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八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4范围:第2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湖北等地适用一、积累与运用(20分)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小雨找来“劳”的小篆字形,上面为“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请你用一句话推测其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在夜间也要出力,表示努力劳动(意对即可)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劳”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劳”字的词语。“劳动”中“劳”的含义 “劳”的引申义 含“劳”的词语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请别人做事的客气话 劳驾功绩 (1)____________慰问有功绩且辛苦之人 (2)______示例:功劳慰劳3.(2分)小雨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发现其中几处标点符号被污痕遮住不清晰,请将其补充完整。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劳以增智 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4.(8分)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雯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江其补充完整。“巴东三峡巫峡长,①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猿鸣三声泪沾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谁家新燕啄春泥属国过居延“⑥____________,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因为船夫的劳动,李白才有这趟江上旅程;“⑦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古诗十九首》),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⑧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渡远荆门外攀条折其荣烈士暮年5.(3分)班级在评选优秀感言时,小雨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他列举了两类,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任务。(1)字音字形:深恶(wù)痛疾 不辍(chuò)请你找出错误的读音或字形并修改:_______________。(2)成语运用:劳动课因为与升学无关,所以常常被挤占,但是部分学生却对此不以为然,只愿意花时间在纳入考试的文化课上,认为劳动课无关紧要。请你找出使用错误的成语:_____________。不辍(chuò)(1分)不以为然(1分)(3)病句修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简单的家务抢着做,复杂的家务帮着做”,旨在培养我们每天劳动。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劳动”后加上“的观念”(1分)6.(3分)活动尾声,小雯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示例一:我选择图1。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学生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图1 图2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2。图片中的学生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图1 图2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3题。【甲】西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注释】①浆:茶水。②耿:发光照耀。【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丙】江阴李生恒,字守道。先庐毁于兵,辟地上海之渔庄,以耕钓为业。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家虽窭①,不肯苟仕进为干没②计。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颜曰“壶月”。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昔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时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以其所学与所履,莹彻而无瑕也。吾闻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不敢多上以祖延平③,独取其“冰壶秋月”以对越于轩。壶清而以冰,益莹;月朗而以秋,益皦。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生之轩,其不朽矣!(选自杨维桢《壶月轩记》,有删改)【注释】①窭(jù):贫穷。②干没:同“乾没”,投机图利。③以祖延平:以延平先生为祖先。7.(2分)【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写景。8.(2分)【甲】诗中“__________”表现了山村地理位置的偏远;“幽禽语”则渲染了乡村的______氛围。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乱山深处清幽9.(4分)小雯在【乙】【丙】两文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晓雾将歇 __________②夕日欲颓 __________③考典故 ____________④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 ____________消散坠落考察,推究榜样(楷模)10.(3分)请你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分)11.(2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12.(2分)下面是小雯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恒祖居毁于战乱,后居上海渔庄,以耕钓为业,暇时读书习书画。B.李恒家贫却不肯以不正当手段求官,新筑草堂旁建轩,取名 “壶月”。C.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著称,退隐闽山后生活贫困,人品被赞如冰壶秋月。D.作者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直系后裔,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解析】D.作者并未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后代,李恒与延平先生在精神品格上有所传承,是李恒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D13.(3分)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杨维桢分别赠文于谢中书和李生恒的原因。陶弘景写信给谢中书是为向其传达自己沉醉山水的得意之情,也期待谢中书能成为自己的一位山水知己。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可以看出。(1分)杨维桢赠文一方面是李生恒新筑草堂,求取题记;另一方面也是杨维桢对李生恒学习勤勉、精于书画、不屑仕途钻营、有清明高尚人格的欣赏。从“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等语句中可以看出。(2分)【丙文参考译文】江阴的李生恒,字守道。他的故居在战乱中被毁,(于是就)在上海的渔庄开垦了一块地,以耕种和垂钓为业。在闲暇的时候,他就读书,推究古代的典故,学习书法和名画。他家虽然贫困,却不肯为了谋取官职而做投机图利之事。他新建了几间草堂,在草堂的一侧又建了一个小屋,命名为“壶月”。我每次乘船经过黄龙浦,通往大海,必定会经过他的门前。每次经过,他都会在轩中设酒款待我,一起校勘典籍,鉴赏书画,然后他会请求我为他的“壶月”题字,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以前,延平先生以经学造诣和德行作为后世的楷模。他隐居在闽山,虽然经常缺衣少食,却安然自得。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人格如冰壶秋月,因为他的学识和操行都晶莹剔透,毫无瑕疵。