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正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A B C C B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C B C D A D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2.80 18722.运动 静止23.1∶1 4∶324.甲、丁 甲、丙 乙25.响度 音调 声源26.镜面 漫 遵循27.2 不变28.色散 黑 红29.反射 黑30.B A31.1:6 1:632.平衡螺母 57.8三、作图题 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33.34.四、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8分。35.(1)位置 薄(2)大小 不能(3)较暗(4)不能 虚36.(1)下(2)5(3)实 凹透镜37.(1)水平 左(2)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3)116.2(4)浸没(5)1.16(6)不变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问2分,共1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8.(1)由题意可知,标志牌处到庆阳的路程为120km,此段路程的最高行驶速度为100km/h,根据可得,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庆阳的时间至少为(2分)(2)若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0.5h,根据可得,通过的路程是(2分)(3)小明家到庆阳的路程是280km,汽车行驶了4h到达庆阳,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2分)39.(1)由表格数据可知,铝制车架的质量由得,架所用铝材的体积(2分)(2)该车车架用铁制成时,铁的体积需要铁的质量(1分)车架换为铁后增加的质量此时整车的质量(1分)2024-2025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 考证号: 贴条形码区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违纪标记2 .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 黑色签字笔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填涂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选择题填涂样例: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正确填涂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错误填涂 [×] [√]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正确)1.[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6.[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7.[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18.[ A ] [ B ] [ C ] [ D ]5.[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19.[ A ] [ B ] [ C ] [ D ]6.[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20.[ A ] [ B ] [ C ] [ D ]7.[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二、填空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空 1 分,共 28 分)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QQABAYAEggigABAAAQhCQQHwCgIQkhEACSgOwFAMsAIBiRFABAA=}#}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三、作图题(本题共 2 小题,每空 2 分,共 4 分)33. 34.四、实验题(本题共 3小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3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五、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问 2 分,共 10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8.(6 分)39.(4 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QQABAYAEggigABAAAQhCQQHwCgIQkhEACSgOwFAMsAIBiRFABAA=}#}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5章(沪科版2024)。4.难度系数:0.7。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正确。1.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 cm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 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①甲的速度20m/s ②乙车和丙车速度相同;③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④第5s时,甲和丙相距30m。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B.月球上的宇航员因为穿上航天服的原因,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C.从环保的角度讲,影响我们正常工作与学习的声音属于噪音D.医学上利用次声波来检测病情4.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可以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D.“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于双手振动产生的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6.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大是因为她的频率很高C.“天宫一号”里王亚平和助手可以直接对话D.“天宫一号”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0×m/s7.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A.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B.家庭装修常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C.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8.今年6月21日,境内多个地区看到了天文奇观“金边日环食”。下图中现象成因与之相同的是( )A.倒映在水中的山B.小孔成像C.雨后的彩虹D.水中的筷子变弯9.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D.图d所示,渔民只有瞄准鱼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10.北京时间2024年4月9日凌晨,北美洲地区发生了日全食奇观,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影子的形成 B.水中倒影C.海市蜃楼 D.铅笔在水面弯折11.下列关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是江面反射红光的原因C.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是自然界中的光源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是白光发生了色散的原因12.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A. B.C. D.13.小明在海河公园游玩时,观察到一些由光现象而成的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A.甲图:湖中凉亭的倒影B.乙图:清澈湖水中游动的金鱼C.丙图:平静的露天池水中有朵朵白云D.丁图:太阳通过树缝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14.公元前2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描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削冰令圆”指的是把冰削成凹透镜B.“举以向日”指的是冰透镜正对太阳光C.“以艾承其影”中的“影”指冰透镜的影子D.“则火生”是因为冰透镜能反射太阳光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蜡烛处于A点时,所成像的特点的典型应用是照相机C.蜡烛从B点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只有当蜡烛在B点时,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16.张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先测量了凸透镜的焦距,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17.如图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周围的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镜面反射形成的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人脸要距离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18.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 )A.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B.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C.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无论移动到哪个位置都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19.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B.同一物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反比C.同一物质,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D.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2∶120.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金属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图乙中测金属块的质量时,读数是71.2gC.图丙中测得金属块的体积是80cm3D.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是3.57×103kg/m3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如图所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s。2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唱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图所示。