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一中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评
语 文
注意事项:本测评卷分A、B卷,A卷总分120分,1—16班必做;B卷总分30分,1—6班必做,7—16班选做。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5题每题3分,第6题2分,第7题8分,共计25分)
“甜城”内江,这方生养我们的水土,其魅力远不止于舌尖的甘甜,更在于它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与日新月异的城市脉搏。为深度品味家乡的独特韵味,内江一中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共享魅力甜城”,诚邀大家积极参与!
任务一 溯沱江清流,阅千年甜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溯沱江清流而上,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内江,这座川中要塞,曾舟楫云集,商贾往来。纵使江水偶有沿溯阻绝之险,也未能阻挡文明的交融与时代的步伐。历史的仲裁从未偏私,它将“甜城”的美名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上,一代代内江人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经营着这片沃土。
江水无言,却见证了多少悲欢。昔年战火,侵略者锐不可当,忘图撕裂山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历史惨案。然而,甜城儿女用他们顽强的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让一切阴谋无处遁形。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如同警钟,长鸣于心。
今日,硝烟散尽。沱江两岸,甘蔗林在风中轻盈起舞,昔日战场已化作千里沃野,水面重现勃勃生机。
暮色为沱江披上柔光的轻纱,远山如黛,将千年的故事呢喃给流淌的波光。古渡口的老榕树垂下根须,轻抚着石碑上模糊的铭文,仿佛在与往来的清风低语。让甜城百姓的笑容和勤劳的双手,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线。皎月升起,清辉洒满江面,每一片跃动的涟漪都像是银河遗落人间的碎星。我们站在这片被深情守护的土地上,翘首未来。内江,正以她独有的甜蜜与坚韧,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如这沱江清流,奔涌向前,绵延不绝。
1. 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裁(cái ) B. 翘首(qiào ) C. 轻盈(yín) D. 镌刻(juàn)
2. 文段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 B. 忘图 C. 遁形 D. 惨绝人寰
3. 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殚精竭虑 B. 一丝不苟 C. 锐不可当 D. 刻骨铭心
4. 第④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暮色为沱江披上柔光的轻纱,远山如黛,将千年的故事呢喃给流淌的波光。
B. 古渡口的老榕树垂下根须,轻抚着石碑上模糊的铭文,仿佛在与往来的清风低语。
C.让甜城百姓的笑容和勤劳的双手,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线。
D. 皎月升起,清辉洒满江面,每一片跃动的涟漪都像是银河遗落人间的碎星
任务二:谒先贤故迹,悟哲思芳流
5. 请根据以下材料,仿照示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以下三句话的内容。(3分)
步入甜城内江,沱江烟雨仿佛还低语着先贤的智慧。①圣水寺青灯古佛旁,明代大儒赵贞吉曾在此秉烛夜探心学真谛,将儒释道精髓熔铸一炉,字字珠玑,振聋发聩;②行至张大千纪念馆,泼墨山水间似见这位"东方毕加索"挥毫泼彩,从敦煌壁画的一丝不苟到开创泼彩的潇洒不羁,艺术灵魂在尺幅间奔涌;③范长江故居案头,泛黄手稿仍透着战火温度,一支铁笔刺破黑暗,为民请命的呐喊至今萦绕耳畔;④更遥想唐代状元范金卿,一纸《花萼楼赋》如虹贯日,以锦绣文章夺得天下魁首。先贤足迹如星火,照亮甜城千年文脉。
第①句可概括为:贞吉探哲
第②句:________第③句:_______第④句:_______
6. 对联由两个互为对仗的语句组成,要求结构一致,词性相对。
以下是墙报小组的同学合作撰写的赞美运动员的句子,请你从中选择两句组成一副对联,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2分)
①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 ②历艰辛战强手国威震
③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④健儿驰骋世界英名扬
上联: 下联:
任务三:融古今神韵,谱甜城新篇
7.用古诗文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答谢中书书》中,我们可以欣赏陶弘景笔下夕阳余晖中鱼儿争相跃水的灵动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
(3)《使至塞上》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两句诗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B.属引凄异 引:延长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从流飘荡 从:跟、随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 水陆草木之花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微颔之
C.不以疾也 静以修身 D.相与步于中庭 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三文从内容看,都写了自然山水之景,但特点各异。甲文写三峡夏景动人心魄,春冬沉静优美,秋天肃杀凄清;乙文写承天寺夜景清幽宁静;丙文写富春江山水奇异独绝。
B.所选三文从情感看,都表达了对自然之景的喜爱,但又各有侧重。甲文含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三重境界;乙文既有赏月欣喜,又有贬谪悲凉,人生豁达,情感复杂微妙;丙文抒厌弃名利、渴归山林之情,情趣高雅。
C.所选三文从手法看,都用到描写,但各有特色。甲文多用白描手法,只是简笔勾勒,并未细致描绘;乙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环环相扣;丙文从多个角度观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运用多种手法描写。
D.所选三文从语言看,都简洁凝练,但各有千秋。甲文骈散结合,多用四言,间有五、六、七言,音韵和谐,又参差变化;乙文信笔写来,如行云流水,事、景、人、情,浑然一体;丙文以对偶写景,突显景物特征,同时又音韵整齐,朗朗上口。
1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诗歌鉴赏(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3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崔颢的《黄鹤楼》颔联的“① ”词表现了时间的无穷,“② ”词表现了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2分)
13.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完成14——16题。(9分)
新华社沈阳9月17日电(记者汪伟、米思源)