我听说李生的先祖是从福建迁移到台湾,又从台湾迁移到淞江的。李生虽然不敢直接以延平先生为祖先,但他却选取了“冰壶秋月”这个称号来命名他的小屋。冰使壶更加清澈,月使秋夜更加明亮。李生的行为景仰古代的贤哲,内心纯洁无愧于“冰壶”的称呼,外在表现明亮无愧于“秋月”的称呼。李生恒的小屋,应当是要不朽的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种子”追梦人——钟扬樊 娟①“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他有很多称号:“种子猎人”“植物学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复旦博导”“西藏大学教授”。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从教30余年,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钟扬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②1984年,20岁的钟扬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1997年,34岁的钟扬升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跻身副局级干部序列,但2000年,他却在陈家宽教授邀请下,加盟复旦做了名普通教授,立志培养出更多植物学和生态学的人才。钟扬曾说:“我真的想多培养一些未来生态学的人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种下一颗热爱植物和生态学的种子。”③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如虎添翼,在科研的海洋中不断探索。长期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2001年,钟扬第一次来到西藏科考后,就决定到西藏开展植物学研究,只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④青藏高原的植物有6 000个高等植物,其中更为重要的是1 000个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钟扬带领西藏学生攀上了珠峰北坡(6 200米左右),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⑤后来作为一名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的病人,他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趁着还能上高原,想多做点事。他因为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时间有限,加快了工作步伐,仅2016年就飞行了167次!就这样,钟扬和学生们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花了整整3年时间,给每一棵巨柏树进行登记,直到将世上仅存的3万多棵巨柏都登记在册,建立起保护“数据库”;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了进行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居群。他还带领团队耕耘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上海海岸生态保护打造了新的屏障……⑥钟扬笑谈“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2017年9月钟扬车祸去世后,2018年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同年钟扬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和“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⑦钟扬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百忙之中,还大量参加公众科普活动,将知识传播给每个人,为科技馆义务服务17年,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钟扬在多年辗转上海、西藏等地中,从未间断参与科普志愿活动,每年举办30余场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直对中小学生开放。此外,钟扬还为博物馆提供了极不易得的青藏高原温泉蛇标本,还帮忙征集了八个高山蛙标本。这些标本的获得,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学说提供了展示的标本物证。“堂堂一个大教授,自己又这么忙,干吗还花这么多时间给孩子做科普?”有人这样问他。钟扬回答:“我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的心灵,能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以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⑧“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选自西北民族大学官网,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一生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B.钟扬调入复旦大学后,主要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等研究和教学工作。C.钟扬在西藏科考期间,带领学生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D.钟扬突发脑溢血后,因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最后病发离世。【解析】D.钟扬是因车祸去世,而非病发离世。D15.(3分)我们经常能看到传记中引用别人的话做材料,文章第①段画线句也引用了钟扬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基因和种子对于国家与人类的重大意义;(1分)体现了钟扬对种质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分)也反映出他从事种子收集等相关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凸显了他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未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伟大追求)。(1分)16.(2分)阅读全文,请以“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为开头,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件事,对钟扬进行人物形象赏析。示例: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一直坚守着为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储存“基因”宝藏的信念,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坚持进行植物学研究,采集种子,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努力,哪怕身体不好也不放弃,这种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令人敬佩。(2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③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④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⑤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⑥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⑧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17.(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沈从文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①出的题目非常具体;②提倡片段习作;③讲课谦抑、自制,使学生感悟受益;④教学生贴到人物写作,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⑤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⑥介绍学生看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借鉴提高。(答对一点0.5分,共3分)18.(3分)下面是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随文批注。