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亡国之痛,悟愁绪之深”为核心,立足《虞美人》“情景交融、以喻抒情”的艺术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意象解读—历史共情”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情感体悟。避免浅层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李煜的悲苦心境,理解“以水喻愁”的艺术创新与词作的永恒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了、堪、砌、朱颜”等文言实词与“何时了”“又东风”等关键句式,积累“以水喻愁”“今昔对比”的表达技巧,提升古诗词语言解码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江水”等意象,梳理诗歌“叹时光—忆往昔—抒愁绪”的情感脉络,对比李煜前后人生境遇,培养辩证思维与历史共情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哀婉深沉、悲壮苍凉”的风格,体会“以具象喻抽象”的审美境界,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愁绪”的审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李煜词作“情真意切”的特点与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认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联,树立尊重历史、体悟经典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春花秋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的意象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今昔对比”“以水喻愁”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亡国之痛;结合李煜生平,探讨“愁绪”的多重内涵(亡国、失家、个人悲剧),避免对情感的片面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营造悲怆氛围)、意象分析法(解读愁绪内涵)、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历史关联)、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李煜生平动画(从帝王到囚徒)、《虞美人》书法作品、五代十国地图;印发诗歌文本与“意象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广陵散》(悲怆版)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历史激趣,走近李煜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南唐后主李煜帝王时期画像(锦衣华服,端坐龙椅);②李煜被俘后画像(衣衫朴素,面容憔悴,立于窗边望月),配文“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他的人生,比任何戏剧都更跌宕;他的词,比任何文字都更悲苦”。 问题引导: “同学们,这位从帝王沦为囚徒的诗人,就是李煜。他在被俘后的一个月夜,写下了《虞美人》这首绝命词,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词中‘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为何他却问‘何时了’?‘一江春水’又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读懂李煜的悲苦与绝望。”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虞美人》创作背景——北宋灭南唐后,李煜被俘至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屈辱生活。公元978年七夕(李煜生日),他写下此词,宋太宗听闻后大怒,赐毒酒将其毒死,此词遂成绝唱,为理解诗歌奠定历史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情节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广陵散》悲怆版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词作的哀婉节奏与悲壮氛围,标记易错字音(“了”liǎo、“堪”kān、“砌”qì、“颜”yán、“愁”chóu)。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何时了”“知”后稍作停顿,体现疑问与怅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不堪回首”重读,凸显时光流逝与亡国之痛)。 角色读:邀请学生分饰“李煜”与“旁白”,“李煜”读抒情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旁白”读写景句,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李煜的绝望与悲苦。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了 liǎo 完结,了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不是“明白”,而是“结束”,体现李煜对美景的厌倦 堪 kān 经得起,忍受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不堪”即“忍受不了”,凸显亡国之痛的深重 砌 qì 台阶,代指宫殿 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泛指南唐宫殿,象征昔日繁华 朱颜 zhūyán 红颜,代指宫女、自己的容颜或国家的繁盛 只是朱颜改 多义性:既指宫女容颜衰老,也指自己憔悴,更指国家覆灭 几多 jǐduō 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口语化表达,却传递出深沉的绝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句子翻译:选取关键句逐句翻译,强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过去的往事,还记得多少呢?(用“啊”“呢”传递疑问与悲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宫中的宫女容颜衰老了,(国家也早已覆灭)。(补充“国家也早已覆灭”,明确“朱颜改”的深层含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我心中有多少忧愁?就好像那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一样(无穷无尽)。(补充“无穷无尽”,凸显愁绪的绵长) 3.情节梳理,把握脉络 学生以“情感变化”梳理词作脉络,完成“情感链”填空: 厌倦时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触景伤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悲叹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师小结:词作以“时光”为起点,以“愁绪”为终点,情感从“厌倦”到“伤怀”再到“悲叹”,层层递进,为后续意象赏析与情感体悟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意象解读,情感共鸣1.聚焦意象,解析“愁绪密码” 意象一:春花秋月——美景反成愁源 提问:“‘春花秋月’是世人眼中的美好事物,为何李煜却问‘何时了’?这一矛盾背后,藏着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对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对亡国被俘的李煜来说,美景只会提醒他“时光流逝,故国不再”——春天花开,秋天月圆,年复一年,而他的自由与国家却永远失去了。