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科学探究)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科学探究)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科学探究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5 浙江期中)“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5春 永康市期末)小徐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徐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徐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3.(2025春 温州期中)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4秋 浙江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生活环境
D.实验对象: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
5.(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6.(2024秋 温州校级期中)市面上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小赵:一只手背上一半涂上防晒霜,一半不涂,一天后,比较两部分手背的灼伤程度。
B.小王:同一只手,第一天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C.小陈:在同学手背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程度。
D.小李: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7.(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8.(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
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蚂蚁窝较近的地方
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9.(2024秋 宁波期中)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如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细菌
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空气
10.(2024秋 温州期中)某种鸟类在营巢里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为实验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表:蛋壳与蛋的距离和灭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二.实验题(共7小题)
11.(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12.(2024秋 椒江区校级期中)一位渔民在长江口打鱼时捞到一头“大死鱼”。它身体呈鱼形,体长 3 米,背呈浅蓝色,头部有一吻,上下颌有牙齿 30 颗,眼不发达,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体内有一脊柱,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围观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动物”的类别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    。
(2)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3)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    ;Ⅱ    。村民乙的证据:Ⅰ    ;Ⅱ    。
(4)结论:根据上述动物的特征和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    (选填“村民甲”或“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下列动物与其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娃娃鱼 B.鸵鸟 C.扬子鳄 D.海豹
13.(2025春 鄞州区校级期中)生活中乱丢过期药品是否会对周边生物和环境造成影响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开展了“过期感冒灵颗粒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定量的感冒灵颗粒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后制成溶液。
②取五个烧杯,按下表配制溶液(单位mL)
烧杯号 1 2 3 4 5
感冒灵颗粒溶液 0 20 40 60 80
蒸馏水 100 80 60 40 20
③取五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A、B、C、D、E,分别平铺放入50颗水稻种子。
④分别向A~E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上表1~5号烧杯中的溶液,然后将五个培养皿同时放置于25℃环境中恒温培养。
⑤每隔24小时,将各培养皿中的液体倒净,并重复步骤④,以确保液体浓度基本不变。7天后统计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
(1)小科探究实验中设置A培养皿的作用是     。
(2)第③步中,每个培养皿加入的50颗水稻种子有什么要求?(写出一点即可)     。
(3)第④步中,为何要将5个培养皿均放入25℃环境中恒温培养?    。
(4)通过对上述实验结果的分析,可得出结论: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稻种子萌发的     作用越强(填“促进”或“抑制”)。
14.(2023秋 慈溪市期末)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其中大有学问。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注:细菌在培养基上大量繁殖会形成菌落。)
(1)你认为     同学的设计更合理。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一段时间后发现C培养装置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少于B,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
(4)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你的改进措施是     。
15.(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小应开展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①用玻璃制成长、宽、高均为60cm的实验舱3个,其上方的玻璃盖可移动(以便放入绿萝),实验舱一侧开一圆孔(以便通入香烟烟雾),并编号A、B、C。
②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分别放入3个实验舱,并在玻璃盖接口处涂抹凡士林密封。
③实验具体设置及历时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见下表,其中A、B组通过实验舱一侧的圆孔通入的香烟烟雾(由2支同型号香烟完全燃烧产生),A、C组通过胶布封闭圆孔进行密封,B组通过每间隔2小时粘揭胶布进行间隔通风。
组别 绿萝 香烟烟雾 密闭情况 绿萝呈现状态(截至72小时)
A组 放置 通入 密闭 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
B组 放置 通入 间隔通风 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
C组 放置 无 密闭 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
回答问题:
(1)步骤②中需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则此要求为     。
(2)A、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3)根据本实验,小应认为通风能改善舱内空气质量,减轻香烟烟雾对绿萝的伤害。证据是     。
16.(2023秋 拱墅区期中)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17.(2025春 苍南县期中)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
②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的稀释液。
③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
⑤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1)实验中,通过     反映抑菌效果?
