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声音的特性)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声音的特性)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5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制作短视频时,利用AI配音可以大大提高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让观众沉浸其中。只要作者输入文本,AI配音就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明星的声音生成音频,这其实是模仿该明星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
2.(2025春 慈溪市期中)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3.(2025春 宁波校级期中)世卫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中约11亿人由于戴耳机听音乐、玩游戏,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风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不需要介质直接传入人耳
B.人的听觉是在耳蜗中形成的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D.当以两倍的速度播放音乐时,声波频率加快,响度变大
4.(2025春 余姚市期中)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筷子敲击瓶身时,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
5.(2024春 象山县校级期中)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6.(2024春 温州期中)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无法感知地震的次声波,以下动物能感知到地震次声波的是(  )
动物 听觉频率(赫) 动物 听觉频率(赫)
蝙蝠 1000﹣120000 猫 60﹣65000
海豚 150﹣150000 大象 1﹣20000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7.(2024春 温州期中)近日台湾发生了严重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搜救人员在搜救过程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B.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传声
C.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8.(2025春 鄞州区期中)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9.(2024春 北仑区期中)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演唱会会上,观众手机静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D.悦耳动听的箫声可能是噪音
10.(2024春 余杭区期末)在学习声音相关知识时,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听到铁块在水中的敲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B.乙: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说明电铃振动变弱
C.丙:未拉紧棉绳导致听不到声音,说明棉绳不能传播声音
D.丁:伸出桌面的钢尺长度变短,拨动钢尺时音调变高,说明钢尺振动变慢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2025 舟山二模)如图所示是一款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成听觉。
(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2.(2025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汽车经过凹槽时会上下振动发出声音。若凹槽比较深,则发出声音的     (填“音调高”或“响度大”),发出的声音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
13.(2024春 新昌县期末)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的复原图。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14.(2025春 余姚市期中)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
(1)根据波形可知,甲、乙、丙的音色相同,三者中    的响度相同,    的音调相同。
(2)从丁的波形可知,该声源的振动没有规律,属于    。
15.(2024春 慈溪市期末)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发一样,小初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吹笔套时,振动发生的物体是     。
(2)小初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第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填“a”、“b”或“c”)。
16.(2024春 宁波期中)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17.(2024春 温州期中)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2)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还发现,琵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琵琶头部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2025春 宁波期中)小金进行了如下两个有关声音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如图1,小金在鼓面撒上一些绿豆,并敲打鼓面。
(1)敲击鼓面时发出声音,且可以看到绿豆在跳动,这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     。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此时鼓发出的声音     。(选填“音高更高”或“音量更大”)
(3)鼓面上放绿豆的目的是     。
【实验2】如图2,小金用橡皮槌轻轻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并绘制了柱状图。
(4)通过观察柱状图,发现的规律是     。
19.(2024春 临海市校级期中)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较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于是同学们对“影响铝棒发声频率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实验设计与实施】
找到5根不同规格的铝棒、频率检测器等器材,依次选择1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从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测出铝棒发声的频率,数据记录如下。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2、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猜想,于是他们选用了一根铝棒,依次改变手捏铝棒的部位,从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再测出每次铝棒发声的频率,根据现象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由上可知,他们提出的新猜想是     。
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C D A A B A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只要作者输入文本,AI配音就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明星的声音生成音频,这是模仿该明星声音的音色,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故选:B。
3.【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人的听觉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的。
(3)长期使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听力下降。
(4)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乐声也需要介质才能传播,没有介质,我们的人耳就听不到音乐声,故A错误;
B.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人的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B错误;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导致听力下降,故C正确;
D.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波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当以两倍的速度播放音乐时,声波频率加快,音调变高,故D错误。
故选:C。
4.【分析】用筷子敲击瓶身时,靠的是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当用筷子敲击瓶身时,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丁、甲、乙、丙,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故选:C。
5.【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4)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
B、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听到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高达150dB,是人耳能够听到的,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D正确。
故选:C。
6.【分析】次声波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解答】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大象能听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故大象能听到次声波。
故选:D。
7.【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同时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超声波的概念。
【解答】解:A、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A错误。
B、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B正确。
C、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发声体的不同。故C正确。
D、探测仪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故D正确。
故选:A。
8.【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A、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两旁建隔音墙,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从环保角度,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竹管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不同,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悦耳动听的箫声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就是噪声,故D正确。
故选:B。
10.【分析】(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随着向外抽气量的增加,罩内的气体减小,铃声也随着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假设抽成真空,则将听不见铃声,从而可以推测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结论;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甲:在水中敲击铁块,能够听到铁块的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故A正确;
B、乙: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
C、丙:未拉紧棉绳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导致听不到声音,不能说明棉绳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丁:伸出桌面的钢尺长度变短,拨动钢尺时音调变高,说明钢尺振动变快,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声音是经过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最后传到大脑才听到声音,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了振动;
(2)声波进入人耳,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1)电流的作用下产生了振动;
(2)听觉中枢;
(3)人耳处。
12.【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解答】解:若凹槽比较深,振动幅度就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故答案为:响度大;声波。
13.【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14.【分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1)根据波形可知,乙和丙的音色相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波形的形状能反映音色,乙和丙波形形状相似);乙和丙响度相同(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指波形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乙和丙波形的高度相同,即振幅相同);甲和乙音调相同(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是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即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2)从丁的波形可知,该声源的振动没有规律,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1)乙、丙;甲、乙;(2)噪声。
15.【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2)空气柱的长短影响振动的快慢,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解答】解:(1)吹笔套,是笔套中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空气柱的长短影响振动的快慢,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所以,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a,音调最低的位置是c。
故答案为:(1)空气柱;(2)c。
16.【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②在传播过程中,用柔软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声波﹣﹣吸声;③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
【解答】解: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噪声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途中;不能。
17.【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粗细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
(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
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1)材料;(2)音调;松紧程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音量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放绿豆的目的是将鼓面的振动转换为绿豆的跳动,运用了转换法;
(4)音高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解答】解:(1)图1中,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跳动,这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豆子跳动的幅度更大,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音量更大;
(3)鼓面振动速度快,振动幅度小,人眼不容易看出鼓面振动状况,鼓面上放豆子的目的是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4)通过观察大小不同的音叉声音高低的柱状图,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低;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高,所以发现的规律是: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故答案为:(1)振动;
(2)音量更大;
(3)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
(4)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19.【分析】(1)(2)根据表格中的长度、横截面积、和频率的大小,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
(3)根据改变的量提出猜想。
【解答】解:(1)探究与横截面积关系,必须控制长度不变,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是相同的,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
(2)根据1、2、5数据知,截面积相同,故是探究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的关系;由数据可知,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
(3)选用了一根铝棒,依次改变手捏铝棒的部位,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了,测出了频率,据此提出的猜想是: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故答案为:(1)1、3、4; (2)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3)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