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让“春花秋月”从“美景”变成“愁源”,更凸显他内心的绝望与痛苦。 意象二:雕栏玉砌与朱颜——今昔对比显悲苦 引导学生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犹在’与‘改’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比有何深意?” 明确:“雕栏玉砌犹在”是李煜的想象——他相信南唐的宫殿依然完好,象征“昔日繁华的残留”;“朱颜改”是现实——宫女衰老、自己憔悴、国家覆灭,象征“一切美好都已改变”。一“虚”一“实”,一“存”一“改”,将“物是人非”的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直白说“痛”,却处处是“痛”。 意象三:一江春水——愁绪的具象化巅峰 提问:“李煜为何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绪’?这一比喻有何妙处,能让它成为千古名句?” 总结:“愁绪”是抽象的情感,而“一江春水”是具象的景物——李煜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向东流的春水”,既写出愁绪的“多”(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又写出愁绪的“深”(像江水一样深沉厚重),还写出愁绪的“不可阻挡”(像江水向东流一样无法逆转)。这种“以具象喻抽象”的写法,让“愁绪”变得可看、可感、可叹,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无论谁有愁绪,都能从“一江春水”中找到共鸣。 2.手法赏析,体会“悲壮之美” 直抒胸臆的力量: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引导学生理解:李煜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而是直白地表达“不敢回首故国”的痛苦、“愁绪无穷”的绝望。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源于他“情真意切”的性格——作为亡国之君,他的痛苦无需伪装,也无法伪装,直白的表达反而更具震撼力,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他的悲苦。 时空交织的意境:思考:“词作中‘春花秋月’(时间)、‘小楼’‘故国’(空间)、‘一江春水’(时空延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时间上,“春花秋月”“昨夜东风”展现时光的流逝;空间上,“小楼”(现实囚居之地)“故国”(记忆中的家园)形成对比;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愁绪跨越时空,绵延不绝。这种“时空交织”的意境,让词作的悲苦不再局限于李煜个人,而升华为人类对“失去”与“遗憾”的共同感慨。 3.情景还原,深化情感体验 小组活动:“假如你是李煜,在被俘后的月夜,站在小楼窗前,看着天上的明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50字左右的心理独白(如:‘明月啊,你曾照过我的宫殿,如今却照我这囚徒!春花秋月依旧,可我的故国,再也回不去了……’)。” 各组展示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独白抓住了‘物是人非’的核心,这正是《虞美人》的魅力——它让我们能跨越千年,走进李煜的内心,感受他的悲苦与绝望,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历史链接,价值传承1.文本对比:李煜前期与后期词作的风格差异 发放李煜前期词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情感、风格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差异?” 明确:前期词作写“宫廷享乐”,情感“奢靡欢乐”,风格“华丽柔媚”;后期词作写“亡国之痛”,情感“悲苦绝望”,风格“沉郁悲壮”。这种差异源于他人生境遇的剧变——从帝王到囚徒,身份的改变让他的情感与创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他的词从“个人娱乐”升华为“千古绝唱”。 2.现实思辨:“亡国之痛”的当代价值 课件展示2025年“历史文化传承”热点:某博物馆推出“李煜与南唐文化展”,通过文物、词作、影像等,让观众感受南唐历史与李煜的文学成就,展览参观者中青少年占比达60%。 分组讨论:“在和平年代,我们为何还要读《虞美人》,理解李煜的‘亡国之痛’?这份‘痛’对我们有何启示?” 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虞美人》的“亡国之痛”不仅是李煜个人的悲剧,更是对“国家兴亡”的历史反思——它让我们懂得“国家强大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李煜“将痛苦化为艺术”的创作,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文字、艺术表达情感,让痛苦成为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3.价值升华:培养历史共情与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从《虞美人》中,你学到了怎样对待历史与经典?(如: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经典、从经典中汲取情感力量、用审美眼光欣赏经典)” 教师点拨:《虞美人》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艺术的创新。学习这首词,我们不仅要读懂李煜的悲苦,更要学会“历史共情”——理解不同时代人物的境遇与情感;学会“审美鉴赏”——感受“以水喻愁”的艺术魅力;学会“文化传承”——让经典中的情感与智慧,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六、板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背景:南唐亡国囚徒生活绝命词 情节:叹时光→伤故国→比今昔→抒愁绪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朱颜)(一江春水) 意象解读: 春花秋月→乐景衬哀情(美景变愁源) 雕栏玉砌→昔日繁华(虚) 朱颜改→今日悲苦(实) 一江春水→愁绪(多、深、不可挡) 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今昔对比以具象喻抽象 情感:亡国之痛失家之悲人生绝望 当代启示:珍惜和平历史共情审美传承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不少于5个),并各造一个现代句子(如“堪”:面对困难,他不堪重负,却从未放弃)。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李煜与南唐文化展”热点,以“《虞美人》中的家国情怀”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融入李煜的生平与词作的情感,谈谈你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解。 实践探究:查阅李煜的其他词作(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对比分析其与《虞美人》在“愁绪表达”上的异同,撰写一份200字的“李煜词作愁绪对比报告”。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背诵默写检测基础,以“拓展写作”评价历史理解与情感表达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文本对比与分析能力;课堂上通过角色读、情景独白等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历史共情度。 教学反思:意象解读与历史背景结合较好,但对“词牌名‘虞美人’的起源与特点”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词牌知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词作的格律美,提升对词体文学的认知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