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纯真爱恋,悟细节之美”为核心,立足《静女》的生活气息与情感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细节情境还原—现实情感共鸣”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审美体验。避免碎片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先秦青年爱情的纯粹,理解“细节传情”的艺术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姝、娈、俟、贻”等文言实词,理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等短语的含义,能精准翻译关键诗句,积累“细节描写”的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藏人”“赠物”等情节细节,梳理诗歌情感脉络,对比古今爱情表达的差异,培养逻辑思辨与情感体悟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质朴自然、生动活泼的风格,体会“以细节写深情”的审美特质,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审美理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先秦时期青年男女的情感观与生活风貌,认识“真挚、纯粹”的爱情文化对当代的启示,树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静女藏人—男子踟蹰—赠物传情”的情节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等细节描写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蕴含的情感逻辑;结合现实,探讨诗歌中“纯真爱情”的当代价值,避免对情感话题的浅层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还原约会场景)、细节品读法(解析传情技巧)、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现实关联)、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静女》动画短片(还原约会场景)、文言字词清单、古今爱情细节对比图;印发诗歌文本与“细节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蒹葭》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细节激趣,走近《静女》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图片:①先秦青年约会想象图(男子立于城角,四处张望;女子藏于树后,掩嘴偷笑);②当代青年甜蜜细节图(男生等女生时反复看表,女生递水时的腼腆微笑)。
问题引导:
“同学们,无论是千年前的城角等候,还是现在的路口相望,爱情中的‘小细节’总能触动人心。今天我们要学的《静女》,就用28个字,记录了先秦时期一对青年的约会细节——她为何藏起来不让他见?他收到的礼物为何让他格外珍视?让我们走进诗歌,寻找答案。”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静女》出自《诗经 邶风》,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之一,语言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为理解诗歌奠定文化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情节
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蒹葭》轻柔古风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标记易错字音(“姝”shū、“娈”luán、“俟”sì、“贻”yí、“怿”yì)。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俟我”后稍作停顿,体现等待的状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搔首”重读,凸显男子的焦急)。
角色读:邀请两名学生分饰“男子”与“旁白”,“男子”读抒情句(如“搔首踟蹰”“说怿女美”),“旁白”读叙事句,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人物情感。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姝 shū 美丽 静女其姝 形容女子容貌娇美,比“美”更显灵动
俟 sì 等待 俟我于城隅 主动等候,体现女子的邀约诚意
爱 ài 通“薆”,隐藏 爱而不见 不是“喜爱”,而是“躲藏”,暗含俏皮
贻 yí 赠送 美人之贻 强调“赠予者”,而非“礼物”本身
怿 yì 欢喜 说怿女美 “说”通“悦”,双重表达喜悦之情
句子翻译:选取关键句逐句翻译,强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美丽的姑娘,在城角等候我。(“其姝”补充“容貌”,使翻译更完整)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她藏起来不露面,我抓着头发,来回走动,心里着急。(补充“心里着急”,还原人物心理)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这荑草有多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明确“女”通“汝”,指代荑草,理清逻辑关系)
3.情节梳理,把握脉络
学生以“时间顺序”梳理诗歌情节,完成“情节链”填空:
女子邀约(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女子藏人(爱而不见)→男子焦急(搔首踟蹰)→女子赠物(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男子珍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
教师小结:诗歌以“约会”为核心,情节简单却充满波折,从“等待”到“焦急”再到“欢喜”,情感变化清晰,为后续细节赏析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细节品悟,情感共鸣
1.聚焦细节,解析“传情密码”
细节一:“爱而不见”——女子的俏皮
提问:“女子明明邀约男子,为何又‘爱而不见’?这一细节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爱而不见”不是故意刁难,而是少女的俏皮与羞涩——她想试探男子的心意,也想在见面时制造惊喜,这一细节让女子形象从“美丽”变得“鲜活灵动”,如同一幅生动的“少女藏春图”。
细节二:“搔首踟蹰”——男子的痴情
引导学生想象场景:“男子在城角等候,不见女子身影,他‘搔首踟蹰’——这个动作会包含哪些心理?”(着急、疑惑、担心、却又不愿离开)
明确:“搔首”是焦躁时的本能动作,“踟蹰”是徘徊不前的状态,两个词用白描手法,将男子“想走又舍不得”的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直白说“爱”,却处处是“爱”。
细节三:“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信物的深意
对比分析:“女子为何先赠‘彤管’,后赠‘荑草’?这两种信物有何不同?”