①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17日上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位志愿军英烈在祖国大地安息。
②安葬仪式在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举行。10时许,军乐队奏响《思念曲》,仪式正式开始。在解放军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③魂兮归来,嘉名孔彰;魂兮归来,万古流芳。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致祭文。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鸣枪12响,向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④《思念曲》再次奏响,礼兵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肃穆站立,凝视棺椁,送别英雄。参加仪式的人们排起长队,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墙。
⑤70多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截至2022年,中韩双方已连续9年进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将825位烈士遗骸接回祖国。
⑦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驻沈解放军、武警部队负责同志,抗美援朝老战士、烈士家属、部队官兵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等约200人参加仪式。
(有删改)
14.为这一消息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不超过25字)(3分)
15.⑤⑥段属于消息结构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16.70多年前,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不惧强敌,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假如你在现场凭吊,请你用心里话表达对烈士的敬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4分)
姥姥在阳光下
王奕君
①时隔多年,我还能清晰记起那个小院。眼前晃动着姥姥的身影,阳光洒在她身上,还拖出一条影子,一会儿缩短,一会儿拉长,围着她转。
②姥姥的周身都透着慈爱。她一看见我进院,就放下手里的菜啊盆啊,笑着招呼:“君来啦。”她的笑,从深深的皱纹里绽开来,那慈爱,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
③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早上,全家人吃过姥姥做的早饭后,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姥姥把最后一摞碗收进橱柜,擦擦手,走出屋子。阳光迎着她的脸,知道这时候的姥姥要唱独角戏了,就用影子陪伴她。有我在,姥姥就多了个影子。我总是寸步不离,我的影子一会儿爬上她的后背,一会儿扑向她的头顶,姥姥笑嘻嘻的,好像很乐意有这么一个纠缠。
④姥姥坐在阴凉地儿,像变戏法儿似的,从笸箩里一样样儿拿出衣服、布头,一边让我帮她穿针,一边夸我眼神好。然后说:“我是老了,干啥也不行了。”姥姥说话慢条斯理,好像一辈子都没着过急似的。我说:“您不老,昨儿您还说能上树摘枣呢!”姥姥笑出了眼泪。
⑤简短的对话之后,就没什么话了。我发现,我来姥姥家,原本也不是为了说话,我只是想看看她,陪陪她,或者说,是想让她用周身的慈爱,暖暖我的心。从小,父亲就对我特别严厉,他的目光总是冷的。他看我一眼,我心里就怕怕的,我总想逃,逃到那个有阳光的小院儿去,扑到姥姥温暖的怀抱里去……
⑥午后,姥姥盘腿儿坐在炕沿上,这是她忙里偷闲时的习惯坐姿,她看我抱着一盆煮鸡蛋,一个一个剥着吃,脸上又绽开了一如既往的慈祥。
⑦阳光斜斜地射进来,将姥姥的面庞映照得明亮而红润,像打了一层浅浅的光粉。姥姥一辈子都没化过妆,没穿过漂亮衣服,也从没出过远门。姥姥就像一棵树,风无意中把她吹进了这个院子,她就在这儿踏踏实实地扎根、生长。好多年过去,她都不会挪动地方,从枝繁叶茂,到枝枯叶落,一直平静、坦然。
⑧我长大了,慢慢淡出了姥姥的视线,有时想念一下她老人家,却不常去看她。
⑨多年后的一天,我正抱着三个月的女儿,沉浸于飘着奶香味的温馨快乐中,突然听到姥姥病重的消息,我放下一切,就往医院赶。
⑩姥姥盖在雪白的被单下面,像一张薄薄的纸片。阳光照进来,很亮,又很轻。姥姥周身都不再有那种可供依赖的温暖踏实,也没有了影子,只有胳膊上的管子,各种的仪器。那一片明晃晃的白,刺着我的眼睛,也刺着我的心。姥姥用目光追随着我,从门口,到床前。她伸出手,抖抖的,没有力气。她说:“别想姥姥啊。”那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那个小院,依然有阳光,却没有了姥姥的影子。我想,她是融进了另一片阳光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阳光。希望那个世界温暖安逸,有她离不开的炉台,和那只盛满针线的小筐箩。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4分)
姥姥就像一棵树,风无意中把她吹进了这个院子,她就在这儿踏踏实实地扎根、生长。
18.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分)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第②段运用了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表现出姥姥的慈爱。
B.文章多次写到“阳光”,“阳光”既是本文线索,贯穿全文,又暗示文章主旨,表现姥姥对我的疼爱,同时也表达我对姥姥的感激与怀念。
C.“姥姥盘腿儿坐在炕沿上”中“在炕沿上”是句子的补语。
D.文章第⑧段写到有时想念姥姥,却不常去看她,由此可以看出我与姥姥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
E. 文章题为《姥姥在阳光下》,可是第⑤段却写到自己的父亲,是为了表现父亲对我也很慈爱。
四、整本书阅读(5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班级将举办“跨越时空,对话经典”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一位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做了如下摘录。
摘录1: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摘录2: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请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人物的姓名。(2分)
人物1: 人物2:
(2)为更好地了解革命领袖,活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还原了与几位领袖相关的场景,下列不会出现在与毛泽东相关的场景中的一项是( )(3分)
A.斯诺评价他看上去很像林肯,有一张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B.他同身边人讲述年少时跟着父亲耕作、帮父亲记账的往事。
C.湖南发生大饥荒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家,运走米店存粮。
D.他在上海与陈独秀谈论马克思主义书籍。
五、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识人,也是一种阅读。斯诺读红军领袖,懂得了他们的可敬、可亲;鲁迅读藤野先生,懂得了他的伟大情怀,也懂得了奋斗不倦的勇气;朱德读母亲,懂得了她的勤劳一生,也懂得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使命。阅读、理解一个你身边的人,你读懂了什么?
