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解答】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4.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30cm﹣2.00cm=2.30cm;
(2)第一幅图温度为﹣7℃,第二幅图温度为6℃,第三幅图温度为﹣4℃,第四幅图温度为﹣6℃,最大温差为6℃﹣(﹣7℃)=13℃;
故答案为:(1)2.30;(2)13℃。
13.【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解答;
(2)首先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上还是0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解: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用手接触液泡,故A错误;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B错误,而C正确;故选:C;两个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1℃;左边:刻度向下增大,说明温度在0下,即示数为﹣2℃,此为冰的温度;右边:刻度向上增大,说明温度在0上,即示数为88℃,此为水的温度。
故答案为:
C;﹣2;88。
14.【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最终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
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80cm﹣2.00cm=1.80cm;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由图乙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30”的上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23℃;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故答案为:(1)0.1;1.80;误差;(2)﹣23;热胀冷缩。
15.【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8℃,中间是92个小格,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解答】解: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
教室的实际温度是25℃时,温度计的显示温度=25℃+6℃=29℃。
故答案为:29℃。
16.【分析】(1)我们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而本题的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气体跟液体的差别在于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
(2)瓶内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瓶内气体会推动弯管中间的液柱由B处向A处移动,从而判断AB温度的高低;
(3)为提高精确程度将玻璃泡做大些,玻璃管做细些。
【解答】解:
(1)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就要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左推,故A处的温度高于B处的温度;
(3)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3)弯管变细或烧瓶变大。
17.【分析】(1)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据此分析;
(2)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
(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
【解答】解:(1)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其工作物质是玻璃泡中空气,故可推测出相同情况下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比水明显。
(2)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故A处温度小于B处温度。
(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
故答案为:(1)玻璃泡中空气;空气;(2)<;(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分析】(1)这里的工作物质是气体,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而显示气体体积变大或变小的是液柱,因此温度升高时,液柱减小。
(2)h与t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一次函数来表示,写成y=kx+b,这里的y 即是h,x 即是t,代入相关的数值 即可求出k和b,进一步求第6次水柱的高度。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水柱的高度是逐渐降低的。因此相对应的液柱越高,温度越小,越往下,液柱越低,温度越高。
【解答】解:(1)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管内水柱高度h将变小。
(2)由表格数据知:h与t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一次函数来表示,写成y=kx+b,这里的y 即是h,x 即是t,
把第1、2两组组数据代入得:,解得k=﹣2.6,b=74.4;
则“测温装置”水柱高度h与环境温度t的数学关系式为h=74.4﹣2.6t;
温度是27℃时,水柱高h=74.4﹣2.6×27=4.2cm。
(3)从表中的数据,当温度为17℃、19℃、21℃、23℃、25℃、27℃时,对应的水柱高度h分别为:30.0cm、24.9cm、19.7cm、14.6cm、9.4cm、4.2cm。可以得出水柱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当水柱越低时,温度越高,因此从上往下看,温度值由小到大。
故答案为:(1)变小;(2)4.2;(3)由小到大。
19.【分析】(1)温度计示数相同,玻璃泡内液体体积相等,内径粗细不同的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不同;
(2)根据控制变量法,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温度,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3)由表中数据求出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时,液柱每增加1cm,温度增加的数值,再求液柱高度为10厘米时,水的温度。
【解答】解:(1)温度计示数相同,玻璃泡中液体体积相等,说明液体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液体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高,所以S1>S2;
(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可知,薄壁细管的液柱高度与温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的液柱高度越高;
(3)由表中数据可知,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时,液柱每增加1cm,温度增加值为:Δt5℃/cm,
液柱高度为10厘米时,水的温度是t=Δt×Δh=5℃/cm×(10cm﹣4cm)=30℃;
故答案为:(1)>;(2)温度;(3)30。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