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相思之苦,悟人性温情”为核心,立足《涉江采芙蓉》“景情交融”的艺术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意象解读—现实共情”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情感体悟。避免浅层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乱世游子的离别之痛,理解“相思”背后共通的人性温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涉、遗、顾、浩”等文言实词,理解“采之欲遗谁”“长路漫浩浩”等句子的含义,积累“以乐景衬哀情”“转换视角”的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芙蓉、兰泽、长路”等意象,梳理诗歌“采花—思人—难聚”的情感脉络,对比古今离别场景,培养辩证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清丽自然、哀而不伤的风格,体会“景中含情、情中蕴理”的审美境界,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离别相思的审美理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诗十九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色,认识“离别相思”作为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化价值,树立珍视情感、理解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涉江采芙蓉—采花无寄—回望故乡—忧伤终老”的情节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转换视角”(设想对方亦相思)的情感逻辑;结合现实,探讨诗歌中“相思温情”的当代价值,避免对离别主题的片面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营造离别氛围)、意象分析法(解读情感内涵)、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现实关联)、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涉江采芙蓉》意境动画(江景、芙蓉、游子)、文言字词清单、古今离别场景对比图;印发诗歌文本与“意象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平沙落雁》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意象激趣,走近相思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古典意象图(江水澄澈,芙蓉盛放,游子立于江边,手持芙蓉遥望远方);②当代离别图(车站送别,家人挥手,朋友在车窗外交谈),配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却不能与你相伴”。
问题引导:
“同学们,无论是千年前游子手中的芙蓉,还是现在车站里挥动的手臂,‘离别’与‘相思’始终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的《涉江采芙蓉》,就用短短40个字,写尽了乱世游子的相思之苦——他为何要涉江采芙蓉?这份芙蓉最终送给了谁?让我们走进诗歌,探寻这份跨越千年的深情。”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多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为理解诗歌奠定文化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情节
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平沙落雁》舒缓古风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与哀婉氛围,标记易错字音(“涉”shè、“芙蓉”fúróng、“遗”wèi、“浩”hào、“终”zhōng)。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多”后稍作停顿,突出动作与场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欲”“在”后停顿,体现疑问与怅惘)。
角色读:邀请学生分饰“游子”与“旁白”,“游子”读抒情句(如“采之欲遗谁”“忧伤以终老”),“旁白”读写景句,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游子的孤独与思念。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涉 shè 渡水 涉江采芙蓉 强调“主动渡水”,体现采花的执着
遗 wèi 赠送 采之欲遗谁 读音易误读为“yí”,需明确“赠送”义
顾 gù 回头看 还顾望旧乡 不是“看”,而是“回望”,暗含对故乡的眷恋
浩 hào 辽阔 长路漫浩浩 “漫浩浩”叠用,强化路途的遥远无尽
终 zhōng 终了,度过 忧伤以终老 不是“最终”,而是“伴随一生”,体现相思的绵长
句子翻译:选取关键句逐句翻译,强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采摘芙蓉,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了香草。(补充“兰草生长的”,明确“兰泽”含义,还原场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芙蓉想要赠送给谁呢?我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用“呢”“啊”等语气词,传递疑问与怅惘)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遥望故乡,漫长的路途辽阔无边。(“漫浩浩”译为“辽阔无边”,体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
3.情节梳理,把握脉络
学生以“情感变化”梳理诗歌情节,完成“情感链”填空:
执着采花(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怅惘无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遥望故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绝望终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师小结:诗歌以“采花”为起点,以“忧伤”为终点,情感从“执着”到“怅惘”再到“绝望”,层层递进,为后续意象赏析与情感体悟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意象解读,情感共鸣
1.聚焦意象,解析“情感密码”
意象一:芙蓉、兰泽——乐景衬哀情
提问:“诗歌开篇描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美好场景,为何后文却满是忧伤?这一写法有何妙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芙蓉清丽、兰草芬芳,本是生机盎然的乐景,但“美好场景”与“采花无寄”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越是精心采摘的香草,越凸显“无人可赠”的孤独;越是澄澈的江水兰泽,越映照出游子的孤寂。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让相思之苦更显深沉,如同一幅“以明媚色彩画悲伤”的画卷,感染力更强。
意象二:长路——离别之痛的具象化
引导学生想象:“‘长路漫浩浩’中的‘长路’,仅仅是物理上的道路吗?它还象征着什么?”(象征游子与故乡、爱人之间的阻隔,如战乱、距离、命运等)
明确:“长路”既是现实中“故乡遥远”的路途,更是乱世中“团聚无望”的象征。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游子漂泊在外,“长路”成为他们与亲人团聚的最大障碍,“漫浩浩”的叠用,不仅写出路途的辽阔,更写出游子内心的绝望——这条路,或许一生都走不完。
意象三:旧乡——情感的精神寄托
提问:“游子为何要‘还顾望旧乡’?‘旧乡’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总结:“旧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情感意义上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他思念的爱人、熟悉的生活,是他在漂泊中唯一的慰藉。“还顾”的动作,体现他对“旧乡”的眷恋与不舍;而“望而不得”的结果,更强化了离别之痛,让这份相思多了一丝悲壮。
2.手法赏析,体会“含蓄之美”
转换视角的共情:提问:“诗歌后半部分,游子除了抒发自己的思念,还做了什么?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游子在“还顾望旧乡”时,暗含了一种“转换视角”的共情——他相信,远方的爱人此刻也正思念着自己,也在“望旧乡”,只是这“长路”将两人阻隔。这种“我思君时君亦思我”的共情,让离别之苦多了一丝慰藉,也让情感表达更显真挚——不是单方面的执念,而是双向的牵挂,这正是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以景结情的余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结尾‘忧伤以终老’,没有直接描写游子的动作或语言,为何能让读者感受到无尽的悲伤?”