以“我读懂了你”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B卷(3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新城道中①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此诗是苏轼39岁时在杭州做通判时所作。②铜钲(zhēng):铜锣。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2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所展现的画面。(3分)
23.联系全诗,分析尾联中"乐"的内涵。(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6题。(10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余以纸画字,书不数字,安常辄深了人意。余戏②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辙《游沙湖》,有删改)
【注释】①相:仔细看,审察。②戏:开玩笑。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遂往求疗 遂: (2)是日剧饮而归 是:
(3) 善医而聋 善: (4)书不数字 书:
2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书不数字,安常辄深了人意。
26.结合原文分析医生庞安常是怎样的人。(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29题。(14分)
掉落林间的美好
迟子建
①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②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腕,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豫之惑,瑟瑟缩缩的。
③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④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概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晚的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个月亮,才美得夺目。
2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既用优美隽永的文字描写了月,又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突出月的特点,形散神聚,引人深思。
B.①段中划线句“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 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灵动、调皮和动态美,表达作者对月的喜爱之情。
C. 文章第②段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突出了四季的月光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D.文章第③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四季月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具体描写黎明与黑暗之间摄人心魄的月色。
E.自古以来,月光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但作者却善于从生活中观察与发现美,赋予月新的生命感悟。
28.第⑦段作者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个月亮,才美得夺目”,请结合第④段划线句,简要分析作者如何展现月的美?(4分)
29.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与张怀民在庭院中漫步赏月,本文也描写了不同情境下的月色,两篇文章同为写月,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 A
2. B
3. C
4. C
5.第②句:大千创艺 第③句:长江呐喊 第④句:金卿夺魁
6. 上联: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 下联: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7.略
8. A
9. C
10. C
11.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2.① 千载 ② 空悠悠
13. 答案:《黄鹤楼》的尾联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借烟波和暮色表达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的尾联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故乡之水人格化,含蓄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两首诗写法不同,但均巧妙传达了思乡之情。
14.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
15.⑤⑥段属于消息的背景部分。交代消息的背景,让读者了解烈士壮烈牺牲的原因和意义,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消息的前因后果,增加对烈士们的敬仰之情,突出主题,也使消息结构更加完整。
16.敬爱的志愿军战士,你们是祖国的骄傲,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发扬你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17.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姥姥比作一棵树,生动地写出姥姥一辈子生活在小院中的踏实、平静和坦然,表现了姥姥平凡生命的坚韧。
18.示例:内容上:写出了姥姥离世后我的失落,以及对姥姥在那个世界温暖安逸的祝愿,点明主题,表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我对姥姥的怀念以及深厚的爱。
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题目以及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9. ( D )( E )
20. (1) 毛泽东 周恩来 (2)C
21.略
22. 答:①对山村自然风光的喜爱;②对山村农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③作者自身愉悦的心情。
23.答:雨后的早晨,山岭上的白云缭绕,就像戴上了一顶棉帽;树头刚刚升起的太阳,像一面铜锣般明亮耀眼。
24. (1)遂: 于是、就 (2)是: 这
(3)善: 擅长 (4)书: 写
25.(我) 写了没有几个字,安常就深深懂得我的意思。
26.医术高超,领悟能力强或者聪颖。
27.( B )( C )
28.参考答案:①比喻,将毛茸茸的月光比作一盏灯,生动形象写出了林中月亮的朦胧之美。
②间接/侧面描写,以原本光秃秃的树有了月亮的照射,而变得流光溢彩、生机勃勃,间接写出了月光的光彩夺目。
29.(1)相同:都表达了月光/月色的喜爱之情。
(2)不同点:①迟子建通过写月勇于燃烧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人生因付出而精彩,生活因造福他人而更美好。
②苏轼通过写月表达自己复杂情感: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乐观心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