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是 的;以撑船人为参照物,竹排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2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向东乙向西,它们的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它们运动路程之比为 。24.如图所示是声波的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属于噪声的是 。25.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音乐课上为什么许多人唱《青藏高原》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 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高;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26.擦过鞋油的皮鞋看起来闪闪发光是由于光在鞋面发生 反射,光射到桌面的白纸上会发生 反射(填“漫”或“镜面”),这些反射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7.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保持5m的距离。如图所示,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后上方,视力表全长0.8m,距平面镜3m,则被测者要面向平面镜且距离平面镜 m才能进行视力的检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8.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若将太阳光分解出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若用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29.如图所示是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舞台上绿色追光灯照到穿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裙子呈 色。3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的是 ,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均填序号)31.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四分之一,则余下的甲、乙两种液体,其密度之比为 .32.小郑同学在做“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称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 使天平平衡。称量时,木块放在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木块的质量为 g。三、作图题 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33.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完成光路。34.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四、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8分35.如图1所示是小雯和同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图。(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 ,实验时常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2)小雯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选填“仍能”或“不能”);(3)为了让所成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4)实验完成后,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 (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36.小强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1)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选填“上”或“下”);(2)小强同学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和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图丁是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为大家直播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实验,如图丁是通过水球成了一个倒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的瞬间。随后,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如图戊注入气泡后,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 组成的(选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37.小明想知道自制凉粉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托盘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如图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请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3)改正错误后重新测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为 g。(4)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小勺挖出烧杯中一部分凉粉放入量筒中,使之 在水中。最终测得量筒中凉粉的体积为。(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凉粉的质量为75.6g,计算出凉粉的密度为 ;(6)整理器材时发现,本实验中使用的“5g”砝码生锈了,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问2分,共1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8.小刚驾车行驶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标志,求:(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庆阳至少需要多长时间?(2)若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0.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小明家到庆阳的路程是280km,汽车行驶了4h到达庆阳,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9.暑假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到梅岭游玩,车上还带有折叠自行车,方便下车骑行,如下图所示。小明对这辆折叠自行车进行了研究,查得这辆折叠自行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已知,。(1)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多少?(2)如果车架用铁制作,整车的质量变为多少?产品型号 ×××折叠后尺寸/cm车架材质 铝车架质量/kg 10.8整车质量/kg 12.8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5章(沪科版2024)。4.难度系数:0.7。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正确。1.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 cm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 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答案】D【解析】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约为6cm,故A错误;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B错误;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1m/s,故C错误;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0.8m=80cm,故D正确。故选D。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①甲的速度20m/s ②乙车和丙车速度相同;③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④第5s时,甲和丙相距30m。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由题意甲丙所在的是s-t图像,乙所在的是v-t图像,由图可知三辆小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t=5s时,甲的路程为20m,丙的路程为30m,根据可知,甲、丙的速度分别为乙的速度为6m/s,则乙车和丙车的速度相同;因三辆车同时同地向东出发,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丙车保持静止;在第5s时,由图可知甲的路程为20m,丙的路程为30m,故甲丙相距10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B.月球上的宇航员因为穿上航天服的原因,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C.从环保的角度讲,影响我们正常工作与学习的声音属于噪音D.医学上利用次声波来检测病情【答案】C【解析】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我们就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B.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宇航员即使不穿航天服,也不能听见对方的声音,故B错误;C.根据噪声的定义可知,从环保的角度讲,影响我们正常工作与学习的声音属于噪音,故C正确;D.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可以传递信息,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来检测病情,故D错误。故选C。4.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可以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D.“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于双手振动产生的【答案】A【解析】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可以靠空气传入人耳,故B错误;C.众多“鱼洗”声汇集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不是速度,故C错误;D.“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其振动产生的,不是双手,故D错误。故选A。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答案】B【解析】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入鱼的耳朵会把鱼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D错误。