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芣苢》《插秧歌》教案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歌,理解作品内容,体会其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感受劳动生活的美好,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运用语言、节奏、意象等手法表现生活场景的方法。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古诗语言特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诗歌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手法上的异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节奏美、画面美和情感美,体会劳动场景的诗意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理解劳动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芣苢》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及其表达的劳动喜悦。
2.分析《插秧歌》中口语化语言与生动场景描写的作用。
3.体会两首诗所表现的劳动之美与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芣苢》中动词变换所体现的劳动过程与情感变化。
2.把握《插秧歌》中农事繁忙与家庭协作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节奏与情感。
2.比较法:对比两首诗在内容、手法、情感上的异同。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劳动主题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4.情境创设法:通过想象与描述,还原诗歌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田间劳动图片,提问:“你见过或参与过哪些劳动?劳动带给你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
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分享劳动经历与感受。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也通过诗歌记录劳动、赞美劳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芣苢》和《插秧歌》,感受古人的劳动之美。
二、初读感知,把握节奏
教师活动:
范读《芣苢》《插秧歌》,指导学生注意节奏与语气。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划分节奏,初步感受两首诗的风格差异。
总结:
《芣苢》节奏轻快、重复性强;《插秧歌》语言通俗、场景生动。
三、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一)《芣苢》赏析
教师活动:
"大家发现了吗?'采采芣苢'这句重复了六次,像不像劳动时的号子?但真正精彩的是这些动词的变换:采→有→掇→捋→袺→襭。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大家起立,跟着诗句做动作——"
(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动作)
"当读到'薄言采之'时,我们做采摘的动作;'薄言有之'时,双手捧起,表示收获;'薄言掇之'时,弯腰拾取;'薄言捋之'时,成把地捋取;'薄言袺之'时,提起衣襟;'薄言襭之'时,把衣襟披在腰带上。感受到了吗?这些动作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第一组汇报:
"我们组发现这六个动词就像在拍电影:
'采之'是远景,看到大家在采摘
'有之'是近景,展示收获的成果
'掇之'是特写,一颗一颗仔细拾取
'捋之'是快镜头,成把地快速获取
'袺之'是细节,提起衣襟准备装
'襭之'是全景,满载而归的满足
这简直就是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
2.第二组补充:
"我们觉得这些动词展现了'收获三部曲':
第一部:发现目标(采、有)
第二部:精心收集(掇、捋)
第三部:满载而归(袺、襭)
从找到宝物→捡起宝物→装进口袋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
教师引导深入分析:
"说得太好了!那大家再思考:为什么每一段都要重复'采采芣苢'?如果去掉重复,会有什么不同?"
3.第三组发言:
"我们觉得这种重复:
像劳动时的喘息节奏——'采采芣苢'(弯腰采摘),'薄言采之'(直起身来)
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副歌,每段重复但略有变化
让人想象出田野上此起彼伏的歌声,你唱我和的热闹场面。"
教师总结提升:
"同学们的分析让古老的文字活起来了!确实,这六个动词的巧妙变化:
在内容上:完成了从开始采摘→细心收集→满载而归的完整叙事
在情感上:展现了从发现喜悦→收获快乐→心满意足的情感递进
在艺术上:通过重章叠句,既保持了民歌的韵律美,又避免了单调。
清代学者方玉润形容这首诗是'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大家通过今天的分析,是不是也仿佛听到了那穿越时空的欢快歌声?"
(教师播放轻快的劳动号子音乐作为背景)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齐声朗读,用声音再现那场两千年前的欢乐采摘!"