请你自选角度,仿照其形式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写一则批注。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品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习作片段比作车零件,将整篇文章整合的过程比作组装。【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有将写作片段写好,才能写好一篇文章的道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语言的生动妥帖。【情感】表达了“我”对沈从文先生观点的赞同,以及对他的尊重之情。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湖气原指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风格、习气,在文中指的是沈从文先生在课堂上没有华而不实地夸夸其谈,而是秉持一种谦抑、自制的态度。表明了沈从文先生教学上的认真务实。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敬仰崇敬之情。19.(3分)小雨认为本文结尾有点啰唆,试着修改了一下。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了七八年,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原句更好。(1分)原句写明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间跨度,以及作者对这段时间的感慨。“一晃”二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作者对沈先生的深深怀念。改句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语气较为平淡,没有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色彩。(2分)20.(3分)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师生情谊的理解。【链接材料】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教学上,沈从文先生孜孜不倦地教导汪曾祺;写作上,认真指出其不足之处;资料不易找到时,自己抄写好送给学生。(1分)同样的,汪曾祺也认真领会沈从文先生上课的精髓;写文章来怀念老师的知遇之恩。(1分)他们互相欣赏彼此、互相肯定彼此、互相关心彼此,师生情当如是。(1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红星照耀中国·少年彭德怀(节选)“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作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这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十四个小时风箱。工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十二个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八个月他又逃跑了,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再一次得去找工作。身上除了一身破烂以外仍一无长物。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使”,拿到了工资。二年攒了一千五百文——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骆驼祥子·怒辞杨宅(节选)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像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撩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像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的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21.(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示例:彭德怀因为忍受不了祖母吸食鸦片,踢了她的烟盘,祖母召集族人开会决定溺死彭德怀,继母和父亲表示赞成,舅舅站出来救下彭德怀。(1分)彭德怀愤然离家,开始闯荡世界,放过牛,做过矿工、鞋匠等,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1分)22.(2分)《骆驼祥子》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祥子?请你简要分析。示例:动作描写。(1分)“挺”“抓”“摔”这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祥子的反抗意识。(1分)23.(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哪一情节体现的?请你分别说一说。少年彭德怀做矿工时一天工作时间太长,不再忍耐,离开煤矿。(1分)祥子将太太和女客送回家,但是太太只付给他一毛钱,他不再忍耐,将钱扔在太太脸上。(1分)24.(2分)请结合选文探究《骆驼祥子》的主旨。示例:选文通过叙述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1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5分)鲁迅先生说:“要极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生活中,你身边的人各有各的特点,请你刻画他/她的眼睛,来展现人物的特点(80字左右)。(示例)他有一双漂亮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在清秀的黑色眉毛之下,仿佛一口明汪汪的水井,蕴涵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也宛若一轮皎洁的明月,虽光华纤弱,却真诚地映照于我们的心灵。(5分)26.(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跟着蜜蜂会找到鲜花,顺着星光能找到黎明,与优秀的人同行,我们能见识更多美好。请将“与 相遇”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传记。(横线上填写一个语文课本里或名著里的人物)任务二:关于“遇见”,你有怎样的理解?“遇见”一词,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全国版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班级: 姓名: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小雨找来“劳”的小篆字形,上面为“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请你用一句话推测其内涵: 人在夜间也要出力,表示努力劳动(意对即可)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劳”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劳”字的词语。“劳动”中“劳”的含义 “劳”的引申义 含“劳”的词语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请别人做事的客气话 劳驾功绩 (1) 示例:功劳慰问有功绩且辛苦之人 (2) 慰劳3.(2分)小雨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发现其中几处标点符号被污痕遮住不清晰,请将其补充完整。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4.(8分)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雯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江其补充完整。“巴东三峡巫峡长,①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 牧人驱犊返 ,③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 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⑥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因为船夫的劳动,李白才有这趟江上旅程;“⑦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古诗十九首》),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⑧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5.(3分)班级在评选优秀感言时,小雨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他列举了两类,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任务。