故选B。6.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大是因为她的频率很高C.“天宫一号”里王亚平和助手可以直接对话D.“天宫一号”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0×m/s【答案】C【解析】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A错误;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是因为她声带振动的振幅大,故B错误;CD.“天宫一号”接近常温,且有空气,所以王亚平和助手可以直接对话,这里面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故C正确,D错误。故选C。7.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A.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B.家庭装修常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C.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答案】C【解析】A.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故A不符合题意;B.家庭装修常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利用平面镜中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B不符合题意;C.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是为了防止车内物体反射的光在玻璃板上成像,故C符合题意;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今年6月21日,境内多个地区看到了天文奇观“金边日环食”。下图中现象成因与之相同的是( )A.倒映在水中的山B.小孔成像C.雨后的彩虹D.水中的筷子变弯【答案】B【解析】“金边日环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A.倒映在水中的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符合题意;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水中的筷子变弯,是光经过不同介质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D.图d所示,渔民只有瞄准鱼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答案】D【解析】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若有突出,则无法看到另一边,故B正确,B符合题意;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空气由于受热,导致不均匀,光并不沿直线传播,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图d所示,渔民只有瞄准鱼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10.北京时间2024年4月9日凌晨,北美洲地区发生了日全食奇观,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影子的形成 B.水中倒影C.海市蜃楼 D.铅笔在水面弯折【答案】A【解析】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发生了偏折,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铅笔在水面处发生弯折,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下列关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是江面反射红光的原因C.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是自然界中的光源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是白光发生了色散的原因【答案】B【解析】A.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是江面反射红光进入眼睛,故B正确;C.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不会自己发光,不是自然界中的光源,故C错误;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是露珠反射的光进入眼睛,故D错误。故选B。12.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A. B.C. D.【答案】D【解析】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留的昆虫等猎物,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水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3.小明在海河公园游玩时,观察到一些由光现象而成的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A.甲图:湖中凉亭的倒影B.乙图:清澈湖水中游动的金鱼C.丙图:平静的露天池水中有朵朵白云D.丁图:太阳通过树缝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答案】D【解析】A.甲图:湖中凉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光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B.乙图:清澈湖水中游动的金鱼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光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C.丙图:平静的露天池水中有朵朵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光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D.丁图:太阳通过树缝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成的是实像,故D符合题意。故选D。14.公元前2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描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削冰令圆”指的是把冰削成凹透镜B.“举以向日”指的是冰透镜正对太阳光C.“以艾承其影”中的“影”指冰透镜的影子D.“则火生”是因为冰透镜能反射太阳光【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属于凸透镜,故A错误;B.“举以向日”指的是冰透镜正对太阳光,让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照到凸透镜上,故B正确;C.凸透镜能将平行光会聚在焦点处,所以“以艾承其影”中的“影”指冰透镜的焦点,故C错误;D.“则火生”是因为冰透镜是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从而将太阳光的能量集中,产生高温,引燃艾草,故D错误。故选B。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蜡烛处于A点时,所成像的特点的典型应用是照相机C.蜡烛从B点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只有当蜡烛在B点时,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B点时,物距等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则焦距f=10cm。故A错误;B.由图可知,A点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故B错误;C.将蜡烛从B移动到C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大,u>2f,此时像距变小,同时像变小,故C正确;D.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当蜡烛在A、B、C三点时,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都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C。16.张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先测量了凸透镜的焦距,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答案】B【解析】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焦距故A错误;B.由图乙可知,物距是50.0cm-10.0cm=40.0cm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C.焟烛燃烧变短,烛焰向下运动,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可知,屏上像的位置会向上,故C错误;D.取走光屏,烛焰射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到原位置,所以仍成像,故D错误。故选B。17.如图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周围的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镜面反射形成的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人脸要距离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答案】C【解析】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周围的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说明反射光射向了各个方向,是漫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似,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似,人脸要距离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D错误。故选C。18.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 )A.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B.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C.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无论移动到哪个位置都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物距为40cm,像距为30cm,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当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取走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CD、由图知,成倒立,则此时物距大于2f;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可得焦距的范围是:20cm>f>15cm;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是35cm,一定成实像,像距应该变大,则应该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故B错误;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是25cm,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烛焰倒立,故C错误;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即物距等于15cm,则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D正确。