总结(图表式):
动词分组 动作描写 情感体现
采、有 概括性采集 收获的喜悦
掇、捋 具体采摘动作 细致与专注
袺、襭 用衣襟盛取 满载而归的满足
全诗通过动词变化展现劳动过程,重章叠句强化节奏感,表达集体劳动的欢乐。
(二)《插秧歌》赏析
教师活动:
现在让我们穿越到南宋的农田,感受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插秧大战!请大家仔细品味这首诗,看看杨万里是如何用文字为我们"直播"这场农忙的。
"我们先来理清这场'家庭插秧流水线':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这像不像一条高效的生产线?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重点分析关键诗句)
"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农人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雨中忙碌。诗人把斗笠比作士兵的头盔(兜鍪),蓑衣比作铠甲,这个比喻太妙了!谁能说说,为什么要把插秧比作打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诗句深入分析)
1.第一组回答人物分工:
"我们组发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全家总动员'的场面:
田夫是'抛秧手',负责从远处抛送秧苗
田妇是'接应手',准确接住抛来的秧苗
小儿是'后勤兵',在秧田里拔秧苗
大儿是'主攻手',负责插秧这个关键环节
这样的分工就像篮球比赛中的传球、接球、投篮,配合默契!"
2.第二组分析修辞手法:
"'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把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说明农人全副武装
暗示插秧如同战斗——与天斗(冒雨)、与地斗(抢农时)
赋予普通劳动以英雄色彩,让人肃然起敬
但最打动我们的是下一句'雨从头上湿到胛'——即使'全副武装',雨水还是从头上一直淋到肩膀。这个细节真实得让人心疼!"
3.第三组补充:
"我们还发现后四句特别有意思。农妇喊大家吃早饭休息,可是'低头折腰只不答'。不是不理会,而是忙得连抬头回答的工夫都没有!最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原来农人满脑子想的都是秧苗还没插稳,田还没插完,还要提防鹅鸭来捣乱。这种'一心扑在农活上'的状态,真是太真实了!"
教师总结提升:
"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就在于:
场景真实:如'雨从头上湿到胛',不加修饰地写出农人艰辛
比喻精妙:'战斗'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把普通的农活提升到生存斗争的高度
细节传神:从分工协作到无暇应答,每个细节都来源于真实生活
如果说《芣苢》是轻快的劳动协奏曲,那么《插秧歌》就是紧张的劳动进行曲。杨万里用他特有的'诚斋体',把最普通的农事活动写得如此生动传神,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能被那个雨中抢插的紧张场面所感动。"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次朗读这首诗,体会农人那份'抢农时如救火'的紧迫感和全家齐上阵的团结精神!"
四、比较阅读,深化认识
教师活动:
现在让我们把《芣苢》和《插秧歌》放在一起,进行一次有趣的"诗歌对比实验"。请大家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为什么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感受如此不同?
让我们从四个维度来深入比较。首先看主题——《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反复吟唱,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而《插秧歌》开篇就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又给我们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具体诗句完成对比分析)
1.第一组分享语言特点对比:
"我们发现:《芣苢》像一首循环播放的歌曲,'采采芣苢'重复六次,配合'采、有、掇、捋、袺、襭'的动词变化,形成明快的节奏感;《插秧歌》则像现场解说,'雨从头上湿到胛''秧根未牢莳未匝'都是大白话,通俗易懂,仿佛诗人就在田埂上跟我们讲述。"
2.第二组分析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芣苢》通过动词的细腻变化展现过程:从'采之'(开始)到'襭之'(满载),如同镜头推进;《插秧歌》则善用比喻和场景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比喻,把劳动升华成战斗;'低头折腰只不答'的细节,生动展现忙碌状态。"
3.第三组探讨情感基调:"情感上两首诗差异明显:《芣苢》充满'群歌互答'的欢乐,每次重复都加深愉悦感;《插秧歌》在紧张中见乐观——虽然'雨从头上湿到胛',但全家协作、坚持劳作,体现坚韧精神。"
教师引导深入思考: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让我们看看创作背景:
《芣苢》来自集体劳动的民歌传统,重在抒发情感;
《插秧歌》是诗人观察记录,重在描绘现实。
这就像我们今天用不同方式记录生活——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歌唱,一个是真实的现场记录。"
完成对比表格:
比较项目 《芣苢》 《插秧歌》
主题 "采采芣苢"的集体欢乐采摘 "田夫抛秧田妇接"的家庭协作抢种
语言特点 重章叠句,如循环副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3 口语化表达:"照管鹅儿与雏鸭"如家常对话
表现手法 动词串联画面:"采→有→掇→捋→袺→襭"构成完整过程 比喻+细节:"笠是兜鍪蓑是甲"+"低头折腰只不答"
情感基调 轻松愉悦,如"群歌互答"的田园牧歌 紧张中见乐观,"雨湿到胛"仍坚持劳作
教师总结提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首诗仿佛两幅画作:一幅是欢乐的采撷图,一幅是紧张的插秧图。
《芣苢》是劳动的抒情诗——它不在乎采了多少,而在乎采摘时的快乐心情;
《插秧歌》是劳动的纪实文学——它真实记录农事的艰辛与农人的坚韧。
但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核心:对劳动的赞美。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一个通过重复歌唱来抒发,一个通过真实描写来呈现。这正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丰富性:同样写劳动,可以有不同的美。"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5分钟)
教师活动:
刚才我们领略了古人的劳动之美,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当下。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从《芣苢》中"薄言采之"的徒手采摘,到《插秧歌》中"小儿拔秧大儿插"的家庭协作,再到今天的机械化农业、数字化劳动——劳动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劳动的价值变了吗?
