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界者”钟扬》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探界者”钟扬》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七) 篇目(三) *“探界者”钟扬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红树因对调节热带气候和防止海岸侵蚀能起到重要作用而被称为“海岸卫士”。让这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美丽植物在更高纬度的上海繁衍,是复旦大学钟扬教授未竟的事业和梦想。
从2008年开始,钟扬带着团队在临港南汇嘴的海堤内侧,种下第一批红树种苗。此后几年,尽管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但红树种苗成活率在稳步提高。可就在大家看到希望的时候,2017年9月,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本就面临资金不足、试验地搬迁等一系列难题的红树引种工作,还要不要继续 能不能继续 大家心里都没底。
“一定要圆钟老师的梦!”南蓬和团队的同志们发出誓言。
一遍遍选苗、栽种、换种、修剪,“种了死,死了再种……大家咬着牙,一点一点往前挪”。2021年的寒潮,让南蓬__A__。这是试验基地在重新引种后第一次遇上寒潮来临。扛过这次极速降温,决定了红树能不能扎下根来!
南蓬和团队想到,用水保温,最简单也最经济——在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前,( 甲 ),确保水下温度不低于零摄氏度。为了赶在寒流到来前做好防护,大家从旁边的水沟中抽水到试验地里,一直忙到凌晨,确保每一棵红树苗都被水覆盖。一周后,奇迹发生了!在水体的保护下,这批红树种苗的成活率在80%以上!这让大家更坚信:( 乙 )。
关于这个梦想,钟扬曾写道:“我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但上海的红树林将造福子子孙孙,成为巨大的宝藏。这是我们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正值暑期,复旦大学“走近红树林”行知课程又一次开课,来到临港的滩涂边,望着一双双__B__的眼睛,南蓬相信,钟老师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会在未来发芽……
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甲:                               
乙:                               
5.在行文中,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尝试分析文中“种了死,死了再种……”“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两处中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答:                               
                               
二、信息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从2012年起,《科学通报》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当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从专业研究和科学传播角度进行深度解读。2014年末,本刊编委钟扬教授,带着对我国科学家早日获奖的期盼,圈绕“诺奖”这一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科学通报》:请问您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诺奖”的
钟扬编委:我关注“诺奖”可以说是从关注国际上的科学研究开始的。1989年我第一次迈出国门,参加国际植物物种生物学会议,自此就一直在关注科学家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通报》:您对获得“诺奖”有怎样的了解
钟扬编委:在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他们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并不多,其中有些论文没有发表在所谓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甚至还有论文并未发表在英文刊物上。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但不太为国人所知的原因就是诺奖的评选规则——如果某项研究进入诺奖评审程序,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或原始记录。这里,“原创”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通报》:那么,您是否认为发表在中文刊物上的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当然,包括《科学通报》。《科学通报》发表过一大批优秀的代表性成果,如袁隆平先生的水稻雄性不育理论等。我们经常提到《Nature》和《Science》的栏目丰富,其实不光是栏目,我们还应该关注其内涵。而在我们这本刊物中,还没有专门报道中国西部科学的栏目,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我不反对我国很多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国际化提高自信,而不是通过国际化丧失自信。如果我们期刊国际化了自信心增强了,大家反过来认为中文刊物也能够做得很好就是对成长多出一份力。
《科学通报》:凭着您对“诺奖”的了解,可否预测一下,在科技领域,我国最早将于何时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大家都愿意相信20年内我国能够获得“诺奖”。中国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举世瞩目,因而很有可能达到critical mass,即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临界量。
我国首位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女性,要让中国女科学家获“诺奖”的预测成真,要给女科学家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是青年女科学家,要为她们加油鼓劲。
(摘编自《科学通报》)
材料二: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尽管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仍有三百多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去送别。钟扬的骨灰抵达上海后,近百名师生等在机场,站在雨中,迎接他,陪他最后一程。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雪山巍巍,江水泱泱。他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但他留下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还在休眠中静静等待发芽。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用蓬勃的生命告诉人们,曾有这样一位大学教授,用短暂而壮丽的一生,谱写了传唱千古的生命之歌。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的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往往,为了采集更多更优质的种子,钟扬和学生们一年行走至少3万公里……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本。