故选D。19.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B.同一物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反比C.同一物质,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D.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2∶1【答案】A【解析】AD.由m-V图像可知,体积均为2m3时,甲的质量m甲=4×103kg,乙的质量m乙=1×103kg,由可知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m甲∶m乙=(4×103kg)∶(1×103kg)=4∶1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A正确,D错误;B.同一物质,物质的密度一定,由m=ρV可知,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错误;C.同一物质,物质的密度一定,密度与体积无关,故C错误。故选A。20.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金属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图乙中测金属块的质量时,读数是71.2gC.图丙中测得金属块的体积是80cm3D.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是3.57×103kg/m3【答案】D【解析】A.图甲中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故A错误;B.图乙中,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测金属块的质量时,读数是m=50g+20g+1.4g=71.4g故B错误;C.图丙中测得金属块的体积是V=V2-V1=80mL-60mL=20mL=20cm3故C错误;D.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是故D正确。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如图所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s。【答案】 2.80 187【解析】[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2]图中停表的小刻盘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3min,且未超过3-4中间的半刻线;大刻盘的分度值为0.1s,读数为7s,则秒表的读数为2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唱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图所示。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是 的;以撑船人为参照物,竹排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答案】 运动 静止【解析】[1]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位置发生了变化,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是运动的。[2]竹排相对于撑船的人位置没发生变化,以撑船的人为参照物,竹排是静止的。2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向东乙向西,它们的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它们运动路程之比为 。【答案】 1∶1 4∶3【解析】[1]它们的运动快慢相同,则甲乙速度相同,因此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1∶1。[2]运动时间之比为3∶2,根据可知它们运动路程之比为24.如图所示是声波的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属于噪声的是 。【答案】 甲、丁 甲、丙 乙【解析】[1]音调的高低取决于频率,即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甲和丁振动次数一样,故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丁。[2]响度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即振动幅度,由图可知甲和丙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的是甲和丙。[3]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因此乙图是噪声的图像。25.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音乐课上为什么许多人唱《青藏高原》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 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高;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答案】 响度 音调 声源【解析】[1]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大声”和“轻声”均是发声时声带振幅不同,故指声音响度的大小。[2]音调与频率有关,歌曲中“高”字是指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即指声音的音调高。[3]不要大声喧哗或轻声讲话,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26.擦过鞋油的皮鞋看起来闪闪发光是由于光在鞋面发生 反射,光射到桌面的白纸上会发生 反射(填“漫”或“镜面”),这些反射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 镜面 漫 遵循【解析】[1]擦过鞋油的皮鞋表面比较光滑,看起来闪闪发光是由于光在鞋面发生镜面反射。[2][3]光射到桌面的白纸上,白纸比较粗糙会发生漫反射,这些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7.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保持5m的距离。如图所示,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后上方,视力表全长0.8m,距平面镜3m,则被测者要面向平面镜且距离平面镜 m才能进行视力的检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 2 不变【解析】[1]由图知: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的像保持5m的距离,故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逐渐面镜时,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不变。28.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若将太阳光分解出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若用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答案】 色散 黑 红【解析】[1]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太阳光经水滴折射后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若用太阳光分解出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黄光,而是吸收黄光,所以红纸呈现黑色。[3]若用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红纸上,红纸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红纸呈现红色。29.如图所示是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舞台上绿色追光灯照到穿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裙子呈 色。【答案】 反射 黑【解析】[1]白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2]绿光照射红裙子,红色物体只能反射红色,吸收其他色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看到裙子是黑色的。3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的是 ,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均填序号)【答案】 B A【解析】[1]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弱,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故选B。[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选A。31.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四分之一,则余下的甲、乙两种液体,其密度之比为 .【答案】 1:6 1:6【解析】(1)由得m=ρV,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甲、乙两物体密度之比(2)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其大小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和质量无关,剩余甲、乙物体的密度之比仍为1:6。32.小郑同学在做“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称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 使天平平衡。称量时,木块放在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木块的质量为 g。【答案】 平衡螺母 57.8【解析】[1]天平使用前,应该将天平放在水平面上,而且要对天平进行调零。具体的操作是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天平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示数的和,即m=50g+5g+2.8g=57.8g三、作图题 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33.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完成光路。【答案】【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34.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答案】【解析】已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则由图可知,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凹透镜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四、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8分35.如图1所示是小雯和同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图。