"让我们做个有趣的对比:《芣苢》中的妇女们通过'掇之''捋之'获得车前草,现代药农可能用专业工具采收;《插秧歌》里全家冒雨插秧,现在可能有插秧机在作业。但是——"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展开热烈讨论)
1.第一组"传承与发展"组发言:
"我们发现劳动的形式在变,但核心价值没变。《芣苢》中通过'袺之''襭之'体现的收获喜悦,就像我们今天完成项目后的成就感。《插秧歌》中'唤渠朝餐歇半霎'的忙碌,和现代职场人加班完成工作的状态很像——虽然工具不同,但认真负责的精神一脉相承。"
2.第二组"劳动价值"组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劳动有三个不变的价值:
创造价值:古人采芣苢为了治病饱腹,今天各种劳动也在创造社会财富
成就自我:就像《芣苢》中六个动词展现的收获过程,任何劳动都能带来自我实现
连接他人:《插秧歌》的家庭协作,现代的工作团队合作,都体现了劳动的社会性"
3.第三组结合亲身经历分享:
"我暑假在社区做志愿者,分发物资时就像《芣苢》中的'采之''有之',虽然累但很快乐。而看到程序员叔叔调试代码时的专注,就像《插秧歌》里'低头折腰只不答'的投入。原来,古今的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如此相似!"
教师引导深化:
"说得很好!那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劳动教育呢?"
第四组"未来劳动"组回应:
"我们认为,正如《芣苢》教会我们欣赏劳动中的诗意,《插秧歌》告诉我们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未来的劳动可能不需要'雨从头上湿到胛'的艰辛,但更需要创造性、协作性和坚韧精神——这正是两首古诗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总结提升:
同学们的分析让我感动。确实,从'采采芣苢'到智能收割,从'抛秧接秧'到机械作业,劳动的形式在演进,但:
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永不褪色
劳动中蕴含的协作精神历久弥新
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尊严永恒不变
就像《芣苢》用重章叠句歌唱劳动之美,《插秧歌》用生动比喻赞美劳动之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第一,尊重所有形式的劳动——无论是徒手采摘还是编程设计;
第二,在劳动中发现价值——就像古人从'掇之'到'襭之'的收获喜悦;
第三,用劳动创造美好——继承《插秧歌》中农人那种'秧根未牢莳未匝'的责任感。
让我们记住: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连接他人与社会的纽带
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既能体会'采采芣苢'的劳动乐趣,也能传承'低头折腰只不答'的敬业精神,在新时代用新形式的劳动,创造属于你们的价值!
六、作业:
1.背诵《芣苢》并默写。
2.写一段文字,描写你参与过的一次劳动,注意运用动词和场景描写。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劳动主题的古诗。学生在分析《芣苢》的动词变化与重章叠句时表现出较强兴趣,能较好地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与情感美;在赏析《插秧歌》时,对农事繁忙与家庭协作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对“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比喻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修辞手法的讲解与训练。
此外,部分学生对古代劳动生活的背景了解较少,影响了其对诗歌情感的深入把握。今后可在课前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情境。整体来看,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