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测试卷题号四总分得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溃退(ku)泻气(xiè)》要赛(sdi)振聋发聩(ku)B.娴熟(xin)呓语(y)关键(jiàn)锐不可当(dang)C.颁发(ban)遗嘱(zhǔ)仲裁(ci)屏息敛声(ping)D.油衷(yu)翘首(qio)俏然(qiao)丝不苟(gu)2.依次填人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A.蛮横惨绝人寰杀害B.野蛮惨无人道杀害C.野蛮惨绝人寰杀戮D.蛮横惨无人道杀戮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A.“大约”是副词,“渡过”是名词,“经营了”是动词。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纷纷溃退”都是主谓短语。C.在句①中,“人民解放军”充当主语成分。D.句何②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第二个“在”改为“于”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C.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D.消息包括五部分一一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2)名著阅读(3分)自红军主要部队从江西撤退之后,隔了好几个星期,南京军队才能够占领重要的红色城池。成千的农民、保卫队、游击队团结在一起,由几个红军正规军队的士兵领导着,举行了一次。1坚强的抵抗。这些红军领袖们很英勇地主动地停留下来,使主要的部队能够很好地前进。他们的牺牲精神至今为红军用许多方法来纪念着。(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长征·第五次‘围剿’”,有改动)阅读上面的文字,写下自己的心得,80字左右:5.古诗文默写(6分)(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2)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3),江人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4)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崔颢《黄鹤楼》中的“”,抚今追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苍茫的感慨。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甲】使至赛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胡无人行南朝·吴均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②,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注释】①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②黠羌:狡黠的羌人。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人3分)A.【甲】诗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B.【乙】诗三、四句描写主人公乘铁骑、追敌寇的矫健身姿,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C.【甲】诗以“征蓬”“归雁”自比,抒漂泊无依之感;乙诗以“利如芒”写宝剑之利。D.两诗最后两句都直抒胸臆,慷慨壮烈,表达诗人渴望以身许国、建功立业的决心。(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