(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 ,实验时常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2)小雯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选填“仍能”或“不能”);(3)为了让所成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4)实验完成后,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 (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答案】(1) 位置 薄(2) 大小 不能(3)较暗(4) 不能 虚【解析】(1)[1][2]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线成像,也能让光线透过,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两个面都可以反射光线成像,为了避免两个像的位置距离过大,形成重影,应选择薄玻璃。(2)[1]实验中未点燃的蜡烛B替代蜡烛A与A所成的像进行比较,如果完全重合,表明大小相同,故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像将在偏上或偏下,不在桌面上,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3)实验室光线太强,会干扰我们对像的观察,为避免环境光线对实验的影响,实验中环境光线应尽量暗一些。(4)[1][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在光屏上承现,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在原来位置放一光屏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36.小强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1)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选填“上”或“下”);(2)小强同学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和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图丁是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为大家直播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实验,如图丁是通过水球成了一个倒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的瞬间。随后,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如图戊注入气泡后,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 组成的(选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答案】(1)下(2)5(3) 实 凹透镜【解析】(1)当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由图乙知,像落在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调整,也可以将蜡烛向上移动,像就向下移动。(2)由丙图可知,物距像距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同时匀速向左运动,则t秒时,物距像距在移动过程中,要能在不动的光屏上成像,物距必须等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此时即解得(3)[1]由图丁可知,像为倒立的,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都是倒立的。[2]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37.小明想知道自制凉粉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托盘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如图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请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3)改正错误后重新测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为 g。(4)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小勺挖出烧杯中一部分凉粉放入量筒中,使之 在水中。最终测得量筒中凉粉的体积为。(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凉粉的质量为75.6g,计算出凉粉的密度为 ;(6)整理器材时发现,本实验中使用的“5g”砝码生锈了,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1) 水平 左(2)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3)116.2(4)浸没(5)1.16(6)不变【解析】(1)[1]使用天平前,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2]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侧质量偏小,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天平的使用应遵循“左物右码”,图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3)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为100g,10g和5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1.2g,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4)为了准确测量凉粉的体积,需使凉粉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水和凉粉的总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凉粉的体积。(5)量筒中凉粉的质量凉粉的密度(6)因为每次测量时都用到生锈的砝码,最后计算时质量用的是质量差,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不变。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问2分,共1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8.小刚驾车行驶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标志,求:(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庆阳至少需要多长时间?(2)若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0.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小明家到庆阳的路程是280km,汽车行驶了4h到达庆阳,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1.2h(2)45km(3)70km/h【解析】(1)由题意可知,标志牌处到庆阳的路程为120km,此段路程的最高行驶速度为100km/h,根据可得,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庆阳的时间至少为(2分)(2)若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0.5h,根据可得,通过的路程是(2分)(3)小明家到庆阳的路程是280km,汽车行驶了4h到达庆阳,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2分)39.暑假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到梅岭游玩,车上还带有折叠自行车,方便下车骑行,如下图所示。小明对这辆折叠自行车进行了研究,查得这辆折叠自行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已知,。产品型号 ×××折叠后尺寸/cm车架材质 铝车架质量/kg 10.8整车质量/kg 12.8(1)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多少?(2)如果车架用铁制作,整车的质量变为多少?【答案】(1);(2)【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铝制车架的质量由得,架所用铝材的体积(2分)(2)该车车架用铁制成时,铁的体积需要铁的质量(1分)车架换为铁后增加的质量此时整车的质量(1分)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5章(沪科版2024)。4.难度系数:0.7。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正确。1.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 cm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 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①甲的速度20m/s ②乙车和丙车速度相同;③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④第5s时,甲和丙相距30m。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B.月球上的宇航员因为穿上航天服的原因,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C.从环保的角度讲,影响我们正常工作与学习的声音属于噪音D.医学上利用次声波来检测病情4.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可以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D.“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于双手振动产生的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6.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大是因为她的频率很高C.“天宫一号”里王亚平和助手可以直接对话D.“天宫一号”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0×m/s7.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A.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B.家庭装修常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C.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8.今年6月21日,境内多个地区看到了天文奇观“金边日环食”。下图中现象成因与之相同的是( )A.倒映在水中的山B.小孔成像C.雨后的彩虹D.水中的筷子变弯9.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D.图d所示,渔民只有瞄准鱼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10.北京时间2024年4月9日凌晨,北美洲地区发生了日全食奇观,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影子的形成 B.水中倒影C.海市蜃楼 D.铅笔在水面弯折11.下列关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是江面反射红光的原因C.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是自然界中的光源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是白光发生了色散的原因12.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A. B.C. D.13.小明在海河公园游玩时,观察到一些由光现象而成的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A.甲图:湖中凉亭的倒影B.乙图:清澈湖水中游动的金鱼C.丙图:平静的露天池水中有朵朵白云D.丁图:太阳通过树缝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14.