(1)字音字形:深恶(wù)痛疾 不辍(chuò)请你找出错误的读音或字形并修改: 不辍(chuò)(1分) 。(2)成语运用:劳动课因为与升学无关,所以常常被挤占,但是部分学生却对此不以为然,只愿意花时间在纳入考试的文化课上,认为劳动课无关紧要。请你找出使用错误的成语: 不以为然(1分) 。(3)病句修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简单的家务抢着做,复杂的家务帮着做”,旨在培养我们每天劳动。请你修改: 在“劳动”后加上“的观念”(1分) 。6.(3分)活动尾声,小雯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图1 图2示例一:我选择图1。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学生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2。图片中的学生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3题。【甲】西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注释】①浆:茶水。②耿:发光照耀。【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丙】江阴李生恒,字守道。先庐毁于兵,辟地上海之渔庄,以耕钓为业。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家虽窭①,不肯苟仕进为干没②计。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颜曰“壶月”。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昔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时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以其所学与所履,莹彻而无瑕也。吾闻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不敢多上以祖延平③,独取其“冰壶秋月”以对越于轩。壶清而以冰,益莹;月朗而以秋,益皦。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生之轩,其不朽矣!(选自杨维桢《壶月轩记》,有删改)【注释】①窭(jù):贫穷。②干没:同“乾没”,投机图利。③以祖延平:以延平先生为祖先。7.(2分)【甲】诗中“ 茂林风送幽禽语 , 坏壁苔侵醉墨痕 ”两句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写景。8.(2分)【甲】诗中“ 乱山深处 ”表现了山村地理位置的偏远;“幽禽语”则渲染了乡村的 清幽 氛围。9.(4分)小雯在【乙】【丙】两文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坠落③考典故 考察,推究 ④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 榜样(楷模)10.(3分)请你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分)11.(2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12.(2分)下面是小雯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恒祖居毁于战乱,后居上海渔庄,以耕钓为业,暇时读书习书画。B.李恒家贫却不肯以不正当手段求官,新筑草堂旁建轩,取名 “壶月”。C.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著称,退隐闽山后生活贫困,人品被赞如冰壶秋月。D.作者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直系后裔,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解析】D.作者并未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后代,李恒与延平先生在精神品格上有所传承,是李恒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13.(3分)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杨维桢分别赠文于谢中书和李生恒的原因。陶弘景写信给谢中书是为向其传达自己沉醉山水的得意之情,也期待谢中书能成为自己的一位山水知己。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可以看出。(1分)杨维桢赠文一方面是李生恒新筑草堂,求取题记;另一方面也是杨维桢对李生恒学习勤勉、精于书画、不屑仕途钻营、有清明高尚人格的欣赏。从“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等语句中可以看出。(2分)【丙文参考译文】江阴的李生恒,字守道。他的故居在战乱中被毁,(于是就)在上海的渔庄开垦了一块地,以耕种和垂钓为业。在闲暇的时候,他就读书,推究古代的典故,学习书法和名画。他家虽然贫困,却不肯为了谋取官职而做投机图利之事。他新建了几间草堂,在草堂的一侧又建了一个小屋,命名为“壶月”。我每次乘船经过黄龙浦,通往大海,必定会经过他的门前。每次经过,他都会在轩中设酒款待我,一起校勘典籍,鉴赏书画,然后他会请求我为他的“壶月”题字,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以前,延平先生以经学造诣和德行作为后世的楷模。他隐居在闽山,虽然经常缺衣少食,却安然自得。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人格如冰壶秋月,因为他的学识和操行都晶莹剔透,毫无瑕疵。我听说李生的先祖是从福建迁移到台湾,又从台湾迁移到淞江的。李生虽然不敢直接以延平先生为祖先,但他却选取了“冰壶秋月”这个称号来命名他的小屋。冰使壶更加清澈,月使秋夜更加明亮。李生的行为景仰古代的贤哲,内心纯洁无愧于“冰壶”的称呼,外在表现明亮无愧于“秋月”的称呼。李生恒的小屋,应当是要不朽的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种子”追梦人——钟扬樊 娟①“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他有很多称号:“种子猎人”“植物学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复旦博导”“西藏大学教授”。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从教30余年,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钟扬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②1984年,20岁的钟扬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1997年,34岁的钟扬升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跻身副局级干部序列,但2000年,他却在陈家宽教授邀请下,加盟复旦做了名普通教授,立志培养出更多植物学和生态学的人才。钟扬曾说:“我真的想多培养一些未来生态学的人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种下一颗热爱植物和生态学的种子。”③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如虎添翼,在科研的海洋中不断探索。长期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2001年,钟扬第一次来到西藏科考后,就决定到西藏开展植物学研究,只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④青藏高原的植物有6 000个高等植物,其中更为重要的是1 000个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钟扬带领西藏学生攀上了珠峰北坡(6 200米左右),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⑤后来作为一名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的病人,他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趁着还能上高原,想多做点事。他因为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时间有限,加快了工作步伐,仅2016年就飞行了167次!就这样,钟扬和学生们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花了整整3年时间,给每一棵巨柏树进行登记,直到将世上仅存的3万多棵巨柏都登记在册,建立起保护“数据库”;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了进行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居群。