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认识液体( 共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认识液体( 共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气体 液体 固体 6 认识液体(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确定的形状,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等特征。 2.科学思维:学习液体的特征时,运用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液体的特征。 4.态度责任:对液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确定形状等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液体流动性、形状等,归纳液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 新课导入 聚焦本课探究内容: 出示教材中课页图片或呈现液体特点的视频。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聚焦至本课探究问题。
板块二: 探究与实践 1.观察各种各样的液体。 谈话:图片中的液体都是什么?这些液体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让我们继续来探究。 2.观察液体的形状。 谈话:同学们,液体有确定的形状吗?我们有一瓶液体和几个不同形状的容器,请你试一试,把液体倒在这些容器里,形状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 交流汇报:水倒进圆形杯子里,就变成了圆形杯子的形状;倒进方形杯子里,又变成了方形杯子的形状…… 谈话:液体的形状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说明液体是没有确定形状的。 3.观察液体静止时的表面。 谈话:液体的表面叫液面,容器里的液面是什么样的?如果容器倾斜,液面还会水平吗? 利用第一个环节使用的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让学生试着倾斜容器。液面稳定后,观察液面。发现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水平的特征。 谈话:大家观察得很准确,液体静止时,液面总是保持水平的。 4.观察液体的流动性。 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光滑的塑料板作为斜面,还有滴管、水、食用油、洗手液。我们用滴管分别取一滴不同的液体,滴在斜面顶端,然后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待所有液体滴加完毕后,指导学生抬起塑料板的一端,确保斜面在实验过程中稳定不晃动。 谈话:大家观察到液体都能流动,但不同液体的流动性不同,也可以说它们的黏性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中的三种液体,水的流动性是最好的。 5.归纳液体的特征。 谈话: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观察和实验,对液体有了很多了解。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都发现了液体的哪些特征呢?你能总结一下不同液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试着完成液体的特征记录表。 交流研讨: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静止时液面保持水平、都具有流动性。不同液体在颜色、黏性等方面不同。 描述各种液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出液体有哪些共同特征,即观察液体的形状特征等。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液体洒出;在学生发言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可以多变换几次容器倾斜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液体的液面。 用不同的滴管分别从盛装水、食用油、洗手液的容器中吸取适量液体,将滴管尖端对齐,在塑料板水平状态下,同时将不同液体缓慢、稳定地滴在木板顶端同一水平线上,液滴之间有一定间隔。
板书设计
6 认识液体(第1课时)
2
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气体 液体 固体 6 认识液体(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2.科学思维:通过“加一加”等方法,思考如何利用现有工具组合来解决问题。 3.探究实践:设计实验,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4.态度责任:对液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合理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几个形状各异、液面高度相同的装有液体的瓶子,提问:“这些瓶子里的液体一样多吗?又该怎么去比较呢?” 学生观察并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猜想和初步想法。 通过直观展示和问题引导,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板块二: 探究与实践 1.讨论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 师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讨论并适时给予引导和提示,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测量和比较方法。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点评和总结。 方法一:相同容器法。 找三个相同的容器,将瓶子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后,观察液面高度进行比较。 方法二:在杯外贴纸条标记液面高度法。 在杯外贴一张纸条,分别标记三次倒入液体液面的高度,进行比较。 方法三:刻度尺与容器组合法。 利用刻度尺与容器组合的量筒,观察液面高度对应的刻度来比较。 方法四:用称量质量的方法进行比较。 用电子秤称瓶子和液体的总质量,再称瓶子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瓶子的质量,得出液体的质量,再比较液体质量的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同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在教室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4.介绍方法五:量筒测量。 谈话:在以上方法中,用电子秤称量比较的是液体的质量,而用容器观察液面高度比较的是液体的体积。 事实上容器加刻度尺就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筒发明的过程。下面我们来观察了解一下量筒。 教师示范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操作方法: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量筒口,缓慢倒入;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提示学生,使用量筒时,要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筒上的“mL”表示的是液体体积的单位,读作“毫升”。 学生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3.总结几种比较液体的方法。 (1)相同容器法:倒入相同容器,比液面高度。 (2)容器外贴纸条法。 (3)刻度尺与容器组合法:标记液面高度比较。 (4)称量质量法:称出质量进行比较。 (5)量筒测量法:单位毫升(mL),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同时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可行性。 教学中,先使用哪些方法,再使用哪些方法,可以根据学生想到的顺序来安排。 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践中掌握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记录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加深学生对测量液体多少的方法和体积概念的初步理解。
板书设计
6 认识液体(第2课时) 怎样比较液体的多少 比较方法: 1.相同容器法:倒入相同容器,比较液面高度。 2.容器外贴纸条法:标记液面高度。 3.刻度尺与容器组合法:标记液面高度对应的刻度进行比较。 4.称量质量法:称出质量进行比较。 5.量筒测量法:单位毫升(mL),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2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