公元前2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描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削冰令圆”指的是把冰削成凹透镜B.“举以向日”指的是冰透镜正对太阳光C.“以艾承其影”中的“影”指冰透镜的影子D.“则火生”是因为冰透镜能反射太阳光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蜡烛处于A点时,所成像的特点的典型应用是照相机C.蜡烛从B点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只有当蜡烛在B点时,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16.张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先测量了凸透镜的焦距,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17.如图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周围的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镜面反射形成的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人脸要距离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18.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 )A.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B.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C.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无论移动到哪个位置都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19.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B.同一物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反比C.同一物质,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D.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2∶120.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金属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图乙中测金属块的质量时,读数是71.2gC.图丙中测得金属块的体积是80cm3D.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是3.57×103kg/m3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如图所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s。2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唱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图所示。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是 的;以撑船人为参照物,竹排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2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向东乙向西,它们的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它们运动路程之比为 。24.如图所示是声波的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属于噪声的是 。25.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音乐课上为什么许多人唱《青藏高原》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 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高;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26.擦过鞋油的皮鞋看起来闪闪发光是由于光在鞋面发生 反射,光射到桌面的白纸上会发生 反射(填“漫”或“镜面”),这些反射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7.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保持5m的距离。如图所示,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后上方,视力表全长0.8m,距平面镜3m,则被测者要面向平面镜且距离平面镜 m才能进行视力的检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8.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现象。若将太阳光分解出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若用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 色。29.如图所示是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舞台上绿色追光灯照到穿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裙子呈 色。3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的是 ,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均填序号)31.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四分之一,则余下的甲、乙两种液体,其密度之比为 .32.小郑同学在做“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称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 使天平平衡。称量时,木块放在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木块的质量为 g。三、作图题 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33.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完成光路。34.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四、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8分35.如图1所示是小雯和同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图。(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 ,实验时常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2)小雯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选填“仍能”或“不能”);(3)为了让所成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4)实验完成后,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 (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36.小强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1)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选填“上”或“下”);(2)小强同学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和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图丁是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为大家直播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实验,如图丁是通过水球成了一个倒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的瞬间。随后,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如图戊注入气泡后,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 组成的(选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37.小明想知道自制凉粉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托盘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如图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请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3)改正错误后重新测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为 g。(4)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小勺挖出烧杯中一部分凉粉放入量筒中,使之 在水中。最终测得量筒中凉粉的体积为。(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凉粉的质量为75.6g,计算出凉粉的密度为 ;(6)整理器材时发现,本实验中使用的“5g”砝码生锈了,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问2分,共1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38.小刚驾车行驶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标志,求:(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庆阳至少需要多长时间?(2)若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0.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小明家到庆阳的路程是280km,汽车行驶了4h到达庆阳,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9.暑假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到梅岭游玩,车上还带有折叠自行车,方便下车骑行,如下图所示。小明对这辆折叠自行车进行了研究,查得这辆折叠自行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已知,。(1)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多少?(2)如果车架用铁制作,整车的质量变为多少?产品型号 ×××折叠后尺寸/cm车架材质 铝车架质量/kg 10.8整车质量/kg 12.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沪科版2024).docx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沪科版2024).docx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沪科版2024).pdf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八上第1~5章)】(沪科版2024).docx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测试范围:八上第1~5章)】(沪科版2024).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