他还带领团队耕耘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上海海岸生态保护打造了新的屏障……⑥钟扬笑谈“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2017年9月钟扬车祸去世后,2018年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同年钟扬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和“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⑦钟扬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百忙之中,还大量参加公众科普活动,将知识传播给每个人,为科技馆义务服务17年,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钟扬在多年辗转上海、西藏等地中,从未间断参与科普志愿活动,每年举办30余场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直对中小学生开放。此外,钟扬还为博物馆提供了极不易得的青藏高原温泉蛇标本,还帮忙征集了八个高山蛙标本。这些标本的获得,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学说提供了展示的标本物证。“堂堂一个大教授,自己又这么忙,干吗还花这么多时间给孩子做科普?”有人这样问他。钟扬回答:“我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的心灵,能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以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⑧“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选自西北民族大学官网,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钟扬一生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B.钟扬调入复旦大学后,主要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等研究和教学工作。C.钟扬在西藏科考期间,带领学生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D.钟扬突发脑溢血后,因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最后病发离世。【解析】D.钟扬是因车祸去世,而非病发离世。15.(3分)我们经常能看到传记中引用别人的话做材料,文章第①段画线句也引用了钟扬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基因和种子对于国家与人类的重大意义;(1分)体现了钟扬对种质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分)也反映出他从事种子收集等相关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凸显了他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未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伟大追求)。(1分)16.(2分)阅读全文,请以“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为开头,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件事,对钟扬进行人物形象赏析。示例: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一直坚守着为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储存“基因”宝藏的信念,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坚持进行植物学研究,采集种子,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努力,哪怕身体不好也不放弃,这种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令人敬佩。(2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③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④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⑤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⑥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⑧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17.(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沈从文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①出的题目非常具体;②提倡片段习作;③讲课谦抑、自制,使学生感悟受益;④教学生贴到人物写作,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⑤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⑥介绍学生看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借鉴提高。(答对一点0.5分,共3分)18.(3分)下面是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随文批注。请你自选角度,仿照其形式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写一则批注。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品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习作片段比作车零件,将整篇文章整合的过程比作组装。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有将写作片段写好,才能写好一篇文章的道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语言的生动妥帖。 【情感】表达了“我”对沈从文先生观点的赞同,以及对他的尊重之情。 【品析】 江湖气原指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风格、习气,在文中指的是沈从文先生在课堂上没有华而不实地夸夸其谈,而是秉持一种谦抑、自制的态度。 【作用】 表明了沈从文先生教学上的认真务实。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敬仰崇敬之情。19.(3分)小雨认为本文结尾有点啰唆,试着修改了一下。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了七八年,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原句更好。(1分)原句写明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间跨度,以及作者对这段时间的感慨。“一晃”二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作者对沈先生的深深怀念。改句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语气较为平淡,没有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色彩。(2分)20.(3分)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师生情谊的理解。【链接材料】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教学上,沈从文先生孜孜不倦地教导汪曾祺;写作上,认真指出其不足之处;资料不易找到时,自己抄写好送给学生。(1分)同样的,汪曾祺也认真领会沈从文先生上课的精髓;写文章来怀念老师的知遇之恩。(1分)他们互相欣赏彼此、互相肯定彼此、互相关心彼此,师生情当如是。(1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红星照耀中国·少年彭德怀(节选)“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作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这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十四个小时风箱。工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十二个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八个月他又逃跑了,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再一次得去找工作。身上除了一身破烂以外仍一无长物。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使”,拿到了工资。