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定时训练(10月)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定时训练(10月)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来,众多人文交流项目灿然展开:孔子学院、汉语桥、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在人文沟通的春风化雨下,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误读与猜疑大幅减少,合作共赢的构想逐渐走进民众心中。这充分说明( )
A.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发展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提升了综合国力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茶的发现和使用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由茶衍生出独成一脉的文化艺术——茶文化。“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透过中国茶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人在生活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④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5年7月11日,由香港文联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合办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以“甲骨千年见字如面”为主题,通过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展示甲骨文的深厚魅力与现代活力。此次展览( )
①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是我国文化产业强大的标志,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
④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 )
①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②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③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④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文化发展而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 )
①改造形式,改造传统文化的陈旧形式,赋予新的现代表达
②赋予新义,保留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③增补充实,吸收外来文化的最新成果,补充中华文化内涵
④拓展延伸,顺应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拓展中华文化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之中。伟大建党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
②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③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基因
④坚持了真理信仰与理想信仰的内在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中,十多万湖湘子弟兵怀着极大民族义愤、浴血奋战,以身许国,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抗战精神的锻造形成,凝聚着湖南儿女的血性担当。这启示( )
①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抗战精神已融入湖湘传统文化忠诚与担当的优良品格中
④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锻造抗战精神的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②具有传承性,既一脉相承,其内涵又因时而变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12.2025年7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1500多张照片、3200多件文物,全景展现了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讲述着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雄壮史诗。这一展览(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以文物、照片等载体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
③表明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物质力量
④彰显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5年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于8月18日在广西柳州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展现了利用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文物数字化存档、沉浸式展览体验以及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跨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激发了新的保护理念与技术方案,不同文化主体所贡献的差异化经验共同构成了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生态。这说明( )
①中国积极主动地吸纳东盟文化成果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应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
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对外销量巨大;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等。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以其包容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②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为我所用
③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
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火爆出圈,《哪吒2》中深受观众喜爱的“结界兽”形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青铜人像。该形象圆润的大头、凸出的杏眼等面部特征,保留了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感,又通过卡通化处理增添了呆萌气质。“结界兽”形象的设计( )
①敢于创造性转化:将庄重严肃的文物形象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动画角色
②善于古为今用:借用古遗址中的青铜人像的故事讲述当代人的故事
③缘于作者能动性:既致敬传统文化,又通过现代叙事手法让文物形象焕发新生
④精于继承与发展:直接把文物拿过来,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观众的文化桥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在音乐中贯穿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并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成为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充分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 )
①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学习、交流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9.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4年11月,中国在希腊雅典成立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汲取世界文明智慧,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古典学研究智慧。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②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要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文明交流互鉴要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流年》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老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之美,永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
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认同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1.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随着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后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法律包括总则、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附则五章。其目的是健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表明( )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②认识发展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3.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
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
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
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某制药企业始终秉承这样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药品的疗效好了,企业的利润也肯定会如期而来。”其生产的产品多年畅销不衰,很受消费者欢迎。由该企业的经营秘诀可见( )
①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②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③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价值观④企业为消费者服务才能长久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透过下图可以看出( )
各民族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藏族守边人:“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在各族儿女的价值实现中
②扎根边疆意识是正确国家观在守边人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③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④“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体现了当前社会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26.我国林业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某地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采取成片托管、零星赎买、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整组山场置换,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达到了减少地块、整合连片的目的,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该地从产业最底层实现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障了林农切身利益。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该地为什么要开展“小山”变“大山”的改革。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面建造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关键里程碑。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推进,在月球上建房,越来越成为举国瞩目的攻关项目。
在实验工程蓝图设计中,月壤砖制造是重要目标。探月工程团队确立了“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的理念;针对月面环境,决定以模拟月壤为原材料,采用太阳能聚光熔融制砖技术,研发抗压强度高、热学性能好、抗辐射能力强的模拟月壤砖;选择了赓续数千年的传统榫卯工艺,并将其融入模拟月壤砖设计(如图):榫卯一转一折之际,蕴含一凸一凹之巧,其节点在相互咬合中形成“牢而不固”的柔性结构,具有极强抗震效果。从古代建筑到现代航天,榫卯工艺跨越数千年,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前,融传统榫卯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于一体的模拟月壤砖,已通过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往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外暴露试验,若能获得理想数据,将为实现机器人月面建房目标迈出关键一步。据悉,随着攻关蓝图的展开,探月工程团队将不断优化选择创新元素,系统周密地作出方向性判断和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解释榫卯工艺“跨越数千年,焕发出新的生机”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跟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与家庭或者父母的监护能力有关。从前只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开展的家庭教育,正逐步进入公共领域。
借鉴他国家庭教育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经验,有助于辩证看待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国内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善,提升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
例如,美国倾向于利用学界和民间力量推动家庭教育发展。现实中儿童若在家庭中遇到问题,民间组织便会开展相应的项目去解决这些问题。瑞典的家庭教育政策支持的范围更倾向于那些直接帮助亲子关系的服务,包括孕前检查、儿童保健服务、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中心等。在日本,政府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所有家庭教育支援项目都有政府预算作为财政支持,同时政府也收集各地的良好案例进行推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在家庭教育领域做好守正与创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B B A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C D D B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C B
2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规模小、碎片化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林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该地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微调承包权,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将“小山”变“大山”,推动林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力。
27.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济、科技进步)为榫卯工艺在现代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同时榫卯工艺融入月壤砖设计也助力航天事业发展。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榫卯工艺作为传统工艺,探月工程团队对其进行继承,并将其融入模拟月壤砖设计,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其焕发出新生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榫卯工艺数千年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其蕴含的一凸一凹之巧、形成柔性结构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在现代有了新的应用空间。
28.①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他国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汲取营养,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理念发展,也为世界家庭教育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他国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