明确:彤管是红色的管乐器,可能是精心准备的礼物,代表“郑重的心意”;荑草是郊野随手采摘的香草,代表“自然的纯真”。从“精心”到“自然”,体现两人情感从“初识的郑重”走向“相处的纯粹”,而男子对两种信物都“说怿女美”,更凸显他爱的是“赠物之人”,而非“物”本身。
2.手法赏析,体会“质朴之美”
白描手法:提问:“诗歌没有华丽辞藻,为何能让情感如此动人?”
明确:诗歌用“静女其姝”“搔首踟蹰”等简单直白的描写,不加修饰却精准传神,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白描手法,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约会的真实场景与人物的真挚情感,这正是《诗经》“风雅”特质的体现。
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只写了‘藏人’‘赠物’两个小细节,为何能展现完整的爱情图景?”
总结:通过“小细节”展现“大情感”——从“爱而不见”的俏皮,看到女子的可爱;从“搔首踟蹰”的焦急,看到男子的痴情;从“美人之贻”的珍视,看到爱情的纯粹。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诗歌虽短却意蕴丰富。
3.情景还原,深化情感体验
小组活动:“假如你是这场约会的‘旁观者’,请用现代白话文还原约会场景,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如:女子藏在树后,偷偷看着男子抓耳挠腮,忍不住笑出了声;男子看到女子递来的荑草,脸颊一下子红了)。”
各组展示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还原让两千多年前的约会‘活’了起来,这正是《静女》的魅力——它记录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普通人的小欢喜,所以能跨越千年依然动人。”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古今链接,价值传承
1.文本对比:《静女》与现代爱情片段的情感共性
发放现代爱情散文片段(如汪曾祺《受戒》中“小英子送明海去受戒,两人在船上的对话”),学生对比阅读,思考:“《静女》的‘纯真’与《受戒》的‘纯粹’,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共通之处?”
明确:两者都没有刻意渲染“爱情”,而是通过“藏人”“递东西”等日常细节,展现情感的自然流露;都不涉及物质功利,传递出“因喜欢而喜欢”的纯粹,这是古今爱情中共通的美好。
2.现实思辨:“纯真爱情”在当代的意义
课件展示2025年“青年情感观调研”热点:某平台数据显示,78%的青年认为“爱情中最珍贵的是真诚与纯粹”,但也有32%的青年坦言“会因物质条件犹豫”。
分组讨论:“在快节奏、多诱惑的当下,《静女》中的‘纯真爱情’对我们有何启示?”
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静女》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应被物质绑架,而应像“彤管”“荑草”那样——重要的不是礼物有多贵重,而是赠予者的心意;不是约会有多华丽,而是相处时的真诚与欢喜。这种“纯粹”,正是当代青年在情感中需要坚守的底色。
3.价值升华:培养健康的情感观
引导学生分享:“从《静女》中,你学到了怎样的与人相处之道?”(如:真诚待人、尊重对方的小情绪、珍惜彼此的心意)
教师点拨:《静女》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传递了“真诚交往”的道理——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需要像诗中的青年那样,用细节传递心意,用纯粹守护情感。这是诗歌留给我们的超越时代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静女(《诗经·邶风》)
背景:先秦爱情诗质朴自然
情节:邀约→藏人→焦急→赠物→珍视
(姝/俟)(爱不见)(搔首踟蹰)(彤管/荑)(说怿/美贻)
细节传情:
女子:爱而不见→俏皮灵动
男子:搔首踟蹰→痴情焦急
信物:彤管(郑重)、荑草(纯真)→心意至上
手法:白描(直白传神)、以小见大(细节显真情)
情感:纯真爱情真诚交往
当代启示:坚守纯粹珍视心意真诚待人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静女》,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不少于5个),并各造一个现代句子(如“贻”:朋友贻我一本好书,我格外珍惜)。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青年情感观调研”热点,以“《静女》教会我的爱情观”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融入诗歌中的细节与自己的思考。
实践探究:采访父母或长辈,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爱情小细节”(如:第一次约会的场景、收到的难忘礼物),记录下来并与《静女》的细节对比,撰写一份200字的“古今爱情细节对比报告”。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背诵默写检测基础,以“拓展写作”评价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现实关联与调研能力;课堂上通过角色读、情景还原等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情感代入度。
教学反思:情境导入与细节赏析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对“《诗经》的‘风’体特征”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风诗多反映民间生活”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升文化传承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