二年攒了一千五百文——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骆驼祥子·怒辞杨宅(节选)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像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撩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像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的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21.(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示例:彭德怀因为忍受不了祖母吸食鸦片,踢了她的烟盘,祖母召集族人开会决定溺死彭德怀,继母和父亲表示赞成,舅舅站出来救下彭德怀。(1分)彭德怀愤然离家,开始闯荡世界,放过牛,做过矿工、鞋匠等,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1分)22.(2分)《骆驼祥子》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祥子?请你简要分析。示例:动作描写。(1分)“挺”“抓”“摔”这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祥子的反抗意识。(1分)23.(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哪一情节体现的?请你分别说一说。少年彭德怀做矿工时一天工作时间太长,不再忍耐,离开煤矿。(1分)祥子将太太和女客送回家,但是太太只付给他一毛钱,他不再忍耐,将钱扔在太太脸上。(1分)24.(2分)请结合选文探究《骆驼祥子》的主旨。示例:选文通过叙述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1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5分)鲁迅先生说:“要极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生活中,你身边的人各有各的特点,请你刻画他/她的眼睛,来展现人物的特点(80字左右)。(示例)他有一双漂亮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在清秀的黑色眉毛之下,仿佛一口明汪汪的水井,蕴涵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也宛若一轮皎洁的明月,虽光华纤弱,却真诚地映照于我们的心灵。(5分)26.(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跟着蜜蜂会找到鲜花,顺着星光能找到黎明,与优秀的人同行,我们能见识更多美好。请将“与 相遇”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传记。(横线上填写一个语文课本里或名著里的人物)任务二:关于“遇见”,你有怎样的理解?“遇见”一词,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全国版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班级: 姓名: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小雨找来“劳”的小篆字形,上面为“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请你用一句话推测其内涵: 人在夜间也要出力,表示努力劳动(意对即可)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劳”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劳”字的词语。“劳动”中“劳”的含义 “劳”的引申义 含“劳”的词语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请别人做事的客气话 劳驾功绩 (1) 示例:功劳慰问有功绩且辛苦之人 (2) 慰劳3.(2分)小雨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发现其中几处标点符号被污痕遮住不清晰,请将其补充完整。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4.(8分)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雯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江其补充完整。“巴东三峡巫峡长,①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 牧人驱犊返 ,③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 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⑥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因为船夫的劳动,李白才有这趟江上旅程;“⑦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古诗十九首》),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⑧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5.(3分)班级在评选优秀感言时,小雨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他列举了两类,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任务。(1)字音字形:深恶(wù)痛疾 不辍(chuò)请你找出错误的读音或字形并修改: 不辍(chuò)(1分) 。(2)成语运用:劳动课因为与升学无关,所以常常被挤占,但是部分学生却对此不以为然,只愿意花时间在纳入考试的文化课上,认为劳动课无关紧要。请你找出使用错误的成语: 不以为然(1分) 。(3)病句修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简单的家务抢着做,复杂的家务帮着做”,旨在培养我们每天劳动。请你修改: 在“劳动”后加上“的观念”(1分) 。6.(3分)活动尾声,小雯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图1 图2示例一:我选择图1。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学生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2。图片中的学生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3题。【甲】西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注释】①浆:茶水。②耿:发光照耀。【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丙】江阴李生恒,字守道。先庐毁于兵,辟地上海之渔庄,以耕钓为业。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家虽窭①,不肯苟仕进为干没②计。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颜曰“壶月”。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昔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时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以其所学与所履,莹彻而无瑕也。吾闻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不敢多上以祖延平③,独取其“冰壶秋月”以对越于轩。壶清而以冰,益莹;月朗而以秋,益皦。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生之轩,其不朽矣!(选自杨维桢《壶月轩记》,有删改)【注释】①窭(jù):贫穷。②干没:同“乾没”,投机图利。③以祖延平:以延平先生为祖先。7.(2分)【甲】诗中“ 茂林风送幽禽语 , 坏壁苔侵醉墨痕 ”两句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写景。8.(2分)【甲】诗中“ 乱山深处 ”表现了山村地理位置的偏远;“幽禽语”则渲染了乡村的 清幽 氛围。9.(4分)小雯在【乙】【丙】两文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坠落③考典故 考察,推究 ④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 榜样(楷模)10.(3分)请你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分)11.(2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12.(2分)下面是小雯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恒祖居毁于战乱,后居上海渔庄,以耕钓为业,暇时读书习书画。B.李恒家贫却不肯以不正当手段求官,新筑草堂旁建轩,取名 “壶月”。