总结:“忧伤以终老”是对游子一生的概括,它以“情感”收束全篇,却让读者联想到无数画面——游子在江边孤独终老的身影、对爱人无尽的思念、对故乡永远的遥望。这种“以情结景”的写法,不直接写景却处处是景,不直白抒情却字字含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悠长。
3.情景还原,深化情感体验
小组活动:“假如你是这首诗的‘导演’,要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改编成电影片段,你会如何设计画面、音乐与人物动作?(如:画面:夕阳西下,游子立于江边,背影单薄;音乐:低沉的古筝声;动作:游子缓缓回头,眼神空洞,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手中的芙蓉)”
各组展示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设计抓住了‘孤独’与‘绝望’的核心情感,这正是《涉江采芙蓉》的动人之处——它用最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最深沉的情感,让我们能跨越千年,感受到游子的悲苦。”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古今链接,价值传承
1.文本对比:《涉江采芙蓉》与《静夜思》的相思共性
发放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两首诗都写‘思乡’,在情感表达与手法上有何共通之处?”
明确:两者都用“简单意象”(芙蓉/明月、长路/霜)传递“复杂情感”,都通过“动作细节”(还顾/举头低头)展现人物心理,都体现了“思乡”这一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从未改变。
2.现实思辨:“相思温情”在当代的意义
课件展示2025年“异地情感调研”热点:某平台数据显示,72%的异地恋人/家人会通过“视频通话”“寄礼物”等方式传递思念,85%的受访者认为“相思让情感更珍贵”。
分组讨论:“在通讯发达的当下,《涉江采芙蓉》中的‘相思之苦’是否已经消失?这份‘相思’对我们有何启示?”
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通讯发达让“见面”更易,但“相思”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对亲人的牵挂、对情感的珍视。《涉江采芙蓉》告诉我们,“相思”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情感的纽带——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相聚的时光,懂得用心维护情感,这份“温情”正是当代快节奏生活中最需要守护的东西。
3.价值升华:培养理解与珍惜的情感观
引导学生分享:“从《涉江采芙蓉》中,你学到了怎样对待身边的情感?(如:多给家人打电话、珍惜与朋友的相处时光、用心准备礼物传递心意)”
教师点拨:《涉江采芙蓉》不仅是一首思乡诗,更传递了“理解他人、珍惜情感”的道理——无论是异地的亲人,还是身边的朋友,我们都应懂得他们的思念与牵挂,用行动传递温情。这是诗歌留给我们的超越时代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背景:东汉末年游子思妇言有尽意无穷
情节:采花→无寄→望乡→终老
(涉江/兰泽)(遗谁/远道)(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意象解读:
芙蓉/兰泽→乐景衬哀情(美好反衬孤独)
长路→离别阻隔(物理+精神)
旧乡→精神寄托(思念的归宿)
手法:转换视角(共情,双向牵挂)、以情结景(余味悠长)
情感:相思之苦人性温情
当代启示:理解他人珍惜情感传递温情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不少于5个),并各造一个现代句子(如“遗”:我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遗送给远方的朋友)。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异地情感调研”热点,以“跨越距离的思念”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融入诗歌中的意象与自己的思考(如:用“芙蓉”象征思念,用“长路”象征距离)。
实践探究:给异地的亲人/朋友写一封信,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表达思念之情,信中化用《涉江采芙蓉》的诗句(如“虽隔长路漫浩浩,我的思念从未减少”),并记录对方的回信内容,撰写一份200字的“情感传递感悟”。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背诵默写检测基础,以“拓展写作”评价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现实关联与情感传递能力;课堂上通过角色读、情景设计等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情感代入度。
教学反思:意象解读与现实共情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对《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文学地位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五言诗发展背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提升文化传承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