“搞科研嘛,不愿当官,写点论文,走点捷径,奔个院士总应该吧 ”钟扬的学术成果300余项,早有资格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手下一批人干活”。可钟扬就是“不通世故”,非要撑着多病的身子去高原采集种子,“既无经济效益,又无名无利”。
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植物学家,这样说:“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植物给我的人生启示。”
名,钟扬看不到眼里;利,就更与他无缘。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钟扬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西部省份,不少已成长为科研带头人。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摘编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我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书写史。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再到载人航天、科技抗疫……一项项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接续奋斗和砥砺前行。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向科学技术要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回应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迫切需求和呼声,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征程。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权威,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原创独有上下功夫;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要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积极提携后学,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摘编自《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钟扬认为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不是在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要注重成果原创。
B.《科学通报》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品牌,更要通过国际化增强自信才能做得更好。
C.中国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钟扬认为还应为中国女科学家创造更好条件。
D.没有科学家精神就没有我国的科技发展,科学家需要接续奋斗,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通报》围绕着诺贝尔奖对钟扬进行采访,表达了对钟扬获得这一奖项的期许。
B.材料二多角度选取钟扬献身科学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C.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已经侵蚀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D.只要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就能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促进科技进步。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三论据的一项是 (  )
A.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克服千难万阻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B.苏步青和陈建功分别领衔创办了微分几何和函数论研讨班,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C.何继善发现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时,不盲从盲信权威理论,大胆创新,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
D.在FAST施工期间,得知工人们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非常困难,南仁东亲自为他们量身购买了T恤、休闲裤和鞋子。
9.《科学通报》的记者是如何使访谈一步步深入的 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答:                               
                               
                               
                               
10.材料三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些精神在钟扬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                               
                               
课时跟踪检测(七)
1.解析:这是一道长句变短句的题目,第一步:提取句子主干。画线句子的主干是“红树被称为‘海岸卫士’”,将其抽取出来变为一个短句。第二步:理顺枝叶,找出剩下的修饰成分并将其单独成句。“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是表示红树属性的修饰成分,可以单独成句为“红树是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因对调节热带气候和防止海岸侵蚀能起到重要作用”是讲述红树功能的句子,可以拆分成两个短句,写成“既可以调节热带气候,又可以防止海岸侵蚀”。第三步:排列组合。将上述拆解的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合理组合即可。
参考答案:红树是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既可以调节热带气候,又可以防止海岸侵蚀,因而被称为“海岸卫士”。
2.解析:A处,此处语境强调红树引种工作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寒潮的来临又给引种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番经历给南蓬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处可填“刻骨铭心”或“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像镂刻在骨头和心上。形容感受深切,永远不忘。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B处,此处语境强调暑假期间学生想要通过复旦大学“走近红树林”行知课程走近红树林,了解红树,感受钟扬团队精神。故此处可填“求知若渴”。求知若渴:形容求知欲望十分迫切。
参考答案:A.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B.求知若渴
3.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第一次遇上寒潮来临”句式杂糅,将“遇上寒潮”与“寒潮来临”两个短语杂糅在了一起,应将“来临”删掉,改为“第一次遇上寒潮”;二是“扛过这次极速降温,决定了红树能不能扎下根来”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应改为“能不能扛过这次极速降温,决定了红树能不能扎下根来”。
参考答案:这是试验基地在重新引种后第一次遇上寒潮。能不能扛过这次极速降温,决定了红树能不能扎下根来!