(2)如图1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     。
(3)小组成员经查阅资料得: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请你说说能充分发挥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
(4)有同学们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其理由是     。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煮沸的方式杀菌。如图3是餐具上细菌在100℃沸水中的存活情况。人们在餐馆用餐前,常常会将餐具用开水烫一烫后再使用,认为这样就干净了。据图分析,这种做法有道理吗?并阐述理由     。
第一章科学探究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C A D B B B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2.【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解答】解:AD、经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误;
BC、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
故选:A。
3.【分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包括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结果。
【解答】解: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可见C③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A、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故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A正确。
B、假设是对实验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故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B正确。
C、实验的变量是光,故除光照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即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种生活环境,C错误。
D、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用作实验的鼠妇数量不能过少,可选用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D正确。
故选:C。
5.【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叶的分解产物降低了鱼对铝盐毒性的敏感性而抑制鱼的死亡,错误;
B、所测试的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而不是对鱼都有毒性,错误;
C、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正确;
D、柏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最有利于鱼的生存而不是松,错误。
故选:C。
6.【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测量法等。
【解答】解:A、正确。在实验中,除了需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这是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小赵的实验方案只有“手背上一半涂上防晒霜,一半不涂”这个单一变量,其他条件均一致,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小王、小陈和小李的实验方案有多个变量,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BCD、错误。
故选:A。
7.【分析】此题通过实验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多少。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探究。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解: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和③,观察选项,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8.【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一组剪去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
【解答】解:A、由于本实验是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A正确;
B、两只蚂蚁到窝的距离远近不同,变量不唯一,B错误;
C、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说明蚂蚁不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C正确;
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D正确;
故选:B。
9.【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溢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甲和丙作对照,丙瓶口不做处理,空气中的细菌能进入甲锥形瓶,甲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进入丙锥形瓶,除了有无细菌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形成了以细菌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乙和丙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形成了以温度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表中包含了2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细菌。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分析】由表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
【解答】解: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
故选:B。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1.【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解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方面切入。
【解答】解:(1)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因此该实验有两个变量是糖和盐(食物类型)。
(2)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设计研究方案;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D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故答案为:
(1)糖和盐(食物类型)
(2)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12.【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哺乳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特征,分析作答。
【解答】解:(1)提出问题:这“动物”到底属于哪类动物?
(2)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3)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身体呈鱼形,Ⅱ生活在水中。
村民乙的证据:Ⅰ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Ⅱ怀有已死亡的幼体说明该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
(4)结论:该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的特征,所以判断为哺乳动物,我们认为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该类属于哺乳动物,选项中只有海豹为哺乳动物,娃娃鱼、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鸵鸟为鸟类,故选D。
故答案为:(1)这“动物”到底属于哪类动物?
(3)身体呈鱼形;生活在水中;有肺等器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
(4)村民乙;D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3.【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解答】解:(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所以题干中A是对照组,B、C、D、E是实验组,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其中A起对照作用。
(2)种子的萌发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每个培养皿加入的50颗水稻种子胚是完整的,或种子不在休眠期、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等。
(3)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将5个培养皿均放入25℃环境中恒温培养,目的是提供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
(4)据表中数据可见: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并且过期感冒灵颗粒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
故答案为:
(1)对照
(2)胚是完整的
(3)提供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
(4)抑制
14.【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必需具备的。
【解答】解:(1)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上述实验中,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而乙同学设计了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洗手。
(3)一段时间后发现C培养装置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少于B,则该实验的结论是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
(5)一次实验可能具有偶然性,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应设置重复组。
故答案为:
(1)乙
(2)是否洗手(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4)重复实验(答“增加培养装置数量同步实验”也得分,答案合理即可)
15.【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步骤②中需选取符合实验要求(植株大小相同,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萝,则此要求为控制单一变量。
(2)A、C两组实验变量是否通入香烟烟雾,两组实验相比较,通入香烟烟雾的A组绿萝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不通入香烟烟雾的C组绿萝的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
(3)A、B两组实验变量是否通风,两组实验比较,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所以通风能改善实验舱内空气质量,减轻香烟烟雾对绿萝的伤害。
故答案为:(1)控制单一变量
(2)是否通入香烟烟雾
(3)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
16.【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应选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月龄等相同的幼年小鼠。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故选:C。
故答案为:(1)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或月龄相同);
(2)普通饲料;
(3)小于;
(4)C。
17.【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通过观察抑菌圈的大小来反映抑菌效果。
(2)图甲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据图2可知,大蒜提取液浓度为100%时,抑菌圈直径最大,所以效果最佳的是100%大蒜提取液。
(3)因为完整的大蒜瓣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因此我们可以将大蒜切碎食用。
(4)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变量是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等量的无菌水滴入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5)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由题干分析可知,只用开水烫一烫并不能真正起到杀菌的目的,烫一烫的时间过短,至少2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故答案为:(1)出现抑菌圈的大小;
(2)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3)将大蒜切碎食用;
(4)没有设置对照组;
(5)没有道理,烫一烫时间过短,据图可知,至少20分钟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效果(3分)。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