C.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著称,退隐闽山后生活贫困,人品被赞如冰壶秋月。D.作者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直系后裔,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解析】D.作者并未认为李恒是延平先生后代,李恒与延平先生在精神品格上有所传承,是李恒取“冰壶秋月”之意为轩命名。13.(3分)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杨维桢分别赠文于谢中书和李生恒的原因。陶弘景写信给谢中书是为向其传达自己沉醉山水的得意之情,也期待谢中书能成为自己的一位山水知己。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可以看出。(1分)杨维桢赠文一方面是李生恒新筑草堂,求取题记;另一方面也是杨维桢对李生恒学习勤勉、精于书画、不屑仕途钻营、有清明高尚人格的欣赏。从“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等语句中可以看出。(2分)【丙文参考译文】江阴的李生恒,字守道。他的故居在战乱中被毁,(于是就)在上海的渔庄开垦了一块地,以耕种和垂钓为业。在闲暇的时候,他就读书,推究古代的典故,学习书法和名画。他家虽然贫困,却不肯为了谋取官职而做投机图利之事。他新建了几间草堂,在草堂的一侧又建了一个小屋,命名为“壶月”。我每次乘船经过黄龙浦,通往大海,必定会经过他的门前。每次经过,他都会在轩中设酒款待我,一起校勘典籍,鉴赏书画,然后他会请求我为他的“壶月”题字,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以前,延平先生以经学造诣和德行作为后世的楷模。他隐居在闽山,虽然经常缺衣少食,却安然自得。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人格如冰壶秋月,因为他的学识和操行都晶莹剔透,毫无瑕疵。我听说李生的先祖是从福建迁移到台湾,又从台湾迁移到淞江的。李生虽然不敢直接以延平先生为祖先,但他却选取了“冰壶秋月”这个称号来命名他的小屋。冰使壶更加清澈,月使秋夜更加明亮。李生的行为景仰古代的贤哲,内心纯洁无愧于“冰壶”的称呼,外在表现明亮无愧于“秋月”的称呼。李生恒的小屋,应当是要不朽的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种子”追梦人——钟扬樊 娟①“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他有很多称号:“种子猎人”“植物学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复旦博导”“西藏大学教授”。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从教30余年,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钟扬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②1984年,20岁的钟扬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1997年,34岁的钟扬升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跻身副局级干部序列,但2000年,他却在陈家宽教授邀请下,加盟复旦做了名普通教授,立志培养出更多植物学和生态学的人才。钟扬曾说:“我真的想多培养一些未来生态学的人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种下一颗热爱植物和生态学的种子。”③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如虎添翼,在科研的海洋中不断探索。长期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2001年,钟扬第一次来到西藏科考后,就决定到西藏开展植物学研究,只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④青藏高原的植物有6 000个高等植物,其中更为重要的是1 000个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钟扬带领西藏学生攀上了珠峰北坡(6 200米左右),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⑤后来作为一名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的病人,他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趁着还能上高原,想多做点事。他因为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时间有限,加快了工作步伐,仅2016年就飞行了167次!就这样,钟扬和学生们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花了整整3年时间,给每一棵巨柏树进行登记,直到将世上仅存的3万多棵巨柏都登记在册,建立起保护“数据库”;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了进行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居群。他还带领团队耕耘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上海海岸生态保护打造了新的屏障……⑥钟扬笑谈“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2017年9月钟扬车祸去世后,2018年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同年钟扬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和“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⑦钟扬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百忙之中,还大量参加公众科普活动,将知识传播给每个人,为科技馆义务服务17年,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钟扬在多年辗转上海、西藏等地中,从未间断参与科普志愿活动,每年举办30余场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直对中小学生开放。此外,钟扬还为博物馆提供了极不易得的青藏高原温泉蛇标本,还帮忙征集了八个高山蛙标本。这些标本的获得,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学说提供了展示的标本物证。“堂堂一个大教授,自己又这么忙,干吗还花这么多时间给孩子做科普?”有人这样问他。钟扬回答:“我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的心灵,能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以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⑧“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选自西北民族大学官网,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钟扬一生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B.钟扬调入复旦大学后,主要从事植物学、分子进化等研究和教学工作。C.钟扬在西藏科考期间,带领学生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D.钟扬突发脑溢血后,因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最后病发离世。【解析】D.钟扬是因车祸去世,而非病发离世。15.(3分)我们经常能看到传记中引用别人的话做材料,文章第①段画线句也引用了钟扬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基因和种子对于国家与人类的重大意义;(1分)体现了钟扬对种质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分)也反映出他从事种子收集等相关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凸显了他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未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伟大追求)。(1分)16.(2分)阅读全文,请以“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为开头,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件事,对钟扬进行人物形象赏析。示例: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一直坚守着为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储存“基因”宝藏的信念,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坚持进行植物学研究,采集种子,为摸清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努力,哪怕身体不好也不放弃,这种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令人敬佩。