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1、复习巩固“王安石”相关知识点。2、赏析上阙,鉴赏写景手法。学习目标王安石,字 ,号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 ”,被封为“荆国公”,又称“ ”。介甫半山作者简介北宋王文公王荆公写作背景悟情王安石青少年时代,党项、交趾、契丹、西夏就先后多次袭扰北宋边城,王安石入仕及当政期间,契丹、西夏、羌人、交趾更加频繁地屠城掠地,给北宋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北宋的冗官冗兵非但抵御不了少数民族的袭扰,反而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政府的妥协退让,又使官僚、豪强、大商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造成了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以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江山的风雨飘摇已见端倪,统治阶级却还被表面的繁华强盛欺骗,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王安石他曾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桂枝香》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诗文品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牌名南京怀古咏史诗诗歌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景情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首词写景非常精妙,备受世人夸赞,那么这首词上阙写了哪些景,是怎样写景的呢?上阙写了哪些景?是怎样写景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Q:诗歌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事件: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地点:故国 (朝代更替);时令:晚秋(秋色肃杀,“悲秋”之感);天气:初肃 。(肃爽,天高气爽)开篇三句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总起全文,为后文写景抒情蓄势,奠定全诗凄凉哀叹的情感基调。写景的方法与角度感官(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相结合。空间:远近结合、俯仰结合、高低结合。动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色彩搭配: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协调,渲染环境氛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通感、叠词、排比、对偶、用典等。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对比、白描、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直接与间接的角度写景: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问题探讨温故知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品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鲜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上阙在这萧索的气氛下,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比喻修辞把江水比作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同时以山峰比作箭头,写出山峰的陡峭。用典,“千里澄江似练”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含蓄典雅。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远近结合,“千里”两句为远景,“归帆”三句为近景,“彩舟”三句为远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具有层次感,意境更开阔。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动静结合“翠峰”“云”“残阳”是静景;“归帆去棹”“背西风,酒旗斜矗”“鹭起”是动景。动静结合,使景物具有画面感。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色彩对比。“彩舟”、“翠峰”、“残阳”,色彩对比鲜明,展现了金陵傍晚的景色。上阙总结: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用典、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通过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下片:抒情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典: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繁华竞逐(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是根本原因)下片:抒情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没有实际行动,也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不是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虚写:“念往昔”想象六朝往事用典,“门外楼头”“商女唱曲”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灭亡的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本词手法总结(也是怀古咏史类诗词常用的手法)全文总结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怀古之情。“作者用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隐曲地指出北宋王朝潜伏着的现实危机。然而,面对这一现实,统治集团却仍在寻欢逐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怀,以及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所应保持的那种清醒的头脑。这与词人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是相一致的。怀古词特点总结怀古实为伤今。内容上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结构上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手法上多用典或化用诗句,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