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能力测评卷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能力测评卷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能力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糖炒栗子一直是秋冬的传统美食。如图所示是翻炒栗子的场景,为了让栗子快速、均匀受热,常常将砂石与栗子混合在一起翻炒,这主要利用的砂石性质是 ( )
A.硬度高 B.密度大
C.熔点高 D.比热容小
2.在纸上写错了字后,我们可以用胶带将错字撕去。如图所示,先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走了。解释这个现象可利用的物质微观特性是 (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间隙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装有氧气,另一个瓶装有密度比氧气大的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表示氧气分子,用“●”表示二氧化氮分子,移去玻璃板后两瓶口紧贴,放置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瓶内分子分布情况比较合理的是 ( )
4.有生活常识的同学会知道,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几分钟即可。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萝卜分子间存在间隙,容易扩散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炒菜时萝卜是运动的,盐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更剧烈
5.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没有内能
B.“铁化如水”是通过热传递改变铁的内能的
C.铸好的釜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无间隙
D.用铁铸造的釜加热升温快是因为铁比热容大
6.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物质A 和水加热,A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若A物质的比热容是水的一半,不计热损失,则选项图中能反映水加热20 min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 )
7.[多选]关于物体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就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内能少的物体不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C.物体的机械能增加时,其内能不一定增加
D.0℃的冰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内能增加
8.[多选]如图所示,用气缸、固定隔板和活塞密闭甲、乙两部分气体,气缸和活塞均不导热,隔板导热良好。迅速将活塞向左推至图中虚线位置并固定,静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乙内能均变大
B.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内能不变、乙内能变大
C.乙内能改变的方式只有做功
D.乙内能改变的方式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9.一杯20℃ 的水温度升高到80 ℃,水的比热容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将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铝球、铁球浸没在沸水中煮很长一段时间后,吸收热量较多的是 (填“铝球”或“铁球”)。
10.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填“剧烈”或“缓慢”)。
11.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到居民小区劳动。“小广告”粘在建筑物上不易被消除掉,因为分子间存在 引力 ;用钢丝球消除“小广告”,过了一会儿钢丝球发热,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
12.如图所示,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乙杯的外壁比甲杯热,由此可判断 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13.如图所示,小宇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弄清楚“热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请补充图中三处空白。
① ,② ,③ — 。(②③处填“一定”或“不一定”)
14.如图是海滨城市上海和古都西安同一日气温变化的曲线,其中西安对应的曲线是A,上海对应的曲线是B。请你通过分析图像提出一个物理问题,要求运用热学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
解释: 。
三、实验探究题(第15 小题10分,第16小题14分,共24分)
15.在“走进分子世界”选择一种分子模型进行探究的活动中,李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并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李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
(1)将酒精染成红色,是为了 。
(2)“气泡”的出现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 (填“模拟”或“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 (填“控制变量”“转换”或“类比”)的实验方法,由此我们猜想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大小 (填“相等”或“不相等”)。
16.【探究名称】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证据】
(1)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 (填“质量”或“体积”)、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如图甲所示,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
(3)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解释】
(4)小明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①根据图像可知, 的吸热能力更强些。
②已知水的比热容是 则煤油的比热容是 J/(kg·℃)。
(5)停止加热后, 的温度下降得快。
【交流】
(6)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 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t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水和100g水的Q-△t图像,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 =k·△t。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之比与对应水的 之比相等。
四、综合应用题(第17 小题6分,第18 小题6分,第19 小题6分,共18分)
17.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1)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城市地区比郊区升温较 (填“快”或“慢”),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 (填“更大”或“更小”)的比热容。
(2)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一: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多植树。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这主要是利用了水的 的特性。
(3)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二:人工蒸发补偿。解决城市大气热污染的首要办法是增大蒸发量,受城市安装条件的限制,采用喷雾系统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办法,这是利用了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有 (填“吸热”或“放热”)的作用。
(4)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三:绿色出行。只要能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叫作绿色出行。如 等(答一种情况即可)。
18.在冬天,为了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暖气片每小时需要放出 的热量,若流入暖气片的水温是50℃,流出时的水温是25℃,求每天(全天供暖)需要有多少千克50 ℃的热水流过暖气片。[水的比热容为
19.“铁板牛肉”是一道经典美食,其做法为先将牛肉炒至九成熟,再将牛肉盛放在烧得发烫的铁板上,从而通过铁板放热将牛肉烧熟。科学研究发现,质量为3kg 、初温为590 ℃的铁块,当温度降到30 ℃时放出了 的热量。某餐馆利用这种铁块制成了2k g的铁板烧制“铁板牛肉”。将铁板加热到130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度降到7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已知铁板烧牛肉时的热效率为70%,求:
(1)铁的比热容;
(2)铁板烧制牛肉时放出的热量;
(3)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能力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糖炒栗子一直是秋冬的传统美食。如图所示是翻炒栗子的场景,为了让栗子快速、均匀受热,常常将砂石与栗子混合在一起翻炒,这主要利用的砂石性质是 (D)
A.硬度高 B.密度大
C.熔点高 D.比热容小