4.解析:甲处,根据前文“用水保温”以及后文“确保每一棵红树苗都被水覆盖”可知,破折号后的内容应是用水给红树苗保温的具体措施,故可填“用水覆盖红树种苗”。乙处,处于本段的最后,结合前句“这让大家更坚信”可知,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这批红树种苗的成活率在80%以上”可知,“让这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美丽植物在更高纬度的上海繁衍”的梦想有望实现,故可填“红树北移的梦想不再遥远”。
参考答案:甲:用水覆盖红树种苗 乙:红树北移的梦想不再遥远
5.解析:第一句的省略号: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红树引种工作困难重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钟扬团队始终没有放弃,“种了死,死了再种……”不断失败不断尝试,此处省略号是重复内容的省略,避免了语言的烦琐,表现了钟扬团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二句的省略号:结合文本第七段内容可知,“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是对钟扬生前话语的引述,省略了一些不能直接体现钟扬关于红树林梦想的内容,省略不必要的,可以使文章简洁,突出文章重点。
参考答案:①“种了死,死了再种……”省略号表示重复内容的省略,表现了钟扬团队坚韧不拔的精神。②“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表示内容的省略,使行文简洁,更有利于突出重点。
6.选B “更要通过国际化增强自信才能做得更好”说法错误。材料一中的表述为“我不反对我国很多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国际化提高自信,而不是通过国际化丧失自信”,并没有说“更要通过国际化增强自信才能做得更好”。
7.选B A项,“表达了对钟扬获得这一奖项的期许”说法错误,表达的应是对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期许。C项,“已经侵蚀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说法错误。从材料三“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可知,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是表明这些不良倾向已经侵蚀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D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三第二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可知,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是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促进科技进步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唯一条件。
8.选D 材料三主要论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科学家精神”。A项,符合材料三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B项,符合材料三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积极提携后学”的精神。C项,符合材料三中“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权威,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的精神。D项,表现的是对贫穷工人的资助,与材料三中所论述的“科学家精神”不相关,不适合作材料三的论据。
9.解析:首先,记者提问钟扬“请问您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诺奖’的”,钟扬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解答,“我关注‘诺奖’可以说是从关注国际上的科学研究开始的……”,从而将钟扬引向“诺奖”话题。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对获得‘诺奖’有怎样的了解”,通过钟扬的回答,引出他对“诺奖”得主特点的评论,指出“原创”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将话题引向了更深的层次。记者的第三个问题是“您是否认为发表在中文刊物上的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获得‘诺奖’”,将“诺奖”的话题引向与中文刊物有关的话题,从而让“诺奖”与中国产生联系。钟扬认为“我不反对我国很多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国际化提高自信,而不是通过国际化丧失自信”。最后,记者提出了采访的核心问题,让钟扬预测在科技领域中国最早何时能够获得“诺奖”,从而将话题引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评论。钟扬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相信20年内我国能够获得‘诺奖’”。
参考答案:①首先提问钟扬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诺奖”,从而将钟扬引向“诺奖”话题;②接着提问钟扬对“诺奖”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钟扬对“诺奖”得主特点的评论,指出“原创”才是最重要的。③然后提问钟扬是否认为发表在中文刊物上的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获得“诺奖”,从而引出钟扬对我国科学期刊发展道路的看法。④最后,让钟扬预测在科技领域中国最早何时能够获得“诺奖”,从而将话题引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评论。
10.解析:从材料二“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可以看出,钟扬积极参与植物基因库的建立,亲身参与植物种子的采集工作,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从材料二“钟扬就是‘不通世故’……‘既无经济效益,又无名无利’”“名,钟扬看不到眼里;利,就更与他无缘”可以看出,钟扬不爱名利,而是热心参与科研活动,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从材料二“钟扬的学术成果300余项”可以看出,钟扬学术成果众多,体现了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材料二“‘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钟扬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已遍布西藏……云南等西部省份,不少已成长为科研带头人”可以看出,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来培养学生,体现了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参考答案:①钟扬积极参与植物基因库的建立,亲身参与植物种子的采集工作,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②钟扬不爱名利,而是热心参与科研活动,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③钟扬获得300余项科研成果,体现了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④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养学生,体现了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