(2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③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④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⑤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⑥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⑧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17.(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沈从文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①出的题目非常具体;②提倡片段习作;③讲课谦抑、自制,使学生感悟受益;④教学生贴到人物写作,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⑤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⑥介绍学生看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借鉴提高。(答对一点0.5分,共3分)18.(3分)下面是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随文批注。请你自选角度,仿照其形式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写一则批注。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品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习作片段比作车零件,将整篇文章整合的过程比作组装。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有将写作片段写好,才能写好一篇文章的道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语言的生动妥帖。 【情感】表达了“我”对沈从文先生观点的赞同,以及对他的尊重之情。 【品析】 江湖气原指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风格、习气,在文中指的是沈从文先生在课堂上没有华而不实地夸夸其谈,而是秉持一种谦抑、自制的态度。 【作用】 表明了沈从文先生教学上的认真务实。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敬仰崇敬之情。19.(3分)小雨认为本文结尾有点啰唆,试着修改了一下。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了七八年,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原句更好。(1分)原句写明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间跨度,以及作者对这段时间的感慨。“一晃”二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作者对沈先生的深深怀念。改句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语气较为平淡,没有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色彩。(2分)20.(3分)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师生情谊的理解。【链接材料】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教学上,沈从文先生孜孜不倦地教导汪曾祺;写作上,认真指出其不足之处;资料不易找到时,自己抄写好送给学生。(1分)同样的,汪曾祺也认真领会沈从文先生上课的精髓;写文章来怀念老师的知遇之恩。(1分)他们互相欣赏彼此、互相肯定彼此、互相关心彼此,师生情当如是。(1分)(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红星照耀中国·少年彭德怀(节选)“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作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这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十四个小时风箱。工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十二个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八个月他又逃跑了,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再一次得去找工作。身上除了一身破烂以外仍一无长物。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使”,拿到了工资。二年攒了一千五百文——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骆驼祥子·怒辞杨宅(节选)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像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撩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像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的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21.(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示例:彭德怀因为忍受不了祖母吸食鸦片,踢了她的烟盘,祖母召集族人开会决定溺死彭德怀,继母和父亲表示赞成,舅舅站出来救下彭德怀。(1分)彭德怀愤然离家,开始闯荡世界,放过牛,做过矿工、鞋匠等,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1分)22.(2分)《骆驼祥子》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祥子?请你简要分析。示例:动作描写。(1分)“挺”“抓”“摔”这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祥子的反抗意识。(1分)23.(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哪一情节体现的?请你分别说一说。少年彭德怀做矿工时一天工作时间太长,不再忍耐,离开煤矿。(1分)祥子将太太和女客送回家,但是太太只付给他一毛钱,他不再忍耐,将钱扔在太太脸上。(1分)24.(2分)请结合选文探究《骆驼祥子》的主旨。示例:选文通过叙述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1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5分)鲁迅先生说:“要极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生活中,你身边的人各有各的特点,请你刻画他/她的眼睛,来展现人物的特点(80字左右)。(示例)他有一双漂亮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在清秀的黑色眉毛之下,仿佛一口明汪汪的水井,蕴涵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也宛若一轮皎洁的明月,虽光华纤弱,却真诚地映照于我们的心灵。(5分)26.(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跟着蜜蜂会找到鲜花,顺着星光能找到黎明,与优秀的人同行,我们能见识更多美好。请将“与 相遇”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传记。(横线上填写一个语文课本里或名著里的人物)任务二:关于“遇见”,你有怎样的理解?“遇见”一词,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 第2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4(原卷版).docx 【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 第2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4(解析版).docx 【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 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4.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