2.在纸上写错了字后,我们可以用胶带将错字撕去。如图所示,先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走了。解释这个现象可利用的物质微观特性是 (A)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间隙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装有氧气,另一个瓶装有密度比氧气大的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o”表示氧气分子,用“●”表示二氧化氮分子,移去玻璃板后两瓶口紧贴,放置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瓶内分子分布情况比较合理的是 (C)
4.有生活常识的同学会知道,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几分钟即可。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D)
A.萝卜分子间存在间隙,容易扩散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炒菜时萝卜是运动的,盐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更剧烈
5.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没有内能
B.“铁化如水”是通过热传递改变铁的内能的
C.铸好的釜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无间隙
D.用铁铸造的釜加热升温快是因为铁比热容大
6.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物质A 和水加热,A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若A物质的比热容是水的一半,不计热损失,则选项图中能反映水加热20 min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D)
7.[多选]关于物体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A.只要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就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内能少的物体不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C.物体的机械能增加时,其内能不一定增加
D.0℃的冰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内能增加
8.[多选]如图所示,用气缸、固定隔板和活塞密闭甲、乙两部分气体,气缸和活塞均不导热,隔板导热良好。迅速将活塞向左推至图中虚线位置并固定,静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A.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乙内能均变大
B.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内能不变、乙内能变大
C.乙内能改变的方式只有做功
D.乙内能改变的方式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9.一杯20℃的水温度升高到 80 ℃,水的比热容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将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铝球、铁球浸没在沸水中煮很长一段时间后,吸收热量较多的是 铝球 (填“铝球”或“铁球”)。(c组>c铁)
10.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扩散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填“剧烈”或“缓慢”)。
11.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到居民小区劳动。“小广告”粘在建筑物上不易被消除掉,因为分子间存在 引力 ;用钢丝球消除“小广告”,过了一会儿钢丝球发热,这是通过 做功 方式改变内能的。
12.如图所示,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乙杯的外壁比甲杯热,由此可判断 甲 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13.如图所示,小宇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弄清楚“热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请补充图中三处空白。
①热传递 ,②不一定 ,③一定 。(②③处填“一定”或“不一定”)
14.如图是海滨城市上海和古都西安同一日气温变化的曲线,其中西安对应的曲线是A,上海对应的曲线是B。请你通过分析图像提出一个物理问题,要求运用热学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为什么上海比西安昼夜温差小 。
解释: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小 。
三、实验探究题(第15 小题10分,第16 小题14分,共24分)
15.在“走进分子世界”选择一种分子模型进行探究的活动中,李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并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李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
(1)将酒精染成红色,是为了 便于观察 。
(2)“气泡”的出现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模拟(填“模拟”或“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类比 (填“控制变量”“转换”或“类比”)的实验方法,由此我们猜想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大小不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
16.【探究名称】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证据】
(1)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 (填“质量”或“体积”)、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如图甲所示,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易控制相同时间内试管中的水和煤油吸热相同 。
(3)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 (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解释】
(4)小明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①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些。
②已知水的比热容是 则煤油的比热容是
(5)停止加热后,煤油 的温度下降得快。
【交流】
(6)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 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 △t 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水和100g水的Q-△t图像,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 =k·Δt。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之比与对应水的质量 之比相等。
四、综合应用题(第17 小题6分,第18 小题6分,第19 小题6分,共18分)
17.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1)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城市地区比郊区升温较快 (填“快”或“慢”),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 更小 (填“更大”或“更小”)的比热容。
(2)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一: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多植树。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这主要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 的特性。
(3)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二:人工蒸发补偿。解决城市大气热污染的首要办法是增大蒸发量,受城市安装条件的限制,采用喷雾系统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办法,这是利用了水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有 吸热 (填“吸热”或“放热”)的作用。
(4)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之三:绿色出行。只要能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叫作绿色出行。如 骑车出行 等(答一种情况即可)。
18.在冬天,为了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暖气片每小时需要放出( 的热量,若流入暖气片的水温是50℃,流出时的水温是25 ℃,求每天(全天供暖)需要有多少千克50 ℃的热水流过暖气片。[水的比热容为
解:由 可得,每小时需要热水的质量 60kg,则每天需要热水的质量ms=24m=24×60kg=1440kg。
19.“铁板牛肉”是一道经典美食,其做法为先将牛肉炒至九成熟,再将牛肉盛放在烧得发烫的铁板上,从而通过铁板放热将牛肉烧熟。科学研究发现,质量为3kg 、初温为590 ℃的铁块,当温度降到30℃时放出了 的热量。某餐馆利用这种铁块制成了2k g的铁板烧制“铁板牛肉”。将铁板加热到130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度降到7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已知铁板烧牛肉时的热效率为70%,求:
(1)铁的比热容;
(2)铁板烧制牛肉时放出的热量;
(3)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
解:(1)由 得,铁的比热容
(2)铁板降低的温度
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3)由 得,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