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上册5、地球上的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上册5、地球上的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地下水等主
要水体资源;知道淡水资源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能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描述地球水体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素之间的关
系;能通过资料分析、交流,概括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状况。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海洋和陆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地球水体构成
的模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的措施。能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地球上的淡水
资源总量。
态度责任:对地球水体构成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
话的意识;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状况。
2.理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体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总量;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1.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一起从太空视角看地球,有什么发现?(播放视
频)
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看到地球是个蓝色的球体;有成片的棕色的部分,还有一些白色;
看起来蓝色最多;地球像个“水球”等。
3.揭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地球上的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太空视角看地球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观察地球。通
过学生交流发现,激发学生对地球颜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出探究主题,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二、探究·实践
(一)认识海洋和陆地。
1.出示地球仪,教师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观察地球,我们可以借助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找一找:哪些是海洋、哪些是陆地?你还能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按照不同颜色的顺序观察地球仪。
3.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同学的发现。 预设:深浅不一的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陆地;找到了太平洋、北冰洋;看到了不同的陆地,如绿色的平原、棕色的山脉;发现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隔开等。 不同小组同学相互补充并评价观察后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提问:海洋是地球表面连成一体的海和洋的统称,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
岛屿等。那地球上到底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
4.出示地球陆地、海洋面积数据表。引导学生分别计算陆地总面积、海洋总面积。
5.将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涂一涂分别占多少格。直观感受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差异。 学生活动后分享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海洋大约占7格,陆地占3格。
6.科学数据补充。 教师小结:科学家通过遥感卫星检测发现,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71%。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感知海陆分布特点,建立直观认识;再通过数据分析、涂格子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化海陆占比,形成初步判断;最后用科学数据验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升级。全程渗透“观察—实证—结论”的探究逻辑,培养“用数据支撑观点”的科学意识。】
(二)认识地球上的其他水体。
1.提出问题:海洋属于水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你还知道哪些水的集合体? 学生根据观
察地球仪的活动以及生活经验交流不同水的集合体,比如微山湖、黄河、长江等。
2.观察河流和湖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这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不难发现我国河湖众多,我们把长江部分流域放大,仔细观察,河流和湖泊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结合已有经验,汇报发现:河流是长长的、弯弯的、流动的水;湖泊是成片的被围起来的水。 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湖泊是被陆地围绕着的大片积聚起来的水。河流、湖泊和海洋都属于水体。地球上还有哪些水体?
3.拓展其他水体:引导学生列举更多水体(瀑布、泉、冰川、高山积雪等),明确“河流、
湖泊、海洋、冰川等都是地球的主要水体类型”。
4.出示资料卡,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对河流、
湖泊等水体的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家乡水体切入,引发共鸣;通过观察地图上河流、湖泊的形态,让学生直观感知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将抽象特征具象化;再拓展到瀑布、冰川等其他水体,
帮助学生建立“水体”的整体概念,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与水的关系。
1.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如此丰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你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生活用水、灌溉庄稼、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 教师适时补
充咸水不能直接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利用的还是淡水。
2.资料分享。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淡水资源的资料,先在小组内整理你们组搜集到的信息,选出小组代表,分享你们的发现。 预设: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却相对较少;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左右;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比如我国北方少、南方多;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极少等。 教师适时小结与评价不同小组的发现。
3.模拟实验。 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等水体类型,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25%。为了更好理解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模拟实验。你打算用什么表示地球上的总水量? 学生小组内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 小组代表交流汇报。如:用大桶水表示地球上的总水量,用更少的水表示淡水资源。 师生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如果用1000ml水代表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总量约25ml;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3ml。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直观感受可利用的淡水在总水量中占比极少,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感悟,意识到淡水资
源的珍贵,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讨论节水措施。 提出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节约用水,你有哪些节水小妙招?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 预设:及时关闭水龙头;养鱼的水浇花;洗脸的水冲厕所;用中水给绿地浇水;农业滴灌等。 播放关于国家节水行动的宣传片,让学生意识到全民节
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从生产生活用水场景切入,感知水的重要性;通过资料分享和模拟实验,用1000ml水与3ml的对比,直观呈现可利用淡水资源的稀缺;结合生活场景讨论节水措施,
将科学认知转化为行动,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三、反思·评价
1.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地球上分布着海洋和陆地;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主要水体有河流、湖泊、海洋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要节约用
水;知道了节约用水从身边小事做起等。
2.多元评价。 从科学观念、探究实践、节水意识、节水建议、节水措施等维度引导学生进
行自评与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反思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促进知识内化,同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培
养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拓展·迁移 1.南水北调工程介绍。 出示我国径流带分布图。 这是我国径流带分布图,能看出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匮乏,为了缓解这一状况,我们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播放相关视频)。 2.布置课后任务。 教师谈话:千年水运,万物通济,从南到北,奔流不息。南水北调凝聚着国人的智慧与汗水,是国家为平衡水资源的壮举。课下可从这些角度去探寻
更多工程故事。
【设计意图:将课堂知识与国家战略工程结合,拓展学生视野,通过课后任务持续探究,
培养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